:::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
作者:陳葆文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5
出版項:臺北:里仁
ISBN:9867908562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6
期刊論文
1.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蒲松齡學術討論會(1981)。蒲松齡研究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蒲松齡學術討論會(1982)。蒲松齡研究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山東大學蒲松齡研究室、蒲松齡學術討論會(1984)。蒲松齡研究集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藤田賢、王孝廉(1973)。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幼獅月刊,38(3),5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春樹、駱雪倫、馮明惠(1976)。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思想境界--對明清時代轉換中知識份子與文學表現的一個觀察。幼獅月刊,44(2),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Prusek, Jaroslav、蘇正隆(1977)。蒲松齡聊齋志異誕生的背景之探討。中外文學,6(3),14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火慶(1980)。聊齋誌異的靈異與愛情。中外文學,9(5),68-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敬之(1980)。聊齋志異的特殊風格。古典文學,2,385-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敬之(1981)。聊齋誌異的「立意」與「寄托」。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1),45-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國梁(1984)。《聊齋》反映的清初民俗。社會科學輯刊,3,144-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敬之(1981)。聊齋志異的心理表現。華岡文科學報,13,141-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階平(1982)。從聊齋手稿說到鑄雪齋鈔本。書目季刊,16(1),15-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敬之(1982)。聊齋志異的創作經過及其素材來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5(10),6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敬之(1984)。聊齋志異的文字藝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7(6),4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敬之(1984)。聊齋志異的文字藝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7(7),44-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于盛庭、李時人(1985)。《聊齋志異》與《池北偶談》。明清小說研究,2,271-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羅敬之(1985)。宗教對聊齋志異的影響。書和人,50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汪玢玲(1984)。蒲松齡與民俗學。東北師大學報,5,83-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羅敬之(1984)。聊齋志異所表現的民族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7),45-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敬之(1984)。聊齋志異的文字藝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7(8),48-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于天池(1986)。論蒲松齡的民俗思想。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4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庶春(1988)。試論《聊齋》與巫、史之關係。文學遺產,3,95-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羅敬之(1985)。聊齋志異的「現象反映」。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2),54-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羅敬之(1985)。聊齋志異的「現象反映」。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8(3),33-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羅敬之(1987)。聊齋志異裡的愛情故事。東方雜誌,21(5),7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辜美高(1989)。《聊齋誌異》與《太平廣記》的關係。中國書目季刊,22(4),12-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羅敬之(1989)。蒲松齡山遊詩說。華岡文科學報,17,181-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敬之(1991)。蒲松齡水詠詩說。華岡文科學報,18,273-2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羅敬之(1993)。蒲松齡的災民謠。華岡文科學報,19,187-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羅敬之(1995)。蒲松齡的交遊詩說。華岡文科學報,20,153-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岡本不二明、王枝忠、魯忠慧(1994)。從《情史》到《聊齋志異》--“科舉與志怪”之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01,3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杜桂萍(1994)。孤憤:《聊齋志異》的精魂。蒲松齡研究,02,27-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敬之(1997)。蒲松齡的交遊詩說。華岡文科學報,21,149-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郭濟生(1993)。《聊齋志異》史學價值初探。蒲松齡研究,3/4,77-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盛雄(1993)。有情有義--論「聊齋志異」的愛情觀。臺中師院學報,7,303-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汪玢玲(199406)。七十年來的蒲松齡研究。蒲松齡研究,2,87-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盛偉、王中敏(1994)。談聊齋艷情俚曲《琴瑟樂》的寫作。蒲松齡研究,3,118-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高峰(1994)。試論《聊齋志異》中的“痴狂”。寧德師專學報,3,3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顏清洋(1994)。蒲松齡的忠孝觀。國立臺灣體專學報,5,9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程國賦(1996)。“情之至者,鬼神可通”--從重情的角度談《聊齋》對唐傳奇的改編。明清小說研究,4,169-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馮偉民(1996)。《聊齋志異》本事瑣証。蒲松齡研究,01,6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徐恭時(1995)。布袍蕭索鬢如絲--《蒲學史》引論。蒲松齡研究,紀念專號,1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徐文君(1995)。論《聊齋誌異》中的民間信仰。蒲松齡研究,1,99-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駱偉(1995)。聊齋志異版本研究。圖書館論壇,5,1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戰化軍(1996)。聊齋詩詞與《聊齋志異》。蒲松齡研究,1,3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李怡芬(1997)。「聊齋志異」中的女性形象析探。國立編譯館館刊,26(1),115-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程美秀(1996)。試論《聊齋志異》中的士人從商。蒲松齡研究,1,72-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朱振武(1996)。自娛:《聊齋志異》創作心態談(一)。《蒲松齡研究》,3,2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朱振武(1997)。苦悶不平:《聊齋》創作心態談之二。蒲松齡研究,3,16-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朱振武(1998)。潛隱的心理:《聊齋》創作心態談之三。蒲松齡研究,1,20-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樹民(1998)。從史學談明清小說野史的價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1(1),119-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舜華(1997)。在情與禮之間--試比較《聊齋》人鬼神狐愛情故事及文化意蘊。蒲松齡研究,1,39-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洛保生(1998)。相同的小說觀念,不同的藝術開掘--《聊齋》《閱微》比較談。河北大學學報,23(2),23-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何梅琴(1998)。儆戒愚頑、勸善懲惡--《聊齋誌異》中的民俗描寫。天中學刊,13(4),44-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炳熙(1998)。論《聊齋志異》對清代文言小說的影響。蒲松齡研究,1998(4),83-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倪乾(1999)。民間文學•幻想文學•陰柔文學--關於《聊齋誌異》文學屬性的一些思考。蒲松齡研究,1,57-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朱振武(1999)。論《聊齋志異》創作題材的三個源頭。蒲松齡研究,4,14-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姜亞沙(2000)。試論蒲松齡半部手稿--「稿本聊齋志異」的價值。圖書館(漢學),3,74-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平(2000)。「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質疑--《聊齋誌異》敘事的基本特徵。蒲松齡研究,3/4,98-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管恩森(2000)。民間情懷與文人寄託--《聊齋誌異》兩種話語解讀。蒲松齡研究,3/4,266-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李希今、李抒今(2001)。聊齋戲曲論。蒲松齡研究,2,106-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郭迎暉(2001)。近十年《聊齋志異》研究綜述。語文學刊,2,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平(2001)。二十世紀《聊齋志異》研究述評。文學遺產,3,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朱振武(2001)。《聊齋志異》的創作心理論略。文學評論,3,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徐文軍(2001)。《聊齋》痴說。蒲松齡研究,03,3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鄭鐵生(2001)。《聊齋志異》「異史氏曰」敘事形式的探析。蒲松齡研究,4,4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希今(2002)。聊齋戲曲論。蒲松齡研究,1,105-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慶雲(200208)。三百年來蒲松齡研究的歷史回顧。山東社會科學,4,10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惠娟(1990)。《聊齋誌異畸人故事及其喜劇精神》(碩士論文)。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正娟(1995)。《聊齋誌異》婦女形象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造珉(2003)。蒲松齡聊齋俚曲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玫妃(2002)。蒲松齡《聊齋誌異》創作論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燦堂(2001)。《聊齋誌異》諸家評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岱旼(1997)。蒲松齡地獄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柯淑惠(1994)。<<聊齋志異>>之物類變化故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朴正道(1988)。聊齋志異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禹東完(1986)。聊齋志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慧咨(1984)。聊齋志異諷刺性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昌遠(1997)。蒲松齡《聊齋誌異》精怪變化故事研究--一個「常與非常」的結構性思考(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佳容(2004)。蒲松齡《聊齋誌異》「異史氏曰」之底蘊試探(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嘉惠(2002)。《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金仁喆(1989)。聊齋志異之宿命論與果報觀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朴永鍾(1992)。聊齋志異的再創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惠華(1997)。聊齋志異女性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子婷(2002)。《聊齋志異》與《閱微草堂筆記》之仿擬作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彭美菁(2003)。《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郭蕙嵐(2001)。《聊齋誌異》的敘事技巧研究(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玉雯(1985)。《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蒲松齡(1972)。聊齋志異手稿本。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蒲松齡(1974)。聊齋志異。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蒲松齡、任篤行(2000)。全校會注集評聊齋志異。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蒲松齡(1970)。聊齋詞集選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蒲松齡、趙蔚芝(1996)。聊齋詩集箋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紀晦、余夫(1997)。閱微草堂筆記。長春:吉林文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悔吾(1992)。中國小說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驊(1996)。中國文言小說史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九成(1998)。聊齋美學。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瑞芳(2002)。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孫遜、孫菊園(1991)。中國古典小說美學資料腫編。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豫適(1992)。中國古代小說論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義(1998)。中國古典小說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慶炳(1973)。談小說妖。臺北:洪範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原田季清(1975)。話本小說論。臺北: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孫楷第(1978)。俗講說話與白話小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士余(1990)。中國小說思維的文化機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炳熙(1991)。古典短篇小說藝術新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振軍(1996)。傳統小說與中國文化。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揚(1996)。中國民間故事型態研究。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歐陽建(1997)。古小說研究論。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徐岱(1997)。小說型態學。浙江: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馬振方(199901)。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稔穰(1998)。中國古代小說藝術教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齊裕焜(1998)。明清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辜美高(1988)。聊齋志異與蒲松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袁世碩(1988)。蒲松齡事跡著述新考。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瑞芳(1991)。聊齋居士--蒲松齡評傳。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于天池(1993)。蒲松齡與聊齋志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袁世碩、徐仲偉(2000)。蒲松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馬瑞芳(1995)。幽冥人生--蒲松齡和聊齋志異。北京:三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景樵(1968)。聊齋志異原稿考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董挽華(1976)。從聊齋誌異的人物看清代的科舉制度和訟獄制度。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孫一珍(1984)。聊齋誌異叢論。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馬振方(1986)。聊齋誌異藝術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顧俊(1988)。聊齋誌異的藝術。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雷群明(1990)。聊齋藝術通論。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馬端芳(1990)。傳齋志異創作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唐富齡(1990)。文言小說高峰的回歸--〈聊齋志異〉縱橫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何天傑(1990)。聊齋的幻幻真真。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朱一玄、耿廉楓、盛偉(1991)。聊齋誌異辭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俞汝捷(1991)。幻想與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陸又新(1992)。聊齋誌異中的愛情。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辜美高、王枝忠(1992)。國際聊齋論文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任孚先(1993)。聊齋志異藝術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稔穰(1995)。聊齋志異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楊昌年(1996)。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羅敬之(1998)。聊齋詩詞集說。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盛源、北嬰(1999)。名家解讀聊齋志異。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盛瑞裕(2000)。解讀聊齋誌異。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羅敬之(2002)。傳奇.聊齋散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朱一玄(2002)。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汪玢玲(2003)。鬼狐風情--《聊齋誌異》與民俗文化。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Wallace, Martin、伍曉明(1991)。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丁乃通、陳建憲(1994)。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徐復觀(1985)。知識份子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萬益(1988)。晩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周光慶(1999)。中國讀書人的理想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葛荃(2000)。立命與忠誠--士人政治精神的典型分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郭齊家(1991)。中國考試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道成(1988)。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道成(1997)。科舉史話。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王炎平(1998)。槐花黃,舉子忙。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顧鑒塘、顧鳴塘(1995)。中國歷代婚姻與家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鍾年(1999)。中國人的傳統角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劉良明(1996)。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葉慶炳(198505)。古典小說論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朱一玄(1985)。聊齋誌異資料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劉階平(1985)。蒲留仙松齡先生年譜。臺北: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蒲松齡、路大荒(1986)。蒲松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寅德(1989)。敘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米克.巴爾、譚君強、萬千(1995)。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郭墨蘭(1997)。齊魯文化。華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陶淵明、陶澍(1999)。陶靖節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楊義(1993)。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羅敬之(1986)。蒲松齡及其聊齋誌異。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茂同(1994)。中國歷代選官制度。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程國賦(199707)。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謝昕、羊列容、周啟志(1992)。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譚帆(200104)。中國小說評點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鄔國平、王鎮遠(1995)。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國良(1984)。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説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周英雄(1989)。小說.歷史.心理.人物。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余英時(2004)。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陳文新(1995)。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1995)。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蔡國梁(1987)。明清小說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薛洪勛(1998)。傳奇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汝梅、張羽(2001)。中國小說理論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蒲松齡、張友鶴(1991)。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吳秀華(200209)。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蒲松齡、盛偉(1998)。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楊義(1995)。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寧宗一(199512)。中國小說學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王夢鷗(1985)。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樂蘅軍(1984)。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羅敬之(2000)。蒲松齡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陳平原(1997)。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顏清洋(1996)。蒲松齡的宗教世界。臺北:新化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侯忠義、劉世林(1993)。中國文言小說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胡從經(199804)。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金榮華(1984)。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夏咸淳(1994)。晚明士風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袁世碩(1999)。文學史學的明清小說研究。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魯迅(1992)。中國小說史略。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孫立群(2003)。中國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張俊(199706)。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占驍勇(2003)。清代志怪傳奇小說集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香(1983)。聊齋志異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艾伯華、王燕生、周祖生、劉魁立(1999)。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丁乃通、鄭建成、李倞、商孟可、白丁、李廣成(2008)。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周明初(1997)。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林辰(1998)。神怪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歐陽健(1997)。中國神怪小說通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李新達(1995)。中國科舉制度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申丹(1998)。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侯忠義(1985)。中國文言小說參考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周群(2000)。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黃霖(2002)。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王爾敏(1997)。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丁錫根(1996)。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陳文新(1995)。中國筆記小說史。志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韓秋白、顧青(1995)。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吳志達(1994)。中國文言小說史。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羅鋼(1994)。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吳禮權(1995)。中國筆記小說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王士禎、靳斯仁(1997)。池北偶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王先霈、周偉民(1988)。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浦安迪(1998)。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羅小東(2002)。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石育良(1996)。怪異世界的建構。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徐岱(1992)。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楊義(1997)。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葉朗(1987)。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徐小梅(1983)。聊齋誌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細侯」「農婦」「商三官」「鳳陽士人」之探微。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