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疾病文本的細讀與遠讀
書刊名:清華中文學報
作者:劉苑如羅珮瑄邱琬淳陳雅琳
作者(外文):Liu, Yuan-juLo, Pei-hsuanChiu, Wan-chunChen, Ya-li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22
頁次:頁49-115
主題關鍵詞:遠讀細讀感覺結構疾病敘述共現分析權威詞Distant readingClose readingStructures of feelingIllness narrativesCo-occurrence analysisAuthority wor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13
  • 點閱點閱:12
期刊論文
1.杜正勝(20020100)。古代物怪之研究--一種心態史和文化史的探索。大陸雜誌,104(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起華(1982)。從葛洪和陶弘景看道教對古代醫學的影響。世界宗教研究,1982(1),37-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40300)。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287-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付爽(2015)。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醫僧研究概述。亞太傳統醫藥,2015(24),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清、梅曉萍、吳鴻洲(2009)。魏晉南北朝僧醫的醫學成就。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姜廣振(2005)。論裴啟《語林》的敘事藝術。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3),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祥(2018)。魏晉南北朝僧醫考論。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2),13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雅雯(20131200)。蛇的原型意象研究。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111-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東陽(20070500)。晉裴啟《語林》之佚文考辨--兼論其品鑒人物的思考模式。東吳中文學報,13,3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蓋建民(2002)。道教與中國傳統醫學。中國宗教,2002(3),5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潘澤泉(2005)。理論範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4),5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羅玲雲(2007)。《郭子》與《語林》、《世說新語》。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14-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慧明(2016)。佛教醫學的定義與典籍。僧伽醫護會刊,8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吉元昭治、楊宇(1988)。中國傳統醫學與道教。宗教學研究,1988(3),76-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Chen, Jack W.、Borvsky, Zoe、Kawano, Yoh、Chen, Ryan(2014)。The Shishuo Xinyu as Data Visualization。Early Medieval China,20,23-59。  new window
16.米歐敏(20111200)。Confucius and His Dog: Perspectives on Animal Ownership in Early Chinese Ritual and Philosophical Texts。漢學研究,29(4)=67,289-315。new window  new window
17.劉苑如(20060900)。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苑如(20070900)。題名、輯佚與復原--《玄中記》的異世界構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29-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苑如(19960300)。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365-4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潘朝陽(19950300)。「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23,83-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寅恪(19330000)。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4),439-4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Kleinman,Arthur、張珣(19990300)。文化建構病痛經驗與行為:中國文化內的情感與症狀。思與言,37(1),241-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苑如(2014)。問疾:論魏晉南北朝小說疾病敘事中的公、私想像。「情感與「東亞的感性與公共性(II)--日常的結構化和歷史性動力下的新情感」國際學術會議,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韓國延世大學合辦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胡玉珍(2015)。《抱朴子‧內篇》道教醫學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維若尼卡•艾恩斯、杜文燕(2005)。神話的歷史。台北市:究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喬治.J.E.格雷西亞、汪信硯、李志(2009)。文本性理論:邏輯與認識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oretti, Franco(2005)。Graphs, Maps, Trees: Abstract Models for a Literary History。Verso。  new window
4.大日方大乘(1965)。佛教醫學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義慶(1951)。幽明錄。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景萍(2008)。情感社會學:理論.歷史.現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瑞宗(2000)。植物地圖:台灣低海拔植物生態。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Harari, Josué V.(1979)。Textual Strategies: Perspectives in Post-Structuralist Criticis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李鵬飛(2005)。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oretti, Franco(2013)。Distant Reading。Verso。  new window
11.劉苑如(2004)。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吉元昭治、楊宇(1992)。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四川成都:成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慶炳(1983)。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釋智顗(1983)。摩訶止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國榮(2001)。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Sterckx, Roel、藍旭(2016)。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葛兆光(2009)。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明(2013)。中古醫療與外來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華萊士․馬丁、伍曉明(1990)。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Motsch, Monika、韋凌(2008)。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Kleinman, Arthur、陳新綠(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豐楙(2010)。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Shilling, Chris、廖珮如、謝明珊(2013)。轉變中的身體:習慣、危機與創造性。新北:韋伯文化國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雷蒙德.威廉斯、王爾勃、周莉(2008)。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明(2002)。印度梵文醫典《醫理精華》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安、劉文典(1989)。淮南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栗山茂久、陳信宏(2001)。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臺北:究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嘉、齊治平(1981)。拾遺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毛亨、鄭玄、孔穎達(2007)。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曹丕(1951)。列異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干寶、陶潛、李劍國(2007)。新輯搜神記‧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裴啟(1951)。裴子語林。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東陽無疑(1951)。齊諧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義慶(1951)。宣驗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琰(1951)。冥祥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任昉(1951)。述異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一川(2005)。興辭詩學片語。濟南:友誼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江紹原(1937)。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側重法術的和宗教的方面。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富士(20180000)。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Sontag, Susan(1989)。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new window
41.陳文新(1995)。中國筆記小說史。志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富士(20080000)。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許慎、段玉裁(1999)。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葛洪、胡守為(2010)。神仙傳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淑貞(2010)。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謝明勳(20030000)。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道世(1983)。法苑珠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劉樂賢(1994)。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蕭統、李善(1986)。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嚴可均(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干寶、胡懷琛(1957)。新校搜神記。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葛洪、王明(1981)。抱朴子內篇校釋。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Sontag, Susan、程巍(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周祖謨(1984)。世說新語箋疏。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Orrom, Michael、Williams, Raymond(1954)。Preface to Film。London:Film Drama Limited。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arthes, Roland(1992)。從作品到本文。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珣(20080000)。道教「祭解」儀式中的懺悔與「替身」:一個文化心理學的探討。本土心理與文化療癒:倫理化的可能探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富士(20050000)。釋「魅」:以先秦至東漢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鬼魅神魔 : 中國通俗文化側冩。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建民(20110000)。祟病與「場所」:傳統醫學對祟病的一種解釋。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家偉(20150000)。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翁稷安(2016)。[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導論。數位人文: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珣(2016)。物與身體感理論:以香為例。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南一郎(1995)。『世說新語』の美學--魏晉の才の情をめぐって。中国中世史研究続編。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小南一郎、藤奈津紀(20140000)。《世說新語》的美學--以魏晉的才與情為中心。桃之宴:京都桃會與漢學新詮。臺北:新文豐。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