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隋唐書學「形神理論」之研究
作者:蕭麗娟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文欽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隋唐書學理論形神理論藝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0
中國之書學理論歷經各朝代之接續發展,為中國藝術理論中最寶貴之資產。
「形」、「神」此二個語彙概念為書學理論中品評之重要標準。本論文以隋唐書法之藝術實踐與理論成果皆蔚為豐碩,該時期除重視「形」之高度技巧的運用外,同時並注重「神」之主體情感的表現力,充分展現該時代之思想、藝術及審美趣尚。本論文依次梳理隋唐書學之「形神理論」,共分七章大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探究、總結前人之文獻成果,並敘明研究旨趣、目的與研究方法、架構。
第二章 書學「形神」理論之發展與基礎:尋繹各時代之「形」、「神」之歷史發展與美學趣向;而書學中之「形神」理論乃中國哲學之衍生課題,遂以析論中國「形神」理論之起源、哲學思維之主從關係等範疇,以掌握各朝代書論家對於「形神」美學之認識與論述及發展之軌跡。
第三章 隋唐書學之背景與特色:梳理隋唐豐富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創作之時代背景與特色,以顯現隋唐書法美學之總體面貌及其發展演變過程。
第四章 隋唐書學「形」之內涵:書法之「形」為「神」賴以寄寓之重要條件,析論其中之表現方式與特色,並闡發書法最重要之審美價值,舉如「以物喻書」、「以人喻書」之形象特色為,以揭示生氣勃發之生命力為上乘藝術;並探論中國意象哲學,以及傳統文化精神之生命化思維觀照。
第五章 隋唐書學「神」之意蘊:探究人之內在「精神」,統率著書法之「形質」,如情性、神韻、學養、氣質、意志等「神采」表現;並揭示書論家與書法家接受道家老莊與《周易》等生命哲學觀照下之審美思維。
第六章 隋唐主要書家之作品「形」「神」之實踐與特色:析論隋唐主要書家各展現其高深、微妙之形式技巧與反映時代之精神風貌,以印證與該時代之書學理論相為呼應。
第七章 結論。總結隋唐書學之「形神」理論與書法藝術實踐互為輔翼與互相促進,極具耀眼,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其獨特之價值。
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一)古籍專書
齊‧管仲撰,唐‧房玄齡注,《管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先秦‧荀況撰、楊倞注、盧文弨、謝墉校,《荀子》(附校勘補遺),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1。
漢‧揚雄、吳‧汪榮寶撰,《法言義疏》,臺北:世界書局,1967。
漢‧高誘注釋,《淮南子注釋》,臺北:華聯出版社印行,1973。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4。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王充,《論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出版社,1975。
魏‧王弼,《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魏‧王弼撰、唐‧邢璹注,《周易略例》,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
西晉‧陸機,《文賦》,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東晉‧葛洪,《抱朴子內外篇》,臺北市:臺灣商務,1979。
東晉‧劉邵,《人物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中華書局,1971。
南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文史哲出版社,2004。
劉宋‧劉義慶撰、梁劉峻注,《世說新語、博物志合訂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
唐‧吳兢,《貞觀政要》,《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唐‧張九齡等撰、唐‧李林甫等注,《唐六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53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唐‧皎然,《詩式》,濟南:齊魯書社,1986。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市:中華書局,1978。
宋‧蘇軾,《東坡詩集註》,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冊1109,臺北:臺灣商務,1983。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宋‧王讜,周勛初校證,《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7。
明‧高棅選編,《唐詩品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明‧王夫之,《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1984。
明‧程榮校編,《漢魏叢書》,臺北:新興書局,1966。
清‧楊倫編輯,《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1978。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二十卷,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7。
清‧郭慶藩編,《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
清‧聖祖敕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子部》子部第22冊,北京:中華書局(無年月)。
清‧黃本驥,《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二)書畫古籍
三國吳‧楊泉,《草書賦》,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冊2,卷1〈論書1》。
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冊2,卷3〈論書5〉。
南‧姚最,《續畫品並序》,《中國畫論類編》,臺北:河洛圖書,1975。
唐‧韋續,《墨藪》,北京:中華書局,1985。
唐‧歐陽詢,《歐陽率更書三十六法》,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冊2,卷3〈論書3〉。
唐‧歐陽詢,《傳授訣》,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冊2,卷5〈論書5〉。
唐‧歐陽詢,《八訣》,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冊2,卷3〈論書3〉。
唐‧唐太宗,《筆意論》,收於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宋‧不著撰者,《宣和書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沈作喆撰,《寓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宋‧郭熙,《林泉高致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臺北:廣文出版社,1971。
宋‧不著撰者,《寶刻類編》,收於嚴耕望編《石刻史料新編》廿四,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
宋‧趙彥衛,《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宋‧歐陽脩撰,《集古錄跋尾》,收於《石刻史料新編》廿四,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宋‧歐陽脩,《六一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1992。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明‧潘之淙,《書法離鉤》,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解縉,《春雨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安世鳳,《墨林快事》,臺北:漢華文化,1970。
明.董其昌,《明董其昌論書》,收於《佩文齋書畫譜》,北京:中國書店,1984,冊2,卷7〈論書7〉。
明‧盛時泰,《蒼潤軒碑跋記》,收於《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1979。
明‧郁逢慶編,《書畫題跋記》,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
明‧趙崡,《石墨鐫華》,收於《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1977。
清‧王澍,《竹雲題跋》,收於清‧顧炎武,《求古錄》,臺北:臺灣商務,1981。
清‧吳乘權等輯,《綱鑑易知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黃本驥編,《顏魯公文集》,臺北:新文豐,1989。
清‧傅山,《霜紅龕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清‧梁巘,《承晉儒積聞錄》,收於弓英德編著,《中國書學集成‧清》,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清‧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
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收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第132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
清‧楊賓,《鐵函齋書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永瑆,《詒晉齋集》,收於《續四庫全書》第14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臺北縣:永和市 : 文海, 1969。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1970。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臺北:臺灣商務,1970。
清.宋曹,《書法約言》,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106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19。
清‧馬宗霍輯,《書林藻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三)書畫專書(工具書)
1.《中國書畫全書》-《法書要錄》
東漢‧趙壹,《非草書》,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東晉‧衛夫人,《筆陣圖》,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朝‧虞龢,《論書表》,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朝‧庾肩吾,《書品》,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朝‧蕭衍,《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懷瓘,《書議》,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4,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懷瓘,《文字論》,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4,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懷瓘,《二王等書錄》,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7,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懷瓘,《書斷》,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7-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徐浩《論書》,見《法書要錄》,卷3,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3,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不著撰,《唐朝敘書錄》,見張彥遠輯撰,《法書要錄》,卷4,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2.《中國書畫全書》-《書苑菁華》
東漢‧蔡邕,《九勢》,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西晉‧成公綏,《隸書體》,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3,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西晉‧索靖,《敘草書勢》,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3,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東晉‧王羲之,《白雲先生書訣》,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東晉‧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并序》,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東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朝‧蕭衍,《草書狀》,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3,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朝‧蕭衍,《答陶隱居論書》,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朝‧袁昂,《古今書評》,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隋‧釋智果,《心成頌》,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20,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虞世南,《筆髓論》,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虞世南,《書旨述》,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李世民,《筆法訣》,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李嗣真,《書後品》,宋‧陳思,《書苑菁華》,卷4,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孫過庭,《書譜》,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8,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唐‧張懷瓘,《六體論書(書論)》,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張懷瓘,《評書藥石論》,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竇臮撰、竇蒙注,《述書賦並注》,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9-10,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8,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陸羽,《唐僧懷素傳》,見宋‧陳思,《書苑菁華》,卷18,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3.《中國書畫全書》-其他
東漢‧崔瑗,《草書勢》,西晉‧衛恒,《四體書勢》收入,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東漢‧蔡邕,《篆勢》,西晉‧衛恒,《四體書勢》收入,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西晉‧衛恒,《四體書勢》,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唐太宗,《論書》,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李世民,《指意》,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2,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李世民,《王羲之傳論》,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11,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宋‧朱長文,《續書斷》,見宋.朱長文,《墨池編》,卷9,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宋‧陳思,《書小史》,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宋‧賈耽,《虞書歌》,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宋‧姜夔《續書譜》,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宋‧董逌,《廣川書跋》,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豐坊,《筆訣》,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項穆,《書法雅言》,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潘之淙,《書法離鈎》,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陸深,《書輯》,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孫鑛,《書畫跋跋》,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張紳,《法書通釋》,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三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湯臨初,《書指》,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明‧趙宧光,《寒山帚談權輿》,收於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四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4.《歷代書法論文選》、《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明清書法論文選》
(1)《歷代書法論文選》
東漢‧蔡邕,《筆論》,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南朝齊‧王僧虔,《又論書》,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唐‧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唐‧韓方明《授筆要說》,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唐‧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唐‧釋亞栖,《論書》,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宋‧姜夔,《真書》,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宋‧陳思,《秦漢魏四朝用筆法》,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元‧劉有定,《衍極注》,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錢泳,《書學》,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阮元,《南北書派論》,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朱履貞,《書學捷要》,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朱和羹,《臨池心解》,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馮班,《鈍吟書要》,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劉熙載,《藝概》,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梁巘,《評書帖》,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2)《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
南齊‧王僧虔,《書賦》,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唐‧呂總,《續書評》,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宋‧蘇軾‧《評書》,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宋‧趙孟堅《論書法》,《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見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王澍,《虛舟題跋》,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翁方綱,〈歐虞褚論〉,《復初齋書論集粹》,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清‧楊賓,《大瓢偶筆》,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3)《明清書法論文選》
明‧費瀛,《大書長語》,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4。
明‧莫雲卿,《評書》,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王澍,《論書賸語》,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書論鈔》,見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梁同書,《頻羅庵論書》,見《明清書法論文選》上,
(四)碑帖
東晉‧王羲之,《蘭亭叙(序) (五種》》,《中國法書選》15,東京:二玄社,1990。
東晉‧王獻之,《鴨頭丸》,《中國法書選》18,東京:二玄社,1989。
隋‧丁道護,《啟法寺碑》,《書跡名品叢刊第八十四回—啟法寺碑》,日本:東京二玄社刊,1962。
隋‧《龍藏寺碑》,歷代碑帖法書選編輯組,《歷代碑帖法書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exh98/thousand/chinese/selections_big_1.htm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關中本千字文》,《中國法書選》28,東京:二玄社,1989。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國法書選》27(東京:二玄社,1990。
唐‧歐陽詢,《化度寺碑》,《中國法書選》30,東京:二玄社,1989。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國法書選》30,東京:二玄社,1990。
唐‧虞世南,《破邪論序》,《中國法書選》11,東京:二玄社,1990。
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中國法書選》32,東京:二玄社,1990。
唐‧顏真卿,《顏氏家廟碑》,《顏真卿書法全集》,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唐‧顏真卿,《多寶塔碑》,《中國法書選》40,東京:二玄社,1990。
唐‧柳公權,《玄秘塔碑》,《中國法書選》45,東京:二玄社,1988。
唐‧柳公權,《神策軍碑》,吳鴻清,《中國書法全集27,隋唐五代編,柳公權卷》,北京:榮寶齋,1993。
唐‧張旭,《肚痛帖》,段維毅編,《唐草聖張旭古詩等帖》,臺中:興學,1972。
唐‧張旭,《古詩四帖》(遼寧省博物館藏紙本),楊仁愷主編,《中國美術全集‧書法篆刻篇 3‧隋唐五代書法》,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唐‧顏真卿,《祭伯父文稿》(甲秀堂帖本),《中國法書選》41,東京:二玄社,1990。
唐‧顏真卿,《爭座位文稿》(三井文庫藏),《中國法書選》41,東京:二玄社,1990。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本),《中國法書選》41,東京:二玄社,1990。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餘清齋帖本),《中國法書選》41,東京:二玄社,1990。
唐‧懷素,《千字文》,《懷素書法全集》,北京市: 群言出版,1994。
唐‧懷素,《自敘帖》,(蜀本文),《懷素書法全集》,北京市: 群言出版,1994。
唐‧懷素,《千字文》,《懷素書法全集》,北京市: 群言出版,1994。
唐‧懷素《自敘帖》,劉高志主編,《懷素書法全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

一、 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一般專書
不著撰,《老子正詁》,臺灣:開明書店,2002。
仁繼兪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
方克立,《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4。
方東美,《中國形上學中之宇宙與個人》,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new window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0。
王邦雄,《生命的實理與心靈的虛用》,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王明校注,《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雲五,《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7。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出版社,1986。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臺北: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
成復旺,《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收於《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內篇》,國立編譯館,鼎文書局,1992。
余英時著,郭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new window
吳怡,《中國哲學的生命與方法》,臺北:東大書局,1991。
呂志鵬,《道教哲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李約瑟,陳維綸等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0。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1996。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8。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臺北:駱駝出版社,1987。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北京:寶文堂書店,1988。
林麗雪,《王充》,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姜澄清,《易經與中國藝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92。
范文瀾等,《中國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200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1966。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new window
張少康,《神似溯源》,收於《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張火慶導讀、釋慧能著,《六祖壇經》,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
張立文,《氣》,臺北:漢興書局有限公司,1994。
張新渝、馬烈光主編,《黃帝內經‧靈樞》,臺北:成信文化,2000。
張榮明,《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躁,《中國美學思想彙編上、下集》,臺北:成均出版社,1983。
梁啓雄,《荀子柬釋》,臺北:華正書局,1972。
郭紹虞,《詩品集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發行,1993。
陳叔良,《王充思想體系》,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刊3。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2002。
傅雷,《傅雷美術講堂》,臺北:三言社,2003。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印行,198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
彭衛、楊振紅,《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曾春海主編,曾春海、葉海煙、尤煌傑、李賢中合著,《中國哲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範疇》,臺北,丹青圖書,1987。new window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臺北:慧炬出版社,1986。
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黃創主編,《道教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頂淵文化,2004。
楊文虎,《藝術思維和創作的發生》,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廖吉郎校注,《新編荀子》,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2。
劉立人、陳文和點校,《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劉成紀,《形而下的不朽─漢代身體美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劉綱紀,《易學與美學》,臺北:大展出版社,2001。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6。
鄭基良,《魏晉南北朝形盡神滅或形盡神不滅的思想論證》,臺北:文史哲,2002。new window
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
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賴力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華正書局,1985。new window
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小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
龔韻蘅,《兩漢靈冥世界觀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
(二)書學專書
王元軍,《六朝書法與文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2。
王冬齡,《書法藝術》,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1988。
王壯為,《書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1973。
王魯湘編著,《黃賓虹‧論藝摘選》,收於《中國名畫家全集》,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6。
田光烈,《書法與佛法》,臺北:鼎淵文化公司,1993。
石峻,《書畫論稿》,臺北:華正書局,1970。
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朱關田主編,《中國書法全集‧顏真卿》,榮寶齋出版社,1993。
何九盈、胡雙寶、張猛主編,《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沈尹默,馬國權編,《沈尹默論書叢稿》,臺北:明文書局,1982。
沙孟海,《沙孟海論書文集》,上海:上海書畫,1987。
周德聰,《大學師範書法教程》,大陸: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
季伏昆《中國書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8。
金受仲,《清代書法述略》,收於《中國書畫論集》,臺北:華正書局,1984。
金開誠,《顏真卿的書法》,收於《現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4。
金開誠、王岳川著,《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4。
金學智,《書法美學談》,臺北:華正書局,1989。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姜壽田,《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姜壽田,《中國書法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9。
姜澄清,《中國書法思想史》,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胡傳海,《筆墨氤氳--書法的文化視野》,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
馬宗霍,《書林記事》,收於清‧康有為等著,《近人書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1974。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new window
高尚仁,《書法心理學》,臺北:東大出版,1986。
啟功,《論書絕句》,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
崔樹強,《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崔樹強,《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張光賓,《中華書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收於《現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輯,1990。
陳方既、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4。
陳代星,《中國書法批評史略》,成都:巴蜀書社,1998。
陳垣,《釋氏疑年錄》,收於(《民國叢書》,據輔仁大學1939影印),第12冊。
陳振濂,《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陳振濂,《書法學》,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
陳振濂,《書法學綜論》,浙江: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91。
陸維釗,《書法述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臺北:蕙風堂,1999。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之研究》,臺北:蕙風堂,1988。new window
黃宗義,《顏真卿書法之研究》,臺北:蕙風堂,1993。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書店,1987。
葉昌熾,《石語》,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1979。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出版社,1990。new window
劉士文等,《中國隋唐五代藝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劉正成,《蘇東坡書法評傳》,《中國書法全集‧宋遼金》,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2。
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吉林美術出版社,1998。
歐陽中石,《書法天地》,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01。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鄭曉華,《古典書學淺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薛龍春,《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鍾明善,《中國書法簡史》,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1。
韓玉濤,《中國書學》,臺北:五南圖書,1993。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一)書法類
1、博士論文
馬漢欽,「中國形神理論發展演變研究」,大陸: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莊千慧,「心慕與手追--中古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陳丁立,「張懷瓘書法思想」,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陳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楊疾超,「古代書法批評模式研究」,大陸: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謝建軍,「書法美學意象研究-以漢唐書論文獻為中心」,大陸: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2、碩士論文
龐亞青,「唐代書法美學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王新榮,「唐代書法美學思想與主體精神演變史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石軍,「生命的形式─中國古代書論『以人喻書』方式的審美探討」,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王春,「張旭草書崛起與張懷瓘書論的關係研究」,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慶珍,「張旭懷素狂草差異性比較研究」,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趙姍姍,「以張旭懷素的比較研究看唐代狂草書風」,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嬿惠,「智永《真草千字文》研究及其在國中國文教學應用」,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江姿橤,「孫過庭《書譜》書學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李瑞榮,「孫過庭《書譜》書論及技法析論」,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林世彬,「歐陽詢楷書及其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6年。
林怡君,「虞世南及其楷書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怡秀,「唐代書法家張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侯美玉,「褚遂良楷書及其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柳樹儀,「柳公權書法及其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孫宛宜,「虞世南楷書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許玉芳,「 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郭晉銓,「唐代楷法建構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郭敏郎,「唐宋書風轉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麗玉,「唐太宗的書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曾瑞雯,「中國律詩、書法史中文質中和之觀念與實踐─以南北朝至杜甫、顏真卿的詩歌、書法發展為觀察對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楊玉帆,「書如其人說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鄭世欽,「懷素書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蕭麗娟,「顏真卿及其書法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韓俐菱,「虞世南書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二)一般
朱珮瑜,「王充《論衡》思維方法探析」,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朱麗秀,「王充形神思想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95年。
李宛靜,「抱朴子內篇養生論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林淑文,「莊子美學原理初探」,東吳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林鈴芳,「孟子立命與王充命定之比較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翁雪華,「永生的鎖鑰-中國不死藥故事之探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康靜文,「王充認識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3年。
許朝榮,「漢人的鬼魂觀研究」,嘉義大學史地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劉玉菁,「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謝慧芬,「先秦養生思想」,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二、 期刊論文
(一)書法類
于大成,〈書史概述〉,《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5卷2期,1972年2月。
及梅蹊,〈隋唐帝王的書法活動及其影響〉,《書法研究》,第6期,1999年。
王壯為,〈凜冽萬古的大書家顏真卿〉,《中央月刊》,第6卷第10期,1974年。
王宏,〈張旭《古詩四帖》技法〉,《理論與創作》,第5期,2005年。
王建疆、王聖,〈論作為中國審美形態的「神妙」〉,(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6期,2008年。
朱以撒,〈論寫經書法藝術〉,《文藝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1998年。
佘雪曼,〈唐宋元明書家列傳--歐陽詢〉,《書譜》,第30期,1976年。
李毅,〈把握書法創作形與神的關係〉,《藝苑》,第09期,2008年。
周勳君〈書法批評中形神觀念的演變〉(《炎黃中國書法網》網站,2010-02-22 16:39:42)。
孟雲飛,〈唐代的書法教育與科舉〉,《書法研究》,第122期,2005年。
林利,〈似金蛇狂舞如虎踞龍盤—唐•張旭草書《古詩四貼》鑒賞〉,《今日遼寧》,第05期,2008年。
金玉甫,〈談書法中的「形」與「神」〉,《理論與創作》,第1期,2009年。
胡潤昆,〈論書法藝術的神〉,《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01期,1994年。
馬俊青,〈關於書法之神〉(《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03期,2001年第10卷)
馬漢欽,〈試論中國古代書法的形神理論〉,《曲靖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04期,2007年。
參楊利,〈淺談王僧虔的書法神形論〉,《文藝評論》,第1期,2011年。
張忠良,〈中國傳統書論中的人體思維〉,台南女子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刊》,第4期,2005年9月。new window
陳方既,〈書法美的歷史穩定性與時代變異性〉,《書法研究》,第6期,1993年。
黃冬富,〈唐代中央官學的書法教育〉,《美育》,第105期,1999年3月。
黃宗義,〈讀《絳帖‧唐顏真卿書》〉,《書畫藝術學刊》第5期,2008年。
盧廷清,〈顏真卿《祭姪文稿》賞析》,《美育雜誌》,第58期,1995年。
蕭麗娟,〈論書道理想之追求-兼以道家莊子哲理為思考〉,國立臺南大學《南大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6卷第2期,2012年10月。new window
叢文俊,〈「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辨〉,《書法》,第3期,1991年。
(二)一般
方仁工,〈「東施效顰」與「邯鄲學步」〉,《語文世界》,第3期,2000年。
王真諦,〈王充對鬼神存在的破與立〉,《宗教哲學》,第39期,2007年。new window
李希運,〈論葛洪對神仙道教發展的貢獻〉,《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9年。
李宗定,〈葛洪《抱朴子內篇》與魏晉玄學--神仙是否可學致」與「聖人是否可學致」的受命觀〉,《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3月。
李剛,〈葛洪及其神仙學〉,《中華文化論壇》,第3期,1998年。
李哲賢,〈論荀子思想之矛盾〉,《興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7年12月。
周群振,〈儒家心、身位階之衡定-讀楊儒賓《儒家身體觀》書後芻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2期,1997年。new window
林文欽,〈《易經》陰陽思想與人生〉,《歷史月刊》,第213期,2005年。
林文欽,〈周易之變易史觀〉,《中國國學》,第14期,1986年。
荊楚,〈煉丹術‧方士‧葛洪〉,《金屬世界》,第1期,1997年。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之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
陳麗桂,〈道家養生觀在漢代的演變與轉化--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老子想爾注》為核心〉,《國文學報》,第39期,2006年6月。
曾春海,〈至樂莊子的形神觀及其依道製器之藝術實踐觀〉,《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8期,2007年8月。new window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7期, 2003年12月。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12月。new window
葉海煙,〈莊子論惡與痛苦〉,《鵝湖月刊》,第24卷第9期,1999年3月。new window
劉見成,〈死亡與生命的意義:荀子的觀點〉,通識教育年刊,第1期,1999年4月。new window
劉謹銘,〈王充思想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之評議〉,《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鄭基良,〈荀子生死學研究〉,《空大人文學報》,第9期,2000年10月。new window
蕭麗娟,〈荀子以「禮義治氣養心」之養生詮解〉,國立成功大學《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7期,2011年12月。new window
蕭麗娟,〈葛洪《抱朴子》--「我命在我不在天」思想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問學》,第14期,2010年。new window
謝仲明,〈論徐復觀對莊子的解釋〉,《「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1992 年。
韓建斌,〈葛洪的養生術〉,《世界宗教文化》,第3期,1996年。
譚良田,〈「東施效顰」新論〉,《語文教學與研究》,第6期,2000年。

三、 網站資料
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masterpiece/enlargement.jsp?pic=K2B000050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zh。
漢典古籍:http://gj.zdic.ne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