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研究
作者:李志宏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大安
ISBN:9789867712523
主題關鍵詞:明代小說敘事文學文學評論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2) 博士論文(1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紀德君(2003)。明代「通鑑」類史書之普及與「按鑑」通俗演義之興起。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7(5),6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20070900)。暴力敘述與謫凡神話:中國敘事學的結構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7(3)=67,147-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20040100)。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明道文藝,334,102-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紀德君(2005)。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獻疑。學術研究,2005(11),135-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安懷(1991)。論演義與小說之關係。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6),46-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蓮玉(2004)。《西遊記》主題接受考論。明清小說研究,73,32-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紀德君(2008)。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再思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2),6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20031200)。出身與修行:明代小說謫凡敘述模式的形成及其宗教意識--以「水滸傳」、「西遊記」為主。國文學誌,7,85-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艷蕾(2005)。《三國演義》天命空間敘事。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7(1),86-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國光(1997)。《三國演義》:文學與歷史的辯證統一。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16-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戴承元(2000)。試論《三國演義》在天命和人事之間的兩難抉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0(3),88-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韓曉、魏明(2004)。論「天人合一」對《三國演義》敘事系統的影響。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3),330-3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霖、楊緒容(2003)。「演義」辨略。文學評論,2003(6),5-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英德(1999)。懸置名著-明清小說史思辨錄。文學評論,1999(2),6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舜華(2004)。「小說」與「演義」的分野--明中葉人的兩種小說觀。江海學刊,2004(1),191-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維昭(2000)。論歷史演義的文體定位。明清小說研究,2000(1),3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緒容(2010)。「演義」的生成。文學評論,2010(6),98-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杜威.佛克馬、范智紅(1999)。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1999(6),144-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譚帆(2003)。「奇書」與「才子書」--對明末清初小說史上一種文化現象的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6),95-102+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許麗芳(20051200)。命定與超越:《西遊記》與《紅樓夢》中歷劫意識之異同。漢學研究,23(2)=47,231-2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洪哲雄、紀德君(1999)。明清小說家的「演義」觀與創作實踐。文史哲,1999(1),7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岳川(1999)。歷史與文本的張力結構。人文雜誌,1999(4),132-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符麗平(2006)。天命觀與《三國演義》孔明形象塑造。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紀德君(2003)。「通鑑」類史書:中國講史小說之前源。社會科學,2003(8),112-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平(2004)。論《西遊記》的原旨與接受。東岳論叢,24(5),8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文新(1995)。論《三國演義》文體之集大成。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5),85-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魏子雲(19850200)。因果、宿命、改寫問題:「金瓶梅」原貌探索。中外文學,13(9)=153,58-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杜貴晨(2008)。《水滸傳》「替天行道」論。菏澤學院學報,30(6),2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豔秋(2003)。明代中後期私修當代史的繁興及其原因。南都學壇,23(3),2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金松(20021200)。金批《水滸傳》的批評方法研究。漢學研究,20(2)=41,217-2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蔣玉斌(2006)。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檢討。學術研究,2006(9),12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達芸(19820400)。天地不全--西遊記主題試探。中外文學,10(11),80-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志宏(20100900)。「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書寫性質探析。中國學術年刊,32(秋),159-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梁歸智(1998)。自由的隱喻--《西遊記》的一種解讀。西遊記文化學刊,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孔繁華(1999)。《金瓶梅》與宗教。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74-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王運濤(2005)。論世代累積型作品的傳播特徵及傳播模式。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6(1),72-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石昌渝(2004)。春秋筆法與《紅樓夢》的敘事方略。紅樓夢學刊,2004(1),142-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建民(2003)。政教功用文學觀的理論傳統。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1),1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宋培憲、岳春蓮(2003)。四大奇書是「集體創作」嗎?--與徐朔方、徐永斌先生商榷。江淮論壇,2003(5),149-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李小菊、毛德富(2003)。論明清章回小說的開頭模式及成因。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6),8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建武、李冬山(2006)。《金瓶梅》人性觀與明代中後期「克己復禮」思想無關嗎?。江淮論壇,2006(6),168-1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桂奎(2009)。「天時」觀念與明清小說的敘事機制。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2),7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李蕊芹、許勇強(2008)。世代累積型創作說--一個重要的方法論。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6),8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沈伯俊(2007)。「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商兌。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2(5),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周明初(2005)。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社會科學戰線,2005(2),112-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周明初(2007)。世代累積型集體創作說釋疑--與紀德君教授商榷。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3),138-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段啓明(1983)。試論《三國演義》歷史觀--關於「英雄史觀」和「正統觀念」的辨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1),74-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孫殿玲(2000)。《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命運悲劇根源初探。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0(6),96-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徐永斌(2003)。論中國古代累積型集體創作長篇小說之基本特徵。江淮論壇,2003(2),118-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祥龍(1999)。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天時觀。社會科學戰線,1999(2),6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才訓、時世平(2006)。古典小說預敘發達的文化解讀。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26-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舒媛媛(2007)。「生」與「死」的背反--《水滸傳》道德觀。明清小說研究,2007(1),85-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黃卉(2010)。明代通俗小說的編創觀與其傳播。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寧宗一(2001)。通俗小說家的智慧--借鑒一隅之五。章回小說,2001(12),104-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劉孝嚴(2000)。《金瓶梅》天命鬼魂、輪回報應與儒佛道思想。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6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劉曉軍(2010)。「四大奇書」與章回小說文體的形成。學術研究,2010(10),134-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劉曉軍(2007)。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章回小說文體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中國文學研究,2007(4),121-124+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魯小俊(2007)。天道的循環與人道的悲劇--《三國演義》的講史基調。天府新論,2007(4),128-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羅書華(1999)。章回小說之「章回」考察。齊魯學刊,1999(6),64-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羅書華(2008)。講史的文體形式及其在章回小說生成史上的重要作用。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27-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韓南、曹虹、王青平(1986)。中國短篇小說--年代、作者、作法的研究。明清小說研究,1986(1),357-3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譚帆(2002)。「演義」考。文學遺產,2002(2),102-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桂聲(1994)。《水滸傳》「梁山泊聚義」性質論析--兼與歐陽健、蕭相愷二先生商榷。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27-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王齊洲(2004)。「四大奇書」命名的文化意義。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4(1),116-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譚帆(2008)。論明代小說學的基礎觀念。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劉嘵軍(2006)。「章回體」稱謂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3(4),118-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浦安迪(1996)。《紅樓夢》與「奇書」文體。'93中國古代小說國際研討會。北京:開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靜怡(2009)。歷史演義:文體生發與虛實論爭(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金梅(2007)。「《春秋》筆法」與中國文論(博士論文)。四川大學,成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瑞林(2006)。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其欣(1998)。名家解讀三國演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華陽洞天主人(1994)。西遊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錦池(2003)。西遊記考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統、李善(199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一玄、劉毓忱(2002)。《西遊記》資料彙編。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文樓(2004)。四大奇書的文本文化學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artin, Wallace、伍曉明(2006)。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戈(2002)。西遊記新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霖、韓同文(2000)。中國歷代小說論著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中明(2001)。金瓶梅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大康(2006)。古代小說研究及方法。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平(2001)。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包振南、寇曉偉、張小影(1991)。金瓶梅及其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振鐸(2005)。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2003)。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錢茂偉(2003)。明代史學的歷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譚洛非(1992)。《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陸欽(1998)。名家解讀《西遊記》。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晶(1992)。歷史與文本的超越--小說價值學導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克夫(1995)。宋明理學與章回小說。武漢:武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璦玲、胡曉真(2009)。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邢莉(2001)。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章學誠(1968)。文史通義。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松柏(2006)。水滸傳源流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鐵生(2000)。三國演義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關四平(2001)。《三國演義》源流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中川諭、林妙燕(2010)。《三國志演義》版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Miller, J. Hillis、郭英劍(1998)。重申解構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劉勰、周振甫(2001)。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羅貫中(1994)。三國志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平原(2011)。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汝梅(1990)。金瓶梅探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胡適(2006)。中國章回小說考證。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康正果(1998)。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苑淑婭(2005)。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才訓(2008)。源遠流長:論《春秋》《左傳》對古典小說的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朱恆夫(2005)。宋明理學與古代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陳文新(2005)。傳統小說與小說傳統。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董乃斌(1994)。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竺青(1998)。名家解讀《水滸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斯圖爾特.霍爾、徐亮、陸興華(2003)。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孫述宇(1983)。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學泰(1999)。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市: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Jameson, Fredric R.、王逢振、陳永國(1999)。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徵行為的敘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俊傑(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王德威(1986)。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王齊洲(1991)。四大奇書與中國大眾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侯會(2002)。水滸源流新證。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趙岐、孫奭(1985)。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徐岱(2010)。小說敘事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朱一玄(2002)。《金瓶梅》資料彙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寅德(1989)。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齊裕焜(1999)。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韋恩.布斯、華明、胡蘇曉、周憲(1987)。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朱一玄、朱天吉(2006)。明清小說資料選編。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杜貴晨(2001)。傳統文化與古典小說。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魏安(1996)。三國演義版本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韓進廉(2004)。中國小說美學史。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吳士余(2000)。中國文化與小說思維。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溝口雄三、索介然、龔穎(1997)。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韓南、尹慧珉(1989)。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馬幼垣(1987)。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樂蘅軍(2004)。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鄭明娳(20030000)。西遊記探源。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張靜二(1984)。《西遊記》人物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盛寧(1998)。新歷史主義。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干寶(1981)。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Barker, Chris、羅世宏(2005)。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Berger, Arthur Asa、姚媛、柯平(2000)。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曲家源(1995)。水滸傳新論。中國和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朱立元、張德興(2000)。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一卷:世紀初的新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祝宇紅(2010)。「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亞伯納.柯恩、宋光宇(1987)。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夏志清、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2003)。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胡應麟(2009)。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陶東風(1994)。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劉達臨(1993)。中國古代性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周憲、羅務恆、戴耘(1988)。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余國藩、李奭學(1989)。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Shils, Edward、傅鏗、呂樂(1991)。論傳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盧世華(2009)。元代平話研究:原生態的通俗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鄭振鐸(2009)。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余蓮、卓立(2009)。勢:中國的效力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沈伯俊(1994)。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陳美林、馮保善、李忠明(1998)。章回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宋克夫、韓曉(2002)。心學與文學論稿--明代嘉靖萬曆時期文學概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斯蒂文.托托西、馬瑞琦(1997)。文學研究的合法化--一種新實用主義:整體化和經驗主義文學與文化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楊義(1995)。中國古典白話小說史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李豐楙(1997)。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孫楷第(2009)。滄州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龔鵬程、張火慶(1984)。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Shklovsky, Victor、劉宗次(1994)。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杜維運(2006)。史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高小康(2005)。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楊義(2004)。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郭丹(1999)。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Cohan, Steven、Shires, Linda M.、張方(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Lentricchia, Frank、McLaughlin, Thomas、張京媛(1994)。文學批評術語。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施耐庵、金聖歎(1998)。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胡衍南(20040000)。飲食情色金瓶梅。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孫述宇(1978)。金瓶梅的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魯德才(2002)。古代白話小說形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吳國盛(1996)。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Wellek, René、War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1987)。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陳大康(2000)。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徐文昭(1987)。風月錦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蘭陵笑笑生、梅節(2007)。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Plaks, Andrew H.、劉倩(2011)。浦安迪自選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85)。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朱一玄、劉毓忱(2003)。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朱一玄、劉毓忱(2002)。水滸傳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徐朔方(2008)。古代戲曲小說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余嘉錫(2005)。宋江三十六人考實--楊家將故事考信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陳大康(1993)。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Eagleton, Terry、吳新發(1993)。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蘇桂寧(2002)。宗法倫理精神與中國詩學。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覃召文、劉晟(2006)。中國文學的政治情結。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Culler, Jonathan D.、李平(1998)。當代學術入門:文學理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蔡鐵鷹(2007)。《西遊記》的誕生。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陳翠英(1996)。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海登.懷特、陳新(2004)。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陳平原(2010)。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彭利芝(2010)。說破興亡多少事--明清歷史小說易代主題研究。北京: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Jameson, Fredric R.、王逢振(2004)。詹姆遜文集.第2卷--批評理論和敘事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沈伯俊(2002)。三國演義新探。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紀德君(2000)。明清歷史演義小說藝術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黃大宏(2004)。唐代小說重寫研究。重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樓涵松(2008)。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胡士瑩(1980)。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吳存存(2000)。明清社會性愛風氣。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何晏、邢昺(1985)。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Greimas, Algirdas Julien、吳泓緲、馮學俊(2005)。論意義--符號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劉勇強(1991)。《西遊記》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羅貫中、陳曦鍾、宋祥瑞、魯玉川(1986)。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85)。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胡亞敏(1994)。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胡昌智(19880000)。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丁錫根(1996)。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龔鵬程(2005)。晚明思潮。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莊周、郭象(1965)。莊子。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毛亨、鄭玄、孔穎達(1985)。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65)。史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班固、顏師古(1965)。前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董仲舒(1965)。春秋繁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鄭玄、王應麟(1966)。《周易》鄭康成注。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范曄、李賢(1965)。後漢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蘇鶚(1983)。蘇氏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釋澄觀(1629)。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劉知幾、浦起龍(1965)。《史通》通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王炎(1983)。春秋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王柏(1983)。大象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王柏(1983)。太極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司馬光、胡省三(1965)。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房庶(1983)。大樂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真德秀(1983)。大學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張行成(1983)。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張德深(1983)。潛虛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劉元剛(1983)。三經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錢時(1983)。尚書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謝鑰(1983)。春秋衍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1995)。宣和遺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張性(2002)。杜律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王陽明、正中書局編審委員會(1953)。王陽明全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呂祖謙(1968)。宋文鑑.皇朝文鑑卷。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胡經(1983)。易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徐師曾(2002)。今文周易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梁寅(1983)。詩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程道生(1983)。遁甲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楊慎、焦竑(2002)。絕句衍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潘鏡若(1990)。三教開迷歸正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王凌(2010)。形式與細讀:古代白話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司馬雲傑(2003)。盛衰論:關於中國歷史哲學及其盛衰之理的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胡衍南(20090000)。金瓶梅到紅樓夢: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研究。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陳曦鍾、段江麗、白嵐玲(2006)。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黃霖(2006)。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劉上生(2002)。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劉世德(2010)。《三國志演義》作者與版本考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鄧紹基、史鐵良、陳立人、鄧紹秋(2003)。明代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魯迅(2006)。名家眼中的《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羅筱玉(2010)。宋元講史話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蘇興、蘇鐵戈、蘇銀戈、蘇狀歌(2011)。蘇興學術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吳光正(2002)。中國古代小說的原型與母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胡勝(2004)。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石昌渝(1994)。中國小說源流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趙毅衡(1994)。苦惱的敘述者--中國小說的敘述形式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王德威(1998)。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劉雲春(2010)。歷史敘事傳統語境下的中國古典小說審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韓南、王秋桂(2008)。韓南中國小說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竺洪波(2006)。四百年《西遊記》學術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White, Hayden、陳永國、張萬娟(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傅修延(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黃俊傑(1982)。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樂蘅軍(2003)。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黃霖、李桂奎、韓曉、鄧百意(2009)。中國古代小說敘事三維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李贄(1974)。焚書。河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浦安迪、沈亨壽(1993)。明代小說四大奇書。中國和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施耐庵、羅貫中、凌賡、恆鶴、刁寧(1988)。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徐朔方(1997)。小說考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浦安迪(1998)。中國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童慶炳(1994)。文體與文體的創造。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Sontag, Susan、程巍(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達尼埃爾--亨利.巴柔、孟華(2001)。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許麗芳(20070000)。章回小說的歷史書寫與想像:以三國演義與水滸傳的敘事為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紀德君(2002)。中國歷史小說的藝術流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張京媛(1993)。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楊義(1997)。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蔡英俊、劉岱(1982)。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Appleby, Joyce、Hunt, Lynn、Jacob, Margaret、薛絢(1996)。歷史的真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黃霖(2009)。大眾國學、世代累作及其他--讀《在書場與案頭之間》有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耐得翁(1980)。都城紀勝。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魯迅(1994)。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茲維坦.托多羅夫、黃曉敏(1989)。文學作品分析。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德榮(1994)。「英雄傳奇」的開山之作--《水滸傳》。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弱水(1982)。追求完美的夢--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自牧(1980)。夢粱錄。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大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紀曜(1982)。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Бахтин,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白春仁、曉河(1998)。小說的時間形式和時空體形式--歷史詩學概述。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芮效衛(1987)。湯顯祖創作《金瓶梅》考。《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譚帆(20090000)。「四大奇書」:明代小說經典之生成。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壁雍(1982)。從民俗趣味到文人意識的參與--小說。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時人(1992)。亞史詩:《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孫一珍(1994)。《水滸傳》主題辨。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岱年(2005)。「天人合一」思想的剖析。中國觀念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克洛德.布雷蒙、張寅德(1989)。敘述可能之邏輯。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Hanan, Patrick D.、包振南(1991)。《金瓶梅》版本及素材來源研究。〈金瓶梅〉及其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浦安迪(1991)。《金瓶梅》非「集體創作」。《金瓶梅》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克萊夫.貝爾(2000)。有意味的形式。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第一卷:世紀初的新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錦池(1994)。「亂世忠義」的頌歌--論《水滸》故事的思想傾向。水滸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