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分認同
作者:王學玲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鄭毓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明清辭賦身分意識文化認同多重主體集體記憶行旅性別屈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12)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2
   劍拔弩張的身分議題在當代此起彼落,看似方興未艾的「重構行為」,實則涵藏著認同意識屢遭挑戰或瓦解的焦慮與不安,正是這份先行存在的「危機」意識逼使「身分認同」成為古今皆然的迫切難題。尤其異族入主中原,漢族文化遭逢存亡危急的明清之際,自我或集體的界義與歸屬,每每煎熬著以「道」自任的士人,於是「攬鏡自照」時描摹的自我畫像多元且複雜。過過辭賦的書寫傳統,本論文希望觀察明清之際的士人階層如何「想像」並處理這個跨越時空的「身分認同」議題,及其背後反映出什麼樣糾葛纏繞的內在精神樣態。
  論述方面,為了呈現完整的心理機制,第一章交待研究動機、方法、步驟以及辭賦本文的取材之後,隨即循著發端於危機、失落舊身分、追尋新認同來開展本文。從第二章身分危機的基本應對模式談起,闡釋明清士人或抗拒清朝,執意凝視昔日自我;或接納新政權,自尋消弭國仇家恨之道;甚或在「節操」清議的雙刃下掙扎糾纏,淪為新/舊認同之間無所依歸的異鄉客。第三章則考察士人如何藉助辭賦文本「性別寄托」的書寫傳統,尋找失落的身分歸屬,並且繼續執守各自的認同展演。有的以「嫠婦」的貞烈形象,更加專注過去身分的信仰神龕:有的難絕根深柢固的道統信念,企圖以忽男忽女的性別迷藏釋放長期壓抑與匱乏的道統欲望。更有士人藉助女性圖像的時命思索,安頓現實與精神雙重失落的飄泊生涯。
  第四章談的是身分重構的召靈儀式。重新整編歷史的過去,動員已逝去的文化典範,明清士人擅用「屈原」這項模糊的、空白的、流動的和不確定的文化符號,構築起力抗時議的集體記憶內容,以為眼前生存困境的應對之策。直接認同「竭忠殉國」的屈原形象、復返「告別遠遊」的大人恣態與虛構屈原鄉愁孝親記憶,重新凝聚了士人的集體屬性,卻也斬斷某些宣稱血緣臍帶的追憶內涵,啟動另一個身分想像的動力來源。於是寄情園林山水採取不即不離、冷旁眼旁觀或天倫孝親的自我轉化;虛構聖王傳記系譜,以聖道「文化」跨越「種族」血緣;透過帝都「居中」樞紐的權威宣示,刻意打造德治的文化都城。當寄情園林山水,承續帝統、道統承續的摯誠與決心逐一通過驗證,也就是第五章所鋪展的,明清士人的自我界義已從家國身分轉向文化認同。
  事實上,在認同疆界的建構過程中,主體身分除了具備單一、封閉、穩定的特質之外,更有霎時蜂擁而至,交織著跨越內在疆界的「多重認同」聲響,這是身分認同所以多變、不定與曖昧的原因,故在第六章特別強調。本文得自當代議題觸發,卻於古典的辭賦書寫中探察到「我(我們)是誰」的相同追問,除了印證身分建構乃超越時空的永恆課題,也同時展現了「古典今讀」的可能。倘若因此辭賦研究得以闢出另一種詮釋視角,則本論文之貢獻或在於此。
壹 賦學書目
一、著錄明清之際辭賦文本之典籍
(一)叢書及辭賦總集、選集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一二冊,《兼濟堂文集》,魏裔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一四冊,《林蕙堂全集》,吳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一七冊,《曝書亭集》,朱彝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一九冊,《愚菴小集》,朱鶴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三二一冊,《西河文集》,毛奇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三冊,《敬亭集》,姜埰。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五冊,《榴館初函集選》,楊思本。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五冊,《東江集鈔》,沈謙。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六冊,《秀巖集》,胡世安。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七冊,《彭燕先生文集》,彭賓。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七冊,《浮雲集》,陳之麟。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九冊,《古處堂集》,高爾儼。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九九冊,《內省齋文集》,湯來賀。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0冊,《沚亭文集》,孫廷銓。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0冊,《全五初集》,呂陽。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一冊,《讀亭文集》,彭而述。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一冊,《誠正齋文集》,上官。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二冊,《道山堂前集》,陳軾。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二冊,《栖雲閣文集》,高珩。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四冊,《東谷集》、《桑榆集》,白胤謙。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白茅堂集》,顧景星。《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五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八冊,《芝在堂文集》,劉醇驥。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八冊,《藕灣文集》,張仁熙。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八冊,《水田居文集》,賀貽孫。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九冊,《彭省廬先生文集》,彭師度。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0九冊,《虎溪漁叟集》,劉命清。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0冊,《柴省軒先生文鈔》,柴紹炳。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一冊,《榆墩集》,徐世溥。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三冊,《四思堂文集》,傅維鱗。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五冊,《林屋文稿》,宋徵輿。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六冊,《退菴集》,李敬。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八冊,《耿巖賦集》,沈珩。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八冊,《志墼堂文後集》,湯斌。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一八冊,《寶綸堂集》,許纘曾。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二一冊,《學源堂文集》,郭棻。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二二冊,《蓮龕集》,李來泰。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三一冊,世德堂集》,王鉞。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二四冊,《陸密菴文集》,陸求可。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二四冊,《恥躬堂文集》,王命岳。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二七冊,《鈍翁前後類稿》,汪琬。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三六冊,《江冷閣文集》、《江冷閣文集續卷》,冷士嵋。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三六冊,《秋水集》,馮如京。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四五冊,《道貴堂類稿》,徐倬。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四庫禁燬書叢刊》,四冊,《魏伯子文集》,魏際瑞。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五冊,《魏叔子文集》,魏際瑞。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五七冊,《丘邦士文集》,丘維屏。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八五冊,《榮木堂全集》,陶汝鼐。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八七冊,《擬山園選集》,王鐸。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八九冊,《太白山人槲葉集》,李柏。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九一冊,《了菴文集》,王岱。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一一冊,《廖齋集》,李雯。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一三冊,《浮山文集前編》,方以智。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一九冊,《姑山遺集》,沈壽民。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二一冊,《嶧桐文集》,劉城。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二九冊,《西堂雜俎全集》,尤侗。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六五冊,《湘帆集》,傅占衡。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六六冊,《大樗堂初集》,王隼。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禁燬書叢刊》,一八三冊,《獨漉堂文集》,陳恭尹。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二六冊,《縮齋文集》,黃宗會。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二七冊,《四照堂文集》,王猷定。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伍輯,二九冊,《平圃遺稿》,張宸。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一六,《排山樓賦》,朱之浚。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一八冊,《曹司馬集》,曹燁。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一九冊.《夢澤堂文集》,黃師憲。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二0冊,《祇久庵集》,吳蕃昌。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二二冊,《愛日堂文集》,孫宗彝。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二九冊,《梅谿文集》,方都秦。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一六冊,《枕江堂集》,魏憲。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一七冊,《燕山草堂》,陳僖。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庫未收書輯刊》,玖輯,一六冊,《大觀堂文集》,余縉。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四部叢刊》,三編,《居易堂集》,徐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七五。
《叢書集成續編》,一五一冊,文學類,詩文別集│明,《中洲草堂遺集》,陳子升。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叢書集成續編》,一五三冊,文學類,詩文別集│明,《春酒堂文存》,周容。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叢書集成續編》,一八九冊,文學類,文別集│明,《蒯緱館》,薛始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明文海》,黃宗羲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
《清文穎》,陳廷敬等、張廷玉等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
(二)著錄辭賦文本之文集
《陳迦陵儷體文集》,陳維崧。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一九七九。
《歸莊集》,歸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
《杲堂詩文集》,李鄴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八。
《傅山全書》,傅山著、劉貫文等人主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
《李漁全集》,李漁。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
《施愚山文集》,施閨章著,何慶善、楊應芹點校。安徽:黃山出版社,一九九二。
《黃宗羲全集》,黃宗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
《船山全書》,王夫之。湖南:嶽麓出出版社,一九九六。
《屈大均全集》,邵初、王貴忱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
《田間文集》,錢澄之著、彭君華校點。安徽:黃山書社,一九九八。
《屈大均全集》,邵初、王貴忱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
二、與本文有關賦篇之基本文獻
(一)辭賦總集、選集及辭典
《楚辭補注》,屈原等撰、王逸章句、洪興祖補注。臺北:天工書局,一九八七
《楚辭集注》,朱熹。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七。
《莊屈合詁》,殷呈祥點校。安徽:黃山書社,一九九八。
《全漢賦》,費振剛等輯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
《御定歷代賦彙》,陳元龍等編、吉川幸次郎解說,京都:中文出版社,一九七四。
《中國歷代賦選︱明清卷》,畢萬忱、何沛雄、洪順隆,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
《大哀賦注釋》,王學曾注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
《楚辭評資料選》。臺北:長安出版社,一九八八。
《歷代山水名勝賦鋻賞辭典》,章滄授主編。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一九九八。
(二)詩文總集、選集及類書
《文選》,蕭統編、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七。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一。
《全唐文》,董誥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一九七二。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藝文類聚》,歐陽詢等編。臺北:新興書局影印,一九六0。
《太平御覽》,李昉等編。臺北:新興書局影印,一九五九。  
(三)徵引賦篇之賦家文集
《司馬相如集校注》,司馬相如撰、朱一清、孫以昭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六。
《揚雄集校注》,張震澤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
《曹植集校注》曹植撰、趙幼文校注。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五。
《陸雲集》,陸雲撰、黃葵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
《陸機集》,陸機撰、金濤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二。
《庾子山集注》,倪璠注、許逸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
《柳宗元全集》,柳宗元撰、曹明綱點校,上海:上海古籍社,一九九七。
《皮子文藪》,皮日休撰、蕭滌非、鄭慶篤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
《浪語集》,薛季宣,《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一五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司馬溫文集》, 司馬光。嚴一萍選輯,《正誼堂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康熙張伯行輯同治左宗堂校刊本影印,一九七0。
《騷略》,高似孫。《百部叢書集成二》,《百川學海八五》,臺北:藝文印書館據宋咸淳左圭輯刊本影印,一九六七。
《汴京賦》,周邦彥。《叢書集成續編》,二四0冊,史地類,都會。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八九。
《閑閑老人滏水集》,趙秉文。《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二八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一九六五。
《揭傒斯全集》,揭傒斯撰、李夢生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
《誠意伯文集》,劉基。《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二五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王忠文集》,王褘。《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二六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白雲稿》,朱右。《金文靖集》,金孜幼。《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二八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金文靖集》,金孜幼。《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四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文敏集》,楊榮。《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四一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王氏家藏集》,王廷相。《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書局,一九七六。
《澹然先生文集》,陳敬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二九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大復集》,何景明。《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六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蠛蠓集》,盧柟。《金文靖集》,金孜幼。《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八九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芝園定集》,張時徹。《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八一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嵩陽集》,劉繪。《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0三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弇州山人四部稿選》,王世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一五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劉子威集》,劉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一九。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謝海門集》,謝讜。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末年刊本。
《孫齊之松韻堂集》,孫七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四二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小草齋集》,謝肇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七五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崇相集》,董應舉。《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一0三冊。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夏內史集》,夏完淳。嚴一萍輯,《藝海珠塵》,《百部叢書集成三三》,臺北:藝文印書館據清嘉慶吳省蘭輯刊本影印,一九六八。
《由拳集》,屠隆。《明代論著叢刊》,臺北:偉文出版社,一九七七。
《龐眉生集》,于慎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四八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支華平先生集》,支大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六二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楊道行集》,楊于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一六九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黃漳浦集》,黃道周。《叢書集成三編》,五三冊,文學類,文別集|明,臺北:新文豐出版社,一九九六。
《南雷文定前集》,黃宗羲。臺北:中華書局,一九七一。
三、辭賦論著
(一)辭賦專著
《中國楚辭學史》,易重廉,湖南: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一。
《楚辭研究論文選集》,余崇生編,臺北:學海出版社,一九八五。
《屈原的思想與文學藝術》,曹大中。湖南:湖南出版社,一九九一。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郭建勛。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
《賦史大要》,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臺灣:正中書局,一九七四。
《辭賦流變史》,李曰剛。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八七。
《賦史述略》,高光復。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一九八七。
《辭賦通論》,葉幼明。湖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一。
《賦史》,馬積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
《中國辭賦發展史》,許結、郭維森。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
《賦與駢文》,簡宗梧先生。臺北:臺灣書店,一九九八。
《六朝賦述論》,于浴賢。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廖國棟。臺北:文津出版社,二000。
《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陳慶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二000。
《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鄭毓瑜先生,臺北:里仁書局,二000。
(二)學位論文
《楚辭三九暨後代以九名篇擬作之研探》,高秋鳳。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八六。
《古代楚辭學史》,廖棟樑先生。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一九九七。
《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高桂惠。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一九九0。new window
《祝堯《古賦辯體》研究》,游適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一九九四。
《御定歷代賦彙諷喻類賦篇之研究》,韓中慧。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一九九五。
《漢騷體賦研究》,王學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一九九六。
《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游適宏。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二000。new window
《明末清初騷體賦研究》,李賢珠。東海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二000。
《清代賦話述評》,林振興。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二000。new window
(三)期刊論文
〈屈原評價的歷史審視〉,潘嘯龍。《文學評論》四期,一九九0。
〈論南北朝文士對屈原精神的異化〉,朱貴琥。《晉陽學報》四期,一九九三。
〈封建時代屈原愛國精神研究的歷史走向〉,趙沛霖。《殷都學刊》一期,一九九四。
〈清代屈原研究散論〉,王延海,《遼寧大學學報》五期,一九九四。
〈論屈原形象的塑造〉,謝謙。《四川師範大學學報》一期,一九九八。
〈痛飲酒,熟讀〈離騷〉│簡論六朝士人對屈原的解讀〉,廖棟樑先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八卷四期,一九九八.一二。
〈名士與離騷│論兩晉士人的屈原解讀及其意義〉,蔣方。《北方論叢》一期,一九九五。
〈向子期〈思舊賦〉發微一文〉,林伯謙。《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一卷第二期,一九九二。
〈仿古與趨新│明清辭賦藝術流變論〉。許結。《江漢論壇》八期,一九九三。
〈讀《歷代賦彙》明代都邑賦〉,馬積高。《中國文學研究》一期,一九九九.一。
〈論明賦的社會批判精神│明賦主題研究二題〉,畢萬忱。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
〈辭賦與清代駢文復興〉,葉幼明。《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一九九六。
〈流亡的風景│〈游後樂園賦〉與朱舜水的遺民書寫〉。鄭毓瑜先生,《漢學研究》二0卷二期,二00二.一二。
〈清賦概論〉,許結。《學術研究》二期,一九九三。
〈清代科舉與辭賦〉,俞士玲。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九。
〈清代律賦平仄論│兼論律詩平仄譜式之定型〉,詹杭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二期,一九九九.一二。new window
〈帝都中心論的文化承載-古代京都賦意蘊管窺〉,李炳海。《齊魯學刊》總一五五期,二000,二 期。
〈清代「八股文賦」論爭平議〉,詹杭倫。《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三期,二000.六。new window
〈清代賦學批評初探〉,林振興。《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八期,二000.七。
〈王闓運「哀江南賦」〉,林振興。《華岡文科學報》二四期,二000一.三。
〈美麗與哀愁│談辭賦中婦女群像的創作意蘊〉,高桂惠。《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印,一九九六。
貳 古代典籍
一、經部
《十三經注疏,周易》(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周禮》。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儀禮》。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公羊傳》。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穀梁傳》。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十三經注疏.孟子》。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八七。
《詩經釋義》,屈萬里。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一九八七。new window
《左傳會箋》,日竹添光鴻會箋。臺北:天工書局,一九七一。
《大戴禮記今註今釋》,高明註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
《論語釋註》,楊伯峻編著。臺北:藍燈出版社,一九八七。
《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六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八九。
《欽定日下舊聞考》,朱彝尊原著、英廉增補。《欽定四庫全書》,經部,四九七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二、史部
《國語》,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臺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
《新校本史記》,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七。
《新校本漢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出版社,一九九一。
《新校本後漢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出版社,一九九一。
《新校本三國志》,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出版社,一九九三。
《新校本魏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八0。
《新校本晉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六。
《新校本宋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五。
《新校本梁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八。
《新校本舊唐書》,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六。
《新校本宋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八。
《新校本元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七。
《新校本明史》,楊家駱主編。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五。
《清史稿》,趙爾巽等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
《清史列傳》,王點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七。
《資治通鑑》,司馬光。臺北:天工書局,一九七四。
《越絕書》,袁康。《小萬卷樓叢書》,《百部叢書集成六六》,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
《吳越春秋》,趙曄著、曲麓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說苑詳注》,趙仲邑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七。
《藏書》,李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二三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平巢事蹟考》,茅元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六。
《國壽錄》,查繼佐。《明代傳記叢刊》一0七,線錄類,一八,。臺北:明文書局,一九九一。
《鹿樵紀聞》,吳偉業。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一九五六。
《南渡錄》,李清。《南明史料八種》,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欽定日下舊聞考》,朱彝尊原著、英廉增補,臺北:廣文書局,一九六八。
《滿文老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註。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0。
《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華文書局輯。臺北:華聯出版社,一九六四。
《大清世祖章皇帝聖訓》。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一九六五。
《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四。
《多爾袞攝政日記》,多爾袞。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六。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李桓輯錄。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五。
《國朝詩人徵略》,張維屏輯。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五。
《碑傳集》,錢儀吉纂。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
《明遺民錄匯彙輯》,謝正光、范金民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
《列女傳今註今譯》,劉向撰、張敬註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四。
《魏貞庵先生年譜》《畿輔叢書八七》,王灝輯。《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六。
《吳郡志》,范成大撰、陸振岳校點。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
《順德縣志》,陳志儀修。《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江蘇:中國書局,一九九二。
《讀史輿記要》,顧祖禹,。臺北:新與書局,一九五六。
《目知錄》,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湖南:岳麓書社,一九九六。
《髮史》,胡蘊玉。《史料五編,清史集腋》,臺北:廣文書局,一九七六。
《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八。
三、子集︵含筆記小說︶
《莊子集釋》,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臺北:木鐸出版社,一九八八。
《曾子注釋》、曾子撰、阮元注釋。臺北:新興書局,一九六六。
《呂氏春秋校釋》,呂不韋等撰、陳奇猷校釋。臺北:華正書局,一九八五。
《新書》,賈誼撰、劉曉東校點。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
《白虎通疏證》,陳立撰、吳則虞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四。
《鹽鐵論校注》,王利器校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春秋繁露義證》,鍾哲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顏氏家訓集解》,顏之推撰、王利器集解。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抱朴子內篇校釋》,葛洪撰。臺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
《焚書》,李贄,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五。
《太平御覽》,李昉編。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一九七五。
《論學酬答》,陸世儀。《續修四庫全書》,九四六冊,子部,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
《周髀算經》,江曉原、謝筠注。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
《夢溪筆談全譯》,沈括撰、李文澤、吳洪澤譯。四川:巴蜀書社,一九九六。
《六經天文編》,王應齡。《學津討原》,《百部業書集成四六》,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六五。
《世說新語校箋》,劉義慶撰、徐震堮。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九。
《述聞記》,任昉。《龍成叢書》,《百部叢書集成一二》,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七0。
《東京夢華錄》,孟元老撰、周峰點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一九九八。
《輟耕錄》,陶宗儀。任叔寶主編,《中國歷代筆記英華》,北京:京華出版社,一九九八。
《棗林雜俎》,談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一一三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東周列國志》,余邵魚。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六二。
《宋元學案》,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五。
《閨範》,呂叔簡輯、田光烈注。臺北:和裕出版社,一九九八。
四、集部︵含詩文評︶
《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詹○。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六。
《李白集校注》,瞿蛻園等校注。臺北:里仁書局,一九九八一。
《韓昌黎文集》,韓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九七五。
《白居易集》,白居易撰、學頡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蘇軾文集》,蘇軾撰、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徂徠石先生文集》,石介。《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宋別集類。北京:書目文獻社,一九八八。
《陳亮集》,陳亮。臺北:鼎文書局,一九六八。
《劍南詩稿校注》,陸游撰、錢仲聯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
《文文山全集》,文天祥。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一九七五。
《魯齋遺書》,許衡。《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金元別集類,一九八八。
《胡仲子集》,胡翰。《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二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高子遺書》,李攀龍。《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九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柏齋集》,何瑭。《欽定四庫全書》,集部,一二九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清高宗乾隆年間寫四庫全書本,一九八三。
《李東陽集》,李東陽撰、周寅賓點校。長沙:岳麓書社,一九八四。
《南雷文約》,黃宗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0五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愚庵小集》,朱鶴齡。《清人別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
《陳確詩集》,陳確。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七九。
《夏峰先生集》,孫奇逢。《四庫禁燬叢刊》,集部,一一八冊,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吳梅村全集》,吳偉業撰、李學穎集評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0。
《遂初堂集》,潘耒。《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五0冊,臺南:莊嚴出版社,一九九七。
《南山集》,戴名世。臺北:華文書局,一九七0。
《太白劍》,姚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一0六冊,北京:北京出版社,二000。
《嚴復集》,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六。
《樂府詩集》,郭茂倩編撰。臺北:里仁書局,一九八一。
《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等注。臺北:里仁書局,一九八四。
《詩品校注》,鍾嶸撰、楊祖聿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一。
《石林詩話》,葉夢得,臺北:藝文印書館百川學海本影宋咸淳年間刊本,一九六七。
《詩比興箋》,陳沆,臺北:藝文印書館,一九五八。
《清詩紀事初編》,鄧之誠。臺北:鼎文書局,一九七一。
《世說新語校箋》,徐震堮。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九。
《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一九六0。
參 現代學術專著
一、文學類
《白話文學史》,胡適。臺北:文光圖書公司:一九八三。
《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臺北:華正書局,一九九0。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曹道衡。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
《文學散步》,龔鵬程。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三。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王力。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四。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梅家玲。臺北:里仁書局,一九九七。
《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P.史華羅,莊國土、丁雋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二000。
《東方詩魂》,郝志遠、王錫三主編。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三。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臺北:大安出版社,一九九0。
《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張淑香。臺北:大安出版社,一九九二。
《迦陵論詞叢稿》,葉嘉瑩先生。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一。
《陳世驤文存》,陳世驤。臺北:志文出版社,一九七二。
《文選平點》,黃侃平點、黃焯編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
《李商隱箋釋方法論》,顏崑陽先生。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
《朱彝尊年譜及文學理論》,施隆民。臺北:書銘出版社,一九八一。
《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孟悅、戴錦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三。
《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孫康宜,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妝臺與妝臺以外│中國婦女研究論集》,黃嫣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
《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托里莫伊(Moi, Toril)著、陳潔詩譯。臺北:駱駝出版社,一九九五。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劉紀蕙先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二000。
《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張京媛等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
《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索緒爾。臺北:弘文館出版社,一九八五。
《弗洛依德文集》,弗洛依德撰、王嘉陵等編譯,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七。
《回歸佛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學》,梁濃剛。臺北:遠流出版事業,一九九二。
《拉康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學》,杜聲鋒。台北:遠流出版社,一九九七。
《拉岡》,王國芳、郭本禹。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一九九七。
《瘋顛與文明》,米歇.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出版社,一九九二。
《知識的考掘》,傅柯著、王德威譯。臺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三。
《清文穎》,陳廷敬等編、張廷玉等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
《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羌亮夫纂定、陶秋英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八五。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楊家駱主編。臺北:世界書局,一九八五。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錢仲聯主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六。
《漢語大辭典》。上海:上海大辭典出版社,一九九四。
二、史學及社會學類
《南明史》,顧誠。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一九九七。
《南明史略》,李國禎。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
《明清史概論》,魏千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清史探微》, 鄭天挺。臺北:大立出版社,一九八三。
《清代全史》,王戎笙主編,遼寧: 遼寧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
《洪業︱清朝開國史》,魏斐德著,陳蘇鎮、薄小瑩等譯。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八。
《晚明流寇》,李文治編著,臺北:食貨出版社,一九八三。
《復社及其人物》,胡秋原。臺北:學術,一九六八。
《復社姓名傳略》,吳山嘉輯。北京:中國書店,一九九0。
《清代人物列傳稿》,清史編委會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五。
《康熙帝》,孟昭信。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三。
《康熙帝的治國藝術》,王春霖、高桂蘭。臺北:知青頻道出版公司,一九九四。
《康熙御批》,中仁主編。北京:新華書店,二000。
《史學與傳統》,余英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二。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余英時。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一九九三。
《知識分子論》,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臺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七。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王明蓀。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二。new window
《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何冠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七。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趙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一。
《清初三帝消滅漢人民族思想之策略》,薛文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new window
《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劉潞。臺北:商務印書館,一九九八。
《貳臣人格》,張仲謀,武漢:長安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六。
《清代科舉》,劉兆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一九七九。
《中國科舉制度史》,李達新。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五。
《宗法中國》,劉廣明。上海:上海三聯書局,一九九三。
《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論析》,朱漢民。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
《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費絲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員會,一九九八。new window
《中國天文學史》,薄樹人主編。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網│天文卷》,石雲里。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
《中國天文史話》,李潤海。臺北:明文書局,一九八三。
《清初士人與西學》,徐海松,北京:東方出版社,二000。
《北京歷代城坊、宮殿、苑囿》,于德源。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
《明遺民錄彙編》,謝正光、范金民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五。
《清代禁書總述》,王彬主編。北京:中國書店,一九九九。
《方以智年譜》,任道斌編著。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三。
《文化研究讀本》,羅鋼、劉象愚主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000。
《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陳光興著,唐維敏譯。臺北:元尊文化公司,一九九八。
《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臺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五。
《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施正鋒。臺北:前衛出版社,一九九八。new window
《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Frank Dikotter著、楊立華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王明珂。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一九九七。new window
《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陳清僑。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張茂桂等著。臺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六。new window
《分裂的國族認同:一九七五│一九九七》,盧建隆。臺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九。
《臺灣人的民族認同》,施正鋒。臺北:前衛出版社,二000。new window
《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方孝謙。臺北:巨流出版社,二00一。
《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n)著、李金梅譯。臺北:麥田出版社,一九九七。
《解殖和民族主義》,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Ref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一九九九。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臺北:聯經出版公司,一九九七。
三、學術思想
《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何冠彪,臺北:學生書局,一九九一。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林聰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一九九0。new window
《儒家身體觀》,楊儒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一九九六。new window
《朱彝尊《經義考》研究論集》,林慶彰、蔣秋華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二000。
《章太炎的思想》,王汎森。臺北,時報文化,一九八五。
肆 學位論文及期刊論文
一、學位論文
《明末清初遺民逃禪之風研究》,廖肇亨。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
《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吳志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三。new window
《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謝明陽。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八。new window
《歸莊詩文研究》,林聖德。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一九九八。
《尤侗之生平暨作品》,丁昌援。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八。
《毛西河及其《春秋》學之研究》,陳逢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0。
《毛西河四書學之研究》,陳逢源。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五。new window
《朱彝尊及其詞研究》,曾純純。論述其抗清事跡。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二。
《屈翁山忠愛詩研究》,張靜尹。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三。
《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劉翔飛。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七八。
《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以全唐詩文的呈現為主》,侯迺慧。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0。new window
二、期刊論文
〈文學研究的美學問題(下):經驗材料的意義與解釋〉,高友工。《中外文學》七卷一二期,一九七九.五。new window
〈漢代「楚辭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顏崑陽先生。《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一九九四。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顏崑陽先生。政治大學中文所系主編,《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一九九一。
〈從班固悲士論兩漢知識分子性格之轉變〉,胡正之。《兩漢文學學術研討論文集》,臺北:華嚴出版社,一九九五。
〈論王夫之「瀟湘怨詞」中的遺民情思與藝術特色〉,陳民珠。《中華學苑》四五期,一九九五。
〈為君別唱興亡曲│明末詩史吳偉業〉,杜琳。《歷史月刊》一二四期,一九九八。
〈「水滸後傳」:舊明遺民陳忱的海外乾坤〉,駱水玉。《漢學研究》一九卷一期,二000。
〈骨肉相親.志業相承│孝道觀念的發展〉曾昭旭。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一。new window
〈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邢義田。《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恒的巨流》,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
〈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劉紀曜。《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
〈從〈獨樂園圖〉看文徵明與仇英風格的異同〉,余佩瑾。《故宮學術季刊》,一九九一夏季。
〈北宋園林與文化生活-有關中國文化傳遞的思考〉,張婉貞。《史博館學報》一二期,二000.三。
〈唐代郡齋詩所呈現的文士從政心態與困境轉化〉,侯迺慧。《國立政治大學學報》七四期,一九九七.四。
〈霄漢風塵俱是繫-白居易「中阻」思想研究〉,韓學宏。《中華學苑》五二期,一九九二.二。
〈論傳統夷夏觀的演變及其對近代民族觀的影響〉,張鴻雁、傅兆君。《民族研究》二 期,一九九三。
〈北朝夷夏觀綜論〉,施拓全。《中國文化月刊》二二八期,一九九九三.三。
〈清初剃髮令的實施與漢族地主階級的派系鬥爭〉,陳生璽。《歷史研究》四期,一九八五。
〈清代前期薙髮易服令的施行〉,吳志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二三期,一九九五.六。new window
〈清康熙博學鴻詞科述論〉,張憲文。《浙江學刊》四期,一九八五。
〈滿清入主華夏及其文化承緒之統一政術〉,王爾敏。《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一九九五。
〈清人明史研究中的正統觀和忠義觀〉,寧泊。《南開學報》四期,一九九六。
〈顧炎武、曹溶論交始末∣明遺民與清初大吏交遊初探〉,謝正光。《中國文化研究學報》四期,一九九五。new window
〈顧炎武與清初兩降臣∣-程先貞、史可程交遊考論〉,謝正光。《故宮學術季刊》,一五卷三期,一九九七。new window
〈清初的遺民與貳臣∣顧炎武、孫承澤、朱彝尊交遊考論〉,謝正光。《漢學研究》一七卷二期,一九九九.一二。new window
〈王夫之民族思想的再省察〉,呂實強。《哲學與文化》二0卷九期,一九九三.九。
〈朱彝尊曾參與抗清活動考〉,葉元章。《寧波大學學報》四卷一期,一九九一。
《傅山手稿一束》,傅山。《中國哲學》,第十輯,北京:三聯書局,一九八三。
〈章太炎的民族主義∣中國近代自由民族主義典範形成初探〉,李朝津。《臺灣社會研究季刊》二一期,一九九六.一。new window
〈論章炳麟對黃宗羲與王夫之的評價∣兼論章炳麟自述少年事跡的可信〉,何冠彪。《國立編譯館館刊》二五卷一期,一九九六.六。
〈清末的歷史記憶與國家建構∣以章太炎為例〉,王汎森。《思與言》,三四卷三期,一九九六.九。new window
〈先公田間府君年譜〉,錢撝祿。原載於《國粹學報》一九一一,七五至七九期,國粹學報社編,《國粹學報》,臺北:文海書局,一九七0。
〈文明主義的想像:杭廷頓與南地〉,陳光興。《臺灣社會研究》二七期,一九九九七.九new window
〈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沈松僑。《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八期,一九七.一二。new window
〈離析「中國」想像:試論文化現代性中主體的分裂構形〉,陳清僑。簡瑛瑛主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出版社,一九九七。
《發明過去/想像未來:清末民初的「國族」建構專號》。《思與言》三六卷一期,一九九八.三。
〈從族國到國族:清未民族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朱浤源。《思與言》三0卷二期,一九九二.六。
〈歷史記憶與歷史∣中國近代史事為例〉,王汎森。《當代》九一期,一九九一.一一。
〈我是誰?:湯婷婷《女勇士》中的屬性建構〉,何文敬。《中外文學》二一卷七期,一九九二。
〈《特特伊人》中異質聲音與多重主體〉,劉紀蕙先生。《中外文學》二三卷八期,一九九五.一。
伍 外文資料
Ellen J. Laing, “Real or Ideal: the Problem of The ‘Elegant Gathering in the Western Garden’ in Chinese Historical and Art Historical Records”,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No.3, September, 1968, pp.419-435
Kristeva, Julia. Power of Horror:An Essay on Abjection(1980). Thans. Leon S.Roudiez. New York:Columbia UP. 1982。
Kristeva Julia. Strangers to Ourselves. Trans. Leon Soudiez.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1
Kristeva, Julia. Nations Without Nationalism(1990).Trans.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Columbia UP. 1993. pp4
Wallerstein, Immanuel (1991):「The Construction of Peoplehood: Racism, Nationalism, Ethnicity」in Etiennne Balibar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Race, Nation, Class-Ambiguous Identities, trans. By Chris Turner, pp. 71-85,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by Permission。
陸 網路資源
文化研究方法論與學程規劃座談會: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forum_3.htm
北京故宮博物「紫禁城宮殿」:http://www.dpm.org.cn/index.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