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權,觀音與妙香古國:十至十五世紀雲南洱海地區的傳說與歷史
作者:連瑞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en Juichih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敏枝
魏捷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觀音祖源傳說中國西南的南詔大理國社會秩序名家大姓佛教王權Ancestral Legend of GuangyinNanzhao and Dali Kindoms in Southwest ChinaSocial orderSurnominal linageLegitimization of Buddhist Stat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0
論文摘要
這篇論文,主要是透過十至十五世紀中國西南王權建立、運作與崩解的過程,來說明佛教神聖系統,是如何進入王權運作,成為統治貴族世系內部的祖源,進一步建立洱海地區的社會內在秩序。在這王權組織中的統治階層,依於王權統治所需要的宗教宇宙觀,聚居於洱海地區,形成集宗教實踐、儀式法術專業,與政治統治技術於一身的貴族大姓。
筆者主要依據不同的文類分析大理國前後時期﹐佛教如何成為社會運作的動力。一、筆者以流傳於十三世紀以前的傳說來說明:(一)、傳說文類本身的形成與留傳,是具有宣示政治社會二個層面的階序性意義;(二)、傳說結構本身是在「記載」並且「反應」王權社會的歷史結構,尤其是在聯姻模式與祖源傳說這二部份;二、筆者透過十五世紀以前的金石碑刻資料,以及地方留傳的世系家譜資料,來解決大理國以來統治階層社會運作的歷史,(一)、大理國時期統治階層的最頂端,是由段氏王室、相國高氏以及祭司董氏所組成的三角勢力,他們三股世系分別代表了佛教王權對佛教聖王、政治勢力與土著巫術勢力三方力量的整合;(二),大理國的其它貴族大姓,透過觀音祖源傳說,建立他們世系祖源與王權二者之間共同的神聖基礎;(三)、這些貴族大姓的身份,一方面是行政軍事貴族,同時也是賦有宗教儀式技術的僧侶階層。他們除了擁有政治性身份以外﹐在世系內也繼承宗教僧侶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們也採用相互聯姻的原則來鞏固與維持既有的政治、社會與宗教的地位。社會群體內在連結是基於宗教與婚姻關係﹐而使得王朝基礎得以鞏固,這與傳說的結構是相當吻合的。三、洱海地區的傳說結構與社會運作有其內在的連繫性,(一)、女姓作為連結群體內外界線的身份,諸如傳說中的沙壹、統治階層的后妃與公主、佛教經典中成佛的龍女的形象等等,社會群體是「透過」她們與外來的阿育王、梵僧與大黑天神連結,共同形成社會集體的祖源。(二)、不同地區的土地神祇是與王權統治階層的女子,形成社會群體的「始祖」,進而成為王權祭祀的諸神之一。從傳說內容與王權諸神的設置,可以看到佛教王權透過婚姻的原則,將土著文化與佛教王權連結在一起。
洱海地區的社會群體,在南詔大理國時期因為王權統治階層的宇宙觀,促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始祖是來自於觀音。但在中央王朝進入以後,他們卻又開始寧願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來自於南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斷地透過特殊祖源的宣稱,作為標誌社會群體的符號,並且以此強調社會階序的身份。在這裡,洱海地區的社會群體意味幾個不同時期的內涵:一、在南詔成立以前部落社會的基本單位。二、這些社會群體後來經過南詔大理王權的整合﹐並且納於以王權統治為基礎的姓氏制度下─名家大姓。三、聯姻關係是名家大姓建立平穩對等的社會關係的重要管道。四、王權透過佛教始祖/官爵二個要素將上層「名家大姓」穩定於一個王權的宇宙觀中﹐此時﹐人群形成一個有實際運作模式以及現實場域的「名家大姓」﹐一直到元明時期﹐中央王朝的統治雲南以後﹐促使這種名家大姓開始面臨自我認定的問題。尤其在明以後﹐人群的自我意識開始不自覺地走向兩極化﹐一方面頃向於認同中央王朝﹐如宗譜中宣稱祖先來自於南京。另一方面﹐將過去的歷史附會於傳說中﹐繪聲繪影地強調這裡是一個「妙香古國」。這二者的共存性是不可置疑。前者在於妥協現實感使然﹐後者在於社會對過去的再詮釋。二者雖屬邏輯上的矛盾﹐但也說明了歷史與現實世界之間的連結與互補關係。一直到明朝以來﹐「名家」被改稱為「民家」﹐洱海地區人也自稱為民家人﹐大多自認祖先是來自於中原的移民。一直到五十年代﹐中國開始作民族識別的過程中﹐正式確立民家為「白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Nanzhao and Dali kingdoms and show the centrality of mythology in the legitim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state power and how power in that state was organized socially from the village up through the court.
引徵史料與參考書目
一﹑史料部份:
<南詔圖卷>,原卷現藏於日本京都有領館。
<張勝溫畫卷>(即大理國梵像卷),原卷現藏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大灌頂儀文》(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鳳儀北湯天董氏宗祠出土佛教寫經),侯沖手抄本,藏於雲南省圖書館。
《廣施無遮道場儀》(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鳳儀北湯天董氏宗祠出土佛教寫經),侯沖整理,收於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大黑天神道場儀》(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鳳儀北湯天董氏宗祠出土佛教寫經),侯沖整理,收於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六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護國司南抄》(195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鳳儀北湯天董氏宗祠出土佛教寫經),侯沖整理,收於方廣錩主編《藏外佛教文獻》第七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漢.司馬遷撰,《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漢.班超撰,《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版社,1979年。
晉.常璩著,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年。
魏.酈道元撰,(清)戴震校《水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范曄撰,《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梁.慧皎撰,《高僧傳》,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No.2085,第50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梁.僧伽婆羅譯《阿育王經》收於《新修大正大藏經》No.2043,第50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梁建芳《西洱海風土記》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二),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唐.樊綽﹐《蠻書》, 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出版,1998年。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
唐.義淨著,王邦維校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菩提流志譯,《五佛頂三昧陀羅尼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No.952,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菩提流志譯,《一字佛頂輪王經》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No.951,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一行譯《大毗廬遮那成佛經疏》,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No.1796,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唐.神愷記,《大黑天神法》收於《大正新修大藏經》No.1287,第2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
晉.劉昫撰,《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歐陽修、宋祁同撰《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中華書局,1976年。
宋.歐陽修等撰《新校本新五代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宋.王欽若等編《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元.脫脫等撰,《新校本宋史》, 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發思巴述,持呪沙門莎南屹羅譯《如來頂髻尊勝佛母現證儀》[1439],故宮博物院出版,1984年。
元.張道宗,《紀古滇說原集》玄覽堂叢書﹐臺北:正中書局,1981[1265]年。
元.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記校注》﹐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元.李京撰,王叔武輯校,《雲南志略輯校》,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 1986年。
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1。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明.宋濂等撰,《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明.謝肇淛《滇略》,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4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陳文等纂修,《雲南圖經志書》收於《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681-82﹐上海:古藉出版社﹐1997[1455]。
明.劉文徵撰﹐古永繼點校,《滇志》,雲南教育出版社﹐1991[1625 ]。
明.楊慎,《滇載記》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35種﹐板橋市:藝文印書館﹐1966。
------------,《南詔野史》收於《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 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出版,1998[1549]年。
明.陶珽撰,《姚安高氏家譜序》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五)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明.郭裴撰,《炎徼瑣言》,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北京:中華書局,1997[1606]年。
明.李元陽,《嘉靖大理府志》,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微卷),1986[1573]。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收於中國佛寺志彙刊3,臺北:明文書局,1980[1607]年。
明.陳循,《寰宇通志》,台北:廣文出版,1968年。
明.諸葛元聲撰,劉亞朝校點,《滇史》,德宏民族出版社,1994[1618]年。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臺灣:藝文書局,1977年。
清.桂馥,《滇游續筆》[1883],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十二),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
清.蔣旭的,《康熙蒙化府志》,巍山:德宏出版社,1998[1698]年。
清.寂裕,《白國因由》, 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叢書第一輯, 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化局出版,1998[1706]年。
清.陳釗鏜修,李其馨纂,《雲南省.趙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1838]年。
清.候允欽纂條,《鄧川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1854]年。
清.錢邦芑纂﹑范承勳增修﹐《雞足山志》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1﹑2冊﹐臺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
清.高奣映,《雞足山志》,雲南省圖書館藏,侯沖提供,電腦打字版本。
清.師範纂,《滇繫》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139, 臺北:成文出版社﹐臺一版﹐1967。
清.檀萃輯,宋文熙、李東平校注,《滇海虞衡志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
清.倪蛻輯,李埏校點,《滇雲歷年傳》,雲南大學出版社,1992[1737]年。
清.鄂爾泰監修,靖道謨編纂,《雲南通志》收於《景印文淵四庫全書》569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736]年。
清.范承勳等修,《康熙雲南通志》,收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44,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1691]年。
清.釋同揆著,《洱海叢談》[1688],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十一)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陳鼎,《滇遊記》,臺北:藝文書局,1966年。
清.梁友檍纂,《蒙化志稿》,巍山:德宏民族出版社,1996[1919]。
民國.周宗麟,《大理縣志稿》[1915]大理圖書館翻印。
達倉宗巴.班覺桑布著,陳慶英譯,《漢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1434]年。
楊世鈺主編,《大理叢書.金石篇》十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滙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佚人,尤中校注,《僰古通紀淺述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佚人,《白古通記》,收於王叔武輯著《雲南古佚書鈔》,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傣文原著,李拂一譯,《泐史》,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五)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不著撰人,《車里宣慰世系考訂稿》,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五)。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蒙文原著,陳任光譯,《蒙古逸史》,臺北:廣文書局,1976年。
<姚郡世守高氏源流總派圖>,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三)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姚安縣博物館藏,《高氏族譜一宗枝圖》收於方國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五)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
二、相關研究著作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上下二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1974]。
方國瑜主編,徐文德、木芹、鄭志惠纂錄校訂,《雲南史料叢刊》(一至十三冊),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2001年。
方國瑜,《滇史論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方國瑜、林超民,《<馬可波羅行紀>雲南史地叢考》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
方慧,《大理總管段氏世次年歷及其與蒙元政權的關係研究》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叔武輯著,《雲南古佚書鈔》,雲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三聯書局,1997年。new window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new window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76年。new window
王啟龍,《八思巴生平與「彰所知論」對勘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王純五,《天師道二十四治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方齡貴、王云選錄﹐方貴齡考釋,《大理五華樓新出宋元碑選錄并考釋》,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白鳥芳郎,《華南文化史研究》,東京:六興出版社,1985年。
石鍾,《滇西考古報告》,雲南省立龍淵中學中國邊疆問題研究會油印本,1944。
石鍾,《大理訪碑記》,雲南省立龍淵中學中國邊疆問題研究會油印本,1944。
石鍾健,《石鍾健民族研究論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
古正美,《貴霜佛教政治傳統與大乘佛教》,臺北:允晨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臺北:明文出版社,1988年。
汪寧生﹐《雲南考古》,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宋伯胤《劍川石窟》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
杜蒙(Louis Dumont)著,王志明譯,《階序人》, 臺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1970]。
涂爾幹(Emile Durkhein)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方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1965]。
伯希和(M. P. Pelliot)著,馮承鈞譯,《交廣印度兩道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1931]。
伯戴克(Luciano Petech)著,張雲譯,《元代西藏史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林超民編,《方國瑜文集》,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4。
林旅芝,《南詔大理國史》(上、下)自行出版,1984年。
周一良著,,錢文忠譯,《唐代密宗》,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孟志東,《雲南契丹後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李家瑞等,《大理白族自治州歷文物調查資料》,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李朝真﹐張錫祿,《大理古塔》,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1962 ]。
李昆聲主編,《南詔大理國雕刻繪畫藝術》,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李東紅,《白族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李正清,《大理喜洲文化史考》,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
李霖燦,《南詔大理國新資料的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1967]。new window
范義田,《雲南古代民族之史的分析》,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
查理斯巴克(Charles Bucker)著,林超民譯,《南詔國與唐代的西南邊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6[1981]年。
段鼎周,《白子國探源》,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
哈維(G.E. Harvey)原著﹐姚枬譯注,《緬甸史》,中國南洋學會主編﹐商務印書館﹐1942。
侯沖,《白族心史--<白古通記>研究》,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
姜懷英、邱宣充,《大理崇聖寺三塔》,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施堅雅(William G. Skinner)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new window
許烺光(Hsu, Francics, L.K.)著,王芃、徐德隆譯,《祖廕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臺北:南天書局,2001[1948]年。
許烺光(Hsu, Francics, L.K.)著,王芃、徐德隆、余伯泉譯,《驅逐搗蛋者:魔鬼.科學與文化》,臺北:南天書局,1997[1952]年。
許凡,《元代吏制研究》,勞動人民出版社,1987年。
馮承鈞譯A. J. H. Charignon注,黨寶海新注,《馬可波羅行記》﹐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1973。
韋伯(Max Weber)著,簡惠美等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1964 ]年。
郭武,《道教與雲南文化:道教在雲南的傳播、演變及影響》,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郭思九、王勇,《雲南省昭通地區鎮雄縣潑機鄉鄒氏端公慶菩薩》,收於王秋桂主編《民俗曲藝叢書》第四十冊。
張旭,《大理白族史探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錫祿,《南詔與白族文化》,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年。
張錫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
陸韌,《雲南對外交通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
夏光南,《元代雲南史地叢考》,臺北:中華書局,1968年。
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臺北:彙文堂出版﹐1982〔1940〕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陳秀清,《當代白族的本主信仰》,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陳正祥,《真臘風土記研究》,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楊學政主編,雲南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著,《雲南宗教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政業,《大理宗教文化論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
楊政業,《白族本主文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仲錄、張福三、張楠主編,《南詔文化論》,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年。
雲南省編輯組編,《雲南地方志佛教資料瑣編》,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
雲南省編輯組編 ,《白族社會歷史調查》(四),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雲南省編輯組編,《白族社會歷史調查》(二),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雲南省編輯組編,《雲南民族民俗和宗教調查》﹐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編,《白文山花碑譯釋》,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雲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南詔大理文物》,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師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臺北:允晨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藍吉富編,《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高雄:佛光山出版﹐1992年。
羅香林,《唐代廣州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香港:中國學社,1960。
戴維斯(H. R. Devis)著,李安泰、和少英、鄧立木、何昌邑、鮑江等譯,《雲南:聯結印度和揚子江的鏈環》,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0[1909]年。
《漢英佛學大辭典》,收入《梵巴藏英佛學辭典彙編》現代佛學大系19,臺北:彌勒出版社,1983年。
三、中文論文與期刊
古正美,<東南亞的天王傳統與趙時代的天王傳統>,收於《佛學研究》7(1998),頁300-322。
古正美,<南詔、大理的佛教建國信仰>,發表於「劍川石鍾山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論文,雲南劍川,2001年。
古正美,<武則天的《華嚴經》佛王傳統與佛王形象>,收於《國學研究》7(2000),頁279-321。
古正美, <從南天烏荼王進獻的《華嚴經》說起─南天及南海的《華嚴經》佛王傳統與密教觀音佛王傳統>,收於《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2000),頁161-201。new window
方國瑜,<唐代前期洱海區域的部族>,收於楊仲彔、張福三、張楠主編《南詔文化論》(昆明:雲南出版社,1990年) ,頁59-90。
方鐵,<大理國時期雲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收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3(1997),頁45-51。
王啟龍,<《彰所知論》傳承過程及<情世界品>補訂>,收於《中華佛學學報》第15(2002),頁381-398。new window
王明珂,<什麼是民族:以羌族為例探討一民族誌與民族史研究上的關鍵問題>,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1994),頁989-1025。new window
王雲,<南詔大理國年號考>,收於《白族學研究》6(1996),頁14-29。
尹明舉、李東紅,<略論白族的形成>,收於《白族學研究》3(1993),頁194-199。
石鐘健﹐<大理明代墓碑的歷史價值《大理訪碑錄》代序)>,《明清史》,5(1993)。
石鍾健,<論白族之白文>﹐收於《中國民族問題研究集刊》3(1957)﹐頁125-144。
札奇斯欽,<元代的宣政院>,收於《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1971),頁39-62。new window
向達,<南詔史略論>,收於其《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頁155-194,臺北:明文出版社,1988[1980]年。
林超民,<白子國考>,收於《南詔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頁104-116。
林超民,<試論漢唐間西南地區的昆明>,收於《民族研究》6(1982),頁20-22。
林超民,<大理高氏考略>,收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3(1993),頁53-58。
林開世,<「方志」再現了什麼>,發表於「物與物質文化」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民族所主辦,2002年六月。
林蔭曾,<九隆神話與哀牢國>,收於《南詔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頁117-127。
汪寧生,<南詔中興二年畫卷考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1980)。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國族建構>收於《臺灣社會研究究刊》28(1997),頁1-77。
李玉王民,<張勝溫梵像卷之觀音研究>﹐收於《東吳大學中國藝術集》15(1986)﹐頁227-264。
李玉王民,<張勝溫梵像卷藥師琉璃光佛會與十二大願初探>﹐收於《故宮文物月刊》80(1991)﹐頁44-51。
李玉王民,<南詔大理佛教雕刻初探>,收於藍吉富主編《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頁347-384,1991年。
李玉王民,<梵像卷釋迦佛會、羅漢及祖師像之研究>,收於《中華民國八十年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上)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2),頁195-219。
李玉王民,<南詔大理大黑天圖像研究>,收於《故宮學術刊刊》13:2(1995),頁21-40。
李玉王民,<南詔佛教考>,收於《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誔祝壽文集》﹐頁529-560,1995。
李中清,<明清時期中國西南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收於《清史論叢》5(1984),頁50-102。
李東紅,<大理地區性觀音造像的演變─兼論佛教密宗的白族化過程>,收於《思想戰線》6(1992),頁58-63。
李東紅,<白族的起源、形成與發展>,收於《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2年。
李清升,<賽典赤.贍思丁興儒辦學的歷史功績及其意義>,收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6:1(1999),頁70-74。
李纘緒,<白族本主文化簡論>,收於《大理文化研究》10(1996),頁223-227。
李惠銓、王軍﹐<「南詔圖卷.文字卷」初探>,收於《雲南社會科學》6(1984),頁96-105。
李一夫,<白族的本主及其神話傳說>,收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歷史文物資料》(昆明:雲南人民出版﹐1958),頁67-88。
李東紅,<五十年來洱海區域的考古發現與研究述略>,收於《中國民族史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段玉明,<大理國的周邊關係>,收於《雲南社會科學》3(1997),頁54-64。
段玉明<大理國職官制度考略>,收於《大陸雜誌》89:5(1994),頁30-38。
周泳先,<風儀縣北湯天南詔大理國以來古本經卷整理>,載《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調查資料》(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58),頁7-21。
侯沖<大黑天神與白姐聖妃新資料研究>,收於《大理文化》2(1994),頁54-57。
侯沖,<雲南阿吒力教辨識>,收於《世界宗教研究》4(1995),頁74-81。
侯沖,<南詔觀音佛王信仰的確立及其影響>,新加坡「唐代七世紀至九世紀佛教及佛教藝術國際會議」發表論文,2002年。
約翰.馬可瑞(John R. Mcrae),<論神會大師像:梵像與政治在南詔大理國>,收於《雲南社會科學》3(1991),頁89-94。
徐嘉瑞<南詔初期宗教考> (上)(下),收於《東方雜誌》41(1945)﹑42(1946)。
馬曜,<古代白族諸王國及其文化>,收於《白族學研究》5(1995),頁84-98。
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1996),頁109-143。new window
凌純聲,<唐代雲南的烏蠻與白蠻考>,收於《人類學集刊》1:1(1938),頁75-79。
凌純聲,<畬民圖騰文化的研究>,收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6(1947),頁127-174。new window
陶雲逵,<幾個雲南土族的現地理分佈及其人口的估計>,收於《中研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4(1939)。
張彬村,<十七世紀雲南貝幣崩潰的原因>,收於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第五輯,頁153-186。new window
張旭,<釋白族的他稱:大容與河、賀、火、乎>,收於《白族學研究》1(1991),頁46-48。
張錫祿,<蒼洱地區居址環境的歷史變遷>,收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4(1997),頁25-31。
陳孺性,<緬文「底娑巴冒上人碑文」的研究>,收於《大陸雜誌》89:3(1994),頁4-12。
陳呂范,<南詔不是泰族建立的國家>,收於《南詔文化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頁128-146。
黃德榮,雲南省博物館巍山考古隊<巍山巃屽山南詔遺址91-93年度發掘綜述>,收於《雲南文物》36(1993)。
楊延福,<南詔大理國王稱摩訶羅嵯議>,收於《南詔史論叢》﹐1986年。
楊延福,<洱海地區漢晉時期文物補史數例>,收於《白族學研究》2(1992),頁124-126。
楊政業,<大黑天神(伽藍)本主:從佛教密宗護法神到白族本主神的嬗變>,《大理文化》2(1991),頁50-52。
----------﹐<「衛國聖母與梵僧觀音」石雕造像辨>,《大理文化》4(1993),頁56-58。
橫山廣子, <白族の本主信仰>,收於《国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報告》14:381-422。
-----------,<離開土範疇:關於白族守護神總稱的研究>,收於北京大學學人類學研究所編《東亞社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109-120。
韓儒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樣管理西藏地方的>,收於《歷史研究》7(1959)﹐頁51-56。
劉淑芬,<《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與唐代尊勝經幢的建立─經幢研究之一>,收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1996),頁145-193。new window
董國勝,<北湯天法藏寺經藏的來龍去脈》收於《大理文化》4(1987),頁51、52。
謝道辛,<大理地區佛教密宗梵文碑刻與白族的佛頂尊勝信仰>,收於2002年《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367-373。
嚴耀中,<唐代江南的淫祠與佛教>,收於《唐研究》2(1996),頁51-62。
藤堂恭俊, <江南と江北の仏教─菩薩戒弟子皇帝と皇帝即如來觀>﹐收於《仏教思想史》4(1981)﹐頁1-18。
藍吉富,<阿吒力教與密教:依現存之大理古代文物所作的考察>,收於藍吉富主編《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高雄:佛光出版社,1991),頁149-170年。
四、英文專著與論文
Abu-Lughod, Janet L., 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The World System A.D.1250-1350.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89.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91.
Bourdieu, Pierre, An Outline of a Theory in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97.
Backus, Charles, The Nan-Chao Kingdom and Tang China’s Southwestern Frontier ﹐N. Y.: Cambridge Univ. Press, 1981
Baptandier, Brigitte, “The Lady Linshui: How a Woman Became a Goddess”, in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edited by Meir Shahar and Robert P. Weller, pp.105-149, Hawaii Univ. Press, 1996.
Bunnag, Jane, “The Way of the Monk and the Way of the World: Buddhism in Thailand﹐ Lao and Cambodia”, in The World of Buddhism, edited by Heinz Behert and Richard Gombrish﹐pp. 159-170.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1984.
Brook, Timothy, “At the Margin of Public Authority: The Ming State and Buddhism”, in Culture and State in Chinese History, edited by Theodore Huters, pp.161-181, Stanford Univ. Press, 1997.
Chapin, H. B., “Yunanese Images of Avolokitevara”,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2, pp.131-183, 1944.
Cochrane, W. W., The Shans, Rangoon: Supt. Govt. Print, Burma. 1915.
Duara, Prasentjit, “Superscribing Symbols: the Myth of Guandi, Chinese God of War”,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7(4): 778-795,
Du, Shanshan, “Negotiating Buddha’s Gender and Marital Status: Syncretized Mahayana Buddhism Among the Lahu of Southwest China”(unpublished).
Eberhard, Wolfram, (trans. by Alide Eberhard), The Local Culture of South and East China, Leiden: E. J. Brill, 1968.
Ebrey, Patricia, “Surnames and Han Chinese Identity”, in Negotiation Ethnicities in China and Taiwan, edited by Melissa J. Brown, pp.19-36. Seattle: Washington Univ. Press, 1996.
Faure, Davi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Oxford Univ. Press, 1986.
Fitzgerald, C.P., The Tower of Five Glories: A Studies of the Min China of Ta Li, Yunnan, London, The Cresset Press, 1941.
Freedman, Maurice, “On the Sociological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 Press, 1979.
Freedman, Maurice, Lineage Organi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 London: Athlone Press, 1958.
Gesick, Lorraine (ed.), Centers, Symbols and Hierarchies: Essays on the classical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New Heaven: Yale Univ. Press, 1983.
Geetz, Clifford, Negar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0.
Harrell, Steven,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s, Seattle: Washington Univ. Press, 1995.
Herman, John Edward, “Empire in the Southwest: early Qing Reforms to the Native Chieftain System”, in JAS 56(1): 47-74, 1997.
Hill, Jonathan D. (ed.), Rethinking History and Myth, Urbana and Chicago: Illinois Univ. Press, 1988.
Hill, Ann Maxwell, Merchants and Migrants: Ethnicity and Trade Among Yunnanes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New Heaven: Yale Univ. Press, 1998.
.Kammerer , Cornelia Ann and Nicola Tannenbaum (eds.), Merit and Blessing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w Haven: Yale Univ.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996.
Keyes, Charles F., The Golden Peninsula: Culture and Adaptation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1977.
Keyes, Charles F., “Introduction: The Study of Popular Ideas of Karma” in Karma: An Anthropological Inquiry, edited by Charles F. Keyes and E. V. Daniel, pp.287-300. Berkley: California Univ. Press, 1993.
Katz, Paul R.,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New York: New York Univ. Press, 1995.
Liebenthal, Walter, “Sanskrit Inscriptions From Yunnan” in Monument a Serica 12:1-40, 1947.
Leong, Sow-Theng,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8.
Mumford﹐Stan Royal, Himalayan Dialogue, Tibetan Lamas and Gurung Shamans in Nepal. Wisconsin Univ. Press﹐1989.
O''Connor, Richard, “Cultural Notes on Trade and the Tai” in Ritual, Power and Economy: Upland and Lowland Contrast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Susan Russell,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989.
Orzech, Charles D., Politics and Transcendent Wisdom: The Scripture for Humane Kings in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Buddhism,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Press﹐1998.
Pomeranz, Kenneth, “Power, Gender, and Pluralism in the Cult of the Goddess of Taishan” in Culture & State in Chinese History, edited by Theodore Huters, R. Bin Wong, and Pauline Yu, pp.182-206, Stanford Univ. Press, 1997.
Russell, Susan D. (ed), Ritual, Power, and Economy: Upland -Lowland Contrast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 Press, 1989.
Rowe, William. T., Education and Empire in Southwest China: Ch’en Hung-Mou in Yunnan, 1733-38. In 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edited by Benjanim Elman and Alexander Woodside, pp. 417-57. Berkeley: Univ. of Calif. Press. 1994.
Sangren, Steven,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Signs: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 9(11): 4-25, 1983.
Sangren, Steven, 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1987.
Shahar, Meir and Robert P. Weller (eds.),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Hawaii Univ. Press, 1996.
Shahar, Meir, Crazy Ji: Chinese Religion and Popular literature, Harvard Univ. Press, 1998.
Skinner, William,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3 parts,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 no1(1964):3-43,no2(1965)195-228,no3(1965)363-399.
Skinner, William,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i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4(2): 271-292, 1985.
Smith, Bardwell L. (ed.), Religion and Legitimation of power in Thailand, Laos, and Burma, Chambersburg: ANIMA books, 1978.
Shalins, Marshall,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ies: Structure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s Kingdom. Ann Arbor: Univ. of Michigan Press, 1981.
Tannenbaum, Nicola, Who can Compete Against the World? Power Protection and Buddhism in Shan World View. Ann Arbor: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1955.
Tambiah, Stanley J., Buddhism and the Spirit Cults in North-East Thai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1970.
Tambiah, Stanley J., World Conqueror and World Renouncer: A study of Buddhism and Polity in Thailand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 Cambridge Univ. Press, 1976.
Tambiah, Stanley J., “Famous Buddha Images and Legitimation of Kings”, in Res(4):5-19,1982.
Thapar, Romila, As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as. Delhi: Oxford Univ. Press, 1973.
Thierry, F., “Empire and Minority in China”, in Minority People in the Age of Nation-State, edited by Gerard Chailiand. London: Pluto Press,1989.
Von Glahn, Richard, The Country of Streams and Grottoes, Harvard Univ. Press, 1987。
Von Glan, Richard, “The Enchantment of Wealth: The God Wutong in the Social History of Jiangnan”,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1(2):651-714, 1991。
Watson, Rubie S. and Patricia Buckley Ebrey (eds.),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Univ. Press, 1991.
Watson, James L.,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en Hou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ulture, edited by David Johnson, California Univ. Press, 1985.
Watson, James L.,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Funerary Rites: Elementary Forms, Ritual Sequence, and the Primacy of Performance” in Death Ritual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edited by James L. Watson, pp. 3-19. California Univ. Press, 1988.
Weller, Robert P., Resistance, Chaos and Control in China, Macmillan Press, 1994.
Wiens, Herold J., China’s March Toward Tropics, New Heaven: Yale Univ. Press, 1954.
Wiersma, Grace Claire, A Study of the Bai( Minjia) Language Along Historical Lines, Ph.D. Thesis,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 Press, 1990
Wittfogel, K. A.,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New Heaven: Yale Univ. Press, 1957.
Wheatley, Paul, Nagara and Commandery: Origins of the Southeast Asian Urban Traditions, Chicago: Chicago Univ. Press, 1983.
Wolf, Arthur P.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Calif.: Stanford Univ. Press, 1974.
Wu, David, “Chinese Minority Policy and the Meaning of Minority Culture: the Example of Bai in Yunnan”, Human Organization 49(1): 1-13,1990.
Yu Chun-Fang, 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20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