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商戰與大同在進步的時代--清末民初滬、津的商會(1904-1927)
作者:郭耀力
作者(外文):Jaroslaw Grzywacz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劉翠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商會團體行會商人guilchambers of commercemerchant organiz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2
提要
在清末民初,自「新政」時期開始,商會是在中國大商埠及比較小的城鎮很明顯的機構,而當時的多數觀察者常常指出商會的勢力及調整地方市場的主要角色。中國商會也受到歷史家的注意。學者常常跟隨目擊者的看法而強調商會在地方社會的領導角色,但詳細的研究越來越多發現這機構的勢力及能力的限制與缺乏。
全面的商會研究由於資料的散見而受阻。不過,商會在地方社會明顯的角色讓關於商會的多種資料仍然相當豐富。這樣的情形促使商會的研究越來越多。這論文就是這方面努力的一部分。本論文研究滬、津商會在20世紀初設立到國民政府時期的經歷,探討的重點是商會的設立背景、早期的活動、清末民初的政治制度改變以及這些改變對商會組織及活動的影響。筆者選上海及天津兩大商埠是為了注意各地方商會的相同及差異。
這論文的題目《商戰與大同在進步的時代》是為了強調商會的一些重要特色。這些特色常常互相對立,但同時也互相補足而成為商會的「陰陽」。在注意一方面時也值得注意它的對立面。商會由政府設立以便聯合「官商一氣」而更嚴密監督商人的活動,但同時商會的設立增加商人團體的自治。不過,儘管商會注意組織的自治,在這方面卻跟官僚常常衝突,同時也注意跟官方的合作而不挑戰政府的監督權力。商會的設立為幫助政府勝利「商戰」及對抗外國商人的「侵入」,但同時商會也協助跟外國商人的合作,而隨著「世界潮流」導致一般的發展及「大同」。商會按照西方模式設立以推動中國的「進步化」及「現代化」,但同時商會組織保持不少傳統的特色及習慣。只有描述商會活動這樣既對立又互補的不同面向才得以比較平衡了解商會的角色。
商會組織主要的特色是行會聯合會的弁遄C第一章描述傳統行會的角色,強調行會的黃金時代在19世紀下半至20世紀初。商會不是以「現代」的機構替代「傳統」的行會。在20世紀初商會設立的時候,行會在地方市場扮演很重要角色而成為商會的主要會員。商會調整市場的能力依行會的能力及合作的願意而定。第二章描述歐美商會的經歷。因為中國商會是按照西方模式設立,值得多注意這模式的比較以便了解對中國商會的影響。第三章研究商會早期的計劃及設立的嘗試,以及這種努力跟當時中國情形的關係。第四章研究政府對商會組織的正式規定、滬津商會組織的發展、商會跟官僚關係的特色及跟官僚在保護自治方面的衝突。第五章研究商會經濟的弁鄐峖b經濟方面的活動。第六章注意商會對地方社會的服務及在政治方面的活動。第七章強調商會的精英特色,商會領導的媒介者、保證者及經紀者的弁遄A人際關係網絡在提供商會服務的重要性。此外,這章也討論商會跟「現代化」過程的關係、代表商人利益的辦法及資產階級的問題。
Abstract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from their setting up during the late Qing “New Policies” through the early Republic, were very visible institution in big cities as well as in smaller commercial centers.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observers. They all emphasized crucial role of those chambers in managing daily affairs of their cities, especially their power and ability to regulate local market and commercial life. Western historians too often took these accounts for granted, but more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chambers reveal many constraints on their power.
This paper compares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two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centers of contemporary China, Shanghai and Tianjin, and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ixed impact of central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local conditions on the organizational life of merchants. The paper describes circumstances that led to establishment of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arly activities of the chambers in Shanghai and Tianjin, and organization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in the early Republic.
The title of the thesis serves to emphasize many contradictory aspects of chambers’ activities. Only in describing all those aspects we are able to get a more bal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of that period. Setting up of local chambers of commerce was directly encouraged and urg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Beijing, as well as local officials, to “unite officials and merchants”, but the chambers’ most vigorous activities were often designed to defend their organizational autonomy which led to many conflicts between merchants and officials. Nevertheless, chambers of commerce never denied government’s right to supervise and the conflicts were rather caused by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extent of the autonomy and supervisio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local as well as central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usually willing to compromise and cooperat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chambers’ activities was to facilitate contacts between merchants and officials and in spite of many conflicts, the ability to keep good relations with the government was crucial part of chambers’ legitimacy.
Another contradictory aspect of chambers’ activities was their role in “trade war”. Although chambers were designed by government and willingly accepted by merchants to help resist foreign economic “intrusion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were also to facilitate contacts with outside world and to help Chinese merchants take part in worldwide development.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were set up as a broad federation of local guilds, and in spite of many organizational changes they kept this characteristics throughout the period. This kind of arrangement gave the chambers both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and constraints. Chambers used close links with guilds to supervise and regulate local markets, but in order to do this the chambers relied on guilds’ willingness to cooperate. Chambers didn’t challenge or displaced guilds as basic institution regulating local commercial life, but became an elitist merchant organization responsible for mediating and compromising many different interests of local merchants. At the same time, the elitist features of the chambers helped them to become the most prestigious merchant organization and gave them leverage when dealing with guilds, other local elites, as well as with government officials.
徵引書目

一、史料

《上海商會月報》,上海:上海總商會出版,1921年6月-1927年12月。
《商務官報》,北京:農工商部,1906年-1910年。
上海市檔案館編,《舊上海的證券交易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卅運動史料》,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86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上海博物館編,《上海碑刻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工商經濟史料叢刊》,第4輯,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4年。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編,《上海錢莊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等編,《五四愛國運動檔案資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三十年京師藥行商會規則〉,《歷史檔案》,1995(3):59-60。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宣統元年北京古玩行商會成立檔案選編〉,《歷史檔案》,1995(2):66-70、52。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大事記》,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金融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附志,租界》,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編,《天津通志,商業志》,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
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等編,《五卅運動在天津》,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
天津市檔案館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03-1911》,二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天津市檔案館等編,《天津商會檔案匯編,1912-1928》,4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天津市檔案館編,〈「壬子兵變」檔案史料〉,《民國檔案》,1997(1):3-8。
天津市檔案館編輯,《袁世凱天津檔案史料選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天津歷史資料》,第2輯(1964年)、第4輯(1965年)、第7輯(1980年)、第17輯(1982年,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64-1984年。
天津歷史博物館等編,《五四運動在天津,歷史資料選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
方椒伯,〈上海工商界支持辛亥革命瑣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7輯,頁560-562。
方椒伯,〈上海工商界在光復前後的動態〉,《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史資料紀念專輯》,上海,1981年。
伍特公,〈上海商團光復上海紀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143-153。
李平書,《且頑老人七十歲自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5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李華編,《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1895-1914年》,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和作輯,〈1905年反美愛國運動〉,《近代史資料》,1956(1):1-90。
夏東元編,《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徐雪鈞等譯編,《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1882-1931:海關十年報告譯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徐滄水,《上海銀行公會事業史》,上海:銀行周報社,1925年。
徐滄水編,《上海銀行公會事業史》,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24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徐潤,《徐愚齋自敘年譜》,香山徐氏,1910年,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影印本。
郝慶元,〈直隸工藝總局資料選編〉,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天津歷史資料》,第16輯,天津,1982年,頁1-78。
張怡祖編,《張季子九錄》,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
梁啟超,〈商會議〉,梁啟超《飲冰室文集(之四)》,頁1-7,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盛宣懷,《愚齋存稿》,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13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彭澤益主編,《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湯志鈞,《戊戌時期的學會和報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馮少山(李宗武訪錄),〈上海道台和商團關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回憶錄》,第7輯,頁526-530。
黃葦等編,《近代上海地區方志經濟史料選輯,1840-1949》,上海,1984年。
農工商部統計處編,《農工商部統計表》,第一次:1909年;第二次:1910年,北京:農工商部統計處。
鄭觀應,《盛世危言》,初編,卷三,〈商戰〉。
穆湘玥,〈藕初五十自述〉,收入《民國叢書》,三編、第74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89年。
遼寧省檔案館歷史部編,〈有關1917年中德斷交的一組史料〉,《民國檔案》,1991(1):5-13。
關稅研究會編,《關稅研究會議事錄》(1925年),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第29輯,台北:文海出版社。
蘇紹柄編,《山鐘集》,上海:鴻文書局,1906年。


二、論著書目

丁日初,〈二次革命中的上海資本家階級〉,《近代史研究》,1985(6):168-192。
丁日初,〈上海資本家在辛亥起義及勝利後的積極表現〉,《近代史研究》,1983(1):219-242。
丁日初,〈辛亥革命前上海資本家的政治活動〉,《近代史研究》,1982(1)。
丁日初,《近代中國的現代化與資本家階級》,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丁日初、杜恂誠,〈虞洽卿簡論〉,《歷史研究》,1981(3):145-166。
丁日初、汪仁澤,〈虞洽卿與五卅運動〉,金普森主編,《虞洽卿研究》,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年,頁113-150。
丁日初主編,《上海近代經濟史》,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丁長清,〈試析商人會館、公所與商會的聯繫與區別〉,《近代史研究》,1996(3):302-309。
丁家鍾,〈略論蘇州工商業公所的性質和作用〉,《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1):122-124。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近代麵粉工業史》,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中國棉紡工業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子珍、朱繼珊,〈天津典當業及其同業公會〉,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津工商史料叢刊》,第7輯,天津,1987年,頁72-105。
小島淑男,〈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結集和經濟改革的摸索〉,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91,209-218。new window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文史資料紀念專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人物史料》(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7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浙江籍資本家的興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寧波幫企業家的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井泓瑩,《廣州商團事變》,台中,1992年。
卞遲叟,〈天津解放前鄉祠卞家述略〉,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7輯,天津,1989年,頁243-256。
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的洋行與買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孔令仁,《中國近代企業的開拓者》,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孔復禮,〈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2(13)。
方騰,〈虞洽卿論〉上、中、下,《雜誌月刊》,1943(11):46-51;1943(12):62-67;1944(1):59-64。
王子建,〈華商紗廠聯合會創立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4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60-167。
王日根,〈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歷史研究》,1994(4):47-62。
王日根,《鄉土之鏈:明清會館與社會變遷》,天津,1996年。
王水,〈二十世紀初中國商業資本的發展〉,《近代史研究》,1987(3)。
王先明,〈從紳士階級到「紳商」集團-論收回利權運動的主導力量〉,《社會科學戰線》,1995(1):135-141。
王先明,〈紳士階級與近代社會〉,《天津社會科學》,1994(4):81-85、96。
王孝通,《中國商業史》,上海,1992年。
王泰棟,〈「海上聞人」虞洽卿評價〉,《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1):34-38。
王笛,〈晚清長江上游地區公共領域的發展〉,《歷史研究》,1996(1):5-16。
王笛,〈晚清重商主義與近代化〉,章開沅、朱英主編,《對外經濟關係與中國近代化》,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224-242。
王笛,〈試論清末商會的設立與官商關係〉,《史學月刊》,1987(4):31-41。
王笛,〈關於清末商會統計的商榷〉,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7(7):21-30。
王翔,〈從「裁釐認捐」到「裁釐加稅」-清末民初江蘇商民的兩次重要鬥爭〉,《近代史研究》,1988(3):49-64。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1年。
王槐蔭,〈天津工商業中的冀州幫〉,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天津,1985年,頁120-134。
王爾敏,〈中國近代之工商致富論與商貿體制之西化〉,中研院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下冊,台北,1981年,頁1215-1262。
王爾敏,〈官督商辦觀念之形成及其意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2(13):19-43。
王爾敏,〈商戰觀念與重商思想〉,氏著,《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頁233-379。new window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王肇宏,〈廣州商團事件--時代背景及起因之研究〉,《中正領學術研究集刊》,1985(14):81-106。
王樹槐,《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江蘇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4年。
王靜、酗p牙,《中國民間商貿習俗》,成都,1993年。
包培之,〈壽州孫家與中孚銀行〉,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5輯,天津,1986年,頁137-151。
皮明庥,〈武昌首義中的武漢商會、商團〉,《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322-361。
皮明庥,〈武昌首義中的武漢商會、商團〉,《歷史研究》,1982(1):57-71。
石錦,〈試論明清時代的官商和紳商〉,氏著,《中國近代社會研究》,台北,1987年,頁13-45。
石錦,〈試論明清時代的官商和紳商〉,陶希聖先生祝籌編委會編,《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年,頁215-229。
任放、陳鈞,〈試論維新--革命派的經濟論理〉,《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5(2):55-61。
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1978(1935)年。
全漢昇、何漢威,〈清季的商辦鐵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9(上):119-172。
朱弘,〈城市研究與上海研究的新實踐〉,《近代史研究》,1992 (2)。
朱英,〈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與資產階級〉,《近代史研究》,1987(3)。
朱英,〈近代中外商會比較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0(5):111-116。
朱英,〈近代中國商人發展歷程的新探索-評唐力行著《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歷史研究》,1994(6):156-165。
朱英,〈從清末商會的誕生看資產階級的初步形成〉,《江漢論壇》,1987(8):21-30。
朱英,〈晚清的「昭信股票」〉,《近代史研究》,1993(6):195-204。
朱英,〈晚清商人民族主義愛國思想的萌發及其影響〉,《史學月刊》,1991(3):64-72。
朱英,〈晚清商人尚武思想的萌發及其影響〉,《史學月刊》,1993(3):54-58。
朱英,〈梁啟超民元臨時工商會議演說詞評議〉,《歷史研究》,1998(6):163-167。
朱英,〈清末「官商聯盟」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3):78-85。
朱英,〈清末商會「官督商辦」的性質與特點〉,《歷史研究》,1987(6):137-149。
朱英,〈清末商會的成立與官商關係的發展演變〉,《社會科學戰線》,1990(2):205-212。
朱英,〈清末商會與辛亥革命〉,《華中師大學報》,1988(5)。
朱英,〈清末商會與抵制美貨運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 (6):92-98。
朱英,〈清末新式商人團體的興起及其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4):74-87。
朱英,〈清末新政與清朝統治的滅亡〉,《近代史研究》,1995(2):76-94。
朱英,〈清末新興商人及民間社會〉,《二十一世紀》,1991(3):37-44。new window
朱英,〈清末蘇州商人調解商事糾紛〉,《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3(1):89-94。
朱英,〈清末蘇州商會的歷史特點〉,《歷史研究》,1990(1):134-149。
朱英,〈清末蘇州商會述論〉,《檔案與歷史》,1987(4):74-79。
朱英,〈論晚清的商務局、農工商局〉,《近代史研究》,1994(4):73-91。
朱英,〈論清末的經濟法規〉,《歷史研究》,1993(5):92-109。
朱英,〈關於中國市民社會的幾點商榷意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1994(7):108-114。
朱英,《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概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朱英,《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社團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朱英,《晚清的經濟政策及其改革措施》,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英,《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以近代中國商會為主體的歷史透視》,武漢,1997年。
朱瑞月,《申報反映下的上海社會變遷(1895-1927)》,台北,1990年。
江士信,〈我國手工業行會的產生、性質及其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1981(2):213-247。
江士信,〈明清商人會館〉,《平準學刊》,3(下):89-106。
何炳棣,《中國會館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何烈,《釐金制度新探》,台北,1972年。
何毅亭,〈五卅運動中的上海總商會〉,《歷史研究》,1989(1):85-100。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new window
吾新民,〈舊上海錢業領袖秦潤卿〉,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261-269。
吳石城,〈天津之華商銀行〉,《銀行周報》,1935(19):14-17。
吳奇衍,〈清代前期軋牙行制試述〉,《清史論叢》,第6輯,1985年,頁26-52。
吳拯寰,〈舊上海的報關業與客幫〉,上海市文史館等編,《上海地方史資料》,第3輯,1984年,頁110-115。
吳桂龍,〈清末上海地方自治運動述論〉,《近代史研究》,1982(3):161-182。
吳培初遺著,〈舊上海外商銀行買辦〉,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29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頁127-165。
吳章銓,〈洋務運動中的商務思想--以李鴻章為中心的探討〉,李恩涵、張明園等編,《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台北,1982年,頁39-88。new window
吳廣義等,《苦辣酸甜-中國著名民族資本家的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吳慧,〈先秦時期官商和私商的考察〉,北京師範大學政治學系主編,《經濟學集刊》,北京,1982年,頁313-336。
吳慧,《中國商業政策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呂作燮,〈明清時期蘇州的會館和公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2):10-24。
呂作燮,〈論明清時期會館的性質和作用〉,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72-211。
呂作燮〈明清時期會館並非工商業行會〉,《中國史研究》,1982(2)。
宋士雲,〈天津證券交易市場的興起和消亡〉,《天津師大學報》,1995(2):28-32。
宋廷璋、劉炎臣,〈宋則久軼事〉,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7輯,天津,1989年,頁45-60。
宋美雲,〈天津的洋務企業與社會環境〉,《史學月刊》,1995(4):87-93。
宋美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1輯,天津,1987年,頁133-150。
宋美雲,〈北洋時期官僚私人投資與天津近代工業〉,《歷史研究》,1989(2):38-52。
宋美雲、黃玉淑,〈辛亥革命前後宋則久的實業活動〉,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7輯,天津,1989年,頁39-44。
李子文,〈簡論上海總商會「民治委員會」〉,《史學集刊》,1986(2):53-57。
李玉、態秋良,〈論清末的公司法〉,《近代史研究》,1995(2):95-107。
李岫,〈論中國近代企業家的特點〉,《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3):33-43。
李茂高、廖志豪,〈論蘇州商務總會〉,復旦大學等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頁362-384。
李陳順妍,〈晚清的重商主義〉,《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2,3(上):1-20。new window
李景雲,〈西歐中世紀行會的幾個問題〉,《南開學報》,1989 (1)。
李華,〈試論清代前期的山西幫商人〉,《歷史研究》,1983(3):304-332。
李華,〈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行會制度〉,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88-116。
李新、孫思白等主編,《民國人物傳》,4卷,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4年。
李達文,〈上海資本家的啦啦隊--上海總商會月刊塑造的中國資本家形象〉,洪澤主編,《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頁316-332。
李達嘉,〈上海商人的政治意識和政治參與,1905-1911〉,《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3(22上):171-219。new window
李達嘉,〈上海商人與五卅運動〉,《大陸雜誌》第七十九卷第一期:17-32。
李達嘉,〈五四前後的上海商界〉,《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2(21):217-235。new window
李達嘉,〈袁世凱政府與商人,1914-191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7(27):95-135。new window
李達嘉,〈商人與政府-1924年廣州商團事件原因之探討〉,陶希聖先生祝籌編委會編,《國史釋論》,上冊,台北:食貨出版社,1987年,頁349-362。
李達嘉,〈從「革命」到「反革命」-上海商人的政治關懷和抉擇,1911-1914〉,《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4(23上):237-282。new window
李達嘉,《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
李聞寬,〈憶愛國工商業家穆恕再、穆藕初先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53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頁231-232。
李學智,〈五四運動中天津商人罷市,抵制日貨問題考察〉,《近代史研究》,1995(2):176-189。
杜正勝,〈戰國的輕重術與輕重商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0年,61(2):481-532。new window
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1840-1937)》,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杜黎,〈淺論李平書〉,復旦大學等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頁385-408。
杜黎,〈鴉片戰爭前上海行會性質之嬗變〉,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41-171。
沈雨梧編,《走向世界的寧波幫企業家》,上海:三聯書店,1990年。
沈祖煒,〈清末商部、農工商部活動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2):100-110。
沈渭濱、楊立強,〈上海商團與辛亥革命〉,復旦大學等編,《近代中國資產階級研究》,上海,1983年,頁400-429。
沈雲蓀,〈沈縵雲先生革命活動片斷〉,《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專輯》,上海,1991年。
沈雲蓀,〈關於沈縵雲加入同盟會的時間〉,《社會科學》,1981(3):149。
沈雲龍,〈張謇、程德全對辛亥開國前後之影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71,2:271-295。new window
沈雲龍,〈陳英士、李平書與上海光復〉,《傳記文學》,1980(6)。
汪士信,〈明清時期商業經營方式的改變〉,《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2):14-27。
汪林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完全形成和覺悟的標誌,論1907年的各省商會大會〉,《史學月刊》,1992(5):53-57。
汪敬虞,〈中國近代社會、近代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革命〉,《歷史研究》,1986(6):51-61。
辛亥革命光復上海商團同志會,〈上海商團小史〉,中國史學會主編,《辛亥革命》,第7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84-92。
辛成章,〈天津「八大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0輯,天津,1982年,頁39-55。
辛勤甫,〈「申商」-天津最早的商科學校〉,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7輯,天津,1984年,頁145-149。
阮忠仁,〈清季民族主義運動之動力、性質及其極限的檢討(1903-1911)--以「紳商的新式企業利潤需面」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90(18):265-341。
阮忠仁,《清末民初農工商機構的設立:政府與經濟現代化關係之檢討,1903-191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來新夏主編,《天津近代史》,天津:南開大學,1987年。
周佳豪,《天津商會研究,1903-1916》,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昭京,《潮州會館史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周禹良,〈周學熙的一生及其所辦企業〉,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8輯,天津,1987年,頁43-66。
周康變主編,《一九二四年廣州商團事件》,香港,1974年。
周靜芬,〈上海開埠是寧波幫近代化的機遇〉,《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97(4)。
周靜芬,〈浙江籍資本家興起探微〉,《浙江學刊》,1989(3)。
周靜芬,〈鴉片戰爭後寧波幫近代化的標志之一--寧波幫舊式商人的轉型〉,《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96(1)。
岳仲嘉,〈我所知道的蘆綱公所〉,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天津,1984年,頁114-121。
果鴻孝,〈論清末政府在經濟上除弊興利的主要之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3):69-79。
果鴻孝,《中國著名愛國實業家》,北京,1988年。
林原文子,〈清末天津工商業者的覺醒及奪回國內洋布市場的鬥爭〉,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1輯,天津,1987年,頁99-132。
林純業等,〈天津官銀號記事〉,《近代史資料》,1988(68):68-101。
林詠榮,《清末民初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研究:公司法、海商法扁篇》二輯,台北,1973-1974年。
林增平,〈略論民族資產階級上層與清末立憲派〉,《辛亥革命叢刊》,第2冊,北京,1980年,頁48-62。
林樹建,〈「寧波商幫」的形成及其特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寧波幫企業家的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樹建,《寧波商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武曦,〈泛論商戰〉,《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3):66-73。
邱捷,〈辛亥革命時期的粵商自治會〉,《近代史研究》,1982(3):183-200。
邱捷,〈廣東商人與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362-396。
邱澎生,〈朱英著《辛亥革命時期新式商人團體研究》〉,《新史學》,1993(4-3):143-155。new window
邱澎生,《商人團體與社會變遷:清代蘇州的會館公所與商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new window
金大揚,〈天津「李善人」〉,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7輯,天津,1980年,頁70-101。
金志霖,〈中英手工業行會經濟作用之比較〉,《社會科學戰線》,1994(2):173-179。
金志霖,〈試論英國手工業行會與市政當局的關係--兼論英國不存在行會革命〉,《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4(3):23-28。
金志霖,〈試論英國行會的產生及其早期經濟措施〉,《求是學刊》,1990(2)。
金普森主編,《虞洽卿研究》,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年。
勃德(美)編,《中國近代名人圖鑑》,台北:天一出版社,1977年。
姜鐸,〈略論招商局歷史上的三次發展〉,《社會科學》(上海),1993(3):46-49。
姜鐸,〈調查散記-舊中國民族資本史料集錦〉,《近代史研究》,1983 (2):297-311。
姚玉明,〈近代「寧波幫」文化心態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2)。
姚會元,〈江浙金融財團的幾個問題〉,《歷史檔案》,1998(2)。
姚會元,〈江浙金融資產階級淺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5(3)。
姚會元等,〈「江浙金融財團」形成的標志及其經濟社會基礎〉,《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3)。
施仁章,〈清末獎勵工商實業政策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2):78-84。
柯芳枝,《清末民初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研究:商人通例、商行為法、票據法、保險法篇》,台北,1973年。
洪煥椿,〈明清蘇州地區的會館公所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氏著,《明清史偶存》,南京,1992年,頁566-612。
洪煥椿,〈明清蘇州地區會館的性質及其作用〉,《中國史研究》,1980(2):40-59。
紀華,〈天津商會談往〉,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天津,1981年,頁41-60。
紀華,〈長蘆鹽務的兩大案件〉,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6輯,天津,1984年,頁127-138。
胡光明,〈北洋新政與華北城市近代化〉,《城市史研究》,天津,1991(6)。
胡光明,〈論北洋時期天津商會的發展與演變〉,《近代史研究》,1989(5):121-142。
胡光明,〈論早期天津商會的性質與作用〉,《近代史研究》,1986(4):182-223。
胡光明,〈論清末商會對長蘆鹽務風潮的平息〉,《歷史檔案》,1994(2):99-105。
胡光明等,〈首屆商會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歷史研究》,1998(6):178-184。
胡春惠,《民初的地方主義與聯省自治》,台北,1983年。
胡春煥、白鶴群,《北京的會館》,北京,1994年。
英夫、朱繼珊,〈天津錢業與錢業同業公會〉,天津市工商業聯合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津工商史料叢刊》,第7輯,天津,1987年,頁1-28。
倉橋正直,〈清末商會和中國資產階級〉,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4(2):45-66。
唐力行,《中國商人階層研究的新構架》,杭州,1993年。
唐力行,《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
唐文權,〈蘇州工商各業公所的興廢〉,《歷史研究》,1986(3):61-75。
唐傳泗、徐鼎新,〈對中國早期民族資本階級若干問題的探討〉,復旦大學編,《近代中國資階級研究續輯》,上海,1986年。
夏東元,〈盛宣懷與袁世凱〉,《歷史研究》,1987(6):107-120。
夏琴西,〈楊以德其人〉,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天津,1979年,頁54-63。
孫大干編,《天津經濟史話》,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孫冰如、張紫宸,〈三津磨房同業公會〉,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2輯,天津,1987年,頁169-186。
孫宏雲,〈試論民國前中國資產階級革新派的社團政黨觀〉,《南開學報》,1993(6):73-80。
孫善根,〈近代寧波籍買辦勢力的形成和發展〉,《浙江學刊》,1993(5)。
孫善根,〈試論近代寧波籍工商人才群體的形成〉,《寧波大學學報》,1995(2)。
徐新吾、黃漢民主編,《上海近代工業史》,上海,1998年。
徐鼎新,〈上海工商團體的近代化〉,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頁509-591。
徐鼎新,〈上海總商會史事紀要〉,《上海研究論叢》,第2輯,上海,1989年,頁295-316。
徐鼎新,〈中國企業文化的傳統精粹和在新時期的再創造〉,《文史哲》,1993(5):46-53。
徐鼎新,〈中國商會研究總綜述〉,《歷史研究》,1986(6):81-91。
徐鼎新,〈社會革新潮流的推進與上海商會的興衰〉,《上海研究論叢》,第6輯,上海,1991年,頁214-240。
徐鼎新,〈近代上海新舊兩代民族資本家深層結構的透視--從二十年代初上海商會改組談起〉,《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8(3)。
徐鼎新,〈從紳商時代走向企業家時代-近代化進程中的上海總商會〉,《近代史研究》,1991(4):39-68。
徐鼎新,〈清末上海若干行會的演變和商會的早期形態〉,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9(9):42-66。
徐鼎新,〈試論清末民初的上海(江浙皖)絲廠蠶絲業總公所〉,《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2):61-75。
徐鼎新,〈舊上海工商會館、公所、同業公會的歷史考察〉,洪澤主編,《上海研究論叢》,第五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頁79-113。
徐鼎新,〈舊中國商會溯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1):83-96。
徐鼎新、錢小明,《上海總商會史,1902-192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徐鼎新、錢小明摘譯、笠原十九司著(日),〈五四時期上海民族工業的發展與資產階級〉,《經濟學術資料》,1981(5)。
徐蔚南,〈上海四明公所研究〉,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中華書局,1939年。
桑兵,〈論清末城鎮社會結構的變化與商民罷市〉,《近代史研究》,1990(5):51-69。
耿雲志,〈1905年反美愛國運動中的資產階級〉,《近代史研究》,1985(1):245-274。
郝延平,〈買辦商人-晚清通商口岸-新興階級〉,《故宮文獻》,1970(2-1):35-44。
馬小奇編,《上海港史》,北京,1990年。
馬敏,〈中國近代商人心理結構初探〉,《中國社會科學》,1986(5)。
馬敏,〈早期資本家階級與近代中國社會結構演化〉,《天津社會科學》,1993(3):83-89。
馬敏,〈商事裁判與商會--論晚清蘇州商事糾紛的調處〉,《歷史研究》,1996(1):30-43。
馬敏,〈清末蘇州商會組織系統試論〉,《江海學刊》,1988(6):134-140。
馬敏,〈論中國近代民族資本的分化與粘連〉,《社會科學戰線》,1994(1):162-170。
馬敏,《官商之間:社會劇變中的近代紳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馬敏,《過渡形態: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構成之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馬敏、朱英,〈淺談晚清蘇州商會與行會的區別及其聯繫〉,《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3):78-89。
馬敏、朱英,《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馬敏、林植霖,〈清末江蘇資產階級裁釐認捐活動述略〉,《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5(6):85-91。
馬壽頤等,〈宋則久與天津國貨售品所〉,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天津,1981年,頁93-110。
馬學強,〈一個傳統商幫的近代變遷-蘇州洞庭幫在上海〉,《史林》,1996(3):174-183。
馬學新主編,《近代中國實業巨子》,上海,1995年。
高洪興,〈近代上海的同鄉組織〉,洪澤主編,《上海研究論叢》,第五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頁114-162。
高渤海,〈天津買辦高星橋〉,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的洋行與買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215-233。
屠雪華,〈略論清末的蘇州商務總會〉,《近代史研究》,1992(4):21-38。
屠雪華,〈論清末蘇州商務總會的性質〉,《南京大學學報》,1996(2):81-87。
屠雪華,〈關於蘇州市民公社幾個問題的探討〉,《民國檔案》,1995(4):125-130。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外資工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7,16:129-250。new window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民營工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9,18:315-561。new window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官督商辦工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8,17(下):35-68。new window
張玉法,〈清末民初的官辦工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1988年,頁629-704。new window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區域研究:山東省,1860-1916》,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台北,1992年。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new window
張亦工,〈商民協會初探〉,《歷史研究》,1992(3):40-53。
張亦工、徐思彥,〈20世紀初期資本家階級的政治文化與政治行為方式初探〉,《近代史研究》,1992(2):107-139。
張仲禮,〈近代上海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特點〉,《社會科學》(上海),1993(9):57-62。
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張后銓主編,《招商局史(近代部份)》,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張存武,《光緒卅一年中美工約風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年。new window
張守廣,〈明清時期寧波商人集團的產生和發展〉,《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1(3)。
張忠民,《前近代中國的商人資本和社會再生產》,上海,1996年。
張研、李建渝、武力,《中國經濟法制史》,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1992年。
張哲嘉、黃克武,〈「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的重建(1600迄今)」系列活動報導〉,《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9(28):3-12。
張家昀,〈廣州商團事變前因及其經過〉,《世界華學季刊》,1981(4):71-77。
張家昀,《上海萬國商團之研究》,台北,1982年。
張桓忠,《上海總商會研究,1902-1929》,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
張章翔,〈在天津的「寧波幫」〉,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7輯,天津,1984年,頁67-87。
張開沅,〈就辛亥革命性質問題答台北學者〉,《近代史研究》,1983 (1):163-191。
張雲華,〈天津的木商業瑣談〉,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46輯,天津,1988年,頁192-198。
張瑞德,《中國近代鐵路事業管理的研究--政治層面的分析,1876-1937》,台北,1991年。
張義漁,〈五四運動期間上海的民族資產階級〉,《史林》,1994(1):47-53。
張維安,《政治與經濟:中國近世兩個經濟組織的分析》,台北,1990年。new window
張銓,〈近代上海幫會透視〉,《史林》,1993(4):63-69、84。
張履政(陸康),〈浙江幫金融家在上海〉,《浙江文史資料選輯》,第32輯,杭州,1986年。
張繼風、朱鎮華,〈《錢業月報》始末〉,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6(4):172-177。
張讓三,〈上海四明公所緣起〉,《檔案與史學》,1996(6)。
曹峻,〈近代上海寧波幫的經濟與組織〉,《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5(4):143-146。
梁元生,〈十九世紀中葉上海商界地區性集團之間的競爭〉,《上海經濟科學》,1984 (1)。
梁其姿,〈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89,66:85-103。
梁洪生,〈吳城商鎮及其早期商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1):104-112。
清水盛光,〈傳統中國行會的勢力〉,《食貨復刊》,1985(15):57-69。
莫世祥,〈孫中山和資產階級在1923年〉,《近代史研究》,1987(1):81-106。
竟健s、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竟健s主編,《中國企業家列傳》,五冊,北京,1991年。
郭太風,〈虞洽卿與上海商會變異,1924-1930〉,金普森主編,《虞洽卿研究》,寧波:寧波出版社,1997年,頁90-110。
野澤豐,〈民國初年袁世凱政權的經濟政策與張謇〉,《社會科學戰線》,1984(2):174-184。
野澤豐,〈辛亥革命與產業革命〉,《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三井,〈民初上海商人的現代化經營理念--以棉業鉅子穆湘旺為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1991年。new window
陳三井,〈辛亥革命前後的上海〉,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辛亥革命討論會文集》,台北,1983年。new window
陳月明,〈寧波幫和徽幫之比較〉,《寧波大學學報》,1991(1)。
陳立儀,〈上海的「寧波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寧波幫企業家的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陳安性,〈宋漢章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56-60。
陳自芳,〈中國近代官僚私人資本的擴張及其歷史評價〉,《史學月刊》,1990(5):48-54、42。
陳克,〈十九世紀末天津民間組織與城市控制管理系統〉,《中國社會科學》,1989(6)。
陳來幸,〈「五四」運動後上海商界之革新潮流,1919-1923〉,章開沅、朱英主編,《對外經濟關係與中國近代化》,武昌: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頁286-303。
陳宗彝,〈解放前天津金融市場的變遷〉,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5輯,天津,1979年,頁177-187。
陳忠平,〈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的牙人與牙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2):31-38。
陳金淼,〈天津之買辦制度〉,《經濟學報》,1940(1):27-69。
陳計男,〈我國固有典習慣與民法典權之比較〉,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系主編,《固有法制與現代法學:戴炎輝先生七秩華誕祝賀論文集》,台北,1978年,頁497-534。
陳梅龍,〈秦潤卿與上海錢莊業〉,《民國檔案》,1997(3):115-121。
陳梅龍,〈寧波商人與近代上海〉,《寧波師範學院學報》,1995(12)。
陳雪筠等譯,《上海近代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1882-1937)》,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陳鈞,〈張之同經濟倫理思想探真〉,《歷史研究》,1993(4):93-102。
陳勤譯、陳曾燾著,《五四運動在上海》,台北,1981年。
陳瑞堂,《清末民初中國法制現代化之研究:破產法、公斷法篇》,台北,1973年。
陳澤浩,〈中國通商銀行始末〉,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第60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194-202。
陳寶良,《中國的社與會》,杭州,1996年。new window
陶水木,《浙江商幫與上海經濟近代化研究,1840-1936》,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
章英華,〈明清以迄民國中國城市的擴張模式--以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為例〉,《漢學研究》,1985,3(2):535-580。new window
章開沅,〈辛亥革命研究的三十年〉,《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章開沅,〈辛亥革命與江浙資產階級〉,《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42-280。
章開沅,〈關於改造研究中國資產階級方法的若干意見〉,《歷史研究》,1983(5):33-41。
章開沅,《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天津,1985年。
章鳴九,〈商會檔案整理情況介紹〉,《歷史研究》,1987(4):190-192。
喬志強,《中國近代社會史》,台北,1988年。new window
彭南生,〈評《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概論》〉,《歷史研究》,1993(6):155-164。
彭澤益,〈《中國行會史料集》編輯按語選〉,《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1):128-145。
彭澤益,〈《京滬蘇杭工商行業碑文集粹》序言〉,《近代中國》,1991(2):262-264。
彭澤益,〈十九世紀後期中國城市手工業商業行會的重建和作用〉,氏著,《十九世紀後半期的中國財政與經濟》,北京,1983年,頁176-229。
彭澤益,〈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88(6):3-19。
彭幫富,〈北洋時期商會歷史作用之考察〉,《民國檔案》,1992(4):133-139。
賀躍夫,〈晚清紳商群體的社會構成辨析〉,《中山大學學報》,1994(4):39-47。
賀鑫昌,〈海上聞人王一亭〉,《檔案與史學》,1996(6):54-59。
馮崇德、曾凡桂,〈辛亥革命時期的漢口商會〉,湖北省歷史學會編,《辛亥革命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60-76。
馮筱才,〈中國大陸近代商人之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8(26):87-98。
黃仁宇,〈我對「資本主義」的認識〉,《食貨復刊》,1986(1-2):26-49。
黃克武,〈清季重商思想與商紳階層的興起〉,《思與言》,1984(21-5):486-500。new window
黃逸平,〈公正客觀評價中國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徐鼎新著《上海總商會史》讀後〉,《社會科學》,1992(7)。
黃逸平,〈近代寧波幫與上海經濟〉,《學術月刊》,1994(5):47-52。
黃逸峰,〈五卅運動中的大資產階級〉,《歷史研究》,1965(3):102-117。
黃逸峰等,《舊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黃逸峰等,《舊中國的買辦階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黃漢民,〈《銀行周報》簡述〉,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6(4):161-171。
黃漢民,〈上海近代工業大型企業發展的特點及其規模效益〉,《社會科學(上海)》,1990(2)。
傳築夫,〈抑商政策的產生根源、貫徹抑商政策的三項制度及其對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下冊,北京,1980年,頁387-492。
慈鴻飛,〈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法在清末的產生、特點及歷史作用〉,《南開經濟研究》,1994(1):72-74、66。
楊立強,〈整理編輯中的「上海總商會史料叢編」〉,中國近代經濟史叢書編委會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資料》,1989(9):155-161。
楊仲綽,〈天津「廣幫」略記〉,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7輯,天津,1984年,頁43-66。
楊柳枝,〈簡論近代天津的會館〉,《天津史研究》,1987(1):16-20。
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1987年。
溫小鴻,〈「商團事變」前後廣東商人的心理變化〉,《學術研究》,1988(6):75-79。
經君健,〈清代關於民間經濟的立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1):42-55。
葉萬忠,〈蘇州商會檔案概述〉,《歷史檔案》,1988(4):128-131、120。
董啟俊,〈寧波旅滬同鄉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寧波幫企業家的崛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頁40-50。
虞和平,〈中華全國商會聯合會的成立與中國資產階級完整形態的形成〉,《歷史檔案》,1986(4):114-119。
虞和平,〈西方影響與中國資產階級完整形態的形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2(2):100-110。
虞和平,〈近八年之商會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4):74-82。
虞和平,〈近代商會的法人社團性質〉,《歷史研究》,1990(5):39-51。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資產階級的「自為」化問題〉,《近代史研究》,1991(3):25-41。
虞和平,〈清末以後城市同鄉組織形態的現代化-以寧波旅滬同鄉組織為中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3):71-84。
虞和平,〈清末民初經濟倫理的資本主義化與經濟社團的發展〉,《近代史研究》,1996(4):1-21。
虞和平,〈寧波旅滬同鄉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3)。
虞和平,〈論清末民初中美商會的互訪和合作〉,《近代史研究》,1988(3):100-118。
虞和平,〈鴉片戰爭後通商口岸行會的近代化〉,《歷史研究》,1991(6):122-135。
虞和平,《近代中國商人》,廣州,1996年。
虞和平,《商會與中國早期現代化》,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賈逸君,《中國名人傳》,北平,1940年。
鄒進文,〈近代中國的股份制〉,《歷史檔案》,1995(3):100-104。
隗瀛濤、周勇,《重慶開埠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年。
態月之,〈上海租界與上海社會思想變遷〉,《上海研究論叢》,第2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趙令瑜,《中國會館之社會學的分析》,北平,1937年。
趙洪寶,〈近幾年來大陸學者關於中國商會史研究綜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93(16):136-151。
趙豐田,《晚清五十年經濟思想史》,台北,1975(1939)年。
蒯世剈,〈上海萬國商團史略〉,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中華書局,1939年。
劉永成、赫治清,〈論我國行會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年,頁117-140。
劉石吉,〈上海徽幫墨匠罷工風潮:近代中國城市手藝工人集團行動之分析〉,《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1986年。
劉佛丁、王玉茹,〈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國民收入分配問題考略〉,《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4)。
劉惠吾編,《上海近代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劉翠溶,〈中國人的財富觀念〉,漢學研究中心編,《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2年,頁705-720。new window
劉翠溶,〈民國初年製造業之發展〉,《經濟論文》,1983(1)。new window
劉翠溶,〈關稅與清季自強新政〉,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頁1007-1032。
劉廣京,〈後序:近世制度與商人〉,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頁25-53。new window
劉廣京,〈商人與經世〉,《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88(6):23-37。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new window
劉續亨,〈著名銀行家卞白美眉在天津的二十年〉,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6輯,天津,1986年,頁87-96。
劍榮,〈虞洽卿與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檔案與史學》,1996(6)。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1991年。
潘君祥,〈20年代中國國貨運動的蓬勃開展〉,氏主編,《中國近代國貨運動》,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頁22-36。
潘君祥,〈上海總商會品陳列所〉,氏主編,《中國近代國貨運動》,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頁391-402。
潘君祥,〈辛亥革命與上海國貨運動〉,《歷史研究》,1992(1):169-180。
潘君祥,〈辛亥革命與中國國貨運動的產生〉,氏主編,《中國近代國貨運動》,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頁1-21。
潘君祥,〈近代上海牙行的產生、發展和演變〉,《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1):93-102。
潘君祥,〈國貨運動中的上海民族資產階級-中華國貨維持會前後期活動剖析〉,洪澤主編,《上海研究論叢》,第3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頁269-289。
潘君祥主編,《近代中國國貨運動研究》,上海,1998年。
蔣文玲,〈明清士商透現象探析〉,《江海學刊》,1995(1):119-125。
蔣慎吾,〈清季上海地方自治與基爾特〉,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上海:中華書局,1939年。
蔣維,〈清代商幫會館與天后官〉,《海交史研究》,1995(1):45-63。
蔣曉偉,《中國經濟法制史》,上海:知識出版社,1994年。
蔡繼福,〈寧波幫與上海工商業〉,《上海大學學報》,1994(3)。
鄭亦芳,《上海錢莊-中國傳統金融業的蛻變,1843-1947》,台北,1981年。
鄭起東,〈清末「振興工商」研究〉,《近代史研究》,1988(3):30-48。
鄭華生,〈舊上海的證券交易所〉,《舊上海的金融界》,上海,1988年。
鄭雲山等編,《中國近代名人小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黎紅雷,〈現代儒商及其仁義之道〉,《學術研究(哲學)》,1995(3):61-64。
賴建誠,〈西洋經濟思想對晚清經濟思潮的影響〉,《新史學》,1991(1):81-113。new window
閻少青,〈北京舊商會歷史及時事紀聞,1906-1948〉,常夢渠等編,《北京工商史話》,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7年,頁1-28。
鮑杰,《論近代寧波幫》,寧波,1996年。
鮑健強、蔣曉東,《儒商之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鍾祥財,《對上海地區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考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聶寶璋,《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發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
藍長澐、張鴻澡,〈天津商會檔案〉,《歷史檔案》,1983(3):106-112。
顏伯穎,〈上海四明公所簡史〉,上海市文史館等編,《上海地方史資料》,第3輯,1984年,頁277-284。
魏伯剛,〈天津橫濱正金銀行與魏家兩代買辦〉,天津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天津的洋行與買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300-327。
魏伯楨,〈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與蔣介石〉,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全國),第49輯,中國文史出版社,頁149-155。
羅玉東,《中國釐金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羅澍偉,《近代天津城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竇季良,《同鄉組織之研究》,重慶:正中書局,1943年。
蘇雲峰,〈民初之商人,1912-1928〉,《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2(11):47-82。new window
顧德曼(Goodman, Bryna),〈新文化,舊習俗:同鄉組織和五四運動〉,《上海研究論叢》,1989,4:265-284。


Arnold, Julean, China: A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Handbook,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26.
Arnold, Julean, Commercial Handbook of China, vol. 1-2,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79 (Washington, D.C. 1919-20).
Barkan, Leonore, “Patterns of Power: Forty Years of Elite Politics in a Chinese County,” in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ackus,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 191-215.
Beer, Samuel H., British Politics in the Collectivist Ag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5.
Bell, Lynda, “From Compradore to County Magnate: Bourgeois Practice in the Wuxi County Silk Industry,” in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ackus,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p. 113-139.
Belsky, R.D., “Bones of Contention: The Siming Gongsuo Riots of 1874 and 1898,” Papers on Chinese History, 1992, 1(1): 56-73.
Bendix, Reinhard,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Reconsidered,”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67, 9(3): 292-346.
Bennett, Robert J., “Can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Explain Voluntary Chambers of Commerce?”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6, 152(4): 654-680.
Bennett, Robert J., “Explaining the Membership of Voluntary Local Business Associations: The Example of British Chambers of Commerce,” Regional Studies, 1998, 32 (6): 503-514.
Bennett, Robert J., “The Logic of Local Business Association: an Analysis of Voluntary Chambers of Commerce,”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1996, 15(3): 251-279.
Berger, Suzanne and Piore, M., Dualism and Discontinu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New York, 1980.
Berger, Suzanne, “Introduction,” in Berger, Suzanne, ed., Organizing Interests in Western Europe: Pluralism, Corporat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1-27.
Bergere, Marie-Claire, “’The Other China’: Shanghai From 1919 to 1949,” in Howe, C., ed., Shanghai: R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n Asian Metropolis, Cambridge, 1981.
Bergere, Marie-Claire, “Civil Society and Urban Change in Republican China,” China Quarterly, 1997, 150: 309-328.
Bergere, Marie-Claire, “Cycles of Modernization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 in Modern China, 1842-1949,” in Shaw, Yu-ming, ed., Chinese Modernization, San Francisco, 1985.
Bergere, Marie-Claire, “Power Structure and Modernization Polic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in Wakeman, Frederic Jr. and Wang, Xi, eds., China’s Quest for Modernizatio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1997, pp. 267-278.
Bergere, Marie-Claire, “Regional Loyalties and the Social Structures of Shanghai’s New Business Class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c. 1920-1927,” in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華民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1912-1927》,下冊,台北,1984年。
Bergere, Marie-Clair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Nationalist to Communist Regime, 1948-1952,”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89, v. 3, pp. 1037-1061.
Bergere, Marie-Claire, “The Role of the Bourgeoisie,” in Wright, Mary C., ed., China in Revolution: the First Phase, 1900-1913,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p. 229-295.
Bergere, Marie-Claire, “The Shanghai Bankers’ Association, 1915-1927: Moderniz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ocal Solidarities,” in Wakeman, Frederick Jr. and Yeh Wen-hsin, eds., Shanghai Sojourne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15-34.
Bergere, Marie-Claire, The Golden Age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1911-1937, Cambridge, Ma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Black, Anthony, Guilds and 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London, 1984.
Blackbourn, David, “The German Bourgeoisie: An Introduction,” in Blackbourn, David and Evans, Richard J., eds., The German Bourgeoisie: Essays on the Social History of the German Middle Class From the Late Eighteenth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 1991, pp. 1-45.
Boissevain, J., Friends of Friends, Networks, Manipulators, and Coalitions, Oxford, 1974.
Bossenga, Gail,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et les Corporations: Trois Exemples Lillois,” Annales ESC, 1988, 2: 405-426.
Bowen, Ralph H., German Theories of the Corporative Stat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870-1919,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1947.
Bradstock, Timothy R., “Ch’ing Dynasty Craft Guilds and Their Monopolies”, 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1983, 14(1-2): 143-155.
Brandt, Loren, “Reflections on China’s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Economy,” China Quarterly, 1997, 150: 282-308.
Braunthal, Gerard, 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y in Politic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5.
Brook Timothy. “The Merchants’ Network in Sixteenth Century China: A Discu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ang Han’s ‘On Merchants’.” Journal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Orient, 1981, 24(2): 165-214.
Brook, Timothy and Frolic, Michael B., Civil Society in China, New York, 1997.
Brook, Timothy, “Profit and Righteousness in Chinese Economic Culture,” in Brook, Timothy and Luong, Hy V., eds.,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Shaping of Capitalism in Eastern Asia,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pp. 27-44.
Brunnert, H.S. and Hagelstrom, V.V., Present Day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China, Shanghai: Kelly and Walsh, Ltd, 1912.
Buck, David D. Urban Change in China.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 Shantung, 1890-1949. Madison,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8.
Burgess, John S., The Guilds of Pek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8.
Bush, Richard C., “Industry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The Nationalist Regime and Lower Yangtze Chinese Cotton Mill Owners, 1927-1937,”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1978.
Cameron, R., “A New View of European Industrializatio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85, 38: 1-23.
Ch’u, T’ung-tsu,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Chan, Ming Kou, “Labor and Empire: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in the Canton Delta, 1895-1927,” Ph.D. dissert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75.
Chan, Wai Kwan, The Making of Hong Kong Society: Three Studies of Class Formation in Early Hong Kong,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1.
Chan, Wellington K.K., “Merchant Organiz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atterns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The Hong Kong Branch, 1975, 15, pp. 28-42.
Chan, Wellington K.K., Merchants, Mandarins and Modern Enterprise in Late Ch’ing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Chan, Wellington, K.K., “Bureaucratic Capital and Chou Hsueh-his in Late Ch’ing China,” Modern Asian Studies, 1977, 11(3): 427-439.
Chang, Perry (Chang P’eng), “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Provincial Merchant Groups in China, 1842-1911,”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58.
Chauncey, Helen, Schoolhouse Politicians: Locality and the State during the Chinese Republic,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2.
Chen, Fu-mei and Myers, Ramon H., “Cop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 The Case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1989, pp.317-345.
Chen, Jerome, “The Role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in 1911: Essays by Chinese Marxist Historians at the Wuhan Conference on the 1911 Revolution, October 12-14, 1981”,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1984, 17(4) and 1985, 18(3-4).
Chen, Jerome, China and the West: Society and Culture, 1815-1937, London, 1979.
Chen, Jerome, State Economic Policies of the Ch’ing Government, 1840-1895, New York, 1980.
Chen, Joseph T.,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The Making of a Social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Leiden, 1971.
Chen, Zhongping, “Business and Politics: Chinese Chambers of Commerce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1902-1912,” Ph.D. disserta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8.
Chi, Madeline, “Bureaucratic Capitalists in Operation: Ts’ao Ju-lin and His New Communications Clique, 1916-1919,”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75, 34(3).
Chi, Madeline, “Shanghai-Hangchow-Ningpo Railway Loan: A Case Study of the Rights Recovery Movement,” Modern Asian Studies, 1973, 7: 85-106.
Chittolini, Giorgio, “The ‘Private,’ the ‘Public,’ the State,”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95, 67(suppl.): S34-S61.
Chow, Tse-tsung.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Chu, Samuel C., Reformer in Modern China: Chang Chien, 1853-192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