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梅曾亮及其文學研究
作者:金鎬
作者(外文):kim ho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志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梅曾亮文學研究桐城派清代文學mei zeng liangliterature studytong cheng paiching dynesty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0
本論文主要探究的大致上有三個方面:第一點是梅曾亮的生平以及他與時代的關係,如梅曾亮何面對急變的社會政治、學術、文壇環境等,藉以說明梅曾亮與所處時代的互動關係;第二點是本文試圖以梅曾亮為主,探究中期桐城派「如何面對嘉、道之際社會政治、學術風氣的極大變化」、「如何面對比方苞、劉大櫆、姚鼐時期更為嚴厲的外界對桐城派的批評」、「如何尋找延續桐城派的出路」等問題,同時說明梅曾亮在桐城派的發展中扮演何等角色,又他如何使得中期桐城派的勢力擴大到全國範圍;第三點是說明梅曾亮的文學主張與創作在清代文學與中國文學史中的成就,其中梅曾亮在理論和創作上,與桐城前人或同輩之間的異同到底如何,也是一個重點。這篇論文的研究意義有如下幾點:
第一、目前為止,研究清代的研究風氣,以學術思想為主流。研究文學的較少,加上研究清代文學,研究詞、詩、詩學佔多數。相對地,研究散文與文論者比較少。梅曾亮是中期桐城派的核心人物,而且是嘉慶、道光之際的古文大師,所以研究他的文學主張和散文,一定程度上填補清代散文與文論研究領域的空白之處。
第二、筆者在第四章中,較為完整地敘述中期桐城派的發展軌跡,這是以往桐城派專書與相關研究所忽略的。而且大部分論者說明梅曾亮如何把桐城派的勢力擴大到全國範圍時,只是利用李詳〈論桐城派〉、吳汝綸〈孔敘仲文集敘〉、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序〉、朱慶之〈柏 山房文集跋〉等資料,所以論述的深度和說服力都有所不足。但本文廣泛地利用梅曾亮朋友和門人的言論,詳細地敘述梅曾亮如何把桐城派的勢力擴大到全國範圍。與此有關,還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點是姚鼐以後,一度陷入困境的桐城派,重新走復興之路,很多論者認為所謂桐城派的中興開始於咸豐以後,而且曾國藩是其核心人物。但是,實際上,所謂桐城派的中興應該開始於道光後期,由姚鼐門人主導,尤其是梅曾亮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曾國藩則在京師期間,深受梅曾亮的影響,繼而將桐城派發陽光大。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往論者往往將嘉、道之際的桐城派當作姚鼐與曾國藩之間的承受期或衰落期,這種看法並不是十分正確的,這時期並不是承受期或衰落期,應該是另一個發展期。第二點是關於梅曾亮與曾國藩二者的關係,實際上,曾國藩在京師從梅曾亮游,而且非常推崇梅曾亮,但是曾國藩在〈復吳南屏書〉中說「往在京師,雅不欲溷入梅郎中的後塵」,讓相關研究者對梅、曾二人的關係議論紛紛。我認為曾國藩對梅曾亮的態度有階段性,曾國藩晚年最終折服梅曾亮古文方面的成就。更值得重視的是,曾國藩接觸桐城文章之學除了姚鼐外,梅曾亮是另一個最重要的管道。我認為本論文關於梅曾亮與曾國藩關係的論述,比前人更具有說服力。第三點是,古文這一文體在清代嘉、道之際能夠得以發展,與梅曾亮有直接關係。從相關文獻來看,嘉、道之際,考據學興盛、駢文的復興、科舉制度的不健全、一般文人對詩的偏好等因素衝擊古文的發展,因而當時文章之學逐漸衰落,治古文的人也逐漸減少,在這種情況中,梅曾亮提倡古文,使得古文在嘉、道以後的發展和延續做出很大的貢獻。
第三、第三章「梅曾亮的交游」部分中,通過梅曾亮與朝鮮文人金邁淳的交游,來說明梅曾亮的文名如何傳到朝鮮以及他與朝鮮後期古文家的關係。這種現象也是足以說明梅曾亮在文學方面的成就,這是前人沒有注意過的問題。除了梅曾亮以外,方苞、姚鼐等人的著作也流傳到朝鮮,引起有些朝鮮後期文人學者的注意。我想這方面的問題,往後值得去關注的。
主要參考書目
本文所列資料凡分五類:首列梅曾亮專著資料;次為古人著作;三為近人著作;四為博碩士學位論文資料;五為期刊與單篇論文資料。除了梅曾亮專書與古人著作外,每個部分以作者姓名的筆畫為順,各書之出版年代,一律以西元為準。

一、梅曾亮專著
《柏 山房詩文集》,咸豐六年聯城楊氏刊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
《柏 山房詩文集》,咸豐六年聯城楊氏刊同治三年補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柏 山房詩文集》,臺北:華文書局,1968–1977,咸豐六年聯城楊氏刊同治三年補刊影印本
《柏 山房詩文集》,光緒二十七年刊本,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藏
《梅伯言全集》,宣統三年國學扶輪社排印本,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精刊梅伯言全集》,民國六年石印本,臺中:東海大學圖書館藏
《柏 山房全集》,咸豐六年楊以增楊邵穀等刻民國七年蔣國榜補修本,《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柏 山房文鈔》,《涵通樓師友文鈔》本,北京:北京圖書館藏,清咸豐四年(1854)臨桂唐氏涵通樓刊本
《柏 山房尺牘》,《尺牘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藏
《音註梅伯言文》,王先謙選、沈伯經音註,民國30 年上海中華書局排印

《梅曾亮文選》,王鎮遠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古文詞略》,臺北:世界書局,1964

二、古人著作
(一)經部
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等疏,《詩經》,《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等疏,《左傳》,《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趙岐注、孫奭疏,《孟子》,《十三經注疏》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
劉開,《論語補註》,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同治七年戊辰(1868)年桐城劉氏重刊本

(二)史部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1987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清國史館編,《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2
劉體智編,《清代紀事年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17 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
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三年林氏刻林文忠公遺集本影印本
江藩,《漢學師承記》,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本,香港:三聯書店,1998
鄭福照,《方儀衛先生年譜》,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
繆荃孫纂錄,《續碑傳集》,《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4,臺北:明文書局,1985
阮元,《疇人傳》,《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51,臺北:明文書局,1985
徐世昌,《清儒學案小傳》,《清代傳記叢刊•學林類》5,臺北:明文書局,1985
陳繼聰,《忠義紀聞錄》,《清代傳記叢刊•名人類》18,臺北:明文書局,1985
李放纂輯,《皇清書史》,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藝林類》23,臺北:明文書局,1985
劉聲木,《桐城文學淵源、撰述考》,合肥:黃山書社,1989
徐世昌,《清儒學案》,北京:中國書店,1990
陳作霖纂,《金陵通傳》,《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清光緒三十年刊影印本
呂燕昭修、姚鼐纂,《重刊江寧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4,清嘉慶十六年修光緒六年刊影印本
蔣啟勛等修、汪士鐸纂,《續纂江寧府志》,《中國方志叢書》,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清光緒六年刊影印本
紀昀等奉敕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出版社,1989
楊紹和撰、楊保彝增補、崔國光整理訂補、王紹曾校訂,《訂補海源閣書目五種》,濟南:齊魯書社,2002
張之洞撰、范希曾補正,《書目答問補正》,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章鈺等編、武作成編,《清史藝文志及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82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稿本)》,濟南:齊魯書社,
1999

(三)子部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
姚鼐,《姚惜抱尺牘》,《尺牘續編》本,臺北:廣文書局,1994
梅沖,《然後知齋答問》,《四庫未收書輯刊》肆輯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鄧廷楨,《雙硯齋筆記》,《學術筆記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87
許宗衡,《玉井山館筆記》,《叢書集成初編》本(《滂喜齋叢書》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方東樹,《書林揚觶》,《書目類編》第92 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
張維屏,《花甲閒談》,《四庫未收書輯刊》十輯3,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清道光廣州西湖街富文齋刻本影印本
李慈銘著,由雲龍輯、虞雲國整理,《越縵堂讀書記》,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朱一新,《無邪堂答問》,《筆記叢編》本,臺北:廣文書局,1969
方宗誠,《柏堂師友言行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二十二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
趙翼,《檐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劉禺生撰、錢實甫點校,《世載堂雜憶》,北京:中華書局,1960
歐陽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囈》,《歷代史料筆記叢刊•清代史料筆記》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譚獻著、范旭輪整理,《復堂日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吳汝綸,《桐城吳先生日記》,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一九六四年臺灣學生書局影印稿本影印
劉聲木,《萇楚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年

(四)集部
1、別集
韓愈,《韓昌黎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4 年
柳宗元,《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歐陽脩,《歐陽脩全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
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
蘇洵,《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李夢陽,《空同先生集》,《明代論著叢刊》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76
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鍾惺,《隱秀軒集•昃集》,《明代論著叢刊》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鍾惺,《鍾伯敬先生遺稿》,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七年徐氏浪齋刊本
譚元春,《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錢謙益,《有學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黃宗羲,《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梅文鼎,《積學堂詩文鈔》,合肥:黃山書社,1995
錢大昕,《錢研堂文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朱彝尊,《曝書亭集》,《四部叢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施愚山,《施愚山集》,安徽:黃山書社,1992
魏喜《魏叔子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
袁枚,《袁枚全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戴名世,《戴名世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方苞,《方望溪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5
劉大櫆,《劉大櫆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戴震,《戴震全書》,安徽合肥市:黃山書社,1997
姚鼐,《惜抱軒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4
李宗昉,《聞妙香室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清道光十五年(1835)刊本
惲敬,《大雲山房文稿》,《四部叢刊》本,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段玉裁,《段玉裁遺書•經韻樓集》,臺北:大化書局,1986
孫星衍,《問字堂集》,《原刻景印叢書菁華•槐廬叢書》,臺北:藝文書局,1971
淩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程恩澤,《程侍郎遺集初編》,《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咸豐五年伍氏刻粵雅堂叢書二編本影印本
陶澍,《陶澍集》,湖南:岳麓書社,1998
陳用光,《太乙丹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咸豐四年孝友堂刻本影印本
陳用光,《太乙丹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孝友堂刻本影印本
陸繼洛,《崇百藥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道光四年合肥學舍刊本影印本
顧廣圻,《思適齋集》,《續修四庫全書》本,復旦大學圖書館藏道光二十九年徐渭仁刻本影印本
顧廣圻,《思適齋書跋》,《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年
呂璜,《月滄詩文集》,《嶺西五家詩文集》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藏,民國二十四年(1935)桂林排印本
方東樹,《攷槃集文錄》,南京:南京圖書館所藏,清光緒年間刊《方植之全集》本
方東樹,《儀衛軒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司年圖書館藏,清同治年間刊本
吳德旋,《初月樓文鈔》、《續鈔》,《叢書集成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花雨樓校本影印本,
管同,《因寄軒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十三年江寧鄧廷楨校刊本
毛嶽生,《休復居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所藏本,道光二十四年刻本
姚瑩,《中復堂全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劉開,《劉孟塗集》,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六年(1826)桐城姚氏檗山草堂刊本
李兆洛,《養一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道光二十三年活字印二十四年增修本影印本
李兆洛,《養一齋文集》,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戊寅(四年)湯成烈重刊本
何邵基,《何紹基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2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焚人民出版社,1975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朱琦,《怡志堂文初編》,《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同治四年運甓軒刻本影印本
朱琦,《怡志堂詩初編》,《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咸豐七年刻本影印本
彭昱堯,《致翼堂詩文集》,《嶺西五家詩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藏,民國二十四年(1935)桂林排印本
吳清鵬,《笏庵詩》,《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咸豐五年刻吳氏一家稿本影印本
張維屏,《松心詩錄》,《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咸豐四年趙惟濂羊城刻本影印本
張際亮,《張亨甫全集》,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六年孔慶衢校刊本
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安徽:黃山書社,1993
吳敏樹,《 湖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浙江圖書館清光緒十七年(1893)思賢講舍刻本影印本
曾國藩,《曾國藩全集》,長沙市:岳麓出版社,1989 年
方宗誠,《柏堂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馮志沂,《適適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同治八年刻本影印本
馮志沂《微尚齋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同治三年廬州郡齋刻本影印本
強汝詢,《求益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二十四年江蘇書局刻求益齋全集本影印本
龍啟瑞,《經德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四年龍繼棟京師刻本影印本
龍啟瑞,《浣月山房詩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四年龍繼棟京師刻本影印本
馮桂芬,《顯志堂稿》,《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二年馮氏校邠廬刻本影印本
邵懿辰,《半嚴廬遺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三十四年邵章等刻本影印本
王拯,《龍壁山房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七年陳寶箴刻本影印本
王拯,《龍壁山房詩草》,《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同治桂林楊博文堂刻本影印本
謝章鋌,《賭棋山莊所著書》,《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刻本影印本
戴鈞衡,《味經山館文鈔》,《續修四庫全書》本,清道光王祜蕃刻本影印本
劉蓉,《養晦堂文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9
孫衣言,《孫學齋文鈔》,《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二年刻增修本影印本
吳汝綸,《吳汝綸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2
張裕釗,《濂亭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八年查氏木漸齋蘇州刻本影印本
林紓,《畏廬續集》,《民國叢書》本,上海市:上海書店,1992 年
汪士鐸,《悔翁詩鈔》,《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張士珩味古齋刻本影印本
黎庶昌,《拙尊園叢稿》,《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九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7
賀濤,《賀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民國三年徐世昌刻本影印本
郭崇濤,《養知書屋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影印本
薛福成,《庸庵海外文編》,《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刻庸庵全集本影印本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長沙市:岳麓出版社,1987–1996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王先謙,《虛受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光緒二十六年刻本影印本
章太炎,《太炎文錄續編》,蘇州:武漢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方朔,《枕經堂文集•文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同治年間(1862–1874)刊本
朱一新,《左盦叢稿•佩弦齋雜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八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
鄭獻甫,《補學軒文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十二輯,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75
蔣湘南,《七經樓文鈔》,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劉熙載,《劉熙載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年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
(朝鮮)金正喜,《阮堂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第283–284 冊,韓國SEOUL:景仁文化社刊行,1999 年
(朝鮮)李尚迪,《恩誦堂文》,《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本第2707 冊
(朝鮮)洪奭周,《淵泉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本第2131 冊
(朝鮮)洪奭周,《鶴岡散筆》,SEOUL: 晟社,1984 年
(朝鮮)金邁淳,《臺山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本第756–758 冊
(朝鮮)申錫愚,《入燕記》,《燕行錄全集》第77 冊,韓國SEOUL:東國大學校出版部,2001 年
(朝鮮)朴珪壽,《瓛齋先生文集》,《韓國歷代文集叢書》本第2616–2617冊

2、總集類
鐘惺、譚元春編,《古詩歸》,《續修四庫全書》本,復旦大學館藏閔振業三色套印本影印本,2002
姚鼐,《古文辭類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李兆洛,《駢體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張鳴珂,《清朝駢體正宗續編》,臺北:世界書局,1961
朱緒曾編,《國朝金陵詩徵》,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乙酉十三年刊本
秦際唐編,《國朝金陵文鈔》,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光緒丁酉二十三年(1897)刊本
王先謙,《續古文辭類纂》,臺北:廣文書局,1961
黎庶昌,《續古文辭類纂》,《四部備要》本,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王先謙編、王文濡評校,《續古文辭類纂評註》,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沈粹芬、黃人等輯,《國朝文匯•丙集》,《續修四庫全書》本,清宣統元年上海國學扶輪社石印本影印本
吳闓生,《古文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

3、詩文評類
陸機,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
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 年
嚴羽著,郭紹虞校釋,《蒼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3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袁枚,《足本隨園詩話及補遺》,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劉大櫆,《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方東樹,《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
林昌彝,《海天琴思錄》,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甲子(三年)刊本
林昌彝,《射鷹樓詩話》,《清詩話訪佚初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1971

三、近人著作
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清代學術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編,《清史研究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尹恭弘,《駢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尤信雄,《桐城文派學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75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臺北:清流出版社,1971
王天有、成崇德主編,《元明清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王茂、蔣國保、餘秉頤、陶清著,《清代哲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王俊義,《清代學術探研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王鎮遠,《桐城派》,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
王獻永,《桐城文派》,北京:中華書局,1992
史革新,《晚清理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田漢雲,《中國近代經學史》,西安市:三秦出版社,1996
任訪秋,《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河南出版社,1988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散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92–1993
江澄波、杜信孚、杜永康編著,《江蘇刻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何天杰,《桐城文派:文章法的總結與超越》,廣州市:廣州文化社,1989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
吳孟復,《桐城文派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吳淑鈿,《近代宋詩派詩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李侃、李時岳、李德征、楊策、龔書鐸,《中國近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周中明,《桐城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周振甫,《文章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周振甫,《周振甫文集》,北京:中國青年,1999
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明末清初經世文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1
胡適,《胡適文存•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
姜書閣,《桐城文派評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姚翠 ,《方望溪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段超,《陶澍與嘉道經世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殷杰,《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理鑑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袁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袁震宇、劉明今著,《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馬亞中,《中國近代詩歌史》,臺北:學生書局,1992
馬積高,《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6
高翔,《近代的初曙:18 世紀中國觀念變遷與社會發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1982
曹虹,《陽湖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
梁 ,《桐城文派論》,長沙:商務印書館,1940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華正書局,1989
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郭象升,《文學研究法》,臺北:正中書局,1962
陳居淵,《清代樸學與中國文學》,南昌市:百花州文藝出版社,2000
陳柱,《中國散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耀南,《清代駢文通義》,臺北:學生書局,1977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市:寧波出版社,2001
彭明等主編,《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1990
馮天瑜、黃長義,《晚清經世實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黃霖,《近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
楊杭軍,《走向近代化–清代嘉道咸時期中國社會走向》,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問題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楊松年,《中國文學批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派與中國文章理論》,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葉龍,《中國古典詩文論集》,香港:繁榮出版社,2000
葉龍,《桐城派文學藝術欣賞》,香港:繁榮出版社,1998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new window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劉生麟,《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劉衍主編,《中國散文史綱》,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鄭方澤,《中國近代文學史事編年》,吉林省: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鄭偉章著,《文獻家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嘉慶朝卷》,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錢基博:《現代中國文學史》,臺北:明倫出版社,民國60 年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88
魏際昌,《桐城古文學派小史》,廣州市: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
羅東升、何天杰、鄭會為評析,《清文比較評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羅益群,《曾國藩讀書生涯》,武漢市: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
關愛和,《古典主義的總結: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韓)崔根德,《韓國儒學思想研究》,SEOUL:학과
현실,1992 年
(韓)鄭 ,《朝鮮後期古文論研究》,SEOUL:亞世亞文化社,1989 年
(日)藤塚鄰著、藤塚明直編,《清朝文化東傳の研究-嘉慶•道光學壇と李朝の金阮堂》,國書刊行會,昭和 49 年

四、博碩士論文
方莊貴,《漢宋調和與經世之學–論曾國藩的學術特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呂善成,《桐城古文義法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金鎬,《方東樹文論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張榮春,《姚惜抱及其文學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8
陳淑惠,《李慈銘及其文學批評》,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6
黃雅淳,《劉大櫆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5
謝錫偉,《方東樹詩論研究》,香港:香港浸信學院哲學碩士論文,1994
龔道明,《歸有光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0
(韓)李康秀,《漢詩四家 清代詩受容研究》,《SEOUL 大國文學博士論文叢書》,SEOUL:太學社,1995 年
(韓)金 凡,《19 世紀 古文家 文學論
研究》,韓國SEOUL:成均館大學漢文學科博士論文,1992 年
(韓)金鎮生,《藕船李尚迪詩研究–詩理論을中心으로》,SEOUL:成均館大學校漢文學科碩士論文,1985 年10 月
(韓)鄭後洙,《李尚迪論》,SEOUL:東國大學校碩士論文,1983 年

五、期刊與單篇論文
方銘,〈桐城派評價新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 年第1期
王凡森,〈邵懿辰(一八一○–一八六一)與清末思想的激烈化〉,《大陸雜誌》第90 卷第3 期,1995 年3 月
王凡森,〈方東樹與晚清學風〉,《慶祝楊尚奎先生研教六十年論文集》,石家莊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
王氣中,〈桐城派文風探原:兼論它流行長遠的原因〉,《江淮論壇》1985年6 期
王凱符、漆緒邦,〈桐城派簡論〉,《文學遺產》1982 年3 期
王鎮遠,〈論桐城派與時代風尚–兼論桐城派之變〉,《文學遺產》1986 年第4期
王鎮遠〈桐城派與清季宋詩運動〉《文史》第二十四輯,1985 年4 月
何沛雄,〈桐城派古文在清代盛行的原因〉(上,下),《華學月刊》卷104,1980 年8 月;卷105,1980 年9 月
吳常燾,〈梅郎中年譜〉,《國專月刊》第四卷第一號,1936 年9 月
李建福,〈擒縱法與轉筆之結合運用淺談–以梅曾亮〈韓非論〉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14 期,2002 年2 月
周中明,〈桐城派在清代長期興盛的原因〉,《文史知識(北京)》1997 年第11 期
周光茂,〈劉大櫆的哲學思想〉,《江淮論壇》,1986 年2 期
林岡,〈「姚門四弟子」考〉,《文學遺產》1985 年2 月
林淑貞,〈生死關懷與生命美典的書寫–以方苞傳、祭文、哀辭、墓表、墓誌銘為視域〉,《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44 卷
林淑貞,〈梅曾亮「以文論詩」及其在桐城之義理位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6 期,2001 年12 月
武衛華,〈試論姚鼐的散文主張和創作個性〉,《江淮論壇》1985 年第6 期
孫克寬,〈梅伯言與柏 山房集〉,《圖書館學報》第7 集,1965 年7 月
徐洪興,〈論方東樹的《漢學商兌》〉,《清儒治學與清代學術》,香港:學峰文化事業公司,1995 年
徐濤凱,〈桐城文派綿延久遠原因蠡測〉,《桐城派研究論文選》,合肥:黃山書社,1986 年
秦良,〈清代江西散文家魯仕驥傳論〉,《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 卷第2 期,2000 年4 月
袁進,〈從“逆變說"到進化論–中國傳統文學史觀的蛻變〉,《江淮論壇》2001 年第3 期
高敏貴,〈廣西的書院〉,《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 年第5 期
高黛英,〈20 世紀桐城派研究述評〉,《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研究》(第一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年
張仁青,〈清代駢文家之地域分布–兼論歷代駢文家之地域分布〉,《清代學術論叢》第四輯,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 年
張維,〈朱琦及其散文創作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00 年第3 期
張維,〈晚清詩人朱琦的詩歌創作〉,《中國韻文學刊》,2000 年第1 期
許結〈方東樹《漢學商兌》的通經致用思想〉,《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 年第2 期
郭正宜,〈方東樹之美感取向及其經世意向性〉,《孔孟月刊》第33 期第12期new window
陳文新,〈論乾嘉年間的文章正宗之爭〉,《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4年12 期
陳玉蘭,〈姚椿雅正詩心論〉,《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 年5 期第26 卷
麥哲維,〈考證學的新面貌:從《皇清經解續編》看道光以下的學術史〉,《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1997 年5 月new window
舒蕪,〈曾國藩與桐城派〉,《舒蕪文學評論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黃怡鵬,〈略談呂璜的散文理論及其在廣西的影響〉,《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 年第1 期
黃長義,〈從考據到經世:嘉道之際的學術轉向〉,《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 年第3 期(總第242 期)
黃華表,〈桐城詩派道咸詩派案上編〉,《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 期
黃雅淳,〈論劉大櫆思想–理欲觀、倫理觀及變化發展觀〉,《孔孟月刊》33卷2 期386),1994 年10 月
黃愛平,〈《漢學師承記》與《漢學商兌》–兼論清代中葉的漢宋之爭〉,收錄王俊義、黃愛平著,《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
黃霖,〈姚門四傑〉,《江淮論壇》1985 年2 月
黃霖,〈近代文論史上的桐城派〉,復旦大學中文系近代文學研究室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 年
葉易,〈論近代文壇的桐城派〉,《江淮論壇》1983 年第2 期
葉龍,〈戴名世與桐城三祖的文論〉,《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3 卷第2 期
漆永祥,〈難勘與掙脫:清乾嘉時期義理、考據、詞章之爭中的詞章之學〉,《中國語文論譯叢刊》第7 輯,韓國SEOUL:中國語文論譯學會,2001 年6 月
熊江海、張璞,〈駢文與桐城派〉,《柳州師專學報》第12 卷第1 期,1997年3 月
趙杏根,〈桐城派與江蘇〉,《文教資料(南京)》1998 年5 月
趙聖德,〈桐城學派在廣西〉,《學術論壇》第5 期,1982 年9 月
蔣國保,〈對桐城派的三點認識〉,《安徽史學》1995 年第2 期
錢竟,〈乾嘉時期文藝學的格局–考據學的挑戰和桐城派的回應〉,《文學評論》1999 年第3 期
羅東升、何天杰,〈清文評議〉,《文學遺產》1987 年3 期
關愛和,〈後期桐城派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江淮論壇》1986 年3 期
關愛和,〈桐城派的立誠求真與道統文統情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 年5 期(總116 期),1990 年9 月
嚴明,〈學人與詩人的際會合流–清代「學人之詩」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三卷第三期,2003 年9 月
嚴壽澂,〈嘉道以降漢學家思想轉變一例–讀丁晏頤志齋文集〉,《書目季刊》第31 卷第3 期,1997 年12 月
龔書鐸,〈姚瑩交游述略〉,《北京師大學報》1982 年5 期
龔書鐸,〈道光間文化述論〉,《中國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年
(韓)李元淳,〈朝鮮赴京使行在文化史上的意義〉,《中韓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九六○∼一九四九)》,臺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1983 年3 月
(韓)金文植,〈洪奭周經學思想研究〉,《奎章閣》16,1993 年
(韓)姜明官,〈16 세 말 17 세초 擬古文派 수용과
秦漢古文派성립〉,收入金都鍊,《론과개》,SEOUL:태학,1998
(韓)姜明官,〈16 세 17 세 초 秦漢古文派 산
비평론〉,《大東文化研究》第41 輯,2002 年12 月
(韓)柳浚弼,〈19 세 文 관념 면–金正喜 文論 역적 탐색 試論 〉,《大東文化研究》第41 輯,2002 年12 月
(韓)崔錫起,〈近畿實學者들經世的經學과意味〉,《大東文化研究》第37 輯,2000 年12 月
(日)佐籐一郎、蒯大申譯,〈江戶、明治時代的桐城派〉,《江淮論壇》1995年第1 期(總第149 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