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製作隱士:六朝隱逸史傳之歷史敘事研究
作者:林育信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隱逸歷史後現代敘事隱士敘事結構六朝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隋書魏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論文提要
本論文的問題意識,在於筆者通讀六朝隱逸的研究專著及論文之後,發覺前輩學者的研究都偏重在隱逸文學及思想方面,而這些研究所引用論述的資料卻很少涉及史書的隱逸列傳。職是之故,陳陳相因,很多人都混淆了「隱士」與「隱逸意識」的差異。六朝隱逸之風興盛,很多名士的行止都深具隱逸情調,很多文士的作品都具有隱逸思想,但須明辨的是,這些隱居城市園林或莊園的名士貴冑,或創作隱逸文學的作者並不是真正的隱士,六朝隱逸列傳俱不見這些風流人物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順著這個思路,本論文的立基點在於以下三個提問:六朝真正的隱士形貌為何?顯然,這就必須從六朝隱逸列傳入手,因為這些人物才是真正的隱士;其次,隱逸列傳的故事結構模式為何?要處理這個問題勢必要運用敘事學與結構主義的方法;其三,分析之後,我們又可發現隱逸敘事有其一致性,這種相同的結構模式反應出其背後有其相同的隱逸論述,所以我們要再追問,這種隱逸論述是如何建構起來的?亦即影響隱逸列傳撰述的因素有那些?準此,我們可以再分析出,隱逸論述具有迦達默爾所謂的「權威的前見」。
基於上文的思考,所以本論文的章節安排,第一章「緒論」,首先檢討歷來六朝隱逸研究的成果,由此可以發現隱逸列傳的研究是相對空缺的區塊,所以本論文即以《後漢書.逸民列傳》、《晉書.隱逸列傳》、《南史.隱逸列傳》、《宋書.隱逸列傳》、《南齊書.高逸列傳》、《梁書.處士列傳》、《北史.隱逸列傳》、《魏書.逸士列傳》、《隋書.隱逸列傳》以及雜傳類的《高士傳》及《聖賢高士傳》為研究文本。以上這些史傳是現存比較完整的六朝隱逸史傳。第二章「歷史敘事的方法論」,主要介紹本論文的研究觀點與方法。海登.懷特等史學家提出的後現代歷史理論已對蘭克以來傳統史學產生劇烈的衝擊,《元歷史》一書解構了歷史真實反映事實的認知,史書的撰著等同於歷史編纂學。本論文接受海登.懷特的觀點,但六朝隱逸列傳的性質與懷特分析的布克哈特、米什萊、蘭克與托克維爾的著作不同,所以本文不採懷特的方法,轉而取法敘事學與結構主義的方法來分析隱逸列傳的結構模式。所以本章分四小節討論,分別是「歷史的定義」、「歷史的真實與虛構」、「歷史敘事與敘事學的再思考」、「敘事學分析史傳作品的運用」等。第三章「隱逸史傳的虛實雙重性」,本章所強調的歷史虛實雙重性,不在後現代歷史學強調的對歷史本體的否定,而是偏重在呈現史書成書過程的虛實特性。歷史的「真實」並不是真相實事的真實,而是敘述的真實;「虛構」不是刻意假造的虛構,而是指史家對史料後天人為的刪汰抉擇,以及史家個人歷史意識介入,基於當代的價值認知對前代的理解與詮釋。第四章「隱逸史傳的敘事結構模式」,首先可從四個層次分析其結構模式,第一層結構是每本史書隱逸列傳的書寫結構:一是序文;二是正文故事;三是評論;四是贊語;第二層是史書大系統的天人隱形結構,這是紀傳體史書體例及篇幅神祕數字所賦予的潛在制約,以帝王本紀為核心展開的歷史敘述。儘管六朝史書篇幅數量已失去具體神祕數字的天人思維,但其隱形結構仍然左右撰史者刪汰選擇史料,及書寫隱逸列傳的預設立場;第三層結構是正文隱士故事的表層結構。表層結構是讀者直接閱讀文本所得到隱逸生命史的共相,作者不是掛名的真實作者,而是隱含作者,即是不同時代眾多史家的集體建構,第四層結構是深層結構,表層結構是人們外在的語言表現形式,深層結構則是抽象的概念結構,也就是人潛在的語言心理基礎。外在的語言形式都是由內在的概念轉換而來的。深層結構潛藏在現象背後,是意義產生的內在聯繫。
第五章「史家的隱逸意識」,主要是討論列傳的序文、評論及贊語所蘊含的隱逸思想。撰史者在撰寫正文的隱士故事時,往往是「自認客觀」的敘事,這些隱逸的事蹟往往是代代相傳,有所本的,史家往往只更改字句,對情節故事卻少有竄改。然而在正文、評論、贊語的部分卻流露出個人強烈的主觀意識。其中包含了史家對傳中隱士的評價,更重要的是顯露出史家對傳統隱逸思想的接受態度。第六章「隱逸列傳的前見」,本章是借用加達默爾「權威的前見」的理論來分析隱逸列傳隱而不顯的「前見」,即建構隱逸論述的先在影響內因。加達默爾說:「權威根本跟服從毫無直接關係,而是與認識有關係。」前見屬於歷史的現實原本就存在於史家之前,「它不是理解的障礙,而是理解的可能條件。」隱逸列傳的前見可分為三個面向來討論:一是《史記》的史書隱在的天人結構;二是《東觀漢記》的敘事結構模式;三是先秦隱逸思想傳統。第七章「南北朝佛教與隱逸敘事的融合」第一節「隱逸列傳的初步考察」爬梳列傳中所有與佛教有關的敘述;第二節「慧遠廬山教團的影響」,分析佛教南傳最核心高僧慧遠的思想與行止對隱逸的影響;第三節「隱逸思想與佛教思想的會通」,是討論除慧遠因素以外兩者思想的共通性。第八章「六朝隱逸雜傳敘事研究」,討論「雜傳」類的隱逸傳記,在《隋書.經籍志》之類史書藝文志可見六朝隱逸雜傳蓬勃發展,著作猥多。可惜現存較完整的僅存嵇康《聖賢高士傳》與皇甫謐《高士傳》,兩書是本章討論的主要文本。兩書的特色是在於它的互文性,亦即作者從不同經典中摘錄隱士故事於一傳,真實、虛構,儒家、道家,各種出處的人物在一書中形成眾聲喧嘩的互文現象。準此,兩書形成各自的隱逸意識,形成不同的隱逸敘事。第九章「六朝隱逸史傳的獨特性」,本章主要是以接受歷史效果的角度來看,每部隱逸史傳對建構隱逸敘事模式的獨特價值與地位。第十章「結論:製作隱士」,是全書最後的結論。「製作」一詞是借用彼得.柏克的觀點,隱逸列傳的撰寫正是作者自覺不自覺的「製作隱士」的過程。自覺的是,各作者意識到隱士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性而為其立傳,不自覺的是,他們被「權威的前見」所制約,遵循著相同的敘事模式,相同的意識型態來塑造隱士的樣貌。所以,如羅蘭.巴特說的,閱讀六朝隱逸史傳並不是了解隱士的真實故事,而是了解作者要我們知道的故事。
參考資料


以下資料排列順序,按經史子集分類通則,先古典,後現代;先東方,後西方。同類型資料,中文按筆劃順序,英文按字母順序。


一、古典文獻


何晏等注,邢昺疏 《論語注疏》 十三經注疏阮刻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王弼等注 孔穎達等正義 《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阮刻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趙岐注,孫奭疏 《孟子注疏》 十三經注疏阮刻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 《禮記正義》 十三經注疏阮刻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杜預注,孔穎達等疏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阮刻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司馬遷撰,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裴駰集解 《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1997
班固撰,顏師古注 《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6
范曄撰,李賢等注 《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房玄齡等撰 《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8
沈約 《宋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6
蕭子顯 《南齊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姚思廉 《梁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收 《魏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魏徵等 《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6
李延壽 《南史》 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延壽 《北史》 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昫等 《舊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歐陽修、宋祁等 《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珍等 《東觀漢記校注》 吳樹平校注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周天游 《八家後漢書輯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湯球輯 《九家舊晉書輯本》 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李滌生 《荀子集釋》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7
陳奇猷 《韓非子集釋》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民80
郭慶藩 《莊子集釋》 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0
戴明揚 《嵇康集校注》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7
皇甫謐 《高士傳》 台北:中華書局,民76
嚴可均輯 《全三國文》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嚴可均輯 《全漢文》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嚴可均輯 《全晉文》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崔富章、李大明主編 《楚辭集校集釋》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吳納 《文章辨體序說》 于北山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 羅根澤校點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劉勰 《文心雕龍》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李滌生 《荀子集釋》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7
龔斌 《陶淵明集校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葛洪 《抱朴子內篇校釋》 王明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釋慧皎 《高僧傳》湯用彤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7
《阿彌陀經》 《大藏經》第十二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民74
《無量壽經》 《大藏經》第十二冊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民74
釋道宣 《廣弘明集》 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8
聶雲臺編纂,許止淨評訂 《歷史感應統紀》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72


二、近人著作


于浴賢 《六朝賦述論》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
王夫之 《讀通鑑論》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5
王瑤 《中古文學史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文進 《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 台北:台灣書局,民88
王晴佳、古偉瀛 《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 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new window
王凱 《自然的神韻――道家精神與山水田園詩》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方立天 《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 北京︰中華書局,1995
印順 《妙雲集》 台北︰正聞出版社,民73
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朱立元主編 《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9
任繼愈主編 《中國佛教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杜維運 《史學方法論》 台北:三民書局,民76new window
杜正勝 《眉壽與長生》 臺北:三民書局,2005
李廣倉 《結構主義批評方法研究》 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李鵬程 《當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詞典》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吳功正 《六朝美學史》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周世榮 《馬王堆導引術》 長沙:岳麓書社,2005
周建漳 《歷史及其理解和解釋》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施逢雨 《李白生平新探》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胡亞敏 《敘事學》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祖國頌 《敘事的詩學》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胡孚琛、呂錫琛 《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胡寶國 《漢唐間史學的發展》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洪順隆 《由隱逸到宮體》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
徐清泉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論要――從隱逸文化、文藝實踐及封建政治的互動分析入手》 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2003
郝潤華 《六朝史籍與史學》 北京:中華書局,2005
陳鼓應 《老莊新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蘭村主編 《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張新科 《唐前史傳文學研究》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0
張曼濤編 《淨土宗概論》論文集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張榮明 《從老莊哲學到晚清方術――中國神祕主義研究》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張立文、張緒通、劉大樁主編 《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張心澂 《偽書通考》 上海:上海書店,1998,據商務印書館1939年版影印
郭丹 《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許尤娜 《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 北市:文津出版社,2001
梁工 《聖經敘事藝術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黃進興 《後現代主義與歷史研究》 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new window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0
莊萬壽 《嵇康研究及年譜》 臺北:學生書局,民79
楊義 《中國敘事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維林吉諾娃主編 《世紀轉折時期的中國小說》 胡亞敏、張方譯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趙白生 《傳記文學理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魯迅 《魏晉風度及其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葛兆光 《道教與中國文化》 台北:東華書局,民78
劉亞丁 《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 成都:巴蜀書社,2006
潘萬木 《左傳敘述模式論》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潘桂明 《中國居士佛教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錢鍾書:《管錐篇》第一冊,(中華書局)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鍾國發 《陶弘景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蔣星煜 《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 台北:華夏出版社,民67
戴名世 《南山集》 台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59
韓兆琦 《中國傳記文學史》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
羅鋼 《敘事學導論》 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
釋慧嚴 《淨土概論》 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7
望月信亨 《中國淨土教理史》 釋印海譯 北縣︰華宇出版社,民76
田汝康、金重遠選編 《現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何兆武、陳啟能主編 《當代西方史學理論》 上海︰上海社科出版社,2003
張寅德編選 《敘述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89
張庭琛編 《接受理論》 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張京媛主編 《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趙毅衡編選 《符號學文學論文集》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
A.O.洛夫喬伊 《觀念史論文集》 吳相譯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A.J.格雷馬斯 《論意義――符號學論文集Ⅱ》 吳泓渺、馮學俊譯 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戴衛.赫爾曼主編 《新敘事學》 馬海良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恩斯特.卡西勒著 《人論》 甘陽譯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E.希爾斯(Edward Shils) 《論傳統》 傅鏗、呂樂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弗里德里克.詹姆遜 《政治無意識》 王逢振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杰姆遜(Fredric Jameson) 《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 唐小兵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F. R. 安克施密特 《歷史與轉義:隱喻的興衰》 韓震譯 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2005
熱拉爾.熱奈特 《熱奈特論文集》 史忠義譯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傑哈.簡奈特著 《辭格Ⅲ》 廖素珊、楊恩祖譯 台北:時報出版社,2003
伊格爾斯 《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 何兆武譯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
黑格爾著 《美學》 朱孟實譯 台北︰里仁書局,民70
海登.懷特 《後現代歷史敘事學》 陳永國、張萬娟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 《形式的內容:敘事話語與歷史再現》 董立河譯 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團/文津出版社,2005
――――― 《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 劉世安譯 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
――――― 《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 陳新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 《真理與方法》 洪漢鼎譯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
約恩.呂森 《歷史思考的新途徑》 綦甲福、來炯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J.希利斯.米勒 《解讀敘事》 申丹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詹姆斯.喬治.佛雷澤 《金枝》 徐育新等譯 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
瓊安.魏蘭-波斯頓(Joanne Wieland-Burston) 《孤獨世紀末》 宋偉航譯 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8
凱斯.詹京斯 《歷史的再思考》 賈士蘅譯 台北︰麥田出版,2003
―――――― 《後現代歷史學──從卡耳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 江政寬譯台北︰麥田出版,2000
萊維.斯特勞斯 《結構人類學》 謝維揚、俞宣孟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
馬丁.海德格 《存在與時間》 王節慶、陳嘉映譯 台北︰久大桂冠圖書公司,1993
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 《歷史研究導論》 劉世安譯 台北:麥田出版,2001
馬克斯.韋伯 《儒教與道教》 洪天富譯 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
馬克.柯里 《後現代敘事理論》 寧一中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彼德.柏克(Peter Burke) 《製作路易十四》 許綬南譯 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k) 《孤獨》 梁永安譯 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6
彼得.法朗士(Peter France) 《隱士:透視孤獨》 梁永安譯 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90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寫作的零度》 李幼蒸譯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R.G.科林武德 《歷史觀念》 何兆武、張文杰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羅杰.福勒 《語言學與小說》 於寧、徐平、昌切譯 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
羅勃C.赫魯伯 《接受美學理論》 董之林譯 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史蒂芬.科恩、琳達.夏爾斯 《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 張方譯 北縣:駱駝出版社,1997
施洛米斯.雷蒙―凱南 《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 賴干堅譯 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特倫斯.霍克斯 《結構主義和符號學》 瞿鐵鵬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特瑞.伊格爾頓 《文化的觀念》 方杰譯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蒂費納.薩莫瓦約 《互文性研究》 邵煒譯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W.C.布斯 《小說修辭學》 華明等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沃爾夫岡.伊瑟爾 《閱讀行為》 金惠敏譯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
華萊士.馬丁 《當代敘事學》 伍曉明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威廉.燕卜蓀(Willian Empson) 《朦朧的七種類型》 周邦憲、王作虹、鄧鵬譯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William Mckinley Runyan著《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 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


二、學位論文


沈禹英 〈魏晉隱逸詩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年碩士論文
――― 〈六朝隱逸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1年博士論文
陳玲娜 〈六朝隱逸思想研究〉 北縣:輔仁大學中研所,民73碩士論文
紀志昌 〈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 北縣:輔仁大學中研所,民87碩士論文


三、單篇論文


于浴賢 〈隱士群像的百態風情――論兩晉南朝隱逸賦〉,《文史哲》1999年第五期
王毅 〈中國士大夫隱逸文化的興衰〉,《文藝研究》,1989年第四期
王國良 〈六朝小說與《晉書》之關係初探〉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記錄 〈魏晉南北朝時期隱士素質分析〉 《殷都學刊》2000年第一期
王公偉 〈從彌勒信仰到彌陀信仰――道安和慧遠不同淨土信仰原因初探〉 《世界宗教研究》1999,第四期
方倫 〈淨土概述〉,張曼濤編︰《淨土宗概論》論文集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8
申丹 〈經典敘事學究竟是否已經過時?〉 《文學理論》2003年第9期
―― 〈敘事學〉 《文學理論》2003年第10期
―― 〈多維,進程,互動:評詹姆斯.費倫的的修辭性�捶ぎz論〉 《國外文學》2002 年第2 期
朱文鎮、黃平芳 〈東晉南朝隱士隱居地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影響〉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4期,2003年12月
朱文華 〈傳記文學作品的史學性質與文學手法的度〉《理論與創作》第三期,2004年3月
周一良 〈略論南朝北朝史學之異同〉 《魏晉南北朝史論集續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岳純之 〈唐朝初年重修《晉書》始末〉 《史學史研究》2000年第二期

林育信 〈論南朝隱逸思想與佛教思想的融合――以慧遠為考察中心〉 《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康樂 〈沙門不敬王者論――「不為不恭敬人說法戒」及相關諸問題〉 《新史學》七卷三期,1996年9月new window
秦海鷹 〈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 《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三期
孫有中 〈當代西方精神史研究探析〉 《史學理論研究》2002年二期
黃沛榮 〈史記「神祕數字」探微〉 黃沛榮編:《史記論文選集》 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new window
程錫麟 〈互文性理論概述〉 《外國文學》1996年1期
熊明 〈略論雜傳之淵源及其流變〉 《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卷4期,2003年7月
劉紀曜 〈仕與隱――傳統中國政治文化的兩極〉 黃俊傑主編:《理想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2
錢穆 〈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 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new window
澹思 〈阿彌陀佛的起源〉,張曼濤編︰《淨土思想論集》論文集 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67
蔡信發:〈析論皇甫謐之高士傳〉《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1期,1983年6月
龐天佑 〈門閥世族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二期
格雷馬斯 〈敘述語法的組成部分〉 王國卿譯 張寅德編選:《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Emmanuel Wallerstein) 〈書寫歷史〉 王建娥譯 《書寫歷史第一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依麗莎白.福克斯-杰諾韋塞(Elizabeth Fox-Genovese) 〈文學批評和新歷史主義的政治〉 孔書玉譯 張京媛主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弗蘭克.安克斯密特 〈為歷史主觀性而辯〉 陳新譯 陳新主編:《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讀本:1967―2002》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伊格爾斯 〈學術與詩歌之間的歷史編撰:對海登.懷特歷史編撰方法的反思〉 陳�矬� 《書寫歷史第一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海登.懷特 〈舊事重提:歷史編撰是藝術還是科學?〉 陳�矬� 《書寫歷史第一輯》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nner) 〈觀念史中的意涵與理解〉 任軍鋒譯 丁耘、陳新主編:《思想史研究第一卷──思想史的元問題》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