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象數易學研究
作者:謝綉治
作者(外文):Hsieh Hsiu-Chih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象數術數納甲筮法占驗大衍之數陰陽循環image-numberdivinationNajia divinationthe number of the great expansionthe circulation of Yin and Y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8
  象數易研究者通常將注經派的學術理論放於首位,而認為術數易是不能攀登大雅之堂。而義理易研究者更是將一切象數易置於次要地位,認為一切象數只是通往義理的途徑橋樑而已,對於術數易更是視為方技末流,這樣的偏見讓人感到惋惜,這種看法不但扼殺了象數體系發展的生機,也違背古聖先賢辭、變、象、占四者並重的目標。更有甚者,持「善易者不占」來提高一己思想層次而鄙視術數之學,殊不知「善易者」之境界何在?亦不知自己是否具備「善易者」之境界?又是否覽鑑一切生存價值?又是否已能步天元、推陰陽、探玄虛、極幽明而澄澈生命之謎?基於此故,本論文選擇魏晉象數易學作為研究之目標,在於兼論象數易與術數易之精髓,並從中挖掘義理之要義,表現其特殊的學術意義及文化價值。
本論文主要的内涵包含三個面向:一、象數易學與義理易學論辯所展開的易學議題,如管、何之爭與孫盛與殷浩的「易象」之辯等。二、注經派的解《易》方法與思想,如各種易例的特色與人事義理之闡揚。三、占驗派的範疇內容,包括卜筮的種類、思想與納甲筮法學說的確立。
全文共分為十章,第壹章談研究動機、目的、方法以及文獻探討。第貳章則為象數易學作廣義之界定,並說明魏晉象數易學的內容、特色、人物以及派別。第參章則針對象數易學伴隨義理易學之抗衡而引發爭辯的易學問題作一釐清工作,且對與象數易學有關之義理易學家也作重點介紹。第肆章則對象數易學重要的解《易》體例作逐條探研,旨在闡發每種體例的特殊之處。第伍章著重在象數易學的天道秩序與人道思想之發揚,並以此天人之學填補研象數易者只講象數不講義理之失。第陸章從術數學的原理及文化史的角度去釐清術數易所體現的各種內容及思想深度,以顯聖人觀變玩占、神道設教之微旨。第柒章將一套占驗之學由「術」提昇到「學」的境界,在納甲說的基礎上,利用各種象數易學體例、卦爻之象,以及干支納甲、五行生克等方法之運用,建立其占筮理論的系統,完成易道在人事上的落實,使「術」與「學」可合而為一,此亦學《易》的要義之一,故本論文特立一章以論述耳!第八章總結象數易學的易象觀與易數觀,對「象先意後」、「意先象後」、「象中求意」、「意中求象」、「大衍之數」、「天數之數」、「象數先後」、「陰陽運動」等重要的主題加以探索。第玖章主要闡述魏晉象數易學對後世多元化的影響並對其優劣得失給予一公允之評價,以便能清楚了解它在整個象數易學史上具有何種的地位。第拾章結論則將整個魏晉象數易學的內涵作總結,並提出本論文重要的研究成果以及值得思考的問題,以作為持續探研的線索。
象數,天道之學而實人事之道。本論文雖站在象數易學的立場,也不敢輕忽聖人揲筮示象之旨在因象通義、藉占通德,故將象數派與術數派的易學主張皆包蘊於魏晉時期的象數易學探研當中,目的在創發一個更為多元的學術視野與寬厚的學術氣象,以便開展更多的研究課題。
Most of image-number’s researchers usually put the school of annotating canons in the first place, but consider the divination of Yi as not appealing to refined temperaments, and especially researchers of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view image-number Yi-ology as inferiority, and consider it to be simply the “method” which leads to Yi’s connotation. This prejudice is pitiful, because it not merely ceases the development of image-number Yi-ology, but violate the aim of integrating “expression, transformation, image and divination.” Furthermore, they assert that “Those genuinely comprehend Yi-ology do not practice divination.” in order to elevate their status but disdain image-number Yi-ology. However, the standard of “people who genuinely comprehend Yi-ology” is ambiguous, and it is still doubtful if those advocators have reached the standard. Based on the issue, this essay selects image-number Yi-ology in the Wei-Jin Period as research goal, for discussing the essence of both image-number Yi-ology and the divination of Yi, and presents their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The thesis of this essay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first, the academic issue about the debate between two schools, image-number Yi-ology a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for example, the debate of “image-number”between Sun-shen and Yin-hao; second, the methods and thoughts in the school of annotating canons; third, the content of divination school which includes the various kinds of practicing divination, the meanings within i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ajia divination.
The whole text contains t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research motive, research goal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contains the broad definition of image-number Yi-ology and the features, figures, and various schools of Wei-Jin image-number Yi-ology. The third chapter differentiates the issues brought about by the dispute between two main schools—image-number Yi-ology and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of Yi, and points out several savants who belong to the school of Yi’s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s but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image-number Yi-ology. The fourth chapter elucidates the important regulations which explain Yi. The fifth chapter puts its emphasis on elaborating the metaphysical content and the order of Heaven and human world, to mend the imperfection that image-number Yi scholars merely discuss image-number Yi-ology but lack of the metaphysical content of heaven and human world. The sixth chapter distinguishes the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of div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vination principles and culture history, in order to manifest the significance of realizing the meaning of change from observing divination. The seventh chapter uplifts the state of divination from “divination practice” to “Yi-ology,” and integrates them by means of many image-number regulations. The eighth chapter concludes the concepts of images and numbers in Yi, and explores the thesis of several critical subjects such as “the great expansion number of Yi” and “seeking connotation from through images of Yi. The ninth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how Wei-Jin image-number Yi-ololgy influences the later generations and gives an objective and appropriate criticism to it, in order to know how we should place it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image-number Yi-ololgy. The tenth chapter sums up the comprehensive content of Wei-Jin image-number Yi-ology, presents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is essay and brings up some issues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Image-number is literally about the metaphysics of Heaven but actually about human lives. Although this essay is based on image-number Yi-ology, it does not neglect the purpose that the saint apprehends the philosophy of Yi through observing those images. Therefore, this essay includes the statement of the image school and divination school in the Wei-Jin period, to expand the scope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originate further research subjects.
壹、 專著類
一、 易學類
(一)、古代典籍(依照年代)
1.《子夏易傳》 春秋.卜商撰 《漢學堂經解》上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周易孟氏章句》 漢.孟喜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3.《周易京氏章句》 漢.京房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4.《周易馬氏注》 漢.馬融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5.《易緯通卦驗》 漢.鄭玄注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六十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6.《周易鄭康成注》 漢.鄭玄撰、宋王應麟編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5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7.《周易荀氏注》 漢.荀爽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8.《虞翻周易注》 吳.虞翻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七十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9.《京氏易傳注》 吳.陸績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七十七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10.《陸氏周易述》 吳.陸績撰、姚士粦輯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七十七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11.《周易董氏章句》 魏.董遇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12.《周易何氏解》 魏.何晏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13.《王肅周易注》 魏.王肅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七十一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14.《周易姚氏注》 吳.姚信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15.《周易翟元注》 (魏晉)翟元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16.《周易向秀注》 晉.向秀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17.《周易蜀才注》 晉.范長生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18.《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4版。
19.《周易干氏注》 晉.干寶撰 《玉函山房輯佚書》第一冊,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20.《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臺1版第2次印刷。
21.《周易口義》 宋.胡瑗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冊(總第八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2.《紫巖易傳》 宋.張浚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五冊,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年月版次)。
23.《漢上易傳》 宋.朱震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一冊,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年月版次)。
24.《周易窺餘》 宋.鄭剛中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五冊(總第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5.《易璇璣》 宋.吳沆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五冊(總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6.《易原》 宋.程大昌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六冊(總十二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7.《周易本義》 宋.朱熹撰 台北:老古文化出版社,1981年7月初版。
28.《郭氏傳家易說》 宋.郭雍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七冊(總十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9.《誠齋先生易傳》 宋.楊萬里撰 山東:山東有誼書社,1991年10月第1版。
30.《易圖說》 宋.吳仁傑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九冊(總十五冊),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6年3月初版。
31.《易傳燈》 宋.徐總幹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九冊(總第十五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32.《易裨傳》 宋.林至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十一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33.《朱文公易說》 宋.朱鑑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二冊(總第十八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34.《周易輯聞》 宋.趙汝楳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五冊,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年月版次)。
35.《易雅》 宋.趙汝楳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五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6.《三易備遺》 宋.朱元昇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四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7.《讀易舉要》 宋.俞琰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五冊(總二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38.《易象義》 宋.丁易東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五冊(總二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39.《易筮通變》 宋.雷思齊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十五冊(總二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40.《易附錄纂註》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七冊,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年月版次)。
41.《周易啟蒙翼傳》 元.胡一桂撰 《通志堂經解》本第七冊,清徐乾學輯、納蘭成德校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年月版次)
42.《易纂言》 元.吳澄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十七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43.《易纂言外翼》 元.吳澄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十七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44.《易學變通》 元.曾貫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冊(總二十六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45.《周易圖說》 元.錢義方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二十一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46.《易經來註圖解》 明.來知德撰、鄭燦訂正 台北:中國孔學會,1988年39.月再版。
47.《像象管見》 明.錢一本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七冊(總三十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48.《卦變考略》 元.董守諭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三十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49.《日講易經解義》 清.牛鈕、孫在豐等奉敕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一冊(總三十七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50.《易酌》 清.刁包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三冊(總三十九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51.《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撰 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2月再版。
52.《船山易學》 清.王夫之撰 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2月3版。
53.《田間易學》 清.錢澄之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三十四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54.《周易筮述》 清.王宏撰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三十六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55.《仲氏易》 清.毛奇齡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三十六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56.《易小帖》 清.毛奇齡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三十六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57.《周易淺述》 清.陳夢雷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三十七冊(總四十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58.《易圖明辨》 清.胡渭撰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月第1次印刷。
59.《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撰 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81年7月再版。
60.《遂初堂易論》 清.潘耒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18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無月份)
61.《周易傳義合訂》 清.朱軾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一冊(總四十七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62.《周易函書約存》 清.胡煦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四十三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63.《河洛精蘊》 清.江慎修撰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3月第3版。
64.《周易述》 清.惠棟撰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65.《易例》 清.惠棟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0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台一版。(無月份)
66.《周易述、易漢學、易例》清.惠棟撰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第1版。
67.《孫氏周易集解.易義別錄》清.孫星衍、張惠言撰 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2年9月第1版。
68.《易圖略》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二十七冊《易圖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69.《周易虞氏略例》 清.李銳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50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無月份)
70.《周易辨畫》 清.連斗山撰 《中國古代易學叢書》第四十八卷,中國書店出版,1998年3月第1版。(無載出版地)。
71.《周易考異二》 清.宋翔鳳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二十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72.《周易集解纂疏》 清.李道平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2月第4次印刷。
73.《學易筆談、讀易雜識》清.李光地撰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74.《豐川易說》 清.王心敬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四十五冊(總五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氏筆劃)
1.《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 尹錫珉撰 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12月第1版。
2.《周易虞氏學》 王新春撰 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3.《周易虞氏學》 王新春撰 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
4.《神秘的周易智慧》 王新春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5月第3次印刷。
5.《易傳通論》 王博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8月第1版。
6.《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撰 台北:藍燈文化事業,1981年9月初版。
7.《周易知識通覽》 朱伯崑主編 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1月第3次印刷。
8.《京房易學流變考》 江弘遠 台中:瑞成書局,2006年8月一版一刷。new window
9.《易學本體論》 成中英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0《周易經傳溯源》 李學勤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7年3月第1版。
11.《周易象數通論──從科學角度的開拓》李樹菁遺著、商宏寬整理,常秉義主編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2.《周易探源》 李鏡池撰 北京:新華書店,1991年7月第3次印刷。
13.《易學與史學》 吳懷棋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8月第1版。
14.《周易闡微》 呂紹綱撰 台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第2版。
15.《周易全解》 金景芳、呂紹綱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2次印刷。
16.《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屈萬里撰 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9月3版。
17.《象數易學發展史》(一) 林忠軍撰 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7月第1版。
18.《象數易學發展史》(二) 林忠軍撰 山東:齊魯書社,1998年7月第1版。
19.《周易鄭氏學闡微》 林忠軍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0.《義理易學鉤玄》 林麗真撰 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1.《周易義理學》 祁潤興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2.《周易經傳梳理與郭店楚簡思想新釋》金春峰撰 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23.《易說評議》 尚秉和撰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24.《周易鄭氏學》 胡自逢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7月文1版。
25.《易象論》 侯敏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第1次印刷。
26.《易經雜說》 南懷瑾撰 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年2月第2版。
27.《周易虞氏學》 徐昂撰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八十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28.《易學源流》 徐芹庭撰 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29.《虞氏易述解》 徐芹庭撰 台北:五州出版社,1974年2月出版。
30.《周易陸氏學》 徐芹庭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2月初版。
31.《魏晉七家易學之研究》 徐芹庭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2月初版。
32.《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 徐芹庭撰 台北:五州出版社,1975年12月。
33.《易學源流》 徐芹庭撰 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8月初版。
34.《兩漢易學史》 高懷民撰 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原會,1970年12月初版。
35.《宋元明易學史》 高懷民撰 台北,高懷民(荷美印刷),1994年12月初版。
36.《周易古經通說》 高亨撰 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九月初版。
37.《朱震的易學視域》 唐琳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7年7月第1版。
38.《易之道》 苗孝元、姜在生撰 山東:齊魯書社,2003年7月第2次印刷。
39.《易經圖典舉要》 常秉義編撰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0.《易經圖典精華》 常秉義編撰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41.《周易與曆法》 常秉義撰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42.《周易辭典》 張善文編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第2次印刷。
43.《象數與義理》 張善文撰 台北: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1刷。
44.《周易選評》 張善文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5.《歷代易學家考略》 張善文撰 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46.《歷代易學要籍解題》 張善文撰 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2月初版。
47.《易道主幹》 張其成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7月第4次印刷。
48.《象數易學》 張其成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第1版。
49.《易圖探秘》 張其成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1月第4次印刷。
50.《易象延》上、中、下 張延生撰 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3月第2次印刷。
51.《易學考論》 梁韋弦撰 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次印刷。
52.《易學考論》 梁韋弦撰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53.《漢易卦氣學研究》 梁韋弦撰 山東:齊魯書社,2007年1月第1版。
54.《京房易》 梁湘潤編撰 台北,行卯出版社,1976年6月初版。
55.《周易研究論文集》(第三輯) 黃壽祺、張善文編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56.《周易研究論文集》(第四輯) 黃壽祺、張善文編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57.《周易譯注》 黃壽祺.張善文撰 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9月初版3刷。
58.《易學群書平議》 黃壽祺撰、常秉義點校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59.《周易經傳研究》 楊慶中撰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1月第1版。
60.《大易類聚初集》(第十八冊) 趙韞如編次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10月初版。
61.《周易研究史》 廖名春、康學偉、梁韋弦撰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62.《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廖名春撰 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8月第1
版。
63.《京氏易源流》 郭彧撰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4月北京第1版。
64.《易圖講座》 郭彧撰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65.《走進伏羲》 郭志成、郭韜撰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66.《周易圖釋經典》 劉大鈞主編、李尚信、施維整理 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6月第1版。
67.《周易概論》 劉大鈞撰 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6月第3次印刷。
68.《今、帛、竹書周易綜考》劉大鈞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9.《大易集說》 劉大鈞主編 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6月第1版。
70.《大易集述》 劉大鈞主編 成都:巴蜀書社,1998年10月第1版。
71.《大易集釋》上、下 劉大鈞主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72.《象數易學研究》(第三輯)劉大鈞主編 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3月第1版。
73.《周易象數精解》 劉大鈞等撰 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5月第1版。
74.《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周易集解導讀》 劉玉健撰 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75.《易學科學史綱》 董光璧撰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76.《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 陳伯适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77.《易學史叢論》 潘雨廷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78.《易學與天文學》 盧央撰 北京:中國書店,2006年1月第2次印刷。
79.《京氏易傳解讀》 盧央撰 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次印刷。
80.《魏晉四家易研究》 簡博賢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月初版。
81.《十家論易》 蔡尚思主編 長沙:岳蔍書社,1993年3月第1版。
82.《談易》 戴君仁撰 台北:開明書店,1974年3月第4版。
83.《天人之思-周易文化象徵》蔣凡、李笑野撰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年1月第1版。
84.《大易情性》 蕭漢明主編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85.《阜陽漢簡周易研究》 韓自強著 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7月第1版。
86.《象數易鏡原》 鄧立光撰 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第1版。
87.《周易象數義理發微(附五行探原)》 鄧立光撰 上海:上海辭書,2008年8月初版。
88.《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 嚴靈峯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89.《第四屆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大會論文集》 台北:中華民國易經學會編印,1999年。

二、 方術類(子部術數類置於此。古籍按年代,近著按姓氏筆劃)
1.《易洞林》 晉.郭璞撰(黃奭輯本)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五十三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2.《周易洞林》 晉.郭璞撰、王謨編撰(《漢魏遺書鈔》本)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五十三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1版。(無月份)
3.《元包經傳》 北周.衛元嵩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一百零九冊(總第八百零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4.《五行大義》 隋.蕭吉撰 台北:廣文書局,1987年7月第1版。
5.《元包數總義》 宋.張行成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一百零九冊(總第八百零三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6.《星學大成》 明.萬民英撰 三河市:華齡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7.《易冒》 清.程元如撰 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8月初版
8.《卜筮正宗》 清.王洪緒撰、孫正治點校 河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第1版。
9.《易隱》 清.曹九錫撰、韓少清編校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10.《御定星歷考原》 清.李光地等奉敕編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一百一十七冊(總第八百一十一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1.《神秘的術數》 王玉德、林立平等撰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204年1月第1版。
12.《方術》 仲林撰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3.《中國術數文化史》 宋會群撰 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次印刷。
14.《中國方術考》 李零撰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15.《中國方術續考》 李零撰 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16.《四庫全書堪輿類典籍研究》李定信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7.《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李漢三編 台北,維新書局,1968年元月初版。
18.《中華文化神秘辭典》 吳康主編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2月第2次印刷。
19.《周易古筮考.周易尚氏學》尚秉和注、常秉義點校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0.《數與數術札記》 俞曉群撰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第1版。
21.《術數探秘》 俞曉群撰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12月第1版。
22.《周易占筮學》 章秋農撰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23.《神秘的占候》 張家國撰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4.《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 張榮明撰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25.《周易預測例題解》 邵偉華撰 廣東: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26.《古典術數文獻述論稿》 趙益撰 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第1版。
27.《納甲筮法講座》 劉大鈞撰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28.《中國古代占卜術》 衛紹生撰 淡水:谷風出版社,1993年6月。
29.《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 衛紹生撰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30.《四庫全書術數初集》 謝路軍主編 三河市:華齡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三、 經史類(古籍按年代,近著按姓氏筆劃)
(一)經類(《易經》類以外,包含小學類)
1.《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3月初版。
2.《尚書注疏》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3.《毛詩注疏》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4.《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5.《禮記注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6.《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7.《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8.《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 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10月4版。
9.《左傳正義》 唐.孔穎達正義 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8月再版。
10.《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3月再版。
11.《禮書》 宋.陳祥道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一百二十四冊(總一百三十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2.《周禮全經釋原》 明.柯尚遷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九十冊(總第九十六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3.《尚書引義》 清.王夫之撰 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5月第1版。
14.《五禮通考》 清.秦蕙田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一百三十三冊(總一百三十九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5.《經典釋文序錄疏證》 清.吳承仕 台北:崧高書社,1985年4月出版。
16.《經學歷史》 皮錫瑞撰 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9月臺初版。
17.《經學通論》 皮錫瑞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10月5版。
18.《中國經學發展史論》 李威熊撰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19.《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撰 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3月初版。
(二)史類(包含史書與目錄類)
1.《史記》 漢.司馬遷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2.《漢書》 漢.班固等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3.《晉紀》 晉.干寶撰 黃奭輯《黃氏逸書考》第三冊 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
4.《後漢書》 南朝.宋范曄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5.《南齊書》 梁.蕭子顯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6.《晉書》 唐.房玄齡等撰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第8次印刷。
7.《隋書》 唐.魏徵等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8.《新唐書》 宋.歐陽修等撰 台北:成文出版社,1971年10月初版。
9.《經義考》 清.朱彝尊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8南11月第1版。
10.《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紀昀等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6版。
11.《閩中理學淵源考》 清.李清馥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
12.《文史通義》 清.章學誠 台北:盤庚出版社(無載年月版次)。
13.《續修四庫全書》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4.《歷代人物年里通譜》(中國史學名著)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1993年1月第4版。
15.《三國志集解》 盧弼撰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
16.《古史辨》第三冊 顧頡剛撰 北平:樸社,1931年11月初版。

四、 子集類(古籍按年代,近著按姓氏筆劃)
(一)子類(含宗教類)
1.《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8月9版。
2.《呂氏春秋》 漢.高誘注 《諸子集成》第六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第8次印刷。
3.《淮南子》 漢.高誘注 《諸子集成》第六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第8次印刷。
4.《論衡集解》 漢.王充撰、劉盼遂集解、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1966年3月再版。
5.《周易參同契》 漢.魏伯陽撰、長生陰真人註 《正統道藏》第三十四冊,映字號,台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版3刷。
6.《孔子家語》 魏.王肅撰 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5月台6版。
7.《世說新語箋疏》 南朝.宋劉義慶撰、民余嘉錫著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出版。
8.《古畫品錄》 南齊.謝赫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一百一十八冊(總八百一十二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9.《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等撰 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0年12月再版。
10.《廣弘明集》 唐.釋道宣撰 《大藏經》第52冊中,台北縣:無量壽出版社,1988年。
11.《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一百一十八冊(總八百一十二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2.《太平御覽》 宋.李昉撰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2次印刷。
13.《夢溪筆談》 宋.沈括撰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新一版。
14.《墨池編》 宋.朱長文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一百一十八冊(總八百一十二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5.《二程遺書.二程外書》 程顥、程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2月第2次印刷。
16.《項氏家說》 宋.項安世撰 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1版。(為《叢書集成初編》之一)
17.《朱子語類》 宋.朱熹撰 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5次印刷。
18.《洪範皇極內篇》 南宋.蔡沈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術數類第一百一十一冊(總八百零五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19.《經濟文衡》 宋.滕珙編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十冊(總第七百零四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0.《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10月台1版。(四部叢刊)
21.《學齋佔畢》 宋.史繩祖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一百六十冊(總八百五十四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2.《重修革象新書》 元.趙友欽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第九十二冊(總七百八十六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3.《雅述》 明.王廷相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八四,台南縣:莊嚴文化,1995年9月初版。
24.《荊川稗編》 明.唐順之編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二百六十冊(總九百五十四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5.《黃宗羲全集》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26.《日知錄集釋》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 台北:中華書局,1968年10月臺2版。
27.《曆算全書》 清.梅文鼎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天文算法類第一百冊(總七百九十四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8.《御定佩文齋書畫譜》 清.孫岳頒等奉敕撰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一百二十五冊(總八百一十九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29.《荀子集解》 清.王先謙撰《諸子集成》第二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第8次印刷。
30.《管子校正》 清.戴望撰 《諸子集成》第五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第8次印刷。
31.《墨子閒詁》 清.孫詒讓撰 《諸子集成》第四冊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月第8次印刷。
32.《莊子集釋》 清.郭慶藩 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月初版。
33.《張子正蒙注》 楊家駱主編 台北:世界書局,1967年9月再版
(二)集類
1.《昭明文選》 梁.蕭統撰 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3月9版。
2.《文心雕龍注》 梁.劉勰撰 台北:宏業書局,1975年2月初版。
3.《容齋續筆》 宋.容邁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第2次印刷。
4.《滄浪詩話》 宋.嚴羽 台北:里仁書局,1987年4月初版。
5.《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明.張溥撰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3月第1次印刷。
6.《堯峯文鈔》 清.汪琬撰 文津閣《四庫全書》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集部(別集類)第二五四冊(總一三一五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7.《全晉文》 清.嚴可均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2月第2次印刷。
8.《觀堂集林》 清.王國維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秦皇島第5次印刷。

五、 輯佚類
1.《漢魏二十一家易注》 清.孫堂輯 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一百六十九冊~第一百七十一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臺一版。(無月份)
2.《玉函山房輯佚書》 清.馬國翰輯 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無版次)
3.《易緯、詩緯、禮緯、樂緯》 清.黃奭輯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
4.《漢學堂經解》 清.黃奭輯 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黃氏逸書考》 清.黃奭輯 日本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無版次)

六、 哲學與通論類(古籍按年代,近著按姓氏筆劃)
1.《兩漢三國學案》 清.唐晏撰、吳東民點校 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年11月。
2.《中國美學史》(第一卷) 李澤厚、劉綱紀撰 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8月。
3.《中國哲學人物辭典》 谷方撰 山西:書海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4.《魏晉清談》 唐翼明撰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0月初版。
5.《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曹道衡、沈玉成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8月第1版。
6.《理學、佛學、玄學》 湯用彤撰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7.《魏晉玄學論稿》 湯用彤、魯迅、容肇祖等撰 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8月初版。
8.《魏晉玄學》 湯用彤撰 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4月初版。
9.《郭璞研究》 連鎮標撰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初版。
10.《王弼集校釋》 樓宇烈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
11.《魏晉思想論》 劉大杰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2次印刷。
12.《中國美學史大綱》撰 葉朗撰 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
13.《意象學廣論》 陳滿銘撰 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初版。
14.《辭章學十論》 陳滿銘撰 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5月初版。
15.《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 陳鼓應主編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1月第1版。
16.《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 陳鼓應撰 台北:商務印書館,2005年4月第5次印刷。
17.《京房評傳》 盧央撰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次印刷。
18.《王弼與中國文化》 韓強撰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次印刷。
19.《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輯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

貳、 論文期刊類
一、 學位論文(依照姓氏筆劃)
1.《漢易象數學研究》 井海明撰 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4月。
2.《魏晉易學研究》 王天彤撰 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5月
3. 《王肅之經學》 李振興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76年5月。(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討論文,第三三六種。)
4.《宋易大衍學研究》 江弘毅撰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1991年。
5.《易傳之變易思想研究》 林師文欽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硏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
6.《周易時義研究》 林師文欽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硏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10月初版。)
7.《王弼及其易學》 林麗真撰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8.《王肅周易注及其易學思想》 南金花撰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9.《南北朝周易學研究》 張勇撰 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10.《象數哲學研究》 張其成 北京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11.《魏晉南北朝易學考佚》 黃師慶萱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7月。(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11月。)
12.《宋代史事易學研究》 黃忠天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硏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5月。
13.《宋象數易學研究》 劉瀚平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博士論文,1976年5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3月初版。)
14.《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 賴貴三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台北:里仁書局,1994年7月初版。)
15.《惠棟易學研究》 陳伯适撰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年。
16.《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簡博賢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年7月。(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2月初版)

二、 期刊論文(依照姓氏筆劃)
1.〈《周易》象數源流、發展探賾〉 丁楠撰 天水師範學院學報 2008年7月第28卷第4期。
2.〈試論虞氏易學旁通說的易理內涵〉 王新春撰 《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總第29期)。
3.〈哲學視野下的漢易卦氣說〉 王新春撰 《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總第56期)。
4.〈荀爽易學乾升坤降說的宇宙關懷與人文關切〉王新春撰 《中國哲學史》,2003年第4期。
5.〈論王弼易學與《易傳》的關係〉田永勝撰 《人文雜志》,1999年第3期。
6.〈論王弼易學對兩漢象數易學的繼承〉田永勝撰 《周易研究》,1998年第3期(總第37期)。
7.〈周易筮法的概率研究〉 向傳三撰 《周易研究》,1997年第4期(總第34期)。
8.〈干寶的《周易》古史觀〉 朱淵清撰 《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50期)。
9.〈論周易卦變〉 何澤恒撰 《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4月出版。
10.〈略論荀粲與言、意之辨的關係〉 李耀南撰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4月第17卷第2期。
11.〈論術數對中國古代哲學的影響〉 何麗野撰 《哲學研究》2003年第11期。
12.〈術數及其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不在場”──兼求教于朱伯崑先生〉何麗野撰 《社會科學》,2005年第11期。
13.〈干寶易學研究〉 林忠軍撰 《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總第30期)。
14.〈論象數易學演變、特徵及其意義〉林忠軍撰 《學術月刊》,1997年第7期。

15.〈論漢魏易學之嬗變〉 林忠軍撰 《社會科學戰線》(哲學研究),2001年4期。
16.〈試論鄭玄易數哲學〉 林忠軍撰 《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17.〈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與朱熹對易象不同的看法說起〉 林麗真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總第24期)。
18.〈范長生的易學思想〉 唐明邦撰 《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
19.〈象數易道論綱〉 倪南撰 《周易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六十期)。
20.〈鄭玄易學思想探論〉 高新民撰 《隴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21.〈王弼對易學的承啟與轉折〉 孫小金撰 《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22.〈京房易學思想述評(上)〉 崔波撰 《周易研究》,1994年第4期(總第22期)。
23.〈試論《周易》占筮的社會文化功能〉崔波撰 《安陽大學學報》,2004年9月第3期(總第11期)。
24.〈“卦氣”與“歷數”,象數與義理〉 梁韋弦撰 《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0月,第5期。
25.〈《周易》象數與道教神秘〉 張志哲撰 《中華文化論壇》,1994年第2期。
26.〈秦漢易學思想的發展〉 張濤撰 《管子學刊》,1998年第2期。
27.〈馬融易學淺議〉 張濤撰 《孔子研究》,2001年第4期。
28.〈《周易》的哲學思辨〉 喬兆坤撰《運城學院學報》,第22卷第3期,2004年6月。
29.〈郭璞易學淵源考〉 連鎮標撰 《周易研究》,1999年第3期(總第41期)。
30.〈郭璞易占與道教關係探考〉 連鎮標撰 《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總第56期)。
31.〈郭璞易學思想考〉 連鎮標撰 《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總第46期)。
32.〈漢代《易》的承傳與《易》學的演化──《兩漢群經流傳概說》之一〉 《西華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33.〈王肅《周易注》、王弼《周易注》與荊州學派關係初探〉 郝虹撰 《大連大學學報》,2003年2月,第24卷第1期。
34.〈王肅易學芻議〉 樂勝奎 《周易研究》,2002年第4期(總第54期)。
35.〈卦變說探微〉 郭彧撰 《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35期)。
36.〈中國宋代之前的占候家〉 劉昭民撰 《中國科技史料》,1994年第15卷第2期。
37.〈京氏世卦起月〉 劉玉健撰 《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總第28期)。
38.〈五行說與京房易學〉 劉玉健撰 《周易研究》,1996年第4期(總第30期)
39.〈魏晉至唐初易學演變與發展的特徵〉劉玉健撰 《周易研究》,2003年第4期(總第60期)。
40.〈論魏氏月體納甲說及其對虞氏易學的影響〉劉玉健撰《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總第50期)
41.〈「卦氣」溯源〉 劉大鈞撰 《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42.〈《易緯》八卦卦氣思想初探〉 劉彬撰 《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總第68期)。
43.〈明亮而警醒的眼睛──評劉大鈞先生《納甲筮法》〉 《周易研究》,1996年第3期(總第29期)
44.〈漢代道家易學鉤沉〉 陳鼓應撰 《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7期2002年11月。
45.〈干寶籍貫考〉 陳耀東、陳思群撰 《嘉興學院學報》,2005年3月第17卷第2期。
46.〈試論王弼的「執一統眾」思維方式〉謝綉治撰 《嘉南學報》第28期,2002年11月。
47.〈試論王弼的「得意忘言」與儒釋道的形上義理〉謝綉治撰 《嘉南學報》第30期,2004年12月。
48.〈管輅易學述論〉 謝綉治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第十四屆所友暨第一屆研究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7年6月。
49.〈論《京氏易傳》與後世納甲筮法的文化內涵〉蕭漢明撰 《周易研究》,2002年第2期。
50.〈論象數詮《易》的效用與限制〉鄭吉雄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6年9月第29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