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研究
作者:王素琴
作者(外文):WANG, SU-CHIN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教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彭雅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蔡清朱熹胡廣《四書蒙引》《四書章句集注》《四書大全》Cai QingZhu XiHu Guang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四書蒙引》在明清廣受重視,為何今人卻並未深入關注研究?刁包說蔡清是朱注功臣。這是為何?當時既已有《四書大全》作為科考參考書,蔡清為何還要寫《四書蒙引》?基於這些動機,本論文試圖處理四個重點:一、探索蔡清為「朱注功臣」的確切意義。二、釐清《四書蒙引》與《四書大全》的關係。三、了解蔡清的解經特色。四、重估《四書蒙引》在四書學史上的價值。
本論文研究蔡清及其《四書蒙引》,發現蔡清為人處事不僅重視力行實踐工夫,其《四書蒙引》作為士子的應制書,花了許多篇幅申述評論朱子《四書章句集註》,還選取《四書大全》中所收諸家註解評論,其申述評論義理亦多立根於實踐工夫,因此本論文藉《禮記‧禮器》所說:「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的理路架構論文。第四章談解經之本,第五章丶第六章談解經之文。解經之本談的是蔡清解經重在實踐力行;解經之文分兩章論述,第五章是《四書蒙引》和《四書章句集註》論「孝」的討論,第六章是《四書蒙引》和《四書大全》論「為學次第」的討論,歸結兩章的論述,發現蔡清解經重在實踐力行的工夫,正與第四章「解經之本」相呼應。
本論文得到以下結論:一、蔡清解經重在實踐,這是《四書蒙引》一書解經的特色所在。二、蔡清透過大量訓解《四書章句集註》,使得他成為朱注的功臣,透過大量申論《四書大全》這本科考參考書,使得無數的士子深入領會《四書》經典的生活實踐內涵,直接地促進了經典的生活化和普及化,今後若研究《四書蒙引》,要能掌握蔡清本於儒家重視實踐力行的精神解經,才算是領悟了《四書蒙引》的精義,並且,基於這種體認,才能重新評估其在四書學史上的研究價值與地位!
As a book of high regar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why is Cai Qing’s writing,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got less attention in recent studies? What does Diao Bao’s saying mean that Cai Q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regard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Why Cai Qing wrote the book yet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had existed in that time? Based on above questions, this study focuses on clarifying the four following issues: first, the exact meaning that Cai Q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ce person regard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tudy of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and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third, the feature of Cai Qing’s way in explaining and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 final, the value of Cai Qing’s writing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ur Books and its annotation. This study follows Book of Rites (Li Ji), which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arrying out the concept in the book. In Cai Qing’s writing, the basic idea in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goes to the practice of the saying in the Four Books. Filial piety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Four Books are the extending ideas. The extending idea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asic idea, the practice.
It could be concluded as follows. First, the feature of Cai Qing’s way in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is the practice, Cai Qing’s effort on annotat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makes hi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in regarding Four Books with Collected Commentaries (Sishu Jizhu). Also, his effort on annotating Encyclopedia of the Four Books (Sishu Daquan), the must-read for the candidates pursuing the role of government officials, lead to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Four Books to numerous intellectuals and made the classics more popular and more close to daily lif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Cai Qing’s way in annotating the Four Books emphasizing practice i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ism, it then could be said that one has learned the key of Introduction to the Four Books for Beginners (Sishu Mengyin), and the standing of the book then can be reevaluated.
一、傳統文獻(依作者編撰時代先後為序)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 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版)
﹝三國﹞何晏集解,﹝宋﹞邢昺注疏:《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版)
〔宋〕黎靖德編:《(百衲本)朱子語類》,四部善本新刊(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版)
〔宋〕朱熹集註,〔民〕: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孟子》(臺北:啟明書局,未註出版年月)
﹝宋﹞邢昺注疏:《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年版)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年版)
〔宋〕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11年版)
〔明〕蔡清:《虛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九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蔡清,《四書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高攀龍,〈崇正學闢異說疏〉,《高子遺書》卷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三一,別集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蔡清:《虛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一九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蔡清:《四書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蔡清:《易經蒙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一,《大學章句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二,《論語集註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三,《論語集註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四,《論語集註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七,《孟子集註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八,《孟子集註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九,《孟子集註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胡廣等編:《四書大全》十,《中庸章句大全》,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版)
〔明〕黃宗羲:《明儒學案》(臺北市:世界書局,1984年版)
〔清〕刁包:《四書翊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未註年月)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二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版)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版)
〔清〕沈佳:《明儒言行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8冊。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
〔清〕托津等:《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嘉慶朝)(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92年版)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5版)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清乾隆武英殿原刊本,百衲本二十四史之24)(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清﹞王永彬撰,徐永斌評注:《圍爐夜話》(臺北縣:木馬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四十二》(濟南市:齊魯書社,1997年版)
舒大剛‧楊世文主編:《儒藏》史部第二十六冊(歷代學案十一)(成都: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2005年版)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于丹:《于丹論語感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8年版)
王天有.高壽仙:《明史— 一個多重性格的時代》(臺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忠林.邱燮友等合著:《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出版社,1985年版)
史習江:《中國古代的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版)
左松超:《說苑集證》(臺北市:編譯館,2001年版)
白潔尹:《和而不同—黃宗羲的門戶關懷與《明儒學案》的編纂》(臺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6年版)(林慶章主編「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二三編」,第16冊)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版)
李新達:《千年仕進路—古代科舉制度》(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版)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市:臺灣學生,2009版)
肖滿省:《蔡清評傳》(廈門市: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周天慶:《明代閩南四書學研究》(北京市:東方出版社,2010年版)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5年版)
林慶彰:《明代經學研究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版)
林慶彰:《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12年版)
侯美珍:《明代鄉會試《詩經》義出題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4年版。)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版)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名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文史哲出版社印行,1998年版)
張政偉,〈走出學術的高塔——孔子學說傳承的困境與遠景〉,文收黃忠愼:《四書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版)
郭齊家:《中國古代學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版)
陳谷嘉‧鄧洪波主編:《中國書院史資料》(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書店,未註出版年月,據商務印書館1936年影印)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版)
麥仲貴:《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上下兩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版)
傅武光:《四書總義著述考》(一)(臺北:國立編譯館,2003年版)
傅佩榮:《向孔子學做人》(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黃忠慎:《四書引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年版)
黃俊傑:《東亞儒家人文精神》(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版)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版)
黃俊傑編:《中日《四書》詮釋傳統初探》(下)(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版)
楊布生‧彭定國著:《中國書院文化》(臺北縣:雲龍出版社,1997年版)
熊承滌:《中國古代學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趙雪章:《論語的人生智慧》(臺北市:智慧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樊克政:《中國書院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魯迅:《吶喊》(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2010年版)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年版)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市:臺灣書店,1999年版)
繆天綬選註:《宋元學案》(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嚴文郁:《清儒傳略》(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日)辻本雅史著,張昆將、田世民譯:《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北市: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版)
(日)佐野公治著,張文朝、莊兵譯,林慶彰校訂:《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版)
(美)賈德訥(Daniel K.Gardner)著,楊惠君譯,蕭開元修訂:《朱熹與大學:新儒學者對儒家經典之反思》(臺北市:萬卷樓出版社,2015年版)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志瑋,〈論明初《四書大全》的纂修意義〉,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華文文學系主編:《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299。
王素琴:〈試論明儒蔡清的解經特色--以《論語蒙引》中論「孝」篇章為例 〉,文收吳肇嘉主編《儒學研究叢刊》第六輯,(臺北市: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儒學中心,2014年12月),頁294。
白潔尹:〈黃宗羲對蔡清的評價--兼論《明儒學案》對史料的剪裁〉,《新亞論叢》,(香港:國際教科文,2013年12月),頁161。
何乃川:〈閩學後繼蔡清的武夷詩〉《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期。
宋野草:〈蔡清思想中的佛道痕跡〉《 周口師範學院學報 》2014年04期。
沈俊平:〈清代坊刻四書舉業用書的生產活動〉,文收《漢學研究》第30卷第3期,頁254。
肖滿省:〈理學視野下的蔡清詩文研究〉《閩江學院學報》2014年1期。
周天慶:〈論明代福建朱子學派的理學史意義〉《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卷6期 (2010 / 11 / 28)。
周天慶:〈靜虛工夫與明中後期的儒道交涉-以朱熹後學蔡清為例〉《東南學術 》, 2008卷6期 (2008 / 11 / 01)。
林振禮:〈蔡清生卒年考〉,《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1期。
林維杰:〈知人論世與以意逆志—朱熹對《孟子‧萬章》篇兩項原則的詮釋學解釋〉,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08年3月,頁111。
林德民:〈蔡清墓及其附属文物〉《泉州文博》,2006年07月。
若一:〈蔡清古墓現身大桃花山〉《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3期。
孫寶山:〈論蔡清的四書學詮釋〉《中國哲學史》,2016年04期。
高原:〈論蔡清「氣質之性斯即謂之性」的人性論思想〉《周易研究》2015年5期。
陳逢源:〈從《四書集註》到《四書大全》—朱熹後學之學術系譜考察〉,成功大學中文系《成大中文學報》第四十九期,2015年6月,頁90。
傅蓉:〈黃宗羲對蔡清的評價--兼論《明儒學案》對史料的剪裁〉,《新亞論叢》,(香港:國際教科文,2010年8月),頁142-150。
傅蓉:〈明中葉朱學砥柱—蔡清生平學術述略〉,《新亞論叢》2010年,總第11期,頁142。
彭雅玲:〈論明代朱子學者蔡清的讀經法—以《論語蒙引》為例〉,《第四屆讀經教育國際論壇》(臺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14年),頁286。
劉勇:〈中晚明理學學說的互動與地域性理學傳統的系譜化進程-以「閩學」為中心〉《新史學》,21卷2期 (2010 . 06. 01)。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王志瑋:《《四書》義理詮解中的對話──以明初纂修《四書大全》為考察對象》,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
吳伯曜:《王陽明四書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吳伯曜:《林兆恩《四書正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羅永吉:《《四書蕅益解》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吳長憲:《周汝登《四書宗旨》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俊宏:《鹿善繼《四書說約》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柳鳳琴:《陳天祥及其《四書辨疑》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張曉生:《郝敬及其《四書》學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2年。
陳孟君:《李卓吾《四書評》與晚明新四書學》,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陳俊良:《羅近溪《四書》詮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4年。
甄洪永:《明初經學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趙海峰:《蔡清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大學碩士論文, 2009。
劉信志:《周海門之四書詮釋─-以《四書宗旨》為主》,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蕭詠燮:《呂柟《四書因問》之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賴國誠:《蕅益智旭以佛解儒研究—以《四書蕅益解》及《周易禪解》為中心》,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簡瑞銓:《四書蕅益解》,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年。
簡瑞銓:《張岱四書遇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四)網路資料(依查閱先後為序)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927182&searchu=, 2018.12.17查詢。
《中華百科全書》1983年典藏版,http://ap6.pccu.edu.tw,2018.12.20查詢。
華人百科,https://www.itsfun.com.tw/2018.12.28查詢。
國立清華圖書館:〈四庫全書概述及其利用〉,http://www.lib.nthu.edu.tw/guide/resource/sikuquanshu.htm,2019.1.15查詢。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878,2019.1.15查詢。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2019.1.15查詢。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antique.lib.ntu.edu.tw/webintro/setupcgk.htm,2019.1.15查詢。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res=52186&searchu,2019.1.20查詢。
國學大師,http://www.guoxuedashi.com/so.php?sokeytm=,2019.1.21查詢。
google 圖書,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2019.1.21查詢。
市立米沢圖書館,http://www.library.yonezawa.yamagata.jp/dg/AA008.html,2019.1.21查詢。

(五)電子書:
1.《四書蒙引》十五卷,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黃山出版社,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