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拿掉」與「毋生」(m-sinn)-戰後台灣婦女墮胎史(1945-1984)
作者:吳燕秋
作者(外文):Wu, Yan-Chiou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傅大為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墮胎月經規則術墮胎技術者婦女史人工流產優生保健法墮胎藥abortionmenstrual regulationabortionistWomen's Historygender historyabortion lawabortifacti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9
本論文主標題「拿掉」或「毋生」(m̄-sinn),為一般人提及墮胎的口語用詞。就語意而言,「拿掉」指改變某物的物理位置,「毋生」則表現出生育主體拒絕生產的強烈意願。這兩個詞隱然保留了二十世紀以前傳統漢文化對墮胎的理解:視未成形胚胎為「血塊」,婦女可不受法律約束,拒絕生產。墮胎從婦女「拿掉」與「毋生」(m̄-sinn)到今日反墮胎者口中的殺生或殺人,二者實存在著相當大的認知斷裂。本論文的研究主旨在於透過婦女史、醫療史、技術史、法律史等面向切入,再現1945-1984年台灣婦女墮胎史,說明上述認知斷裂的歷史發展過程。
台灣婦女墮胎入罪是很晚近的事,1895年台灣割讓給日本,繼受日本刑法,才正式禁止墮胎。近代墮胎罪的出現,改變舊有保護懷胎母體及胚胎生命的法律觀點,也限縮了婦女的生育自主性,加上戰後墮胎技術與空間的轉變,進而發展出更細微的女體/性監控技術。至此,禁止墮胎已經脫離殖民母國日本欲擴張人口國力的原意,轉為性權力的佈署節點。
19世紀之交,不論是台灣或是中國本土,先後引進西法,禁止墮胎且刑及婦女。墮胎未因法律禁止而消失,戰後更是盛行。戰後初期,隱密性較高的居家服藥墮胎仍然普遍,到醫療院所接受墮胎手術只是墮胎選擇之一。但在醫療環境改善、婦女裝置樂普、助產士為婦女行墮胎手術或是引介醫師墮胎、墮胎診所的廣告宣傳等助力交會下,增加婦女選擇手術墮胎的意願與機會。從住家到醫院診所的墮胎空間轉換,讓婦女成為易於辨識的墮胎嫌疑犯。
非法為婦女墮胎的技術提供者,包括醫師、助產士、護士等醫療專業者,彼此存在著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助產士的執業空間助產所,成為婦產科醫師的墮胎練習室。為了自保,墮胎技術提供者拒絕為未婚、不符合性規範的婦女墮胎,無意中成為性道德的守門人。1970年內政部提出「優生保健法草案」後,醫師表態支持墮胎合法,強調密醫對婦女的傷害,順勢排除中醫,讓婦產科醫師成為唯一合法的墮胎提供者。1984年以前,為了擺脫墮胎非法的困境,也讓醫師適時結合國際人口組織的支援,引進能與驗孕技術「競速」的月經規則術。月經規則術在台灣的風靡程度,可從其在短短數年內成為墮胎的代名詞窺知一二。
父權體制對現代社會的性失序現象,感到焦慮不安,更欲加強對婦女的性控制。在1984年《優生保健法》通過,看似放寬婦女墮胎限制,實則加強配偶對婦女的生育/性控制權。唯有回到墮胎入罪起點,廢除刑法中的墮胎罪,婦女才有可能擺脫生育桎梏與父權的性監控。
參考資料
壹、中文資料
一、報紙資料
《中央日報》
《中國日報》
《台東新報》
《台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申報》
《自強晚報》
《更生報》
《商工日報》
《經濟日報》
《徵信新聞報》(1969年改名為《中國時報》)
《聯合報》
鄭志敏輯錄,「日治時期《台灣民報》醫藥衛生史料輯錄」,台北:中國醫藥研究所,2004。
二、未出版史料
彭錫妹,《妊產婦名簿》,1933-1948,鍾淑姬提供。
三、政府文書
〈院總第1140號 委員提案第7989號〉,《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2008/4/19。
《中華民國刑法》各修訂版本。
《立法院公報》。
《臺灣省議會公報》。
司法院編印,《台灣司法提要》。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編,《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二屆第一次大會專輯》(上冊),1954。
立法院秘書處編,《優生保健法》,「法律案專輯」(第七十一輯),台北:立法院秘書處,1984。
最高法院判例編輯委員會編著,《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國 16-92 年刑事部分)(下冊),台北市:最高法院,1989。
最高法院判例編輯委員會編著,《最高法院判例要旨》,(民國16-77年刑事部分), (下冊) ,台北市:最高法院,1989。
臺灣高等法院編印,《台灣司法統計專輯》。
四、傳記及口述史料
吳平城、胡惠玲,《草地醫生》,台北:玉山社,1997。
宋錦秀編著,《日治台中婦女的生活》,豐原:中縣文化,2000。
范麗卿,《天送碑之春》,台北:自立晚報,1994。
徐啟明口述,陳存恭訪問、紀錄,郭廷以校閱,《徐啟明先生訪問紀錄》,台北巿:中央研究院,1983年。頁161-162。
崔玖口述,林少雯、龔善美執筆,《崔玖跨世紀》,台北:心靈工坊,2002。
梁妃儀等作,《戰後嘉義醫療發展簡史》,台北:記憶工程,2003,頁43-44。
莊淑旂口述,許雪姬執筆,《莊淑旂回憶錄》,台北:遠流,2001。
陳怡霈、蔡篤堅編著,《馬偕醫院婦產部發展史:一甲子的回顧》,台北:記憶工程,2005。
陳庵君口述,林秀禎執筆,《台灣婦產科的播種者:陳庵君回憶錄》,台北:望春風文化,2004。
陳福民,《老爹的門診故事》,台北:培根文化,1999。
曾紀芬,〈崇德老人自訂年譜〉,收錄於曾寶蓀,《曾寶蓀回憶錄》,長沙:岳麓書社,1986。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等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台灣職業婦女訪談紀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潘國正、鍾淑姬、曾子軒、洪雅音、張靜宜《新竹市醫療業耆老口述歷史》,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出版,2008。
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羅久蓉等紀錄,《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new window
五、專書
[元]孔齊,《至正直記》,板橋巿:藝文,1966。
[宋]王得臣,〈惠政〉,《塵史》,卷上,板橋巿:藝文,1966。
[宋]宋慈,《宋提刑洗冤集錄》(卷二),台北:藝文出版社,1966。
[宋]陳自明著,[明]薛立齋註,《婦人良方大全》,卷10,台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1984。
[宋]陳師文等撰,《太平恵民和劑局方》,(指南總論 卷下),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卷六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明]朱橚等編,《普濟方》,第426卷,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
[明]江瓘編,《名醫類案》卷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明]宋濓等修,《元史》,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卷150,香港:迪志文化。
[明]陳第,〈東番記〉,收於[明]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十六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義》卷二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清]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台北巿:台灣銀行,1961年。
[清]王士禎,《居易錄》卷十九,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清]吳謙等編,《醫宗金鑑》(二),台北 :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沈之奇輯注、洪皋山增訂,《大清律輯注》(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清]周鍾瑄主修、陳夢林等編纂,《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清]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四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清]紀昀,〈如是我聞三〉,《閱微草堂筆記》,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紀昀等編纂,《明會典》,卷131,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清]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零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清]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點校本)》,第三百八十九卷,北京市: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991。
[清]嵇璜、曹仁虎撰,《欽定續通志》卷一百四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清]魏之琇編,《續名醫類案》卷三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大清律例》,卷二十七,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香港:迪志文化,2002。
《大清新法令附錄》,商務印書館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09年。
《安平縣雜記》,「台灣文獻叢刊」,第52種。
中華民國家庭計劃國際訓練中心,《人口問題與家庭計劃論集》,出版地不詳,1970。
王泰升,《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台北:聯經,1999。new window
______,《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2004。
王澤鑑,《法律制度與家庭計劃》,台北:作者自行出版,1974。new window
王耀生,《清代中期婚姻衝突透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李孝愷譯,《婦人王氏之死》,台北:麥田,2001。
台大各科醫師《一百萬人醫藥問答》,台北:健康世界出版社,1978年。
左倉孫三,《臺風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一零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申報年鑑社編印,《申報年鑑》,上海,1936。
朱德蘭,《台灣慰安婦》,台北:五南,2009。
江文瑜編,《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1995。
______,《消失中的台灣阿媽》,台北:玉山社,1996。
______,《阿母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4。
江漢聲,《月經知多少》,台北:婦幼家庭出版社,1988。
艾琳達,《激盪!台灣反對運動總批判》,台北:前衛,1997。
衣若蘭,《「三姑六婆」:明代婦女與社會的探索》,板橋:稻鄉出版社,2002。new window
何春蕤,《豪爽女人》,台北:皇冠,1994。
努闌(Sherwin B. Nuland),莊安祺譯,《洗手戰役》,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5。
吳坤光,《婦女衛生》,台北:中華日報社出版部,1989。
吳基福,《台灣醫師公會三十三年史》,台北: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1980。
希斯蒙都(Sergio Sismodondo)著,林宗德譯,《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台北:群學,2007。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台北:三民,2008。new window
李棟明,《台灣地區早期家庭計劃發展誌詳》,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95。
李棟明,《節育與家庭計劃推行影響台灣地區生育水準研究》,台中:台灣省家庭計劃研究所,1979。new window
卓意雯,《清代台灣婦女的生活》,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姜濤,《人口與歷史-中國傳統人口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洪有錫、陳麗新,《先生媽、產婆與婦產科醫師》,台北:前衛,2002。
胡台麗,《媳婦入門》,台北:時報,1997。
桂質良,《女人之一生》,南京:正中書局,1937。
翁玲玲,《麻油雞之外:婦女作月子的種種情事》,台北:稻香出版社,1994。
高承恕,《頭家娘—台灣中小企業「頭家娘」的經濟活動與社會意義》,台北:聯經,1999。new window
高添富,《女性的忠告-婦女醫學》,台北:幼獅,1990。
高漢成,《簽注視野下的大清刑律草案研究》,北京:新華書店,2007年。
張邦梅(Pang-Mei Natasha Chang)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台北:智庫,2003。
張珣,《疾病與文化—臺灣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new window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1997。new window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1998。
陳姝伶、侯守潔,《台灣地區婦女對人工流產態度之研究》,台北市: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1984。
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new window
陳惠馨,《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台北:五南,2006。new window
陳肇男、孫得雄、李棟明,《台灣的人口奇蹟:家庭計劃政策成功探源》,台北:聯經,2003。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社,2005。
______,《知識、權力與女人-台灣的邊緣戰鬥》,台北:自立晚報,1993。
博琉(Etienne-Emile Baulieu),張天鈞譯,《RU486:女性的選擇,美服錠的歷史》(Génération pilule),台北:大塊文化,1999。
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new window
琦君,《橘子紅了》,台北:洪範,1995。
善導週刊社發行,《墮胎不合法》,未列出版地、出版年。
黃萍瑛,《台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台北:稻鄉,2008。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黃若喬,2007年。
楊維傑編,《黃帝內經靈樞譯解》,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84。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一九三○)》,台北:時報文化,1993。
楊鴻烈,《中國法律思想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
葛卓言主編,《健康家庭醫藥常識百科全書(1978年版) ,台北:怒江文化,1977。
詹益宏,《婦科醫療指南—從青春期到更年期》,台北:時報,1994。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9。
熊秉真,《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七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零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劉海年、楊一凡總主編,鄭秦、田濤點校,《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 丙編,第一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1995。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編者不詳,《已婚夫婦手冊》,出版地不詳:台灣省衛生處,出版年不詳。
編者不詳,《未婚青年手冊》,出版地不詳:台灣省衛生處,出版年不詳。
蔡鴻源主編,《民國法規集成》,第65冊,合肥市:黃山書社,1999年。
衛生教育社編,《墮胎應該合法嗎》,1971,台北:衛生教育社。
龍冠海主編,《台北市古亭區社會調查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編印,1967。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台北:三民,2007。
繆端生,《產兒調節之理論與實踐》,上海:新亞書局,1933。
簡媜,《月娘照眠床》,台北:洪範,2006。
醫望雜誌編著,《福爾摩莎的聽診器—二十六位台灣醫界人物的故事》,台北:新新聞文化,2001。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台北:文津,1994。
六、期刊與論文集論文
〈「墮胎合法化與人口問題」座談會〉,《中國論壇》,第15卷,第3期(1982.11),頁51-53。
〈醫師宣言〉,《當代醫學》,創刊號(1973.11),頁1。
〈為優生保健法催生〉,《台灣醫界》,第23卷,第8期(1980.8),頁7-11。
Cowan, Ruth Schwartz,楊佳羚譯,〈家庭中的工業革命:20世紀的家戶科技與社會變遷〉(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 Household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20th Century),出自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社,2004,頁99-130。
Hughes, Thomas P.,楊佳羚、林宗德譯,〈美國電氣化過程〉(The Electrification of America: The System Builders),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19-77。
古清華,〈論我國墮胎罪與優生保健法之界線-從一個高等法院判處婦產科醫師墮胎有罪案件談起〉,《醫師法學》,第10卷第3期、第11卷第1期(合訂本)(2003.3),頁23-25。new window
成令方,〈性別、醫師專業和個人選擇:台灣與中國女醫師的教育與職業選擇,1930-1950〉,《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4期(2002.11),頁1-44。new window
______,〈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第3期(2002),頁11-71。
池田敏雄,〈台北市萬華之生育習俗〉,《台北文獻》,第1期(1962.6),頁98。
作者不詳,〈刮子宮在診斷及治療上的用途〉,《衛生雜誌》,第10卷,第5期(1956.7),頁18。
作者不詳,〈奎寧及其他墮胎法〉,《衛生雜誌》,第10卷第10期,頁17-18。
吳一立,〈鬼胎、假妊娠與中國古典婦科中的醫療不確定性〉,收入於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頁159-188。new window
吳嘉苓,〈空間、規訓與生產政治〉,《台大社會學刊》,第29期(2001),頁1-58。new window
______,〈醫療專業、性別與國家:台灣助產士興衰的社會學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4期(2000),頁191-268。
吳基福,〈有關醫療的幾大問題〉,《臺灣醫界》,第13卷,第9期(1970.9),頁2-4。
吳守正,〈哲人已遠 風範猶存〉,黃思誠等編,《台灣婦產科的舵手-魏炳炎》(下冊),台北:台大婦產科同門會,2005,頁432。
吳德祿,〈心臟病與懷孕之臨床諸問題〉,《臺灣醫學會雜誌》,第74卷,第3期(1975.3),頁166。
吳燕秋,〈誰來墮胎?--戰後婦女墮胎心態史(1945-1984)〉,發表於「第六屆性別與醫療工作坊」,台南:成功大學,2007/4/15-16。
吳香達,〈人工流產出的漏子〉,《婦女雜誌》,第100期(1977.1),頁121-123。
______,〈節育新觀〉,《婦女雜誌》,第87期,1975.12,頁25。
呂慧珍,〈三軍總醫院婦產科墮胎病人之調查〉,《國防醫學》,第6卷,第1期(1988.1),頁81-88。
呂芳上,〈個人抉擇或國家政策:近代中國節育的發展—從1920年代《婦女雜誌》出版產兒制限專號說起〉,發表於中研院近史所主辦「《婦女雜誌》(1915-1931)所呈現的近代中國國際學術討論會」,2003年12月19-20日。new window
呂阿昌,〈和妊娠及生產有關的台灣民俗〉,出自林川夫編,《民俗台灣》,台北:武陵,1995。
宋錦秀,〈古典妊娠醫書中的「安胎」、「養胎」與「辟殺」〉,《思與言》,第35卷,第2期(1997.6),頁164-165。new window
李伯重,〈墮胎、避孕及絕育:宋元明清時期江浙地區的節育方法及其運用與傳播〉,收錄於李中清、郭松義、定宜庄編,《婚姻家庭與人口行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頁172-196。
李克承,〈醫療糾紛與台灣省醫療糾紛鑑定委員會〉,《台灣醫界》,第19卷,第11期)(1976.11),頁1-9。
李美玲、陳文玲,〈墮胎合法化前台灣地區婦女墮胎實施狀況〉,《公共衛生》,第13卷,第2期(1986.7),頁181-193。
李貞德,〈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臺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新史學》,第7卷,第2期(1996),頁139-179。new window
李棟明,〈新婚夫婦家庭計劃知識、態度與實行之研究〉,《公共衛生》,第10卷第4期(1984.1.31),頁385-400。
______,〈臺灣廣泛使用避孕方法之意外懷孕率研究〉,《公共衛生》,第8卷,第4期(1982.1),頁366。
李鎡堯,〈節經(Menstrual Regulation)〉,《當代醫學》,第14期,1974.12,頁9-11。
杜友蘭,〈家庭計畫工作人員對家庭計畫態度及行為之研究〉,《護理雜誌》,第24卷第2期(1977),頁8-16。new window
阮正雄,〈恩師徐千田教授與學生的互動〉,《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學會會訊》,第九期(1997.5),頁16-19。
周國銓,〈如何節育:徐千田醫師談避孕方法〉,《徵信新聞報》,1959/5/31,3版。
妮,〈墮胎及其他〉,《玲瓏圖畫雜誌》,肆卷,第29期(1934.9),頁1844。
林永豐,〈由台灣醫學史看邱仕榮教授-邱仕榮教授八十五冥誕有感〉,《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會刊雜誌》,第15期(1997.11)頁30-32。
林忠實,〈美國人工流產見聞紀〉,《台灣醫界》,第15卷,第1期(1972.1),頁37-39。
林芳玫,〈墮胎爭議中的母職論述:建構互異與互認的母子關係〉,發表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系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拓邊/扣邊社會學研討會」,1996年11月10日。
林昱貞,〈股市重生記事〉,江文瑜編,《阿母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4,頁277-278,
林茂泉講,〈最近十年臺灣省醫療糾紛鑑定委員會鑑定案件分析〉 ,《臺灣醫界》,第21卷,第5期(1978.5),頁12-18。
林惠生,〈台灣地區有偶婦女對墮胎的態度及實行墮胎的趨勢〉,《公共衛生》,第8卷,第1期(1981.4),頁63-80。
林憲同,〈墮胎合法之立法問題〉,《刑事法雜誌》,第17卷,第6期(1973.12),頁11-24。new window
邱永聰,〈為優生保健法催生〉,《台灣醫界》,第22卷,第12期(1979.12),頁5-6。
孫遠釗,〈墮胎罪之研究〉,《刑事法雜誌》,第25卷,第4期(1981.8),頁26-46new window
徐遐,〈人工下胎-墮胎〉,《大眾醫學》,第4卷,第1期(1953.10),頁6-7。
祝捷,〈流產早產的原因與預防〉,《大眾醫學》,第19卷第5期(1959.2),頁136-138。
高志文,〈從台灣RU486進口看專業利益團體與人民福祉間的衝突 一窺台灣醫學專業團體的私立面紗: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各案研究〉,2001/8/13,未刊稿。
高敬遠,〈台灣婦產科之黎明〉,《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會刊雜誌》,第16卷,第3期(1977.9)頁31-35。
高銓煙口述,張文君撰稿,〈留美回憶〉,黃思誠、李慶安、陳文龍編,《台灣婦產科的舵手-魏炳炎》(下),台北:台大婦產科同門會,2005,頁480。
婦女雜誌編輯部,〈終止法律的咒詛-墮胎無罪〉,《婦女雜誌》,第134期(1979.11),頁17。
張文彬,〈台灣之氣候與受孕率相關〉,《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研究報告》,第2卷(1952.12),頁48-62。
張玨,〈由出生性別比例談墮胎與婦女健康〉,《婦女研究通訊》,第29期(1993.4),頁2-3。
______,〈墮胎合法化對台灣婦女的省思〉,《婦女與兩性學刊》,第3期(1992.3),頁12-13。
張信行,〈對「子宮內避孕器」的認識〉,《嬰兒與母親》,第8期(1977.4),頁30。
張娟芬,〈「人盯人」的父權〉,《騷動》,第三期(1997.3),頁12-18。
張笠雲,〈從不穩定的口碑到主要的求醫場所:台灣西醫的制度信任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會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8卷,第1期(1998.1),頁161-183。
莊仁德,〈他教出來的博士最多〉,陶五柳,《一代仁醫徐千田》,台北:徐千田防癌研究基金會,1994,頁166-171。
許世鉅、王紀民,〈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美國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會、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平售西藥工作專題報告〉,《衛生雜誌》,第3卷第11期(1951.12),頁7-10。
陳幼石,〈墮胎合法化中「人道」與「人權」之折衝(美國篇):露 vs. 威德〉,《女性-人》,第3期(1990),頁216-259。
陳宏銘、盧星明、吳建堂,〈月經規則術之分析研究〉,《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會刊雜誌》,第23卷,第2期(1984.6),頁121-126。
陳清清、陳喬治(George P. Cernada),〈墮胎道德問題知探討 台灣省家庭計劃工作人員之觀點〉,《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41期(1977.1),頁48。
陳皙堯,〈超音波在婦產科方面診斷上之應用〉,《臺灣醫學會雜誌》,第71卷,第11期(1972.11),頁657-658。
陳皙堯、蔡偉熊、江千代、黃立雄,〈醫學新利器-超音波在婦產科診斷的應用〉(二),《當代醫學》,第三卷,第三期(1976.3),頁294-301。
陳福民,〈台灣婦產科百年史:國防醫學院篇〉,《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會訊》,No.12,1997.8,頁15-16。
陳寬政、Hal. H. Winsborough、李美玲,〈台灣地區的人口週期與人口控制〉,《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頁109-131。new window
傅大為,〈台灣近代(男性)婦產科的興起及其性/別政治〉,發表於東海大學社會系、哲學系等合辦的「間別千年」研討會,1999。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產婆〉,《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1993.6),頁49-88。new window
舒子寬,〈由社會與人口的觀點看墮胎合法案〉,《公教智識》,第489/490期(1970.11),頁14。
黃丁全,〈淺論墮胎罪保護法益〉,《軍法專刊》,第22卷,第8期(1976.4),頁16-20。new window
黃美幸,〈臺灣婦女對生育的信仰與規範〉,《臺灣風物》,第十七卷六期(1967年12月),頁6-32。new window
黃得時〈台灣歌謠與家庭生活〉,《台灣文獻》,第六卷,第一期(1955年3月),頁31。
葛倫.何爾德(Glenn Holder),臺灣製藥工業調查報告(A Survey of the Taiwa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自由中國之工業》,第11卷,第4期(1959.4)。
詹益宏,〈是考慮度胎合法化的時候了〉,《中國論壇》,第8卷,第1期(1979.4),頁15-17。
熊澤東,〈建立醫療保障制度芻見〉,《台灣醫界》,4:6(1981.6),頁33。
維漢,〈漫談流產〉,《拾穗》,第20期(1952.12),頁36-37。
臺北醫院產婦人科鄭承圭(奎),〈臺灣婦人難產評〉,《台灣日日新報》,1910/4/3,8版。
臺灣省婦女會(轉載) (1972),〈少女婚前聖潔教育座談會〉,《臺灣婦女月刊》,第196期,頁7。
臺灣省衛生處家庭計劃推行委員會,〈世界各國之人工流產法制〉,《臺灣醫界》,第19卷,第5期(1976.5),頁12-16。
劉士永,〈日治時期台灣醫藥關係管窺〉,《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2008,頁497-537。new window
劉仲冬,〈國家政策下的女性身體〉,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1995,頁234-248。
劉清波,〈墮胎宜合法化之研究〉,《軍法專刊》,第18卷,第1期(1972.1),頁16-22。new window
劉嘉昌、廖日京,〈紅花之研究(I)〉,《臺灣科學》,1963.9,頁107-110。
劉靜貞,〈從損子壞胎的報應傳說看宋代婦女的生育問題〉,《大陸雜誌》,第90卷,第1期(1995),頁25-39。
蔡明賢,〈我對IPAS MVA的使用經驗與看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會訊》,第147期(2009.1),頁28-30。
蔡鋒,〈民國時期女子留學的途徑及留學專業領域〉,《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15卷,第1期(2003.2),頁59-64。
蔡鏡照,〈這不叫墮胎〉,《婦女雜誌》,第99期(1976.4),頁42。
賴少魂,〈談國醫藥問題〉,《憲政論壇》,第3卷,第9/10期(1957.4),頁13-14。
賴武雄,〈誠篤守禮的恩師〉,陶五柳,《一代仁醫徐千田》,台北:徐千田防癌研究基金會,1994,頁158。
魏炳炎,〈台大醫院產科三十年〉,《婦產科醫學會會刊雜誌》,第十九卷第四期(1980.12),頁64。
關定遠,〈優生保健法之立法旨意及實施概況〉,《衛生月刊》,第1卷,第1期(1986.11),頁43。
嚴久元,〈從醫學科學與情境倫理觀點論當前我國人口政策及墮胎合法化問題〉,《當代醫學》,第4卷,第7期(1977.7),頁17-20。
蘇朝榮,〈墮胎合法化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23卷,第4期(1979.8),頁33-47。new window
顧燕翎,〈墮胎合法化議案(台灣篇):從「墮胎」到「人工流產」--社會關係及婦運策略分析〉,《女性-人》,第3期(1990),頁194-203。new window
七、學位論文
林翰緯,《由女性主義法學檢視我國墮胎法律制度》,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徐佳青,《台灣利益團體影響墮胎藥物RU486合法化過程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秦先玉,《台灣五O年代邊緣史片段-以「性政治」、「異己」、「身體衛生」三問題意識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3。
張淑卿,《防癆體系與監控技術:台灣肺結核病史研究(1945-1970s) 》,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文華,《一九五O年到一九七O年代台灣家庭計劃:醫療政策與女性史的探討》,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千惠,《台灣中部集集婦女的生活史(1920-1970) 》,埔里: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昭如,《離婚的權利史-日治時期台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台北: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游鑑明,《日治時期台灣的職業婦女》,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
黃君綺,《高知識婦女的墮胎醫療經驗》,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后安,《論美國與台灣墮胎法律制度合憲性問題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蔡旭美,《1965至1998年台灣人工流產之長期趨勢》,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鍾淑姬,《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 1920-197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八、雜文、評論
心梅,〈拜拜 避孕歲月〉,《聯合報》,2003/8/1,E4版。
王令儀,〈查某囡仔菜籽命—一九OO年代的阿母林玉珠〉,江文瑜主編,《阿母的故事》,臺北:玉山社,2004。
兆維譯,〈各種避妊圖解 十三 妊娠中絕(墮胎)有害嗎?〉,《徵信新聞報》,1960/1/18,5版。
宇業熒,〈墮胎藥應嚴予取締〉,《中國時報》,1973/10/14,3版。
朱彩珍,〈「紅花油」可以吃嗎?〉,《徵信新聞報》,1965/4/20,7版。
朱霖,「幸福之路」專欄,《中國時報》,1973/9/25,12版。
何凡,〈墮胎合法化問題〉,《聯合報》,1974/9/24,12版。
______,〈墮胎多為良家婦女〉,《聯合報》,1971/3/15,9版。
何春蕤,〈 從人本性教育觀點看九月墮胎潮〉,http://sex.ncu.edu.tw/members/ho/J270.htm
志敏,〈墮胎與節育〉,《中央日報》,1935/5/22,2版。
李佳燕,〈請別再說「六天換十萬條人命」〉,《自由時報》,2005/5/29。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y/29/today-o1.htm
林瑞美,〈柚柑好尾味〉,江文瑜主編,《阿媽的故事》,臺北:玉山社,1995,頁238。
邱連輝,〈語言能力未臻熟練 導致家長誤會傷心〉,《聯合報》,1981/6/10,3版。
陳政�琚A〈阿媽的草店尾〉,收錄於《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頁102-112。
陳昭如,〈夾傷的手指和一小撮頭髮〉,收錄於《阿媽的故事》,台北:玉山社,頁174-203。
智,〈危險的墮胎!〉,《聯合報》,1966/2/16,7版。
無文伯,〈女店員和打胎〉,《申報》,1933/3/26,3版。
舒子寬,〈家庭計劃漫談--知心話〉,《大華晚報》,1961/1/22。
黃秋芳,〈一生唯一愛的人 客家阿母黃葉便〉,江文瑜編,《阿母的故事》,台北:玉山社,2004,頁77-98。
當代醫學雜誌社,〈醫藥問答 節經法的法律問題〉,《聯合報》,1975/5/19,6版。
葉石濤,〈墮胎〉,《徵信新聞報》,1968/6/2,10版。
詹益宏,〈不要輕易墮胎〉,《中國時報》,1978/5/2,9版。
______,〈月經規則術〉,《中國時報》,1978/3/28,9版。
劉復興,〈助產士另謀出路〉,《聯合報》,1977/9/16,9版。
______,〈墮胎丸、麝香、紅花〉,《聯合報》,1977/9/26,9版。
鄭羽書,〈工廠女作業員後記〉,《中國時報》,1979/3/15,9版。
______,〈消夜,吃點心〉,《中國時報》,1979/1/19,9版。
______,〈墮胎的後遺症〉,《中國時報》,1979/1/20,9版。
鄭泰安,〈從醫學觀點談墮胎合法化〉,《中國時報》,1979/7/25,3版。
薇薇夫人,〈不是基於「子宮自由」〉,《聯合報》,1979/8/20,12版。
______,〈父不父、子不子、「母不母」〉,《聯合報》,1967/10/3,9版。
______,〈廣告和密醫〉,《聯合報》,1974年11月24日,6版。
鍾明郎,〈墮胎怎樣能夠合法化?〉,《徵信新聞報》,1970/6/15,8版。
藍昭堂,〈革命性的避孕新法〉,《聯合報》,1972/8/23,9版。
露莎,〈墮胎問題〉,《中央日報》,1971/2/10,7版。
貳、外文資料
一、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日文版)
二、政府文書
1904-1938年總督府出版的《犯罪統計書》。
三、專書
日本學士院編,《明治前日本醫學史》(增訂復刻版),第4卷,財團法人日本古醫學資料中心,1964,頁163-165。
片山巖,《台灣風俗誌》,第一集,台北: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
台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編纂,《台灣衛生行政法要論》(第九版),昭和十六年(1941年)。
佐久間兼信,《產婆學教科書》,第七卷,東京:東京助產女學校,1941(昭和16年),第86版。
澤山美果子,《性と生殖の近世》,東京:勁草書房,2005。
Banks, Amanda Carson, Birth Chairs, Midwives, and Medicine, Jackson: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99。
Bray, Francesca, Technology and Gender: Fabrics of Pow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Brodie, Janet Farrell, Contraception and Abor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4.
Brookes, Barbara, Abortion in England, 1861-1967, New York: Croom Helm, 1988.
Chalker, Rebecca & Carol Downer, A Woman’s Book of Choice: Abortion, Menstrual Extraction, RU-486, New York: Four Walls Eight Windows, 1992.
Douglas, Mary,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1984.
Duden, Barbara, Disembodying Women: Perspectives on Pregnancy and the Unborn, Trans. by Lee Hoinacki,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Ebrey, Patricia, The Inner Quarters: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Frühstück, Sabine, Colonizing Sex: Sexology and Social Control in Modern Japa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Furth, Charlotte, The Flo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 960-1665,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Gibson, Sena(蔡阿信), Pioneer Doctor’s Adventure, unpublished.
Luker, Kristin, Abor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motherho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Mohr, James, Abortion in America: The Origins and Evolution of National Poli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Moskowitz, Marc L., The Haunting Fetus: Abortion, Sexuality and Spirit World in Taiwan, Honlo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Reagan, Leslie J., When Abortion was a Crime, 1867-1973,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Riddle, John M., Eve’s Herbs: A History of Contraception and Abortion in the We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Solinger, Rickie, The Abortionist: A Woman against the Law, New York: Free Press, 1994.
Tong, Rosemarie, Feminist Thought: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Boulder & San Francisco: Westview Press,1989.
四、期刊論文
〈規尼涅ノ墮胎作用〉,《台灣醫學會誌》,第13期(1903年),頁20。
〈醫生取締規則公布(臺北州)〉,《台灣醫學會雜誌》,218期(1921),頁452。
尾立茂,〈台灣婦女には如何なる犯罪多きや〉,《台法月報》,第九卷第九號,1915/9/22,頁181-185。
栗原金彌,〈規尼涅ノ妊娠ニ及ス作用ニ就テ〉,《台灣醫學會誌》,第90期(1910年),頁848-853。
______,〈規尼涅ノ產科ニ於ル價值〉,《台灣醫學會誌》,第219期(1910年),頁629-630。
筑紫一郎,〈搜查夜話〉(二八),《台灣警察時報》,第292期(1940/3/1),頁64-69。
鄭承奎,〈台灣生子婆(先生媽)ノ慣用セル助產術ニ依リ來セル不幸ナル症例ニ就テ〉,《台灣醫學會誌》,第10卷,第99期(1911)頁45-55。
‘Bangladesh: Menstrual Regulation Performed by Paramedics Found Safe’, International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 Vol. 6, No. 4(Dec., 1980), pp.151-152.
Butler, Julius C. Jr., ‘Discussion and Summary’, Zatuchni GI, Sciarra JJ, Speidel JJ, eds. Pregnancy termination: procedures, safety, and new developments, Hagerstown: Harper and Row, 1979, pp. 82-83.
Chang, Kyung Shik & George C. Worth, Peter H. Michael, ‘Korea(South)’,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 5, No. 5(May, 1974), East Asia Review, 1973, pp.152-156.
Chuang, Ying-chang(莊英章), ‘Family Structure and Reproductive Patterns in a Taiwan Fishing Village’, from Hsieh Jih-chang and Chuang Ying-chang eds., The Chinese Family and Its Ritual Behavior,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1992, pp.128-161.
David, Henry P. & Jochen Fleishhacker, Chartlotte Hohn, ‘Abortion and Eugenics in Nazi Germany’,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 14, No. 1(Mar., 1988), pp.81-112.
Emin-Tunc, Tanfer, ‘Harvey Karman and the super coil fiasco: A forgotten episode in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abortion technology’,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ntraception and Reproduction Health Care, March 2008, 13(1): 4-8.
Fortney, Judith A. & Eva R. Miller, Elton Kessel, ‘Competing Risks of Unnecessary Procedures and Complications’, Studies of Family Planning, Vol. 8, No. 10, Menstrual Regulation: The Method and Issues (Oct., 1977), pp. 257-262.
Furth, Charlotte & Chen Shu-Yueh,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Anthropology of Menstru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from Medical Anthropology Quarterly, New Series, Volume 6, Issue 1 (Mar., 1992), pp.27-48.
Goldsmith, Sadja, ‘Early Abortion in a Family Planning Clinic’,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Vol. 6, No. 2, (Spring, 1974), pp.119-122
Hahm, Pyong Choon and Pyong Je Jon, ‘The Criminality of Abortion in Korea’,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 Vol. 56, No. 1(Mar., 1965), Pp. 18-26.
Hong, Sung-Bong and Christopher Tietze, ‘Survey of Abortion Providers in Seoul, Korea,’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 10, No. 5(May, 1979), pp.161-163.
Hsiung, Ping-chen(熊秉真), ‘More or Less: Culture and Medical Factors behind Marital Fertil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USSP/IRCJS Workshop on Abortion, Infanticide and Neglect in Population History: Japan in Asia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Kyoto, Japan, October 20-21, 1994.
Jane E. Hodgson, ‘A Reassessment of Menstrual Regulation’,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8, No. 10, Menstrual Regulation, The Method and the Issues, (Oct., 1977), pp. 263-267.
Keeny, S. M. & George Cernada, John Ross, ‘Korea and Taiwan: The Score for 1967’,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1, No.29 (Apr., 1968), pp.1-9.
Keeny, S. M., ‘Korea and Taiwan: The 1965 Story’,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1, No.10 (Feb., 1966), pp.1-6
Keeny, S. M., ‘Korea and Taiwan: The Score for 1966’,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1, No.19 (May, 1967), pp.1-7.
Kim, Sonja, ‘“Limiting Birth”: Birth Control in Colonial Korea (1910-1945)’,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2, No.3 (2008), pp.335-359.
Kline, Ronald & Trevor Pinch, ‘Users as Agen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 the Rural United States’,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37, No. 4 (Oct., 1996), pp. 763-795.
Laufe, Leonard E., ‘The Menstrual Regulation Procedure’, Studies in Family Planning, Vol.8, No. 10, Menstrual Regulation, The Method and the Issues, (Oct., 1977), pp.253-256.
______, ‘Menstrual Regul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Zatuchni GI, Sciarra JJ, Speidel JJ, eds. Pregnancy termination: procedures, safety, and new developments, Hagerstown: Harper and Row, 1979. pp.78-81.
Leem, S. Y. & J. H. Park, ‘Rethinking Women and Their Bodies in the Age of Biotechnology: Feminist Commentaries on the Hwang Affair’,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ume 2, Number 1 (Mar., 2003), pp. 9-26.
Leung, Angela Ki Che(梁其姿), ‘Women Practicing Medicine in Premodern China’, Chinese Women in the Imperial Past: New Perspectives, Leiden: Brill, 1999 Pp.101-134.
Law, John, ‘On the Social Explanation of Technical Change: The Case of the Portuguese Maritime Expan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 28, No.2(Apr., 1987), pp. 227-252.
Mclaren, Angus, ‘Abortion in France: Women and the Regulation of Family Size 1800-1914’,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 10, No. 3(1978), pp. 461-485.
Neuman, R. P., ‘Working Class Birth Control in Wilhelmine Germany’,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 20, No. 3(1978), pp. 408-428.
Norgren, Tiana, ‘Abortion before Birth Control: The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Behind Postwar Japanese Reproduction Policy’, Journal of Japanese Studies, Vol. 24, No. 1(1998), pp. 59-94.
Norgren, Tiana, Abortion before Birth Control: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in Postwar Japa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
Ogino, Miho, ‘Abortion and Women’s Reproductive Rights: The State of Japanese Women, 1945-1991’ from Joyce Gelb and Marian Lief Palley eds. Women of Japan and Korea,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69-94.
Pedersen, Jean Elisabeth, ‘Regulating Abortion and Birth Control: Gender, Medicine, and Republican politics in France, 1870-1920’,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 19, No.3(1996), pp. 673-698.
Petchesky, Rosalind Pollack, ‘Fetal Images: The Power of Visual Culture in the Politics of Reproduction’, Feminist Studies, Vol.13, No.2(1987), pp.263-292.
Pinch, Trevor & Wiebe Bijke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e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 14, Issue 3(Aug. 1984), p.399-441.
Reagan, Leslie J., ‘“About to Meet Her Maker”: Women, Doctors, Dying Declarations, and the State's Investigation of Abortion, Chicago, 1867-1940’,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Vol. 77, Issue 4 (Mar., 1991), 1240-64.
______, ‘Linking Midwives and Abortion in the Progressive Era’,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inter 1995), 69(4), pp. 569-98.
Roan, Cheng-Hsiung(阮正雄)and Chien-Tien Hsu(徐千田),‘Multiple Injures of Small as an Accidental Complication of D & C’,《中華民國婦產科醫學會會刊雜誌》,第12卷第三期(1973.9),頁33-37。
Santow, Gigi, ‘Review on John M. Riddle’s Eve’s Herbs: A history of Contraceptive and Abortion in the West’, from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ol.24, No.4(Dec., 1998), pp.869-875.
Scott, Joan, ‘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1, No. 5 (Dec., 1986), pp. 1053-1075.
Solinger, Rickie, ‘“A Complete Disaster”: Abortion and the Politics of Hospital Abortion Committees, 1950-1970’, Feminist Studies, Vol. 19, No.2, Women’s Body and State (Summer, 1993), p.241-268.
Stringer, Judy & M. Anderson, R. W. Beard, D. V. I. Fairweather, S. J. Steele, ‘Very Early Termination (Menstrual Extractio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No.3(1975, July), pp.7-9.
Warwick, Donald P., ‘Foreign Aid for Abortion’, The Hastings Center Report, Vol. 10, No. 2(Apr., 1980), p.30-37.
Winner, Langdon, ‘ Do Artifact Have Politics?’, Daedalus, Vol.109, No.1, Modern Technology: Problem or Opportunity(Winter, 1980), pp.121-136.
Wu, Chia-ling(吳嘉苓), ‘Have someone cut the umbilical cord: Women’s Birthing Networks, Knowledge and Skill in Colonial Taiwan’, Paper Presented for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aiwa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November 19-20, 2005.
楊志良等,‘A Study on Health Manpower Supply in Taiwan (1):Current Situation of Nurses and Midwives’,《臺灣醫學會雜誌》,第73卷,第3期(1974.3),頁153-164。
五、學位論文
Chung, Yuehtsen Juliette(鐘月岑), Struggle for National Survival: Chinese Eugenics in a Transnational Context, 1896-1945,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9.
Emin-Tunc, Tanfer, Technologies of Choice: A History of Abortion Techniques in the United States, 1850—1980, Ph.D. Dissertation, New York: Stony Brook University, 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