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乾嘉易學七家研究
作者:羅卓文
作者(外文):Lo Cho-w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沛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周易乾嘉易學樸學易惠棟茹敦和孫星衍張惠言焦循王引之朱駿聲Chou YiQian-Jia Yi XuePu Xue YiHui DongRu DunheSun XingyanZhang HuiyanJiao XunWang YinzhiZhu Junshe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5
摘 要
《清史稿藝文志》、《補編》、《拾遺》載清代的《易》學著作1306種,乃歷代之冠。其中約三分之一的著作,出自乾嘉時期,乾嘉時期可謂是歷代《易》學最興盛的時期。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可以代表清儒《易》學者不過三家,曰惠定宇,曰張皋文,曰焦里堂。」因此近來研究乾嘉《易》學者多探論三大家的著作及其新方向,唯能就清初《易》學的成就與影響、至探論乾嘉時期《易》學的成果及其影響者,則少有之。
本論文乃就乾嘉的《易》學家中,從風氣的開啟、繼承、發揚與影響的角度,檢選乾嘉《易》學家七家:惠棟、茹敦和、孫星衍、張惠言、焦循、王引之、朱駿聲等學者,探論其《易》學淵源、著作、釋《易》的新方向,以展現乾嘉時期《易》學家的研究成果。
惠棟是乾嘉《易》學的開啟者,繼承四代以來的家學淵源、闡揚漢《易》,摒棄宋《易》的詮釋角度。以漢儒為宗,堅守「經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的立場,運用文字、聲韻、訓詁以闡釋《易》學奧旨,開啟乾嘉學者研究漢《易》的風氣。
張惠言治《易》,師法惠棟,遵守漢學家法,闡揚虞翻《易》學,以補惠棟《易》學之不足。治《易》談象,以論人事,提出「正性命」的主張,強調品德的修養,形成以《易》釋《禮》的新方向。其考辨《易》圖,解釋了毛奇齡、胡渭所留下的問題,徹底還原漢《易》的面貌。
焦循以旁通、相錯、時行、比例釋《易》,建構自己獨特的釋《易》新方向,成為乾嘉時期獨樹一幟的《易》學詮釋學家。他又從卦爻辭的變化,強調能變通趨時,悔悟改錯,即能改變吉凶,因此他認為《易》經是一部聖人教人遷善改過之書。
茹敦和、孫星衍、朱駿聲之治《易》,多注重歷代《易》學發展的源流始末,推崇漢《易》,據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廣輯馬融、鄭玄等漢《易》學家之說,注明其出處,並據己見而疏解之。減省漢《易》學家釋《易》時所使用的許多名目,僅使用「互卦」、「爻辰」,顯見乾嘉時期的《易》學家已非全盤沿襲漢《易》學家之說,並且已較漢《易》學家簡化、進步許多。而其釋《易》的新方向,則在引儒家的經典,以相互訓解,亦即遵守「必通全經始通一經」、「以經證經」之論點,運用文字、聲韻、訓詁以闡釋《易》理。更為難得的是,主張「以史翼經」,以史事中之「德」闡揚人事,強調「德」的重要性。
王引之釋《易》,首重義例,而其義例則多從經文中歸納所得,以群經義例一致的角度,說解經文。對於漢《易》學家釋《易》所使用的名目,則多摒棄不用,提出「象本即卦而具」的說法,依「互體」而在本卦中求象。其釋《易》,亦多運用文字、聲韻、訓詁以為解釋,進而引用《爾雅》、《經典釋文》之說,體例一致,開創漢《易》學家釋《易》的新典範。
此七家之說,有開創,有承繼也有發揚,乾嘉漢《易》學風,於焉形成,其成果與新方向,具體而豐碩,本論文均詳細探論之,期能為乾嘉《易》學風氣之研究,盡綿薄之力。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Qingshigao yiwenzhi(《清史稿藝文志》), bubian(《補編》), shiyi(《拾遺》),Chou Yi Studies in Qing Dynasty had 1306 in total among the all. And one third came from Qian-Jia Period, so that we may say for sure that the Qian-Jia Yi Xue (乾嘉易學) were the most prosperous in all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of Chou Yi studies. Liang Qichao(梁啟超)in his Zhongguo jin sanbainian xueshushi(《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said:“ There are only three scholars who can represent Chou Yi Studies in Qing Dynasty, one is Hui Dingyu(惠定宇),one is Zhang Gaowen(張皋文),and another one is Jiao Litang(焦里堂). ” Therefore during the recent years, this three scholars still dominated the trends of Chou Yi Studies in Qing Dynasty, bu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accomplishment and influence from the early periods of Chou Yi Studies in Qing Dynasty to Qian-Jia Period still became unusual.
The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the point of view Qian-Jia Period from the origins, inheritances , enhances, and the influences of Qian-Jia Yi Xue. And paper chooses seven scholars: Hui Dong(惠棟),Ru Dunhe(茹敦和),Sun Xingyan(孫星衍),Zhang Huiyan(張惠言),Jiao Xun(焦循),Wang Yinzhi(王引之),Zhu Junsheng(朱駿聲)probe into the source, writings, and new direction in order to unfold the fruitful results.
Hui Dong(惠棟)was a beginner, and inherited the family studies of four generations to expound and propagate Han Yi and turned down Song Yi(宋易). He defended a place resolutely to the ground of“ the explanatory notes in ancient books, and only to know the words and pronunciation can know the meaning. ”(「經之義存乎訓,識字審音乃知其義」)He used Wen Zi Xue(文字學),Sheng Yun Xue(聲韻學)and Xun Gu Xue(訓詁學)to clearly explain Chou Yi studies.
Zhang Huiyan(張惠言)whose knowledge or technique handed down by Hui Dong(惠棟)and followed the family studies of Han Xue, and to expound Yu Fan(虞翻)to replenish insufficiency of Hui Dong(惠棟). He focused the Yi Xiang(易象) to discuss human affair, and brought up the views that everything which was obtained its correct nature as appointed ,and lay emphasis on morality of the self-cultivation ,and took sharp the new direction of using Chou Yi to explain the Li(禮). He also distinguished Chou Yi and its graphics, and elucidated the problems that were the remains by Mao Qiling(毛奇齡)and Hu Wei(胡渭)and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condition of Han Yi Studies.
Using By-pass(旁通), Xiang Cuo(相錯), Shi Xing(時行)and Bi li(比例),Jiao Xun(焦循)constructed his unique new research and took a distinctive course or attitude of his own at Qian-Jia Period. From the change of Yaoci (爻辭), he also emphasized on accommodating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 and realized one's error and show repentance, in another word, to repent and reform so that we can change good or bad luck. He thought Chou Yi was the classic of reforming one's evil behaviors.
Ru Dunhe(茹敦和),Sun Xingyan(孫星衍)and Zhu Junsheng(朱駿聲), these three scholars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process and source and course from beginning to end. they also highly praised Han Yi through based on the Li Dingzuo(李鼎祚)’s Chouyi jijie(《周易集解》), Ma Rong (馬融) and Zheng Xuan (鄭玄) to idictate the source and gave their own views to clearing out, and economized the items which was used by Han Yi. Through using Hu Gua(互卦), and Yao-chen(爻辰)we can see clearly at Qian-Jia Period not just to follow an established rule of Han Yi, and especially simplified and got advancement more than Han Yi. they also used the Confucianism classics to explain mutually and obeyed the rule that“ one must pass all classics an classic can passes through.”(「必通全經始通一經」), and“ by passes through the classic to pass through .”(「以經證經」). They also used the Wen Zi Xue(文字學),Sheng Yun Xue(聲韻學)and Xun Gu Xue(訓詁學), including interpretation, glossaries and commentaries to explain the Chou Yi. What the rarer is, they also asserted the theory“ assist classic by history”(「以史翼經」)to use the De(德)from historical events to propagate the humans affairs, and solely insisted on the importance of De(德).
Wang Yinzhi(王引之)accentuated Yi Li(義例)by the method of generalization from the texts, and from all the various classics purport and style were consistent to explain the text, and got rid of the items of Han Yi. And he also proposed the view of “Xiang exists only with divinatory symbols”(「象本即卦而具」)and also depended on “ Hu Ti(互體)to asks the Xiang within divinatory symbols.”(依「互體」而在本卦中求象)On more occasions he widely used the writing, the sound, the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Furthermore he used Erya(《爾雅》),Jing dian shi wen(《經典釋文》)to let the style consistent and finally founded a new model of the Han Yi.
These seven scholars have created the good foundation, inherits and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Chou Yi studies, and we have know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academic discipline of Qian-Jia Han Yi (乾嘉漢易) were quite bountiful and plentiful. The present paper will supply the research in detail and accordingly hope to be able to contribute a trifling effort.
引用文獻
一、專書

(一)古籍(依《四庫全書總目》分類原則排列)

1、經部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十三經注疏》本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2年
《讀易大旨》 (清)孫奇逢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冊 1986年3月
《易酌》 (清)刁包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冊 1986年3月
《易經通注》 (清)傅以漸、曹本榮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冊 1986年3月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冊 1983年3月
《田間易學》 (清)錢澄之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9冊 1986年3月
《周易內傳》 (清)王夫之撰 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1992年10月
《周易內傳》 (清)王夫之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8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刻船山遺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周易內傳發例》 (清)王夫之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8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四年湘鄉曾氏金陵節署刻船山遺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太極圖說遺議》 (清)毛奇齡撰、鄭萬耕點校 《毛奇齡易著四種》 北京:中華書局 2010年
《推易始末》 (清)毛奇齡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冊 1986年3月
《仲氏易》 (清)毛奇齡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1冊 1986年3月
《河圖洛書原舛編》 (清)毛奇齡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40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李塨等刻西河合集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圖明辨》 (清)胡渭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4冊 1986年3月
《日講易經解義》 (清)牛鈕、孫在豐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7冊 1986年3月
《周易折中》 (清)李光地撰、劉大鈞點校 成都:巴蜀書社 1998年
《周易通論》 (清)李光地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2冊 1986年3月
《九經古義‧九經古義述首》 (清)惠棟撰 《叢書集成新編》第10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年6月
《周易述》 (清)惠棟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 1986年3月
《易例》 (清)惠棟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 1986年3月
《易漢學》 (清)惠棟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冊 1986年3月
《大衍一說》 (清)茹敦和撰 《茹氏經學十二種》本
《周易二閭記》 (清)茹敦和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3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茹氏經學十二種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周易象考》 (清)茹敦和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3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茹氏經學十二種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重訂周易二閭記》 (清)茹敦和撰、李慈銘重訂 《叢書集成續編》第29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年6月
《重訂周易小義》 (清)茹敦和撰 《叢書集成續編》第29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4年6月
《重訂周易小義》 (清)茹敦和撰、李慈銘訂 續修四庫全書第23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四年徐氏鑄學齋刻紹興先正遺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周易集解》 (清)孫星衍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5冊(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咸豐五年南海伍崇曜刻粵雅堂叢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周易集解》 (清)孫星衍撰 收錄於嚴靈峯編:《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88冊 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6年
《周易鄭荀義》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6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周易虞氏義》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6冊(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八年阮氏琅嬛仙館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圖條辨》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6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虞氏易禮》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6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虞氏易事》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6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光緒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周易補疏》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六經補疏本)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通釋》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章句》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話》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圖略》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廣記》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道光六年半九書塾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易餘籥錄》 (清)焦循撰 《叢書集成續編》第29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周易考異》 (清)宋翔鳳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8冊(據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六十四卦經解》 (清)朱駿聲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9冊(據浙江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六十四卦經解》 (清)朱駿聲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周易王韓注》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9年6月
《周易稗疏》 (清)王夫之撰 《叢書集成續編》第28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46冊(據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年孫氏冶城山館刻平津館叢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毛詩正義》 (唐)孔穎達疏 《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春秋毛氏傳》 (清)毛奇齡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6冊 1986年3月
《易經異文釋》 (清)李富孫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27冊(據清光緒十四年南菁書院刻皇清經解續編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國朝漢學師承記》 (清)江藩撰 臺北:華正書局 1982年10月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1976年12月
《經傳釋詞》 (清)王引之撰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經義述聞》 (清)王引之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1987年

2、史部

《清史稿》 (清)趙爾巽等撰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清史稿校註》 國史館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
《清世祖實錄》 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1985年12月
《清實錄》 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本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 1985年12月
《清代傳記叢刊‧碑傳集(八)》 (清)錢儀吉纂錄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清史列傳》 國史館編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碑傳集》 (清)錢儀吉纂 北京:中華書局 1992年6月
《續碑傳集》 (清)繆荃孫撰 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5月
《黃梨洲先生年譜》 (清)黃炳垕撰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4年6月
《石隱山人自訂年譜》 (清)朱駿聲撰 收錄於《年譜叢刊》143冊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年
《述庵先生年譜》 (清)嚴榮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38冊(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二年塾南書舍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孫淵如先生年譜》 (清)張紹南撰 《叢書集成續編》259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9年
《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10月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清)崑岡等修、(清)劉啟端等纂 續修四庫全書第804冊(據清光緒石印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清朝文獻通考》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年1月
《四庫全書總目》 (清)紀昀等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易學書目》 山東省圖書館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3年

3、子部

《榕村語錄》 (清)李光地撰、陳祖武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6月
《里堂家訓》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951冊(據上海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日知錄》 (清)顧炎武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9年4月
《周子全書》 (宋)周敦頤著、 (清)董榕輯 臺北:武陵出版社 1990年9月
《經史答問》 (清)朱駿聲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159冊(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年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廣陽雜記》 (清)劉獻廷撰 合肥:黃山書社 2008年3月
《九曜齋筆記》 (清)惠棟撰 《叢書集成續編》第20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年
《松崖筆記》 (清)惠棟撰 《叢書集成續編》本第20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8年
《越縵堂讀書記》 (清)李慈銘著、由雲龍輯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8月
《竹汀先生日記鈔》 (清)錢大昕撰 收錄於《嘉定錢大昕全集》第8冊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4、集部

《夏峰先生集》 (清)孫奇逢撰 《叢書集成新編》 北京:中華書局第2173-2178冊 1985年8月
《朱舜水集》 (明)朱舜水著、朱謙之整理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9月
《黃宗羲全集》 (清)黃宗羲撰、沈善洪主編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4年6月
《田間文集》 (清)錢澄之撰 合肥:黃山書社 1998年
《亭林文集》 (清)顧炎武撰 《四部叢刊》本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亭林文集》 (清)顧炎武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02冊(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亭林詩文集》 (清)顧炎武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66年
《薑齋文集補疑》 (清)王夫之撰 收錄於《船山全書》 長沙:嶽麓書社 1988年
《西河集》 (清)毛奇齡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1321冊 1986年3月
《二曲集》 (清)李顒撰、陳俊民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3月
《榕村全集》(五) (清)李光地撰 臺北:文友書局 1972年
《正誼堂文集》 (清)張伯行撰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54冊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7年7月
《正誼堂續集》 (清)張伯行撰 《四庫未收書輯刊》捌輯‧拾捌冊 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年1月
《松崖文鈔》 (清)惠棟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27冊(據清光緒劉氏刻聚學軒叢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勉行堂文集》 (清)程晉芳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33冊(影印華東師大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五年冀蘭泰吳鳴捷刻本)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戴震全集》 (清)戴震撰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7年7月
《春融堂集》 (清)王昶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38冊(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十二年塾南書舍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潛研堂文集》 (清)錢大昕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38冊(據清嘉慶十一年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潛研堂文集補編》 (清)錢大昕撰、陳文和輯校 杭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12月
《潛研堂集》 (清)錢大昕撰、呂友仁點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11月
《潛研堂文集》 (清)錢大昕撰 收錄於《嘉定錢大昕全集》第九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10月
《問字堂集》 (清)孫星衍撰、駢宇騫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7月
《孫淵如詩文集》 (清)孫星衍撰 《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第382-383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0月
《茗柯文編》二編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88冊(據民國八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清同治八年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茗柯文編》三編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88冊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茗柯文編》四編 (清)張惠言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88冊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雕菰集》 (清)焦循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489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道光四年阮福嶺南節署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焦氏遺書》 (清)焦循撰 江都焦氏雕菰樓刊本
《劉禮部集》 (清)劉逢祿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501冊(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道光四年阮福嶺南節署刻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傳經室文集》 (清)朱駿聲撰 續修四庫全書第1514冊(據民國劉氏刻求恕齋叢書本影印)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
《羅雪堂先生全集》 (清)羅振玉撰 臺北:大通書局 1973年

(二)近著(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念孫‧王引之年譜》 王章濤撰 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6月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年10月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支偉成撰 長沙:嶽麓書社 1986年5月
《易學哲學史》 朱伯崑撰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5年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江慶柏編著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
《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 汪學群撰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2年9月
《清初易學》 汪學群撰 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年11月
《清代中期易學》 汪學群撰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7月
《清初的群經辨偽學》 林慶彰撰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0年
《點校補正經義考》 林慶彰、蔣秋華、楊晉龍、張廣慶編審,馮曉庭、陳恆嵩、侯美珍點校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9年8月
《歷代易學名著研究》 林忠軍主編 濟南:齊魯書社 2008年5月
《中國古文獻學史》 孫欽善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2月
《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五卷清代上) 馬鏞撰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
《易學源流》 徐芹庭撰 臺北:國立編譯館 1987年10月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撰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撰、朱維錚校注 收錄於《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5年9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撰、朱維錚校注 收錄於《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85年9月
《梁啟超史學著作四種》 梁啟超撰 長沙:嶽麓書社 1985年
《乾嘉學派研究》 陳祖武撰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10月
《乾嘉學術編年》 陳祖武、朱彤窗著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中國書院史資料》 陳穀嘉、鄧洪波主編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
《清儒學記‧清儒學記第八》 張舜徽撰 武漢:華中大學出版社 2005年12月
《歷代易家考略》 張善文撰 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6年2月
《歷代易學要籍解題》 張善文撰 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 2006年2 月
《周易譯註》 黃壽祺、張善文撰 臺北:頂淵文化公司 2002年12月
《易學群書平議》 黃壽祺撰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年
《易學乾坤》 黃師沛榮撰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9年8月
《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 黃師沛榮撰 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4月
《周易著述考》 黃尚信編著 臺北:國立編譯館 2002年12月
《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 曾春海撰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04.
《周易八卦釋象》 溫少峰撰 成都:巴蜀書社 2005年1月
《漢語音韻學》 董同龢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年6月
《中國書院史》 鄧洪波撰 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4年7月
《乾嘉考據學研究》 漆永祥撰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 1998年
《劉申叔遺書‧經學教科書‧近儒之〈易〉學》 劉師培撰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劉申叔遺書‧數學教科書》 劉師培撰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
《王弼集校釋‧周易注》 樓宇烈撰 臺北:華正書局 1981年9月
《易學書目》 盧松安撰、山東省圖書館編 濟南:齊魯書社 1993年
《易圖象與易詮釋》 鄭吉雄撰 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2002年
《清儒名著述評》 鄭吉雄撰 臺北:大安出版社 2001年8月
《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 賴貴三撰 臺北:里仁書局 1994年
《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 賴貴三撰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7年11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6年7月
《清代學術思想論集》 鮑國順撰 高雄:復文出版社 2002年

二、單篇論文(依論文發表年順序排列)

〈清代漢學形成原因綜論〉 孫劍秋撰 《第二屆清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所 1991年
〈「清乾嘉學術研究之回顧」座談會紀要〉 童小鈴撰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4卷1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4年3月
〈朱駿聲「說文段注拈誤」述評〉 李雄溪撰 《嶺南學報》 2000年10月
〈毛奇齡對《河圖洛書》的駁斥〉 鄭萬耕撰 《中國哲學史》 2001年第4期
〈乾嘉學者的學術交流〉 張晶萍撰 《安徽史學》 2002年第2期
〈論常州學派研究之新方向〉 蔡長林撰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1期 2002年9月
〈惠棟《易》學著作、特色及其貢獻述評〉 孫劍秋撰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第十六卷第一期 2003年3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概述〉 劉學倫撰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 2004年3月
〈彭作邦《周易史證》述要〉 黃忠天撰 《高雄師大學報》第十七期 2004年12月
〈宋翔鳳生年考〉 樊克政撰 《文獻季刊》 2005年1月第1期
〈孫星衍《易》學述要〉 羅卓文撰 《中國醫藥大學通識學報》第13期 2008年6月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出版先後順序排列)

《惠棟之經學研究》 耿志宏撰 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4年
《惠棟易例研究》 江弘遠撰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7年
《朱駿聲說文學研究》 朴興洙撰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3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異體字之研究》 柯明傑撰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清儒易學舉隅》 楊效雷撰 天津:南開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 2002年11月
《清代易學八家研究》 康全誠撰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年6月
《惠棟易學研究》 陳伯适撰 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年
《述者微言——惠棟易學研究》 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年5月
《乾嘉易學三大家研究》 陳修亮 山東:山東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論文 2005年5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之古音研究》 蔡郁焄撰 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
《茹敦和易學研究》 郭盈秀撰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6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