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賦物傳統與漢魏間詠物賦中的本源之山
作者:李宛蕙
作者(外文):Wan-Huei Li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國瓔
鄭毓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賦物漢魏詠物賦本源之山FuFu-WuHan-WeiYong Wu FuMountainMountain of Orig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賦作為漢代最重要的代表文體,其輝煌之成就源自先秦以來悠久的賦物傳統。「賦物」在漢賦中體現為詳細周全的物事描寫,而在「賦」這一文體尚未正式成立的先秦,《詩》有賦義,言語賦誦為王政重要之一環,顯示「賦」之為文學其發源與核心精神自始即與政治、外交等有密切關聯。這樣的密切關聯,透過對賦體成立早期之荀、宋賦的觀察可以清楚看到。「賦」的本義是貢獻有價值的物事,而物事的價值深深關係著其由來、源出。萬物之中對人之生存最為重要的是水,水源黃河是中華文明之源,發源河水的崑崙神山的特殊重要性也體現在賦之中。玉,是崑崙神山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中華文化中「玉」是「寶」的代表,是價值非凡之物,並且與水也有密切的關聯,被視為潤澤之物。在漢魏間〈靈河賦〉、〈玉玦賦〉中可以見到崑崙之為水與玉之本源,而在〈荔枝賦〉中,荔枝樹的整體形貌、氣質中顯發出神山意象,生出潤侔和璧的荔枝。
參考文獻
(各類依引用先後排序)
一、古籍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魏‧何晏注,宋‧邢昺正義:《論語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校點:《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南朝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收入穆克宏、郭丹編著:《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盧守助:《晏子春秋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淸‧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魏‧王弼等注:《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晉‧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梁‧蕭統:《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1年。
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唐‧陸德明音義:《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南朝梁‧僧祐《弘明集》,北京:北京圖書館,2008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周易二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任繼昉纂:《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袁柯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劉文典撰,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清‧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
張覺:《韓非子校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漢‧荀悅《前漢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吳士鑑,劉承幹:《晉書斠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北堂書鈔》卷一零九,收入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一卷。
唐‧姚思廉奉敕撰,淸‧孫人龍等考證:《梁書五十六卷附考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李傳書整理:《爾雅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玉書、陳廷敬等:《康熙字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
南朝‧顧野王撰,胡吉宣校釋:《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日]竹添光鴻箋注:《左傳會箋》,台北:天工書局,2005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楊朝明、宋立林主編:《孔子家語通解》,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
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北齊‧劉晝撰,江建俊校注:《新編劉子新論》,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宋‧陳彭年等著,李添富主編:《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2007年。
唐‧杜甫撰,淸‧仇兆鼇詳註:《杜詩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淸‧姚鼐:《惜抱軒文集十六卷,後集十卷,惜抱軒詩集十卷,後集一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明‧薛己:《薛氏醫案》七十七卷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譚嗣同著,蔡尚思、方行編:《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二、近人論著
萬光治:《漢賦通論(增訂本)》,北京:中國社科院、華齡出版社,2004年。
游國恩:《楚辭概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8年。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台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演進之趨勢〉,《中國文學研究》,香港:龍門,1968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曹淑娟:《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曲德來、遲文浚、冷衛國主編:《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第一卷),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郭預衡主編,姜逸波編注:《中華名賦集成(先秦兩漢卷)》,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00年。
陳去病:《辭賦學綱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姜書閣:《漢賦通義》,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鄭師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新41:1,頁3-37,2011年3月。又收入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的新視野》,清華大學,2011年。
盧衛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收入束定芳主編:《語言的認知研究:認知語言學論文精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
黃俊傑:〈東亞儒家思想傳統中的四種「身體」──類型與議題〉,收入氏著:《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7年。new window
王健文:〈國君一體─古代中國國家概念的一個面向〉,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
簡宗梧:〈高唐賦撰成時代之商榷─以音韻考辨為主〉,收入氏著:《漢賦史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聞一多:〈高唐神女傳說之分析〉,《神話與詩》,收入朱自清等編輯《聞一多全集》(第一冊),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
[美] 艾蘭(Sarah Allan)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增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恩斯特.凱西爾(Ernst Cassier)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胡適:《淮南王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王師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坂出祥伸著,盧瑞容譯:〈貫通天地人之「一氣」─其自然觀與社會秩序觀〉,收入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年),頁141-15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