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儒釋道關係視野中的宋濂思想研究
作者:謝智明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張清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儒釋道三教融會六經皆心學禪教合一性命雙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6
本篇論文探索宋濂的生平與著作概述,以家世背景、求學歷程、仕途經歷,以及方外交遊等課題進行研究。可觀察出宋濂選擇明哲保身,入山期間從事學術思想的探究,屬於內聖的階段。宋濂入明之後得以施展其政治理想,屬於外王的階段。表現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信念。宋濂不僅提倡三教融會的理論,並且實踐儒釋道兼修的修養功夫,展現其生命的風采,不僅是一位佐國輔政的宰官,亦兼具在家學佛修道者的身分。探討宋濂對於儒釋道關係視野的發展意義,一方面繼承歷代三教合一思想的潮流,另一方面為三教融會思想提供許多個人的見解。
  研究宋濂儒學、佛教、道教的學術思想淵源,分析宋濂的思想淵源並非獨尊一家,學術觀點方面以儒家思想為宗,融合佛道的學說以為補充。在理學思想上有些傾向朱熹,有些傾向陸九淵,調合朱陸的學說特色,學術思想呈現博雜與調和折衷的色彩。在浙東學術方面則是融合呂祖謙、唐仲友以及陳亮的學術思想。在天與人的思維觀點上,宋濂融合宋代理學各家學派的見解,延續天人合一的理念。在修身養性的治心方法方面,讀書致知的修道方法,宋濂著重於朱熹「道問學」的方法,廣泛地博覽群籍。在主靜持敬的治心之道層面,宋濂採取陸九淵「尊德性」的功夫,以靜坐內省的功夫探究心性課題。在建立理想的人格方面,宋濂秉持儒家聖人之道的標準,提出理想人格的典範,以立志學習孔子為目標。在經史理念的探索方面,著重運用自心以印證六經聖人之道的理念,發揮教化社會人心的功能。宋濂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立誓以文辭為佛事,推廣儒釋一貫的理念。
宋濂與僧侶方外之士的交遊,與四方僧侶參禪問學,培植宋濂佛學深厚的學養,並以為文護持的理念,撰寫倡導護持佛事,撰寫僧侶傳記,頌揚佛寺造像等篇章。在研經閱藏方面,宋濂多次研究三藏教典,對於判釋教相有相當深刻的見解,並從判教當中掌握研究佛典的要領,了解各部重要佛典的精神內涵。從而提出研究佛典的心得,包含研經閱藏的見解,持戒修定的智慧,緣起性空的觀照,從深入經藏當中,獲得智慧如海的學問。在融合禪教解行功夫方面,宋濂延續宗密提倡禪教合一的理念,勉勵修行者致力於精進道業,提倡堅忍刻苦的修道精神。宋濂在元末時期避世隱居的道士修道生涯,使他得以實際體驗道教修行生活。宋濂選擇隱居避世的作法,表現出嚮往閒散性好隱居的習慣,然而其內心實則是身在江海,心馳魏闕。宋濂融會性命的修養主張,闡述身心修養的理念,包含對於壽命的觀點、身體心的修持。探究人生處事的理念,表現待人處事的態度,追求理想品格的境界。宋濂認為學習老莊的「致虛極,守靜篤」、「守一處和」的處世原則,才能真正實踐體道的精神。宋濂吸收老莊道家思想闡發自然無為之道的理念,探討清靜自然之道,元氣生成化育萬物,以效法自然無為的理念。在融合老莊學說方面,對於無用之用、至樂之樂、道體、齊物、天性影響等課題進行探討。宋濂儒釋道三教融會思想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一方面延續歷代三教合一的思潮,另一方面則開啟明代理學的蓬勃發展,創造宋明理學的高峰。並影響晚明四大高僧與居士佛教群體的發展,引發禪教合一與禪淨雙修的風潮。以及對明代正一道與全真道的發展,延續性命雙修的思潮,顯示宋濂學術思想對明代學術思想史的深刻影響力。
一、古籍專書
(一)經部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史志
(元)蘇天爵:《元朝明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明)王懋德等修,陸鳳儀等編:《金華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明)申時行等修:《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明)鄭栢:《金華賢達傳》,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清〉徐松:《宋會要輯稿》,台北:世界書局,1964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清)龍文彬撰:《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北京第3次印刷

(三)思想
〈晉〉王弼撰〈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新編諸子集成》第三冊,台北:世界書局,1991年
〈梁〉僧祐:《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道宣:《廣弘明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法琳:《辯正論》,《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唐〉神清:《北山錄》,《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宋)朱熹編:《二程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延壽:《宗鏡錄》,《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延壽:《萬善同歸集》,《大正藏》第四十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智圓:《閑居編》,《卍續藏經》第一○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張商英:《護法論》,《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大正藏》第四十七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志磐:《佛祖統紀》,《大正藏》第四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宋〉契嵩:《傳法正宗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元〉劉謐:《三教平心論》,《大正藏》第五十二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大正藏》第四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覺岸:《釋氏稽古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道衍:《諸上善人詠》,《卍續藏經》第一三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袾宏:《往生集》,《大正藏》第五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心泰:《佛法金湯篇》,《卍續藏經》第一四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朱時恩:《佛祖綱目》,《卍續藏經》第一四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朱時恩:《居士分燈錄》,《卍續藏經》第一四七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明〉夏樹芳:《名公法喜志》,《卍續藏經》第一五○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清〉黃宗羲、全祖望:《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王梓材、馮雲濠輯:《稿本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清)黃宗羲著/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白雲霽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清〉彭紹升:《居士傳》,《卍續藏經》第一四九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清〉郭凝之:《先覺宗乘》,《卍續藏經》第一四八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四)文集
〈唐〉韓愈:《韓昌黎先生集》,台北:新興書局,1956年
〈宋〉周敦頤:《周子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宋〉張載:《張子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呂祖謙:《古文關鍵》,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陸游:《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宋〉陸象山:《象山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宋)熊鉌:《熊勿軒先生文集》,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元)吳萊:《淵頴集》,金華叢書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年
(元)吳萊:《淵頴吳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元)柳貫:《柳待制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元)黃溍:《金華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元)黃溍:《黃文獻公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歐陽玄:《圭齋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97年
(元)蘇天爵編:《元文類》,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宋濂等撰/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寧波:寧波出版社點校本,2000年
(明)王禕:《王忠文公集》,金華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李贄:《續藏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明)楊維楨:《東維子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楊維楨:《鐵崖先生古樂府》,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楊維楨著/鄒志方點校:《楊維楨詩集》,杭州: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明)葉子奇:《草木子》卷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湖北第3次印刷
(明)劉基:《誠意伯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二次印刷
(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四部叢刊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明)顧起綸:《國雅品》,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明〉葉盛:《水東日記》卷十九,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王崇炳編:《金華徵獻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毛先舒:《潠書》卷八,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王崇炳編:《金華文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王鳴盛:《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三)‧蛾術篇卷八十》,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
(清)萬斯同《儒林宗派》,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清)查繼佐:《罪惟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楊文會撰/周繼旨校點:《楊仁山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0年
(清)薛熙纂/何潔輯:《明文在》,台北:京華出版社,1967年

二、近人專書
野村耀昌等著、聖嚴法師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東初出版社,1971年
陳垣:《中國佛教史及佛教史籍》,台北:鼎文書局,1974年
朱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77年
包根第:《元詩研究》,台北:幼獅文化,1978年
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年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台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朱榮智:《文氣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86年
阿部肇一著、關世謙譯:《中國禪宗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鄧克銘:《大慧宗杲之禪法》,台北:東初出版社,1986年
慈怡:《佛教史年表》,高雄:佛光出版社,1987年
王徳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徳毅等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龔顯宗:《明初越派文學批評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何炳松:《浙東學派溯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黃敏枝:《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89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鄧克銘:《張九成思想之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従朱熹到王夫之戴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2年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錢伯城、魏同賢、馬樟根主編:《全明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陳田:《明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郭朋:《中國佛教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管敏義主編:《浙東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3年
釋印順:《中國禪宗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台北:允晨文化,1994年new window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new window
方克立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1994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台北:揚智文化公司,1995年
陳士強:《佛典精解》,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
會性:《大藏會閱》,台北:天華出版公司,1995年
任繼愈、杜繼文:《佛教史》,台北:曉園出版社,1995年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5年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下)》,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潘富恩:《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哲學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文學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明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龔顯宗:《明清文學研究論集》,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6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陳士強:《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等著:《宋明理學史(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保金:《中國佛典通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湯用彤:《隋唐及五代佛教史》,台北:慧炬出版社,1997年
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兵:《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潮》,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聲作:《宗教與民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黃啟江:《北宋佛教史論稿》,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new window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春南、趙映林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胡玉縉撰、王欣夫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黃冕堂、劉鋒:《朱元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吳立民主編:《禪宗宗派源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張清泉:《北宋契嵩的儒釋融會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楊渭生等著:《兩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錢基博:《明代文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台二版),1999年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文化,1999年new window
許地山:《道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new window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上)(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牟鍾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嚴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方勇:《南宋遺民詩人群體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祈志祥:《佛學與中國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桂栖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關長龍:《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楊建波:《道教文學史論稿》,武漢:武漢出版社,2001年
王次澄:《宋元逸民詩論叢》,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孔令宏:《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向燕南:《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明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年
成復旺:《文境與哲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任繼愈主編:《佛教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劉成有:《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李遠杰:《近現代以佛攝儒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查洪德、李軍:《元代文學文獻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李凱:《儒家原典與中國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鍾國發:《神聖的突破--從世界文明視野看儒佛道三元一體格局的由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杜道明:《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考論》,學苑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上下)》,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熊禮匯:《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new window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山出版社,2004年


三、期刊論文
徐道鄰:〈宋濂與徐達之死〉,《東方雜誌》1:4,1967年
胡信田:〈談元末學人宋濂的遭遇〉,《新儒家》1:5,1967年
王杰謀:〈記明初大儒宋濂〉,《浙江月刊》3:1,1971年
高越天:〈劉基、宋濂遺事補正〉,《浙江月刊》10:10,1978年
劉汝錫:〈宋濂的政治思想〉,《思與言》17:2,1979年new window
杜若:〈明初大手筆宋濂〉,《自由談》31:11,1980年
李慕如:〈學仕官名類釋(宋濂、方孝儒、王守仁、歸有光、楊繼盛、袁宏道、史可法)〉,《今日中國》119,1981年
龔顯宗:〈宋濂詩論述評〉,《華學月刊》128,1982年
詹長皓:〈試論明初大儒:宋濂之死〉,《明史研究專刊》5,1982年
戚宜君:〈宋濓的經師氣象與人師風範〉,《中華文藝》25:3,1983年
余崇生:〈宋濓「送東陽馬生序」探析〉,《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9,1983年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歷史學報》第十八期,臺灣師範大學,1990年new window
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復旦學報》第一期,上海復旦大學,1990年
羅仲輝:〈明初史館與《元史》的修纂〉,《中國史研究》第一期,1992年
江舉謙:〈宋濂--秦士錄〉,《明道文藝》第190期,1992年
龔顯宗:〈宋濂與道教〉,《道教學探索》第6期,1992年
楊惠南:〈看話禪和南宋主戰派之間的交涉〉,《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中華佛學研究所,1994年new window
郭福義:〈對錢伯誠《宋濂》之補正〉,《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4年
郭建球:〈論宋濂的傳記文學〉,《中國文學研究》第四期,1994年
高志忠:〈學者之文重在於用──宋濂和他的散文〉,《北方論叢》第二期,1994年
吳一琦:〈宋濂《楚客對》中的月蝕知識和地形觀〉,《中國科技史料》第一期,1994年
陳葛滿:〈宋濂簡譜〉,《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4年
陳葛滿:〈宋濂簡譜(續)〉,《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五期,1994年
沙似雪:〈略論宋濂的理學思想和文學主張〉,《明史研究》第四期,1994年
廖可斌:〈論宋濂前後期思想的變化及其它〉,《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1995年
李道進:〈宋濂的佛教觀〉,《浙江學刊》第三期,1995年
陳蘭村:〈論宋濂對傳記文學發展的重要貢獻〉,《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5年
黃兆強:〈《元史》纂修若干問題辨析〉,《東吳歷史學報》第1期,1995年new window
戴朝福:〈求學也是一種人格的考驗--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國語文》77:3,1995年
蔡方鹿:〈佛教與二程理學〉,《宗教哲學》第二卷第一期,宗教哲學研究社,1996年new window
麻天祥:〈永明延壽與宋代禪宗的綜合〉,《世界宗教研究》第四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徐朔方:〈劉基對宋濂的友誼及其「二鬼」詩索隱〉,《中國書目季刊》30:3,1996年
郭預衡:〈朱元璋之為君和宋濂之為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期,1996年
張仲謀:〈論宋濂的文論與散文創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6年
謝其祥:〈曲折逶迤 含蓄委婉——讀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閱讀與寫作》第九期,1996年
浙人:〈宋濂與江南第一家〉,《文史知識》第十期,1996年
龔顯宗:〈宋濂與佛教〉,《正觀》第1期,1997年new window
張滌云:〈論宋濂的詩學理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五期,1997年
謝其祥:〈論宋濂人物傳記的特色〉,《廣西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1997年
劉宇:〈評宋濂、高棅的詩文理論〉,《新東方》第一期,1997年
謝其祥:〈論宋濂的「為文」思想〉,《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7年
楊鴻銘:〈宋濂「秦士錄」等文漢語論〉,《孔孟月刊》36:6,1998年new window
謝其祥:〈宋濂的寓言創作芻議〉,《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8年
龔劍鋒:〈許謙、黃溍、宋濂佚文輯考〉,《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六期,1998年
蔡方鹿:〈朱熹對佛教的借鑒與吸取〉,《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三期,宗教哲學研究社,1998年new window
蘇樹華:〈儒佛文化的比較研究〉,《宗教哲學》第四卷第三期,宗教哲學研究社,1998年new window
潘桂明:〈居士、居士佛教及其源流〉,《佛學研究》第七期,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8年
蔣義斌:〈張商英護法論中的歷史思維〉,《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三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8年new window
宋開之:〈宋濂政治教育思想論〉,《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99年
陳浮:〈宋濂與《元史》〉,《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第二期,1999年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四集,台北:華梵大學,2000年new window
常建華:〈宋濂佚文《楊氏家乘序》及其價值〉,《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0年
魏青:〈劉基和宋濂〉,《殷都學刊》第四期,2000年
何滿子:〈新版《宋濂全集》過眼記〉,《出版廣角》第九期,2000年
索寶祥:〈論宋濂的頌聖文學──兼論頒聖文學的基本特徵與明初君臣關係〉,《文學遺產》第三期,2001年
孫啟明:〈宋濂為「醫不三世」申說〉,《家庭中醫藥》第七期,2001年
魏青:〈試析宋濂散文中文與道的關係〉,《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2年
魏青:〈宋濂的《杜詩舉隅序》〉,《杜甫研究學刊》第四期,2002年
王春南:〈宋濂入明後為何難有傑出作品〉,《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一期,2002年
張學忠:〈論宋濂詩中的人物形象〉,《西安聯合大學學報》第一期,2002年
陳寶良:〈明代儒佛道的合流及其世俗化〉,《浙江學刊》第二期,2002年
鄧紹基:〈考訂與實用:宋濂論陶淵明〉,《常熟高專學報》第一期,2003年
劉健芬:〈評宋濂、高棅的詩文理論〉,《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五期,2003年
張思齊:〈宋濂文章論的宗教意識〉,《中華文化論壇》第三期,2003年
張維:〈「開國文臣之首」的應制傑作——讀宋濂《閱江樓記》〉,《閱讀與寫作》第七期,2003年
孔令宏:〈論中國哲學的研究方法〉,《零陵學院學報》第25卷第5期,2004 年
魏青:〈志趣不同的知己——楊維楨和宋濂〉,《中國典籍與文化》第三期,2004年
劉文起:〈宋濂對《老子》之認知〉,台北:世新大學中文系第十四次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年new window
黃紹祥:〈宋濂:勤艱求學 誠和勉人〉,《初中生世界》第六期,2004年
謝其祥:〈宋濂散文陽剛風格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5年
徐子方:〈從宋濂、劉基的早期詩文看其由元入明前後的心態〉,《浙江社會科學》第三期,2005年
徐永明:〈不同處境下宋濂的活動及創作〉,《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五期,2005年
許振興:〈《洪武聖政記》考索〉,《東方文化》40:1,2005年new window
徐永明:〈宋濂與戴良友誼變異探微〉,《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2007年
吳麟煜:〈論宋濂的政治教育觀〉,《文教資料》第三期,2007年
晏景中:〈徜徉於出處之間——論宋濂入仕前的仕途觀〉,《安徽文學(下半月)》第七期,2007年
鄭先彬:〈醇深演迤 古雅雄麗——宋濂寓言創作特色談〉,《雲南電大學報》第三期,2007年
洪玉珍:〈宋濂傳記文的語言特色〉,《文學教育》(下)第三期,2007年
許建中:〈宋濂與臺閣體〉,《浙江社會科學》第二期,2008年
向燕南:〈宋濂的史學思想〉,《湛江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08年
晏景中:〈論宋濂的修譜思想〉,《安徽文學》(下半月)第三期,2008年
晏景中:〈論宋濂的族治思想——從「定規聚族」的層面來論述〉,《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8年
龔顯宗:〈千載悠悠--論宋濂對歐陽修、契嵩的接受與超越〉,《普門學報》第43期,2008年
許東海:〈仙道、聖政、世變--宋濂〈蟠桃核賦〉之仙道書寫及其明初史學意涵〉,《漢學研究》26:2,2008年
徐文平:〈宋濂《龍淵義塾碑》考——兼談宋濂的書法藝術〉,《美術大觀》第六期,2009年
左東嶺:〈論宋濂的詩學思想〉,《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9年
趙文漣:〈私人藏書家宋濂和他的「青蘿山房」藏書〉,《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第六期,2009年
徐兆安:〈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 (1376~1383)〉,《漢學研究》27:4,2009年new window
陳俊宏:〈論宋濂《燕書》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中國語文》106:2,2010年
楚科新:〈解析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曾鞏《墨池記》〉,《課外語文》第一期,2010年
陳博涵:〈期待的落差與角色的錯位——論仕明前後宋濂心態的變化〉,《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三期,2010年
張凌林:〈宋濂儒釋觀之探析〉,《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二期,2010年
張之楠:〈「任道為宗」:宋濂的學術傳承和理學思想〉,《東方論壇》第四期,2010年
彭新有:〈雍容渾穆 醇和藹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語言賞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第八期,2010年
王魁星:〈論宋濂入仕明朝前的古文觀及仕隱觀——當前宋濂研究二〉,《河南社會科學》第六期,2010年
任永安:〈日本藏宋濂《蘿山集》抄本考述〉,《文學遺產》第一期,2011年
甄洪永:〈宋濂為文宗經說新探〉,《長城》第二期,2011年
張思齊:〈論宋濂對明代文學的奠基性導向作用〉,《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1年
任萍:〈明初中日關系管窺——宋濂與日僧交往二三事〉,《日語學習與研究》第一期,2011年
賈文勝:〈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學淵源〉,《學術交流》第一期,2011年
任永安:〈略論宋濂的詩學觀〉,《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一期,2011年
采薇:〈宋濂誕辰7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浦江舉行〉,《中州學刊》第一期,2011年
王魁星:〈論宋濂後期的詩文風貌〉,《蘭州學刊》第三期,2011年
申明秀:〈宋濂道統文學觀之成因與內涵探析〉,《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11年
任永安:〈宋濂集類著述新考〉,《殷都學刊》第一期,2011年
林得雨:〈宋濂的五美言詩論〉,《語文學刊》第四期,2011年
陳昌云:〈明人的宋濂文學接受〉,《中國文學研究》第三期,2011年
趙貴林:〈《入峽》詩非宋濂作〉,《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五期,2011年
謝其祥:〈論宋濂對朱元璋父子的教育與輔導〉,《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第八期,2011年
吳澤順:〈宋濂的書法美學思想〉,《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11年
張思齊:〈論宋濂對明代文學的奠基性導向作用〉,《長江學術》第二期,2011年
沈淦:〈宋濂之死〉,《文史天地》第七期,2011年
劉建明:〈論道教與宋濂及其詩文創作〉,《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11年
陳昌云:〈宋濂與「臺閣體」關係新探〉,《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10年
喬志峰:〈「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的宋濂〉,《青少年日記》第十期,2011年
胡浙平:〈關於宋濂詩論中「良師友切磋指點論」的探討〉,《浙江科技學院學報》第五期,2011年
謝其祥:〈宋濂的教育生涯以及教育思想〉,《百色學院學報》第四期,2011年
周松芳:〈論劉基和宋濂復興四言詩絕學的實績及其局限——兼論四言詩的特質及其流變〉,《昆明學院學報》第五期,2011年


四、學位論文
方介:《韓柳比較研究―思想、文學主張與古文風格之析論》,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葉含秋:《宋濂年譜》,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顏瑞芳:《劉基、宋濂寓言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陳方濟:《宋濂之生平及其寓言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安贊淳:《明代理學家文學理論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范宜如:《明代吳中文壇研究—一個地域文學的考察》,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汪栢年:《元明之際江南的隱逸士人》,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唐惠美:《元明之際士人出處之研究──以宋濂為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李麗華:《劉基及其文學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海濤:《明初統治者對佛教政策的兩重性及明代佛教發展的新趨勢》,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吳智雄:《西漢前期經學思想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謝玉玲:《宋濂的道學與文論》,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大夫群體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博士論文,2004年
陳貞瑾:《宋濂傳記文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楊軍:《宋元三教融合與道教發展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呂廣明:《明太祖與儒佛道》,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宋召海:《宋濂社會思想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陳玉東:《宋濂交游及文學思想考論》,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黃淑真:《宋濂寓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
陳博涵:《宋濂文章觀念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李玉亭:《宋濂與宋明理學》,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羅鳳華:《道家道教對宋濂及其文學創作的影響》,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吳志堅:《元代科舉與士人文風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李婷婷:《明初政治與文人心態及文學演變--以洪武文禍、黨禍為中心》,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得雨:《宋濂詩文理論述略》,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