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盛世危/微言:中國當代長篇小說歷史敘事研究(2000-2015)
作者:賴佩暄
作者(外文):Pei-Hsuan La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梅家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盛世中國夢當代長篇小說歷史敘事宏大敘事烏托邦the rise of ChinaChinese dreamcontemporary novelshistorical narrativesgrand narrativeutop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4
本論文的構思是受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崛起」的現象與「中國夢」、「盛世」相關論述所觸動。這一「中國夢」延續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富強救國的理想與現代性╱現代化的追求,可直接追溯至晚清鄭觀應的《盛世危言》。本論文是要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討論文學如何以自身的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以「小說中國」的方式,為新世紀的「盛世中國」提供危言╱微言大義。所關注的重點是:小說如何想像歷史,藉此與現實對話,乃至於思考未來?如何為「盛世中國」與「中國夢」提供獨特的詮釋與辯證空間?其與國家「大說」之宏大敘事又有何張力與對話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則借鑑後現代學說對宏大敘事和歷史敘事的反思、烏托邦概念及其文學的寓言性。所論作家作品以中國主流純文學為主,香港文學與中國科幻文學作為參照,依序由不同主題與面向展開討論:
其一、以香港作家陳冠中的小說為首,對「中國夢」的宏大敘事與盛世烏托邦進行質疑與反思。他的中國想像是以邊緣──西藏、香港、台灣──為視野,具有強烈的政治批判性,呈現出一個政治惡托邦(dystopia)式的極權中國形象。他以小說為方法,目的是要在小說的虛實曖昧間,引起對現實政治的種種遐想,甚至是實踐的動能。
其二、以余華和閻連科小說為例,從「時代」的宏觀面向,討論歷史的暴力如何以一「狂熱」的邏輯貫徹於不同時代,形成歷史的怪圈。他們以小說紀時代之惡,凸顯的是「革命」和「市場」的宏大敘事變為意識形態神話與烏托邦狂熱所帶來的暴力惡果。因此,他們筆下的歷史,是相當寓言性的歷史,呈現出一個充滿狂熱的奇觀中國形象。
其三、以莫言和賈平凹小說為例,從「地方民間」的面向,討論小說所表達的中國經驗(the Chinese experience)與苦難經驗,呈現出民間的苦難中國的形象。相對於宏大歷史敘事,他們對歷史的理解與書寫,是邊緣的、微觀的小歷史敘事,體現了民間的觀點與精神。其小說則表明,在歷史沉重的苦難面前,烏托邦的理想太過於遙遠,如何面對過去的歷史與記憶,是更為至關重要的問題。
其四,以格非和張煒小說為例,從「個人心靈」的面向,將抒情視為一種觀看歷史的特殊視角,討論敘史與抒情、小說與詩的關係,呈現出抒情的精神中國形象。他們以心靈史式的寫作,將歷史的隱秘與個人的小歷史從宏大歷史敘事中解放出來。小說中「失敗者」的形象具有特殊意義,他們在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歷程中所展現的理想主義精神,無疑具有宏大敘事的關懷。
其五,以韓松和劉慈欣的科幻小說為例,從「未來想像」的面向,反思歷史與文明,呈現出一個危機四伏的未來中國形象。小說對於科技烏托邦的反思、對危機與災難的憂患意識,都可視為現實中國的寓言。而在中國,科幻小說最具批判性與顛覆性者,是在「中國夢」既定的未來藍圖之外,對未來抱持開放的想像,提倡未來的無限可能性。
這些作家作品以不同的敘事方式、視角和風格,呈現多樣的歷史風景和中國形象。其「小說中國」的盛世危言╱微言大義在於:一個國家在向前看的同時,也必須回首來時路,正視歷史的陰影與創傷記憶。以歷史鑑往知來,也是提醒人們在重建宏大敘事與烏托邦精神時,必須時時保持謹慎。且小說多元的歷史敘事,有更重要的意義,亦即保持歷史的開放性,以及永遠質疑大敘事的必要性。
This dissertation has been inspired by discourses on the ‘rise of China’, the ‘Chinese dream’ and an ‘age of prosperity’. The so-called ‘Chinese dream’ is a continuation of twentieth-century ideals held by Chinese intellectuals of ‘saving the nation by building a strong and prosperous country’ and of modernity and modernization—ideals that can be traced to Zheng Guanying(鄭觀應)’s Warnings in an Age of Prosperity(《盛世危言》). In this dissertation, I discuss how literature has responded to the changing times—how a ‘literary China’ is used to provide ‘subtle words with deep meaning’. The focus will be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how do novels imagine history to enter in a dialogue with current times and reflect on the future? What kind of interpretive space do they offer for the‘age of prosperity’ and the ‘Chinese Dream’? What kind of tensions exist with the ‘grand narratives’ of the state?
Throughout this dissertation, I draw on postmodern reflections of grand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on the concept of utopia as a literary allegory. My discussion is based on authors and works from Chinese mainstream literature, with references to science fiction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from Hong Kong. The discussion will follow different themes.
I begin with Hong Kong author Chan Koonchung(陳冠中) and his questioning of the grand narrative of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utopian view of an ‘age of prosperity’. Chan’s perspective is focused on the margins—on Tibet, Hong Kong, Taiwan—and is strongly critical, presenting China as an authoritarian dystopia. Using novels as method, he explores the space 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in order to raise different kinds of thoughts on the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perhaps, even call for concrete action.
Second, I discuss the way authors like Yu Hua(余華) and Yan Lianke(閻連科) use a historical macro-narrative to describe a logic of feverish violence that keeps return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Using their novels to documenting the evils of these ages, Yu and Yan demonstrate how the grand narratives of ‘revolution’ and ‘market’ are the violent consequences of ideological myths and utopian fanaticism. Their history is an allegoric history that lays bare a China full of fanaticism.
Third, I discuss novels that express the Chinese experi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people, using novels by Mo Yan(莫言) and Jia Pingwa(賈平凹) as examples. Mo and Jia focus on the margins and make use of micro-historical narratives, displaying popular perspectives and attitudes. Confronted with sufferings from history, utopian ideals are very far away. For them, the question becomes how to cope with the memory of history.
Fourth, I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narrative, lyrics and literature, using the novels of Ge Fei(格非) and Zhang Wei(張煒) as examples of works that focus on the personal soul, taking lyricism as a particular perspective to focus on history and express an image of a spiritual China. Through ‘histories of the soul’, these authors liberate the individual histories from the grand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e figure of the ‘loser’ in their novels carries a special meaning, as the idealism displayed through their search for a utopia and disillusionment that follows still show a concern for the grand narratives.
Fifth, I discuss how imaginations of the future are used to reconsider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and present the picture of a China that is under threat, using science-fiction by Liu Cixin(劉慈欣) and Han Song(韓松) as examples. The sense of impeding crisis and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a techno-utopia that are part of their novels can be seen as allegories on China. The most critical and subversive aspect of science-fiction is that it leaves room for other possibilities that lay outside of the fixed blueprint of the Chinese dream.
Using different narratives, perspectives and styles, these authors and their works display very diverse imaginations of China and its history. The deep meaning expressed in this ‘literary China’ is that a forward-looking country also has to look back and face the painful memories of history. History serves as a reminder that caution is requi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nd narratives and the search for a utopia. At the same time,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narratives employed in the novels also serve as a reminder for the need to maintain an open attitude towards history and question the grand narratives.
參考文獻

一、作家作品
[清]鄭觀應著、夏東元編,《鄭觀應集‧盛世危言》,北京:中華書局,2013。
[清]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選》,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余華,《兄弟》(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余華,《兄弟》(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余華,《第七天》,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
余華,《錄像帶電影》,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
格非,《敵人》,台北:遠流出版社,1993。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格非,《人面桃花》,新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格非,《山河入夢》,新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
格非,《春盡江南》,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
格非,《隱身衣》, 台北:聯合文學,2012。
張煒,《書院的思與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張煒,《綠色的遙思》,上海:文匯出版社,2005。
張煒,《詩性的源流》,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
張煒,《野地與行吟:張煒自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張煒,《家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橡樹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海客談瀛洲》,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鹿眼》,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憶阿雅》,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我的田園》,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人的雜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曙光與暮色》,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荒原紀事》,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無邊的遊蕩》,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張煒,《午夜來獾》,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張煒,《告訴我書的消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莫言,〈兩座灼熱的高爐──加西亞‧馬爾克斯和福克納〉,《世界文學》1986年第3期,頁297-299。
莫言,《檀香刑》,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莫言,《四十一炮》,台北:洪範書局,2003。
莫言,《生死疲勞》,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莫言,《蛙》,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莫言,《用耳朵閱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莫言,《盛典:諾貝爾文學獎之旅》,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3。
陳冠中,《香港三部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4。
陳冠中,〈顧左右言他:中國論述的絳樹兩歌〉,收錄於思想編輯委員會編,《思想的求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頁135-151。new window
陳冠中,《盛世:中國,二○一三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
陳冠中,《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陳冠中,《裸命》,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
陳冠中,《建豐二年》,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
傅正明、桑傑嘉編,桑傑嘉、達拉嘉藏譯,傅正明英譯,《西藏流亡詩選》,台北:傾向、蒙藏委員會出版,2006。
賈平凹,《秦腔》,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賈平凹,《高老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賈平凹,《古爐》(上、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賈平凹,〈文學自信與「我的中國經驗」〉,《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頁7-9。
賈平凹,《帶燈》,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
賈平凹,《老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賈平凹,〈穿過雲朵直至陽光──在第三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的發言〉,《美文》2014年第10期,頁8-10。
劉慈欣,《三體》,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劉慈欣,《三體Ⅱ:黑暗森林》,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劉慈欣,《三體Ⅲ:死神永生》,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1。
劉慈欣,《球狀閃電》,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2。
劉慈欣,〈關於科幻文學的一些思考〉,《名作欣賞》2013年第28期,20-23。
劉慈欣,《時間移民》,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4。
閻連科,〈長篇小說創作的幾種尷尬〉,《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1期,頁31-32。
閻連科,《受活》,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閻連科,《風雅頌》,台北:麥田出版社,2008。
閻連科,《堅硬如水》,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
閻連科,《夏日落》,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閻連科,《四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張學昕,《我的現實我的主義:閻連科文學對話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閻連科,《炸裂志》,台北:麥田出版社,2013。
閻連科,《閻連科文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
閻連科,《我的現實我的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閻連科,《沉默與喘息:我所經歷的中國和文學》,台北:印刻出版社,2014。
閻連科,《發現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韓松,《想像力宣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韓松,《紅色海洋》,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4。
韓松,〈科幻文學與東方民族的現代性〉,《中華讀書報》,2007年9月26日。
韓松,〈當下中國科幻的現實焦慮〉,《南方文壇》2010年第6期,頁28-30。
韓松,《地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韓松,《火星照耀美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韓松,《高鐵》,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韓松,〈科學幻想小說在中國〉,《東吳學術》2013年第4期,頁57-67。
二、專書與論文集
中央電視台《復興之路》節目組、人民出版社《復興之路》編寫組,《復興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編,《說閻連科》(上、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
王泉根編,《現代中國科幻文學主潮》,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王斑,《全球化陰影下的歷史與記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
王超華主編,《歧路中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王萬順,《張煒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new window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new window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new window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new window
甘陽,《通三統》,北京:三聯書店,2007。
甘陽,《文明.國家.大學》,北京:三聯書店,2012。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04-200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05-2006)》,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06-200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07-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08-2009)》,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09-201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白燁主編,《中國文情報告(2010-201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台北:里仁書局,2012。new window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中心編,《秦腔大評》,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吳岩,《科幻文學論綱》,重慶:重慶出版社,2011。
吳岩編,《賈寶玉坐潛水艇──中國早期科幻研究精選》,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吳岩主編,《科幻文學理論和學科體系建設》,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呂應鐘、吳岩,《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1。
呂應鐘、吳岩,《科幻文學入門》,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宋明煒,《批評與想像》,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
李希光、劉康等,《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杜士瑋、許明芳、何愛英編,《給余華拔牙──盤點余華的「兄弟」店》,北京:同心出版社,2006。
杜學文、楊占平編,《為什麼是劉慈欣》,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6。
周立民,《精神探索與文學敘述:新世紀文學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孟悅,《歷史與敘述》,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房偉,《中國新世紀文學的反思與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於可訓,《新世紀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林建法主編,《說莫言》(上、下),瀋陽:遼寧文學出版社,2013。
林源選編,《說閻連科》(上、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
邵燕君,《新世紀文學脈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封德屏編,《文學傳統與創作新變──新世紀以來兩岸小說之觀察》,台南:台灣文學館,2015。
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夏東元,《鄭觀應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
晏傑雄,《新世紀長篇小說文體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馬立誠,《當代中國八種社會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高嘉謙、鄭毓瑜編,《從摩羅到諾貝爾》,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
張未民、孟春蕊、朱競編,《新世紀文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
張旭東、莫言,《我們時代的寫作──對話《酒國》、《生死疲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張京媛編,《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張治、胡俊、馮臻,《現代性與中國科幻文學》,福州: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張清華,《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歷史敘事──海德堡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張彭松,《烏托邦語境下的現代性反思》,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張頤武,《新新中國的形象》,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畢文君,《史傳傳統與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許知遠,《鍍金中國:大國雄起的虛與實》,香港:天窗出版社,2009。
許知遠,《偽裝的盛世》,新北:八旗文化,2012。
許紀霖,《中國:何以文明》,香港:中華書局,2015。
郭萬超,《中國崛起──一個東方大國的成長之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陳國球、王德威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14。
陳曉明,《現代性的幻象:當代理論與文學的隱蔽轉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陶東風,《文學理論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陶東風,《文學理論與公共性言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彭澎主編,《和平崛起論:中國重塑大國之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馮客,《毛澤東的大饑荒:1958-1962年的中國浩劫史》,台北:印刻出版社,2012。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
楊小濱,《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2009。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囯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台北:天地圖書公司,2009年。
雷達編,《新世紀小說概觀》,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4。
廖偉棠,《異托邦指南╱閱讀卷:魅與祛魅》,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
劉再復,《莫言了不起》,香港:香港中和有限出版公司,2013。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1949-2009)》(上、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
[法] 卡繆(Albert Camus)著、沈台訓譯,《薛西弗斯的神話:卡繆的荒謬哲學》,台北:商周出版社,2015。
[法]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著、車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
[法]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著、談瀛洲譯,《後現代性與公正遊戲──利奧塔訪談、書信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美] 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李永熾譯,《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
[美] 海頓.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美]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張寧、陳明康等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主義與烏托邦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美] 喬‧奧‧赫茨勒(Joyce Oramel Hertzler)著、張兆麟譯,《烏托邦思想史》,北京:商務出版社,1990。
[美] 愛德格.斯諾(Edgar Snow)著,董樂山譯,《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
[美]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美]夏偉(Orville Schell)、魯樂漢(John Delury)著,潘勛譯,《富強之路:從慈禧開始的長征》,新北:八旗文化,2014。
[美]馬暘(Damien Ma)、葉文斌(William Adams)著,楊濤斌、蔣文豪、魏宏舉譯,《匱乏:中國到底還缺什麼?》,新北:八旗文化,2014。
[英]文安立(Odd Arne Westad)著、林添貴譯,《躁動的帝國:從乾隆到鄧小平的中國與世界》,新北:八旗文化,2013。
[英]托瑪斯‧摩爾(Thomas More)著、戴鎦齡譯,《烏托邦》,台北:志文出版社,1997。
[英]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認識》,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捷克] 亞羅斯拉夫‧普實克(Jaroslav Průšek)著、郭建玲譯,《抒情與史詩︰現代中國文學論集》,上海:三聯書店,2010。
[義] 阿岡本(Giorgio Agamben),《例外狀態》(Stato di eccezione),台北:麥田出版社,2010。
[德] 卡爾‧曼海姆(Karl Mannheim)著,張明貴譯,《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台北: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
[德]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編、張旭東、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14。
[德] 齊格弗裡德‧洛卡蒂斯(Siegfried Lokatis)等著、吳雪蓮譯,《民主德國的秘密讀者》,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三、期刊論文
《作家》編輯部,〈格非《江南三部曲》:確有可能成為一部偉大的小說──格非《江南三部曲》學術研討會發言紀要〉,《作家》2012年第19期,頁12-34。
于莉,〈歷史與敘事的寓言──讀閻連科《炸裂志》〉,《文藝爭鳴》2014年第4期,頁138-143。
孔慶東,〈中國科幻小說概說〉,《涪陵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5月),頁37-45。
尹傳虹,〈中國科幻百年(上)〉,《中國科技月報》2000年第3期,頁10-12。
尹傳虹,〈中國科幻百年(中)〉,《中國科技月報》2000年第4期,頁4-7。
尹傳虹,〈中國科幻百年(下)〉,《中國科技月報》2000年第5期,頁14-19。
尹傳蘭,〈「新世紀文學理論的建設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文藝理論研究》2014年第5期,頁215-216。
文訊編輯部,〈「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香港評選會議〉,《文訊》第366期(2016年4月),頁94-98。
王冰冰,〈國族、宇宙與天下──對當下科幻文學的一種考察〉,《山花》2015年第21期,頁116-120。
王宏志,〈「專欲發表區區政見」──梁啟超和晚清政治小說的翻譯及創作〉,《文藝理論研究》1996年第6期,頁8-18。
王侃,〈詩人小說家與中國文學的大傳統──略論格非及其「江南三部曲」〉,《東吳學術》2012年第5期,頁18-24。
王春林,〈從「塊狀敘事」到「條狀敘事」──賈平凹長篇小說《古爐》敘事藝術論》〉,《百家評論》2013年第5期,頁20-32。
王春林,〈對「中國問題」的關切與表現──賈平凹新世紀長篇小說主題論〉,《創作與評論》第187期(2014年4月),頁5-12。
王泉根,〈崛起的中國科幻與價值重構〉,《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12期,頁108-113。
王家琪,〈初論陳冠中《裸命》〉,《香港文學》第342 期(2013年6月),頁74-75。
王家新、宋炳輝、高興、何言宏,〈「拿來」的必要與急切──「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六〉,2011年第8期,頁107-112。
王堯,〈在個人與時代緊張關係中生長的哲學與詩學──關於張煒的閱讀劄記〉,《揚子江評論》2010年第2期,頁5-8。
王堯,〈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神實主義」──《發現小說》與閻連科的小說創作〉,《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6期,頁8-16。
王堯,〈當代文學「歷史」的浮沉〉,《文學評論》2014年第2期,頁10-12。
王堯,〈神話,人話,抑或其他──關於《老生》的閱讀劄記〉,《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1期,頁60-65。
王堯、張清華、何言宏,〈乏力的介入──「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一〉,《上海文學》2011年第1期,頁106-112。
王堯、張清華、張學昕、何言宏,〈繁盛時代的精神衰變──「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二〉,《上海文學》2011年第2期,頁107-112。
王智明,〈抒情的現代:言說自我的應然與困難〉,《中山人文學報》第35期(2013年7月),頁145-152。new window
王智明,〈華語語系(與)一九四九:重新表述中國夢〉,《中山人文學報》第42期(2017年1月),頁1-27。new window
王貴祿〈「說病」:「末法時代」的文化救贖──賈平凹《古爐》論〉,《創作與評論》2011年第1期,頁83-86。
王瑤,〈迷宮、鏡像與環舞──韓松科幻小說賞析〉,《名作欣賞》2014年第8期,頁49-51。
王瑤,〈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寓言──當代中國科幻中的文化政治〉,《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3期,頁87-100、86。
王增寶,〈走向悲憫:從「烏托邦」到「隱身衣」──格非近十年(2004 -2014)文學寫作蹤跡考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頁44-52。
王德威,〈狂言流言,巫言莫言──《生死疲勞》與《巫言》所引起的反思〉,《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09年5月),頁1-10。
王德威,〈「新中國未來記」──二十一世紀版陳冠中的《盛世》〉,《中國現代文學》第16期(2009年12月),頁1-12。new window
王德威,〈世事(並不)如煙──「後歷史」以後的文學敘事〉,《文藝爭鳴》2010年第10 期,頁41-43。
王德威演講、賀晶晶整理,〈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從魯迅到劉慈欣(之二)〉,《文藝報》,2011年6月22日。
王德威演講、賀晶晶整理,〈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從魯迅到劉慈欣(之三〉,《文藝報》,2011年7月11日。
王曉明,〈半張臉的神話〉,《上海文學》1999年第4期,頁70-74。
王曉漁,〈禁止的愉悅〉,《南風窗》2004年第1期,頁87。
王興文,〈微觀歷史視域中的桃源夢想──以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為中心〉,《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0期,頁62-66。
白燁,〈當代文學研究兩題〉,《南方文壇》2006年第3期,頁85-88。
白燁,〈新世紀文學的新格局和新課題〉,《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頁29-31。
白燁,〈新變、新局與新質──為新世紀文學把脈〉,《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頁1-6。
白燁,〈新世紀文學的新演變與新挑戰〉,《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頁45-53。
白燁,〈中國經驗與文學的個性表達〉,《甘肅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頁14-16。
江麗、崔秀霞整理,〈大地行吟與歷史書寫──張煒《你在高原》研討會實錄〉,《當代文壇》2011年第2期,頁69-73。
何言宏,〈講述中國的方法──賈平凹長篇小說《老生》讀劄〉,《當代作家評論 》2015年第1 期,頁71-76。
余華、張英,〈余華:《兄弟》這十年〉,《作家》2005年第11期,頁2-11。
吳岩,〈科幻文學的中國闡釋〉,《南方文壇》2010年第6期,頁25-28。
吳岩,〈科幻的異境與文學的歧途──韓松《地鐵》研討綜述〉,《南方文壇》2012年第1期,頁38-40。
吳岩、妮絲.伯格斯泰德(Janice Bogstad),〈21世紀頭十年的中國科幻文學〉,《當代世界文學(中國版)》2012年第4輯,頁188-195。
吳祥軍,〈現實的極端與失控的敘事──評閻連科長篇小說《炸裂志》〉,《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2期,頁94-96。
吳義勤、王金勝,〈「吃人」敘事的歷史變形記──從《狂人日記》到《酒國》〉,《文藝研究》2014年第4期,頁14-22。
吳義勤、程永新、王堯、何言宏,〈文化制約著寫作──「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四〉,《上海文學》2011年第4期,頁107-112。
宋明煒,〈在類型與未知之間──科幻小說及其他形式〉,《上海文學》2015年第12期,頁72-75。
宋明煒著、畢坤譯,〈中國當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變奏〉,《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3期,頁101-114。
宋明煒著、王振譯,〈1989 年以後:中國科幻新浪潮的烏托邦變奏〉,《中國現代文學》第30期(2016年12月),頁61-78。new window
李雲雷,〈當代中國文學的前沿問題〉,《長江文藝》2015年第6期,頁132-139。
李雲雷等,〈長篇小說的「中國化」及其他〉,《作家》2012年第7期,頁139-155。
李仕芬,〈一個藏人的成長故事──陳冠中小說《裸命》對「裸命」的解讀〉,香港中國語文學會《文學論衡》第24期(2014年6月),頁74-86。
李伯勇,〈文學和社會意識的撕裂──莫言獲諾貝爾獎激發的爭論〉,《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3月),頁117-127。
李志孝,〈新世紀「中國經驗」的表達與新文學傳統的當代闡釋〉,《當代文壇》2017年第1期,頁21-25。
李建軍,〈直議莫言與諾獎〉,《新地文學》2013春季號,頁101-116。
李相銀,〈新世紀文學研討會會議綜述〉,《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頁31。
李楊,〈「抒情」如何「現代」,「現代」怎樣「中國」──「中國抒情現代性」命題談片〉,《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頁100-110。
李楊,〈「記錄歷史」與「創造歷史」──論斯諾《西行漫記》的歷史詩學〉,《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頁103-116。
李遇春,〈烏托邦敘事中的背反與輪回──評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10期,頁31-43。
李遇春,〈賈平凹長篇小說文體美學的新探索〉,《文藝研究》2015年第6期,頁28-37。
李歐梵,〈反諷中國的《盛世》〉,《明報月刊》第23卷第46期(2009年11月22日),頁34。
李魯平,〈當代文學的「中國經驗」研討會紀要〉,《芳草》2007年第4期,頁133-139。
汪政、謝有順、郭春林、何言宏,〈多元博弈的文學評獎──「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九〉,2011年第11期,頁107-112。
汪政等,〈長篇小說與中國經驗的表達〉,《芳草》》2007年第6期,頁碼待查。
汪暉,〈東方主義、民族區域自治與尊嚴政治──關於「西藏問題」的一點思考〉,《天涯》2008年第4期,頁173-191。
汪暉,〈中國崛起的經驗及其面臨的挑戰〉,《文化縱橫》2012年第2期,頁24-35。
辛明芳,〈論余華《兄弟》的當代反思──文革創傷與文革後的危機〉,《中國現代文學》第26期(2014年12月),頁125-146。new window
周立民,〈敘述就是一切──談莫言長篇小說中的敘述策略〉,《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6期,頁79-90。
周冰心,〈當代中國文學載道理想斷想──近年來慣性、惰性、消極性敘事考察〉,《南方文壇》2006年第1期,(頁碼待查)。
周志強,〈重寫「20 世紀」──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歷史敘事與文體形式〉,《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頁53-60。
周紅兵,〈現代性、文學理論與中國經驗〉,《文藝評論》2011年第2期,頁4-11。
周維東,〈文學批評:「中國經驗」的誤區〉,《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頁64-67、125。
周蕾,〈見證「疼痛」的寫作──論余華筆下的「中國故事」〉,《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6期,頁116-126。
孟繁華,〈生存世界與心靈世界──新世紀長篇小說中的「苦難」主題〉,《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頁47-54。
孟繁華,〈作為文學資源的偉大傳統──新世紀小說創作的「向後看」現象〉,《文藝爭鳴》2006年第5期,頁34-39。
孟繁華,〈失去方向的文學缺乏力量〉,《人民日報》2009年12月26日第8版。
孟繁華,〈總體性的幽靈與被「復興」的傳統──當下小說創作中的文化記憶與中國經驗〉,《當代文壇》2008年第11期,頁4-9。
孟繁華,〈文學革命終結之後──近年中篇小說的「中國經驗」與講述方式〉,《文藝研究》2011年第8期,頁5-13。
孟繁華、唐偉,〈面對百年中國的精神難題──評格非的長篇三部曲〉,《南方文壇》2012年第2期,頁74-77。
季進、李洱、李朝全、郭冰茹、何言宏,〈異邦的榮耀與尷尬──「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五〉,《上海文學》2011年第5期,頁104-112。
房偉,〈論當下小說創作中的史詩性傾向〉,《藝術廣角》2012年第4期,頁18-23。
房偉,〈「炸裂」的奇書──評閻連科的小說創作〉,《文學評論》2014年第3期,頁98-105。
房偉、張麗軍,〈多聲部、創新難度及重尋大師的可能──關於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對話〉,《藝術廣角》2008年第2期,頁23-30。
邵燕君,〈「宏大敘事」解體後如何進行「宏大的敘事」?──近年長篇創作的「史詩化」追求及其困境〉,《南方文壇》2006年第6期,頁32-38。
邵燕君,〈「先鋒余華」的順勢之作──由《兄弟》反思「純文學」 的「先天不足」〉,《當代文壇》2007年第1期,頁15-17。
南帆,〈經驗、理論譜系與新型的可能〉,《文藝爭鳴》2011年第7期,頁78-84。
南帆,〈歷史的主角與局外人──閱讀格非長篇小說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東吳學術》2012年第5期,頁5-8。
哈金,〈呼喚「偉大的中國小說」〉,《青年文學》2005年第13期,頁56-57。
姚亮,〈記憶.敘說.歷史──析張煒《你在高原》〉,《創作與評論》2012年第10期,頁77-80。
姚亮,〈張煒小說關鍵字:高原‧遊蕩•技藝──以系列小說《你在高原》為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6年第5期,頁169-177。
姚愛斌,〈曖昧時代的歷史鏡像──對90年代以來大眾歷史文化現象的考察〉,《粵海風》2005 年第6期,頁4-11。
姚曉雷,〈誤歷史乎?誤文學乎?──格非《人面桃花》等三部曲中烏托邦之殤〉,《文藝研究》2014年第4期,頁5-13。
姚曉雷、周景雷、何言宏,〈鄉土中國的再度書寫──「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八〉,2011年第10期,頁106-112。
姜彩燕,〈《古爐》中的疾病敘事與倫理訴求〉,《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1期(2013年1月),頁99-104。
施戰軍、敬文東、葉開、何言宏,〈適者生存的文學時代──「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七〉,2011年第9期,頁107-112。
洪治綱,〈俗世生活的張揚與理想主義的衰微──新世紀文學十年觀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2期,頁35-54。
胡玉偉,〈目前文學創作中道德問題芻議〉,《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42-44。
倪俊明,〈鄭觀應研究綜述〉,《文史哲》2003年第1期,頁159-166。
唐毓麗,〈論莫言《蛙》的身體政治、歷史敘事與贖罪意識〉,《高雄師大國文學報》第22期(2015年7月),頁85-122。new window
夏東元,〈鄭觀應「富強救國」思想簡論〉,《歷史教學問題》2006年第3期,頁49-50。
徐勇,〈匱乏中的繁複與反復──解讀張煒《你在高原》系列〉,《創作與評論》2012年第2期,頁65-68。
徐勇,〈狂言誣言話「莫言」──以《蛙》和《生死疲勞》為例〉,《中文學術前沿》第六輯(2013年9月),頁25-30。
徐勇,〈經驗寫作與混沌美學──評賈平凹長篇小說《老生》〉,《百家評論》2016年第4期,頁21-28。
徐勇,〈論科幻:被預支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山花》2015年第19期,頁125-128。
徐剛,〈「寓言中國」的「實」與「虛」──評閻連科《炸裂志》〉,《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5期,頁72-82。
徐剛,〈「碎片」「傳奇」與歷史的「魅影」──近年來長篇小說歷史敘述的幾個側面〉,《創作與評論》2015年第10期,頁5-12。
徐剛,〈歷史的野獸:《老生》論〉,《文藝研究》2015年第12期,頁23-30。
晏傑雄,〈長篇小說為何成為時代第一文體〉,《社會科學家》第1期(2009年1月),頁138-141。
晏傑雄,〈新世紀長篇小說的本土化路線〉,《文藝爭鳴》2010年第10期,頁30-33。
晏傑雄,〈新世紀長篇小說文體的混沌化〉,《小說評論》2013年第4期,頁167-171。
朗天,〈為什麼信總順利寄到目的地?──評陳冠中《建豐二年》〉,《明報》,2015年9月27日。
納楊,〈從劉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談當代科幻小說的現實意義〉,《當代文壇》2012年第5期,頁83-86。
袁園,〈宏大歷史的碎片化解構──當代歷史小說的微觀敘事〉,《文藝評論》2015年第7期,頁20-26。
馬德生,〈關於文學宏大敘事的幾點思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 期(2011年8月),頁96-100。
馬德生,〈「個人化寫作」的困境與宏大敘事重構〉,《晉陽學刊》2012年第6期,頁117-121。
馬德生,〈論新世紀長篇小說對宏大敘事的重構與超越〉,《文藝評論》2014年第5期,頁58-65。
崔志遠,〈新歷史小說的「碎片寫實」〉,《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頁20-26。
康淩,〈如何批判技術異化──讀韓松《地鐵〉,《南方文壇》2012年第1期,頁48-50。
張未民,〈開展「新世紀文學」研究〉,《文藝爭鳴》2006年第1期,頁44-48。
張未民,〈新世紀文學的命名與意義〉,《文學評論》2009年第5期,頁189-193。
張立群,〈「歷史敘事」的形式呈現──論「新歷史小說」的結構特質〉,《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0卷第5期(2008年9月),頁68-71。
張江,〈文學不能「虛無」歷史〉,《文藝評論》2014年第2期,頁5-7。
張利群,〈文學批評中國經驗的價值取向構建〉,《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9期,頁80-84。
張洪波,〈莫言小說的『中國經驗』與藝術傳達──以《生死疲勞》為中心的考察〉,《揚子江評論》2014年第5期,頁37-41。
張相寬,〈故事‧講故事的人‧聽故事的人──論莫言小說與傳統說書藝術的聯繫〉,《東嶽論叢》第36卷(2015年2月),頁86-90。
張清華,〈敘事‧文本‧記憶•歷史——論格非小說中的歷史哲學、歷史詩學及其啟示〉,《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31-38。
張清華,〈天馬的韁繩──論新世紀以來的莫言〉,《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6期,頁33-42。
張清華〈關於文學性與中國經驗的問題──從德國漢學教授顧彬的講話說開去〉,《文藝爭鳴》2007年第10期。
張清華,〈《山河入夢》與格非的近年創作〉,《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頁121-124。
張清華,〈世界視野中中國經驗的屬性與意義〉,《南方文壇》2011年第3期,頁52-62。
張清華,〈「中國經驗」的道德悲劇與文學宿命〉,《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4期,頁71-82。
張清華,〈諾獎之於莫言,莫言之於中國當代文學〉,《文藝爭鳴》2012年第12期,1-3。
張清華,〈鄉土敘事與中國經驗,網路衝擊與社會承擔──關於現時代四個文學問題的片段思考〉,《百家評論》2013年第4期,頁4-12。
張清華,〈主義與邏輯:再談理解余華的幾個入口〉,《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6期,頁98-115。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8月),頁78-100。
張業松,〈如何評價《兄弟》〉,《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82-83。
張慧敏,〈「新世紀文學」研究之合法性的確立與深化──評晏傑雄《新世紀長篇小說文體研究》〉,《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5卷第11期(2014年11月),頁186-188。
張學昕,〈在閱讀賈平凹時,觸摸一個世紀──賈平凹長篇小說《老生》讀劄〉,《東吳學術》2015年第3期,頁21-29。
張學昕、劉江凱,〈壓抑的,或自由的──評余華的長篇小說《兄弟》〉,《文藝評論》2006年第6期,頁51-55。
張頤武,〈主流化進程與想像的重構:科幻文學與當下中國〉,《山花》2015年第19期,頁121-125。
張麗軍,〈「消費時代的兒子」──對余華《兄弟》「上海復旦聲音」的批評〉,《文藝爭鳴》2008年第2期,頁127-132。
梁文道、陳冠中等,〈梁文道 vs 陳冠中──香港、盛世中國、公共知識份子〉,《文化研究月報》第107期(2010年9月),頁52-75。
梁海,〈新世紀長篇小說創作的詩性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3卷第6期(2013年11月),頁151-158。
梁萬新,〈「中國經驗」與全球化語境中的當代文學發展——對「中國經驗」討論的盤點與思考〉,《文藝爭鳴》2010年第4期,頁99-104。
梁慕靈,〈「陰性」的恐懼與迷戀:論莫言小說中的創傷記憶與歷史暴力〉,《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235-254。new window
畢文君,〈「新世紀文學」研究述評〉,《南方文壇》2008年第1期,頁52-57。
許紀霖,〈現代性的歧路:清末民初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潮〉,《史學月刊》2010年第2期,頁48-61。
郭名華、王輝,〈遊蕩在大地上的行吟詩人──張煒論〉,《創作與評論》2012年第10期,頁72-76。
郭洪雷,〈「盛世危言」:一代人的憂與懼──讀賈平凹長篇小說《古爐》〉,《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2 年第2 期,頁69-73。
陳芝國,〈在非詩的時代重新做一個小說家──論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5期(2014年9月),頁58-61、138。
陳思,〈「強度」的文學及其相關問題──以韓松《地鐵》為例〉,《南方文壇》2012年第1期,頁44-47。
陳思和,〈我對《兄弟》的解讀〉,《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55-64。
陳思和,〈「歷史─家族」民間敘事模式的創新嘗試〉《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6期,頁90-101。
陳思和〈對新世紀十年文學的一點理解〉,《文藝爭鳴》2010年第4期,6-10。
陳思和,〈莫言與中國當代文學〉《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2013年5月),頁656-664、691。
陳紅旗,〈「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年會」綜述〉,《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5卷第5期(2007年10月),頁67-71。
陳雀倩,〈時間與暴力的對位:格非、余華寫作中的歷史蜃影與集體敘事〉,《中外文學》第33卷第12期(2005年5月),頁119-153。new window
陳雀倩,〈烏托邦構設的真實與失落──論格非《山河入夢》之意義〉,《人文社會與醫療學刊》第1期(2014年4月),頁149-171。
陳曉明,〈空缺與重複──格非的敘事策略〉,《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5期,頁43-53。
陳曉明,〈個人記憶與歷史的客觀化〉,《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3期,頁113-122。
陳曉明,〈整體性的破解──當代長篇小說的歷史變形記〉,《文藝研究》2004年第4期,頁13-22。
陳曉明,〈中國先鋒文學的冷漠敘述:苦難意識的殘酷化〉,《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08年第2期,頁125-127。
陳曉明,〈「歷史化」與「去歷史化」──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多文本敘事策略〉,《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1年3月),頁1-9。
陳曉明,〈去歷史化的大敘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精神中國」的文學建構〉,《文藝研究》2012年第2期,頁15-25。
陳曉明,〈新世紀漢語文學的「晚鬱時期」〉,《文藝爭鳴》2012年第2期,頁6-17。
陳曉明,〈歷史盡頭的自覺──新世紀中國長篇小說的藝術流變〉,《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頁169-186。
陳曉明,〈「在地性」與越界莫言小說創作的特質和意義〉,《當代作家評論》2013 年第1期,頁35-54。
陳曉明,〈「震驚」與歷史創傷的強度──閻連科小說敘事方法探討〉,《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5期,頁22-31。
陳巍,〈新世紀文學創作的道德建設〉,《時代文學:下半月》2015年第9期,頁243-244。
陶東風,〈《受活》: 當代中國政治寓言小說的傑作〉,《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5期,頁31-45。
湯哲聲,〈20世紀中國科幻小說創作發展史論〉,《文藝爭鳴》2003年第6期,頁63-67。
程光煒,〈焚書之後──讀閻連科《四書》〉,《當代作家評論》2012 年第5期,頁89-96。
程光煒,〈論格非的文學世界──以長篇小說《春盡江南》為切口〉,《文學評論》2015年第2期,頁107-115。
程光煒、邱華棟等,〈重審傷痕文學歷史敘述的可能性──閻連科新作《四書》、《發現小說》研討會紀要〉,《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4期,頁52-59。
程群,〈宏大敘事的缺失與復歸──當代美國史學的曲折反映〉,《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1期,頁51-60。
賀仲明,〈浪漫主義的沉思與漫遊──論張煒《你在高原》〉,《東吳學術》2012年第6期,頁48-55。
賀仲明,〈退卻中的堅守與超越──論張煒的近期小說創作〉,《文學評論》2016年第2期,頁204-211。
賀紹俊,〈重構宏大敘述──關於當代文學批評的檢討〉,《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 第6期,頁146-149。
賀紹俊,〈五十年代生人的精神之旅──讀張煒的《你在高原》〉,《當代作家評論》2011 年第1期,頁43-46。
賀紹俊,〈新世紀長篇小說四論〉,《文藝爭鳴》2011年第4期 ,頁6-14。
賀紹俊、巫曉燕,〈中國經驗──新世紀長篇小說創作的聚焦點〉,《小說評論》2010年第5期,頁4-9。
黃宗慧,〈敘事或小敘事?──重探李歐塔之後現代觀〉,《中外文學》第24卷第2期,頁85-101。new window
黃帥,〈後發國家科幻小說現代性症候之魅──以《三體》為中心的考察〉,《合肥學院學報》第31卷第5期(2014年9月),頁64-69。
黃發有,〈「長篇崇拜」與文體關係〉,《文藝研究》2014年第10期,頁14-24。
黃發有、邵燕君、何言宏,〈艱難的「當代史敘述」──「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三〉,《上海文學》2011年第3期,頁107-112。
黃燦,〈命定者的悲哀──韓松的科幻世界〉,《名作欣賞》2013第1期,頁4-9。
敬文東,〈格非小詞典或桃源變形記──「江南三部曲」閱讀劄記〉,《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頁67-88。
楊小濱,〈欲望「主體」與精神殘渣:對〈兄弟〉的心理─政治解讀〉,《清華學報〉第39卷第2期(2009年6月),頁261-285。new window
楊森,〈走向自我救贖之路──論閻連科《四書》中的身體書寫〉,《靜宜中文學報》第8期(2015年12月),頁127-148。new window
楊慶祥、楊曉帆、陳華積,〈歷史書寫的困境和可能──《古爐》三人談〉,《文藝爭鳴》2011年第4期,頁51-55。
溫儒敏,〈莫言《蛙》的超越與缺失〉,《百家評論》2013年第3期,頁18-22。
溫儒敏,〈莫言歷史敘事的「野史化」與「重口味」──兼說莫言獲諾獎的七大原因〉,《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4期,頁22-28。
溫儒敏、葉誠生,〈「寫在歷史邊上」的故事──莫言小說的現代質〉,《東嶽論叢》第33卷第12期(2012年12月),頁6-9。
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整理,〈悲憫的情懷,落地的文本──賈平凹《古爐》北京研討會發言摘要〉,《延河》2011年第7期,頁34-43。
賈立元,〈中國科幻與「科幻中國」〉,《南方文壇》2010年第6期,頁34-37。
賈立元,〈「光榮中華」: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中國形象〉,《渤海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頁39-45。
賈立元,〈韓松與「鬼魅中國」〉,《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1期,頁83-90。
賈立元,〈鬼蜮裡的漫遊者──韓松及其寫作〉,《南方文壇》2012年第1期,頁41-43。
賈彬,〈「烏托邦—異托邦—惡托邦」的建構──異托邦理論視域下的《地鐵》〉,《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33卷第9期(2012年9月),頁62-64。
鄒文律〈論陳冠中《盛世》呈現的後極權社會〉,《雲漢學刊》第21期(2010年6月),頁277-288。new window
雷達,〈新世紀以來長篇小說概觀〉,《小說評論》2007年第1期,頁4-9。
雷達,〈新世紀十年中國文學的走勢〉,《文藝爭鳴》2010年第2期,頁6-12。
雷達、任華東,〈新世紀文學初論──新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的走向〉,《文藝爭鳴》2005年第3期,頁6-16。
雷達、任東華,〈「新世紀文學」:概念生成、關聯性及審美特徵〉,《文藝爭鳴》2006年第4期,頁23-28。
雷體沛,〈新世紀文學批評如何建構──「新世紀文學批評的建構」研討會綜述〉,《文藝爭鳴》2007年第9期,頁166-168。
靳新來,〈顛覆與重構──新歷史小說片談〉,《郴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頁25-27。
趙振傑、賀姍姍,〈烏托邦寓言中的知識分子精神史書寫與現代性勘探──論格非「烏托邦三部曲」〉,《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1期,頁32-39。
趙稀方,〈香港作為方法──陳冠中的小說敘事〉,《香港文學》第342期(2013年6月),頁76-80。
趙毅衡,〈二十世紀中國的未來小說〉,《二十一世紀》第56期(1999年12月),頁103-112。new window
劉川鄂,〈對當代文學「中國經驗」的思考〉,《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5期(2011年9月),頁70-74。
劉川鄂、王桂平〈新歷史主義小說的解構及其限度〉,《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頁12-20。
劉川鄂、王貴平,〈新歷史主義小說的解構及其限度〉,《文藝研究》2007年第7期,頁12-20。
劉江凱,〈「經典化」的喧嘩與遮蔽:余華小說創作及其批評〉,《文藝研究》2015年第10期,頁64-73。
劉志榮,〈當代中國新科幻中的人文議題〉,《南方文壇》2012年第1期,頁51-58。
劉起林,〈論歷史題材「盛世情結」敘事的思想內涵〉,《當代文壇》2010年第2期,頁41-44。
劉起林,〈歷史文學的「盛世情結」及其文化生成〉,《小說評論》2010年第5期,頁91-96。
劉陽,〈百年中國科幻小說的現代性書寫〉,《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24-126。
劉詩宇,〈論中國經驗的表達與復調敘述話語──以莫言等人為例〉,《理論界》2013年第9期,頁138-144。
歐翔英,〈烏托邦、反烏托邦、惡托邦及科幻小說〉,《世界文學評論》2009年第2期,頁298-301。
潘盛整理、陳思和等,〈「李光頭是一個民間英雄」——余華《兄弟》座談會紀要〉,《文藝爭鳴》2007年第2期,頁84-92。
鄧集田,〈「新世紀文學研究十年」高層論壇暨《文學評論》2010 年編委會會議綜述〉,《文學評論》2010年第5期,頁215-218。
鄭軍,〈科幻長篇復興之年〉,《新科幻》2012年第7期,頁68。
盧勁馳,〈破天朝主義──從陳冠中的「主權」與「裸命」說起〉,《字花》第53期(2015年2月),頁120-123。
戴錦華,〈歷史的坍塌與想像未來──從電影看社會〉,《東方藝術》2014年第S2期,頁17-31。
薛毅,〈關於個人主義話語〉,《上海文學》1999年第4期,頁76-79。
謝有順,〈革命、烏托邦與個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種讀解方式〉,《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4期,頁92-104。
韓亮,〈疼痛的收穫──論《古爐》與《四書》的創傷書寫〉,《揚子江評論》2012 年第2 期,頁81-86。
羅長青,〈「新世紀文學」批評現象綜述〉,《晉陽學刊》2011年第3期,頁138-140。
羅崗、賈夢瑋、何言宏,〈複雜的代際張力──「新世紀文學反思錄」之十〉,2011年第12期,頁103-108。
嚴鋒,〈創世與滅寂──劉慈欣的宇宙詩學〉,《南方文壇》2011年第5期,頁73-77。
嚴鋒,〈感覺的世界譜系:重新發現莫言的現代性〉,《中國比較文學》2013年第1 期,頁1-10。
[加]維羅妮卡‧霍林格著、陳廣興譯〈「長城星球」:中國科幻小說的陌生化〉,《中國比較文學》2015年第3期,頁27-37。
[美]湯瑪斯•斯科提亞(Thomas Nicholas Scortia),〈作為思想實驗的科幻小說〉,《科學文化評論》第5卷第5期(2008年),頁71-79。
四、學位論文
方奕,《本土化視野下的新世紀中國長篇小說》,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吳義勤先生指導,2010年6月。
朱海霞,《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和歷史敘事》,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李運摶先生指導,2007年4月。
宋飛,《新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碩士論文,韓偉先生指導,2010年5月。
李艷,《當代文學的「中國經驗」理論研究》,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碩士論文,楊小清、張利群先生指導,2010年4月。
杜瀚翔,《新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的歷史意識──以銀河獎獲獎作品為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王坤先生指導,2014年10月。
房偉,《艱難的生成與曖昧的整合──1990年代中國小說宏大敘事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吳義勤先生指導,2009年4月。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說研究 (1904-1911),》中正大學碩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鄭阿財先生指導,1998年。
林健群,《賽先生來之前──晚清科學小說中的科學系譜》,清華大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蔡英俊先生指導,2013年。new window
孫斐娟,《後革命氛國中的革命歷史再敘事──論1990 年代以來小說中革命歷史敘事的文化取向和書寫方式》,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王又平先生指導,2010年5月。
高馳弘,《反抗遺忘,重返江南──格非「江南三部曲」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義玲先生指導,2016年6月。
陳孟君,《神聖與虛構──兩岸當代小說中「國家神話」與「新歷史敘事」之辯證》,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梅家玲先生指導,2014年6月。new window
陳晶,《論新世紀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創作》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趙慧平先生指導,2014年5月。
舒俠,《新世紀文學的道德性問題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碩士論文,韓偉先生指導,2011年6月。
楊厚均,《革命歷史圖景與民族國家想像──新中國革命歷史長篇小說再解讀》,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王又平先生指導,2004年11月。
賈立元,《築就我們的未來──90年代至今中國科幻小說中的中國形象研究》,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吳岩先生指導,2010年。
管曉莉,《「經典化寫作」向「市場化寫作」的「歷史蛻變」──2000-2010:長篇小說的「新10年調適」》,吉林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黃也平先生指導,2013年6月。
劉波,《張煒詩化小說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方維保先生指導,2007年4月。
劉珍珍,《後現代主義視野下的劉慈欣科幻小說研究》,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嚴鋒先生指導,2009年4月。
劉雪松,《世紀之交的文學批評新潮》,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李新宇先生指導,2009年6月。
賴佩暄,《地域.鄉土.傳統:以陳忠實、賈平凹為代表的陝西當代小說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梅家玲先生指導,2010年6月。
龍慧萍,《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反烏托邦寓言》,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張志忠先生指導,2012年5月。
謝瑩,《新世紀文學發展和困境之思》,廣西師範學院文學院碩士論文,羅堅先生指導,2011年6月。
謝靜,《新歷史主義與中國新世紀初文學中的歷史敘事》,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馮毓雲先生指導,2011年5月。
邊斌,《當代作家韓松科幻小說主題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楊洪盛先生指導,2015年3月。
竇芳芳,《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烏托邦建構》,遼寧大學碩士論文,謝納先生指導,2015年5月。
五、訪談與報導
王侃、余華,〈我想寫出一個國家的疼痛〉,《東吳學術》2010年創刊號,頁25-32。
石芳瑜,〈《盛世》之後《裸命》糾纏──專訪陳冠中〉,《聯合文學》第342期(2013年4月),頁95(起訖待查)。
石劍峰,〈余華:現實生活遠比我的小說荒誕〉,《東方早報》,2007年5月21日。
石劍峰,〈閻連科談《炸裂志》〉,《東方早報》2013年9月29日。
江迅,〈專訪:香港文化人陳冠中 盛世是後現代的後集權〉,《亞洲週刊》第23卷46期(2009年11月22日),頁32-33。
江迅,〈陳冠中情色政治小說轟動〉,《亞洲週刊》第27卷第7期(2013年2月17日),頁46-47。
艾翔、閻連科,〈現實比小說更豐富──閻連科訪談〉,《名作欣賞》2015年第6期,頁51-56。
余華、嚴鋒,〈《兄弟》夜話〉,《小說界》2006年第3期,頁43-49。
李源潮,〈繁榮科普科幻創作 為實現中國夢注入科學正能量〉,《科普創作通訊》2015年第4期,頁4-5。
杜學文、楊占平編,《我是劉慈欣》,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16。
周景雷,〈寫作就是對現實的回應──閻連科訪談錄〉,文藝研究2014年第2期,頁86-95。
格非、于若冰,〈關於《人面桃花》的訪談〉,《作家》2005年第8期,頁91-104。
格非、木葉,〈衰世之書──格非訪談〉,《上海文學》2012年第1期,頁95-102。
格非、王小王,〈用文學的方式記錄人類的心靈史──與格非談他的長篇新作《山河入夢》〉,《作家》2007年第2期,頁2-6。
格非、張清華,〈如何書寫文化與精神意義上的當代──關於《春盡江南》的對話〉,《南方文壇》2012年第2期,頁83-86。
張丁歌,〈「旁觀者」陳冠中──「我先是一個知識分子,再是一個小說家」〉,《新週刊》第393期(2013年4月),頁144(起訖待查)。
張煒、吳言,〈行走與馳騁──張煒訪談〉,《名作欣賞》2014年第4期,頁75-81。
莫言、木葉,〈文學的造反〉,《上海文化》,2013年第1期,頁19-35。
傅小平、莫言,〈誰都有自己的高密東北鄉──關於長篇小說《蛙》的對話〉,《黃河文學》2010年第7期,頁71-78。
程雪方,〈陳冠中新中國烏有史翻轉時代〉,《亞洲週刊》第29卷第40期(2015年10月11日),頁56-57。
黃兆暉,〈思想界炮轟文學界:當代中國文學脫離現實〉,《南都週刊》,2006年5月12日。
賈平凹、韓魯華,〈一種歷史生命記憶的日常生活還原敘事──關於《古爐》的對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頁63-72。
趙承、張旭東、齊中熙、林紅梅,〈穿越夢幻的時空──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紀實〉,《人民日報》2010年3月2日第15版。
劉心印,〈賈平凹談新作《老生》──寫苦難是為了告別苦難〉,《國家人文歷史》2015年第1期,頁109-111。
謝嘉企,〈誰裸誰的命?──陳冠中新著的藏人與漢人〉,《明報》,2013年1月29日,D4版。
羅洪啟,〈危險的「盛世」〉,《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119期(2010年6月號),頁碼待查。
蘇娉,〈小說形式、歷史和作家責任──格非訪談錄〉,《金田》2013年第8期,頁69-72。
六、網路資料
〈中國作家協會對莫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發表賀辭〉,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n/2012/1012/c87423-19241110.html
〈李長春致信中國作家協會祝賀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0/12/c_113352171.htm
〈賈平凹:把普通人寫飽滿,才能寫出這個時代〉,《北京青年報》電子版http://epaper.ynet.com/html/2013-11/10/content_22846.htm?div=-1
《讀書好》記者,〈真實虛擬:陳冠中專訪〉,「讀書好」網站,http://www.books4you.com.hk/98/pages/page8.html
「Charlie''s Diary」,http://www.antipope.org/charlie/blog-static/2008/10/what-is-nearfuture-sf.html
「Uchronia: The Alternate History List」網站,http://www.uchronia.net/
「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據庫」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index.html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2012/
2012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文版),BBC中文網,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2/12/121210_nobel_literature_speech.shtml
http://cn.nytstyle.com/books/20150213/t13frog/zh-hant/
杜婷,〈陳冠中談《裸命》:中國作家的想像不如現實荒誕〉,「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ulture/20130304/cc04chenguanzhong/zh-hant/。
狄雨霏,〈陳冠中:想像一個非共產黨統治的中國〉,「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1102/c02sino-chan/zh-hant/
林培瑞,〈再談莫言:政治以何種方式影響這位元作家〉,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ulture/20121227/c27perrylink/zh-hant/
阿Lo,〈專訪陳冠中談新書《建豐二年》:假如……國民黨沒有輸掉大陸〉,「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22-culture-feature-chankoonchung/
胡家晉,〈《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自我預言的歷史書〉,藝術新聞網,http://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artsnews&id=2210&gid=74&auid=144
唐朝輝,〈關於《你在高原•西郊》與張煒對話〉,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2007-03-19/62857.html
夏珍,〈移居北京寫小說,陳冠中:中國的現實比虛構更荒誕〉,「風傳媒」,http://www.storm.mg/article/76048
夏笳,〈何謂「中國科幻」〉,https://www.douban.com/note/378809579/?type=like
格非,〈我願意代表失敗者〉,中國作家網,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1/2011-11-14/106201.html
衷聲,〈劉慈欣、韓松訪談錄〉,《城市畫報》第277期(2011年)。轉引自http://www.guokr.com/post/20500/
張丁歌,〈「旁觀者」陳冠中──「我先是一個知識份子,再是一個小說家」〉,《新週刊》第393期,http://www.neweekly.com.cn/newsview.php?id=4928
張定浩,〈失敗者格非〉,《時代週報》第149期(2011年9月),http://time-weekly.com/story/2011-09-29/119314.html
梁文道,〈盛世冷眼──訪問陳冠中〉,「讀書好」:梁文道文集,http://www.commentshk.com/2009/12/blog-post_5479.html
章立凡,〈歷史輪迴:兩個文藝座談會〉,紐約時報中文網,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41105/cc05zhanglifan/zh-hant/
習近平文藝座談會講話全文,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莫言,〈莫言談《生死疲勞》聊天實錄〉,http://tieba.baidu.com/p/139523502
陳琡分,〈《裸命》陳冠中:書會有自己的小腳到處走〉,「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1900
陳琡分、閻連科,〈閻連科:《炸裂志》〉是我用小說與中國現實的正面較量〉,博客來OKAPA閱讀生活誌,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index/2483
傑安迪(Andrew Jacobs),〈中國擁抱諾貝爾獎〉,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hina/20121012/c12nobel/zh-hant/
黃崇凱,〈建豐二年的建國大綱〉,《聯合報》2015年12月26日,見於http://udn.com/news/story/7048/1401659
黃錦樹,〈那麼大的如果,那麼小的拼圖:讀陳冠中《建豐二年》〉,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204-taiwan-review-the-second-year-of-jianfeng/
廖偉棠,〈《建豐二年》,烏有史裡的真中國〉,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24-culture-bookpreview/
劉慈欣,〈專訪科幻小說家劉慈欣〉,《三聯生活週刊》2006年10月16日, http://www.lifeweek.com.cn/2006/1016/16621.shtml
劉慈欣,〈道德的盡頭就是科幻的開始〉(訪談),《南方都市報》2008年9月1日,http://book.ifeng.com/psl/zjdt/200809/0901_3552_756400.shtml
鄭天儀,〈陳冠中:窮得只剩一條盛世裸命〉,「信報」網站,2013年7月5日,http://lj.hkej.com/artculture/article/id/90616
儲百亮(Chris Buckley),〈中國結束獨生子女時代,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1030/c30china/zh-hant/
謝以萱,〈子虛烏有的平行時空(一):烏有史,如果……的話,將會發生什麼事〉,「Biosmonthly」網站,http://www.biosmonthly.com/contactd.php?id=7114
謝以萱,〈子虛烏有的平行時空(二):「假如蔣氏政權打贏國共內戰」的新中國烏有史〉,「Biosmonthly」網站,http://www.biosmonthly.com/weekly_news_topic/7115
韓松,〈自嘲的藝術──當代中國科幻的一些特徵〉,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741210102dtkn.html
藍詩玲,〈從莫言的小說《蛙》看中國的計劃生育〉,紐約時報中文網,
羅福林,〈莫言的批評者們錯在何處〉,紐約時報中文網,http://cn.nytimes.com/culture/20121217/c17moyan/zh-hant/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