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媒介技術發展與傳媒制度變遷-下
作者:陳鋼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桃園:昌明文化
ISBN:9789869289856
主題關鍵詞:大眾傳播媒體管理清代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劉增合(2000)。媒介形態與晚清公共領域研究的拓展。近代史研究,2000(2),237-2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桑兵(1991)。清末民初傳播業的民間化與社會變遷。近代史研究,1991(6),5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斯頤(1995)。清末報律再探--兼評幾種觀點。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1),36-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念群(2004)。地方性知識、地方感與跨區域研究的前景。天津社會科學,2004(6),70-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仲民(2007)。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關於晚清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5),151-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本朝(2006)。從晚清到五四:中國文學轉型的制度闡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99-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葛濤(2003)。照相與清末民初上海社會生活。史林,2003(4),54-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戴念祖(2000)。鄒伯奇的攝影地圖和玻板攝影術。中國科技史料,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raig, Robert T.(1999)。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field。Communication Theory,9(2),119-161。  new window
10.黃旦(2008)。由功能主義向建構主義轉化。新聞大學,2008(2),4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葛兆光(2001)。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徵意義。開放時代,2001(1),4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潘忠黨(1997)。新聞改革與新聞體制的改造。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3),62-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紀霖(2006)。重建社會重心:近代中國的「知識人社會」。學術月刊,200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沛、周丹(2007)。早期中國畫報的表徵及其意義。文藝研究,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卞冬磊、張稀穎(2006)。媒介時間的來臨--對傳播媒介塑造的時間觀念之起源、形成與特徵的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旦(2007)。報刊的歷史與歷史的報刊。新聞大學,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徐桂權(2004)。傳播圖景中的制度--由英尼斯的媒介理論談起。國際新聞界,2004(3),49-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Geertz, Clifford(1984)。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The Indonesian Case。Man: New Series,19(4),511-532。  new window
19.Murdock, Graham(1993)。Communications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modernity。Media, Culture & Society,15(4),521-539。  new window
20.R•威廉斯、陳越、趙文(2000)。電視:技術與文化形式。世界電影,20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R•威廉斯、陳越、趙文(2000)。電視:技術與文化形式。世界電影,200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R•威廉斯、陳越(2000)。電視:技術與文化形式。世界電影,20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R•威廉斯、陳越(2000)。電視:技術與文化形式。世界電影,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Koelble, Thomas A.(1995)。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Comparative Politics,27(2)。  new window
25.白磊(2006)。對媒介技術的傳播學淺析。大眾科技,200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布里恩・溫斯頓(2001)。技術發展的原因及其對傳播內容的影響。新聞大學,2001(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曹正漢(2001)。將社會價值觀整合到制度變遷理論之中的三種方法。經濟科學,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創生(2001)。論制度及其社會意義。現代哲學,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春光、郭琳(1996)。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遷雙向互動。社會科學,1996(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峰(2003)。制度變遷與技術創新的辯證分析與實證考察。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福初(2008)。《大清著作權律》的立法背景及歷史意義。江漢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力丹(2004)。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國際新聞界,20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平原(2008)。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書城,200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陽鳳(2002)。中國出版現代化進程探析。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志強(2007)。編輯中心制與現代管理制度的博弈。新聞界,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成慶(2005)。思想史該如何書寫?。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楚永生、楊春霞(2003)。創新、經濟增長與制度變遷。聊城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崔希福(2006)。制度與社會發展。學術交流,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戴元光、尤遊(2007)。媒介角色研究的社會學分析。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單波(2003)。救國的味道:中國早期白話報的文脈。新東方,2003(Z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丁未(2006)。電報的故事--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札記。新聞記者,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董春曉(2006)。從畫筆到照相機:媒介技術對圖像特性的影響。美術觀察,200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董貴成(2005)。《湘報》與科學技術的傳播。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董智穎(2008)。簡論中國出版近代化對晚清小說出版的影響。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方漢奇(2007)。《清史》〈報刊表〉中有關古代報紙的幾個問題。歷史檔案,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方平(2001)。清末上海民辦報刊的興起與公共領域的體制建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傅懷鋒(2004)。試析清末民眾的政治參與。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高煒(2002)。新聞傳播失範與制度。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葛兆光(1999)。近代、學術、名著以及中國。讀書,199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龔新瓊(2008)。傳播技術與社會變遷的歷史考察:一種社會文化的視角。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韓強(1997)。傳播體制選擇與經濟機制效率。當代傳播,19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郝鳳霞、陳忠(2004)。論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張力。中國科技論壇,20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何宏(2006)。產業革命制度經濟學思考。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胡甲剛(2006)。利益、利益集團與憲政制度非中性。人文雜誌,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華錦陽、許慶瑞、金雪軍(2002)。制度決定抑或技術決定。經濟學家,20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淮茗(2003)。體制內的革命。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黃鶴、李仕明、蘭永(2001)。論制度變遷的實質。經濟體制改革,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黃瑚、範書傑(2004)。新發現的歐洲第一份華文報刊《飛龍報篇》考。新聞大學,2004(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黃繼光(2004)。中國近代電報與「裁驛設郵」。集郵博覽,200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黃錫景(2007)。西藏的第一份報紙。新聞愛好者,200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江怡(2002)。制度變遷理論對中國現代化路徑選擇的啟示。江漢論壇,2002(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蔣寶林(1993)。我國第一條向公眾開放的電報電路--津滬電報線。上海檔案,199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雷頤(2007)。晚清電報和鐵路的性質之爭。炎黃春秋,2007(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李彬(1998)。從傳播史到新聞史--唐代的新聞傳播及其歷史意義。新聞與傳播研究,199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李宏宇(2006)。政治權力對新聞傳播事業的影響。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李明山(1998)。《大清著作權律》是「沒來得及實施」的法律嗎?。中國出版,199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李明山(2001)。北洋官報局盜版與晚清版權律的制定。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慶林(2005)。傳播技術塑造文化形態--一種傳播學的視野。經濟與社會發展,20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李三虎、趙萬里(2000)。社會建構論與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李豔華(2008)。傳媒制度選擇的經濟學分析。國際新聞界,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雨峰(2004)。版權的中國語境--一種歷史的考察。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李玉虹、馬勇(2001)。互動: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關係的理論比較。經濟學家,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李瞻(2008)。報業與政治制度關聯性問題論綱。中國傳媒報告,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連英祺、楊宏偉(2000)。經濟史中的技術與社會變遷。財經問題研究,20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林崗、劉元春、張宇(2000)。諾斯與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和制度變遷動力的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林紅玲(2001)。西方制度變遷理論述評。社會科學輯刊,20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劉宏(2006)。傳播的場所。青年記者,200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世錦(2003)。制度變遷與意識形態。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劉興民(2005)。「晚清」的含義及意義。廣西社會科學,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劉元滿(2000)。近代活字印刷在東方的傳播與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陸江兵(2000)。中立的技術及其在制度下的價值偏向。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陸俊元(2005)。論地緣政治中的技術因素。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0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羅賓・威廉姆斯(2003)。技術研究與技術的社會形成觀。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馬傑、馬珺(1996)。制度變遷與社會變遷。經濟學動態,199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梅瓊林(2006)。傳播技術理論的現代歷程及其文化反思。東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閔大洪(1994)。對傳播技術的發展和作用多寫幾筆--新聞史研究中的一點思考。新聞與傳播研究,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南振興(2007)。中國歷史技術演變與知識產品制度變遷的績效。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潘祥輝(2010)。論媒介技術演化和媒介制度變遷的內在關聯。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裴丹青(2005)。《點石齋畫報》和中國傳媒的近代化。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彭攀(2004)。技術變遷與制度變遷雙向互動的自組織模型。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彭小瑜(2004)。微觀歷史研究的理論意義。歷史研究,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齊愛軍(2006)。新聞文體發展演變的動力機制探討。新聞界,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青木昌彥(2000)。什麼是制度?我們如何理解制度?。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清颺(2001)。媒介技術的發展與宋代出版傳播方式的變革。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屈永華(2004)。憲政視野中的清末報刊與報律。法學評論,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申重實(2007)。《儒林外史》刊刻、傳播說略。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0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沈小白、羅賓・威廉姆斯(2003)。技術的社會形成觀其對中國現代化的挑戰。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石鷗、吳小鷗(2008)。中國第一套國家統編教科書--學部圖書編譯局《國文教科書》分析。湖南教育,200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石鷗(2008)。我國最早的白話教科書--彪蒙書室出版的教科書。書屋,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史寶龍(2006)。清末中國對日本法學的引進。歷史教學,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粟多樹、楊德才(2004)。西方科技在中國近代傳播的途徑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孫季萍、王軍波(2001)。清末報律:在創新和守舊的夾縫中。政法論叢,20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孫瑞祥(2002)。對傳播技術作用力的社會學認識。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唐興霖(1997)。制度創新:主體、過程和途徑的探討。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唐興霖(1996)。制度資源・制度短缺・制度創新。學術研究,199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田露汶(2004)。電報進入晚清朝廷。紫禁城,200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田玉倉(1996)。近代印刷術的主要特徵、形成時間及對傳入的影響。北京印刷學院學報,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童兵(2006)。論傳媒技術與內容需求的互動。新聞記者,20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王鶴亭、蘇全有(2007)。晚清中外海底電報交涉述評。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王鴻生(1993)。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後原因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敏(2003)。「中間地帶」:晚清上海報人與立憲運動。學術月刊,200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王明科(2005)。中國文化現代化與現代性研究中的五大弊病。河北學刊,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王潤澤(2007)。技術、制度與新聞的互動。國際新聞界,200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王希鋒(2008)。第一次直奉戰爭前的電報戰。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王小蓉(2005)。道教與我國早期雕版印刷術關係淺探。宗教學研究,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王忠民、高樹枝(1997)。制度和技術共同決定論。人文雜誌,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韋森(2003)。哈耶克式自發制度生成論的博弈論詮釋。中國社會科學,20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韋森(2006)。斯密動力與布羅代爾鍾罩。社會科學戰線,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鄔焜(2007)。論人類信息活動方式與文明形態、價值觀念變革的一致性。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吳果中(2007)。中國近代畫報的歷史考略--以上海為中心。新聞與傳播研究,20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吳廷俊、韋路(2008)。傳播技術的演進模式及其與社會的互動關係。河南社會科學,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吳燕(2004)。晚清上海印刷出版文化與公共領域的體制建構。江海學刊,2004(1),212-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吳予敏(2001)。傳播學知識論三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項翔(1996)。劃時代的傳播革命--有線電報的發明及其對社會歷史的作用。歷史教學問題,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肖三、王德勝(2005)。從傳播技術視角解讀文化的發展--兼論李約瑟難題。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肖燕雄(2008)。我國近現代新聞法規的變遷(1906-1937)。二十一世紀(網路版),20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謝詠梅(2006)。制度的「路徑依賴」對中國近代技術發展的影響。學術交流,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辛景亮(1998)。如何理解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民族主義。教學與研究,199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徐國亮、武中哲(2006)。社會變遷中的科學技術及其後現代反思。學海,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徐松榮(2006)。論鴉片戰爭前後的「更法」與「借法」。廣東社會科學,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許仲舉(2006)。制度創新:動力與阻力。延安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楊奎松(2004)。歷史研究的微觀與宏觀。歷史研究,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楊敏(2007)。「活著的過去」和「未來的過去」。學習與實踐,2007(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葉繼紅、雷德森(2004)。科學技術的社會變遷:一個社會學的分析。科學管理研究,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衣俊卿(2006)。論中國現代化的文化阻滯力。學術月刊,200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殷莉(2007)。中國第一部新聞法考證。當代傳播,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尹伊文(2008)。「制度決定論」的神話。讀書,200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於沛(2004)。歷史學的「界限」和歷史學的界限何以變得越來越模糊了。歷史研究,20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遠德玉(2003)。技術過程論的再思考。東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約翰・斯道雷(2005)。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與權力。學術月刊,200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詹姆斯・馬奇、約翰・奧爾森(1995)。新制度主義:政治生活中的組織因素。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張昆(2006)。媒介發展與政治文明。新聞大學,2006(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張茂元(2007)。近代珠三角繅絲業技術變革與社會變遷:互構視角。社會學研究,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張偉(2005)。關於傳媒倫理問題的制度學思考。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張小莉(2005)。《大清著作權律》述論。學術研究,200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張旭昆(2002)。制度的定義與分類。浙江社會科學,20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張宇燕(1994)。利益集團與制度非中性。改革,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趙建國(2004)。1905-1912年《申報》對革命的態度演變。廣西社會科學,200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趙靖偉、司漢武(2008)。關於制度的社會學研究綜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趙曉耕、崔銳(2007)。從《申報》看清末傳媒對法制進步的影響。浙江學刊,200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趙曉蘭(2008)。十九世紀傳教士中文報刊的歷史演變及其近代化進程。世界宗教研究,20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趙旭東、盧曉光(2001)。超越本土化:反思中國本土文化建構。社會學研究,200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趙旭東(2007)。制度如何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鄭大華(2006)。西學東漸:晚清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橋樑。河北學刊,20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周德倉(2008)。歷史語境中的中國藏語報刊。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周忍偉(2004)。內地城市近代報刊興起與大眾傳媒發展特徵。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周彥(2007)。最早編印白話教科書的彪蒙書室。鍾山風雨,200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莊炯濤、張曉妹(2007)。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分析和思考。技術經濟,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鄒薇、莊子銀(1995)。制度變遷理論評述。國外社會科學,199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永文(2004)。晚清報刊小說研究(博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範世濤(2001)。技術創新的制度分析(博士論文)。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雷啟立(2008)。印刷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少波(2008)。黑體字研究(博士論文)。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莫楊(2001)。中國技術創新進程中正式與非正式制度良性互動機理研究(碩士論文)。浙江大學,杭州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阿蘭・圖海納、狄玉明、李平漚(2003)。我們能否共同生存?。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國華(2004)。權力的文化邏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傑佛瑞・C・亞歷山大、彭牧(2003)。新功能主義及其後。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俊美(2000)。政治制度與近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龐樸(1988)。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urton, Graeme、史安斌(2007)。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角。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eyrowitz, Joshua、肖志軍(2002)。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ernet, Jacques、耿昇(2005)。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來新夏(2000)。中國近代圖書事業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賽倫‧麥克萊、曾靜平(2005)。傳媒社會學。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丁守和(1987)。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郵電史編輯室(1984)。中國近代郵電史。人民郵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Innis, Harold A.、何道寬(2003)。傳播與帝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ennett, W. Lance、楊曉紅、王家全(2005)。新聞:政治的幻象。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方漢奇(2000)。中國新聞事業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Habrmas, Jürgen、童世駿(2003)。在事實與規範之間:關於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育仁(2002)。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靜廬(1957)。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初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Eisenstein, Elizabeth L.(1983)。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0.閔大洪(1998)。傳播科技縱橫。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Kahn, Harold(1993)。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Altschull, J. Herbert、黃煜、裘志康(1989)。權力的媒介。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博樹(1998)。現代性與制度現代化。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大華(2005)。晚清思想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賈植芳(2003)。近代中國經濟社會。瀋陽:遼寧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McLuhan, Eric、Zingrone, Frank、何道寬(2000)。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田啟波(2007)。吉登斯現代社會變遷思想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建輝(2006)。出版與近代文明。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2004)。中華印刷通史。臺北: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宗智(2003)。中國研究的範式問題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黃鴻壽(1986)。清史紀事本末。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嵩燾(1984)。倫敦與巴黎日記。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Giddens, A.、郭忠華(2007)。批判的社會學導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Febvre, Lucien、Martin, Henri-Jean、李鴻志(2006)。印刷書的誕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Keesing, Roger M.、于嘉雲、張恭啟(1981)。當代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Stevenson, Nick、王文斌(2001)。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史和、姚福申、葉翠娣(1991)。中國近代報刊名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包天笑(1971)。釧影樓回憶錄。大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汪林茂(2005)。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趙冬(2007)。近代科學與中國本土實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旭麓(1992)。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Greif, Avner、鄭江淮(2008)。大裂變:中世紀貿易制度比較和西方的興起。北京:中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楊光斌(2005)。制度的形式與國家的興衰。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許正林(2005)。歐洲傳播思想史。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衛星(2004)。傳播的觀念。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董叢林(2007)。晚清社會傳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Elman, Benjamin A.、趙剛(1995)。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靜廬(1957)。中國出版史料補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光輝(1986)。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中華書局編輯部(1983)。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徐復觀(2004)。中國學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Merton, Robert King、唐少傑、齊心(2006)。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南京: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桑兵(1995)。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金梁(1998)。光宣小記。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佐藤卓己、諸葛蔚東(2004)。現代傳媒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閭小波(1995)。中國早期現代化中的傳播媒介。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青木昌彥、周黎安(2001)。比較制度分析。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Morse, H. B.、張匯文(1960)。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良榮(1985)。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徐松榮(1998)。維新派與近代報刊。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Watkins, Frederick、黃輝、楊健(2001)。西方政治傳統:現代自由主義發展研究。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秦暉(2003)。農民中國:歷史反思與現實選擇。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陳永森(2004)。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林則徐全集編輯委員會(2002)。林則徐全集。福州市: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葉啟政(2005)。期待黎明:傳統與現代的搓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郭慶光(1999)。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呂思勉(1995)。呂思勉遺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李瑞良(2000)。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黃宗智(1986)。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Kasper, Wolfgang、Streit, Manfred E.、韓朝華(2000)。制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靜廬(1957)。中國近代出版史料二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Duara, Prasenjit、王福明(2010)。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何明星(2007)。著述與宗族:清人文集編刻方式的社會學考察。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張仲民(2009)。出版與文化政治:晚清的「衛生」書籍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召奎(1985)。中國出版史概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Schudson, M.、何穎怡(1993)。探索新聞:美國報業社會史。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威爾伯.施拉姆、金燕寧(1990)。大眾傳播媒介與社會發展。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von Hayek, Friedrich August、鄧正來(1997)。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干春松(2003)。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歐陽健(1997)。晚清小說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夏新華(2004)。近代中國憲政歷程:史料薈萃。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馬爾科姆‧盧瑟福、陳建波、郁仲莉(1999)。經濟學中的制度:老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Giddens, Anthony、李康、李猛(1998)。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Bloch, Marc Léopold Benjamin、張和聲、程郁(2006)。為歷史學辯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Gruner, Theo、隗仁蓮(2003)。歷史哲學--批判的論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周曉虹(2004)。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楊師群(2007)。中國新聞傳播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Tönnies, Ferdinand、林榮遠(1999)。共同體與社會: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王爾敏(200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周良霄(1999)。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戈公振(1955)。中國報學史。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Foucault, Michel、謝強、馬月(1998)。知識考古學。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王爾敏(2003)。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蘇全有(2005)。清末郵傳部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Mosco, Vincent、胡正榮(2000)。傳播:在政治和經濟的張力下。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Britton, Roswell S.(1933)。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 1800-1912。Kelly & Walsh。  new window
97.劉文鵬(2004)。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係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徐登明(1994)。編輯出版家葉聖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李秀雲(2004)。中國新聞學術史(1834-1949)。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劉哲民(1992)。近現代出版新聞法規彙編。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方平(2007)。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葛兆光(2005)。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馮桂芬(2002)。校邠廬抗議。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埃米爾・涂爾幹、渠敬東(2000)。社會分工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李華興(1984)。梁啟超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郎勁松(2003)。中國新聞政策體系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秦英君(2005)。科學乎 人文乎:中國近代以來文化取向之兩難。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North, Douglass Cecil、劉守英、杭行(1994)。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T・F・卡特、吳澤炎(1991)。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項翔(2001)。近代西歐印刷媒介研究--從古騰堡到啟蒙運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Slack, Jennifer Daryl(1984)。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nd Society。Ablex。  new window
112.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De Tarde, Gabriel、何道寬(2005)。傳播與社會影響。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黃金麟(2006)。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新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Jeanneney, Jean-Noël、段慧敏(2005)。西方媒介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Wright, Mary Clabaugh、房德鄰(2002)。同治中興:中國保守主義的最後抵抗(1862-187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Eisenstein, Elizabeth L.(1979)。The Printing Press as an Agent of Chan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8.馬光仁(1996)。上海新聞史(1850-1949)。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Innis, Harold、何道寬(2003)。傳播的偏向。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孫寶瑄(1983)。忘山廬日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皮埃爾.布爾迪厄、許鈞(2000)。關於電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祝建華、武偉(1987)。大眾傳播模式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汪榮祖(2002)。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唐力行(2003)。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熊月之、張敏(1999)。上海通史,第6卷:晚清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Postman, Neil(1993)。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New York: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127.葉樹聲、余敏輝(2000)。明清江南私人刻書史略。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李孝悌(2001)。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李宏、李民(2006)。傳媒政治。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大衛・巴勒特、趙伯英、孟春(1989)。媒介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Carey, James W.、丁未(2005)。作為文化的傳播。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陳昌鳳(2007)。中國新聞傳播史--媒介社會學的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李鴻章(1997)。李鴻章全集・奏稿。海南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Fulanke, C. Xie、王永(2003)。社會的精神基礎。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李寶臣(2002)。文化衝撞中的制度慣性。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戴元光、金冠軍(2000)。傳播學通論。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Weber, M.、韓水法、莫茜(2002)。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中央編譯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章開沅(2000)。中國近代史上的官紳商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Schiller, Herbert I.、劉曉紅(2006)。大眾傳播與美利堅帝國。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馬光仁(2007)。中國近代新聞法制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Whitehead, Alfred North、周邦憲(2007)。宗教的形成:符號的意義及效果。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McQuail, Denis(1994)。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143.E・M・羅傑斯、殷曉蓉(2003)。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Mingers, John、Willcocks, Leslie(2004)。Soci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for Information Systems。John Wiley & Sons Ltd.。  new window
145.Isaac, Peter、McKay, Barry(2000)。The Mighty Engine: the Printing Press and Its Impact。St Paul's Bibliographies。  new window
146.R・科斯、劉守英、胡莊君(1996)。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Hiebert, Ray Eldon、Ungurait, Donald F.、Bohn, Thomas W.、潘邦順(1996)。大眾傳播媒介。臺北市:風雲論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Schwartzs, Tony、蒯亮(1985)。傳播媒介--第二位元上帝。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阿諾德・湯因比、劉北成、郭小凌(2000)。歷史研究。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埃弗雷特・M・羅傑斯、辛欣(2002)。創新的擴散。北京市: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安東尼・奧羅姆、張華清(2006)。政治社會學導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安東尼・吉登斯、田祐中、劉江濤(2003)。社會學方法的新規則。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白壽彝(2007)。中國交通史。北京市: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伯納德・巴伯、顧昕(1992)。科學與社會秩序。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倉理新(2007)。書籍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曾小華(2004)。文化・制度與社會變革。北京市:中國經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常立農(2003)。技術哲學。長沙市:湖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陳慶德(2001)。資源配置與制度變遷。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陳堂發(2008)。新聞媒體與微觀政治。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程予誠(2005)。新媒介科技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大衛・阿什德、邵志擇(2003)。傳播生態學。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戴元光(2000)。傳播道德論。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戴元光(2004)。戴元光自選集。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丹尼爾・W・布羅姆利、陳郁(1996)。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丹尼爾・傑・切特羅姆、曹靜生、黃艾禾(1991)。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從莫爾斯到麥克盧漢。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鄧尼斯・古萊特、邾立志(2004)。靠不住的承諾--技術遷移中的價值衝突。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鄧尼斯・麥奎爾、崔保國、李琨(2006)。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道格拉斯・C・諾思、陳郁(1997)。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道格拉斯・C・諾思、杭行(2008)。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上海市: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丁和根(2007)。中國傳媒制度績效研究。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丁賢勇(2007)。新式交通與社會變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凡勃倫、蔡受百(1964)。有閒階級論。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方漢奇、史媛媛(2006)。中國新聞事業圖史。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方曉紅(2004)。中國新聞史。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費正清、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1985)。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傅大友、袁勇志、芮國強(2004)。行政改革與制度創新。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高亮華(1996)。人文主義視野中的技術。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高旺(2003)。晚清中國的政治轉型:以清末憲政改革為中心。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史革新(1996)。中國社會通史・晚清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郝樸寧、陳路、李麗芳、羅文(2005)。中國傳播史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胡大澤(2006)。美國的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黃瑚(1999)。中國近代新聞法制史論。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黃瑚(2001)。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霍華德・裘伯、昝廷全(2006)。傳媒政策與實務。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加布里埃爾・A・阿爾蒙德、G・賓厄姆・鮑威爾、曹沛霖(1987)。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姜希河(1999)。中國郵政簡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金觀濤、劉青峰(2010)。觀念史研究。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柯克・詹森、展明輝(2005)。電視與鄉村社會變遷。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匡導球(2009)。中國出版技術的歷史變遷。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李彬(2007)。中國新聞社會史(1815-2005)。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李龍牧(1985)。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李長莉(2002)。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梁家祿(1984)。中國新聞業史(古代至一九四九)。南寧市: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林毅夫(2005)。制度、技術與中國農業發展。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劉家林(2005)。中國新聞通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劉青峰(2006)。讓科學的光芒照亮自己。北京市: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劉文海(1996)。技術的政治價值。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羅伯特・K・默頓、范岱年、吳忠、蔣效東(2002)。十七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馬克斯・H・布瓦索、王寅通(2000)。信息空間--認識組織、制度和文化的一種框架。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邁克爾・埃默里、愛德溫・埃默里、南茜・L・羅伯茨、展江(2001)。美國新聞史:大眾傳播媒介解釋史。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邁克爾・哈特、蘇世軍、周宇(1988)。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人。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尼古拉斯・加漢姆、李嵐(2005)。解放・傳媒・現代性。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派特里斯・費里奇、劉大明(2008)。現代信息交流史。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潘偉傑(2005)。制度、制度變遷與政府規制研究。上海市: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皮埃爾・布林迪厄、劉成富、張豔(2005)。科學的社會用途。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皮埃爾・布林迪厄、包亞明(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林迪厄訪談錄。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讓・拉特利爾、呂乃基(1997)。科學和技術對文化的挑戰。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上海圖書館(1986)。汪康年師友書劄。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史蒂文・瓦戈、王曉黎(2007)。社會變遷。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斯坦利・J・巴倫、劉鴻英(2005)。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蘇鎮(1993)。編輯出版系統論。北京市: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孫藜(2007)。晚清電報及其傳播觀念(1860-1911)。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孫隆基(1985)。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香港:集賢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陶鶴山(2001)。市民群體與制度創新--對中國現代化主體的研究。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陶菊隱(1998)。政海軼聞。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汪丁丁(1995)。經濟發展與制度創新。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汪丁丁(2002)。自由與秩序--中國學者的觀點。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王國斌、李伯重、連玲玲(2005)。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王海傳(2007)。人的發展的制度安排。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王綠萍(2007)。四川近代新聞史。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王文利(2007)。近現代新聞圖像研究。長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王燕(2002)。晚清小說期刊史論。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威廉・費爾丁・奧格本、王曉毅、陳育國(1989)。社會變遷--關於文化和先天的本質。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威廉・麥克高希、董建中、王大慶(2003)。世界文明史。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韋森(2003)。文化與製序。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吳帆(2007)。集體理性下的個體社會行為模式分析。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吳飛、王學成(2006)。傳媒・文化・社會。濟南市: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吳廷俊(2001)。科技發展與傳播革命。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肖燕雄(2008)。微觀新聞制度論。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小摩里斯・N・李克特、顧昕、張小天(1998)。科學是一種文化過程。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辛鳴(2005)。制度論:關於制度哲學的理論建構。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徐培汀(2005)。中國傳播思想史(近代卷)。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徐琴媛(2005)。中外新聞發佈制度比較。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許正林(2008)。中國新聞史。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薛君度、劉志琴(2001)。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觀念變遷。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亞當・斯密、郭大力、王亞南(1997)。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楊幼炯、瞿同祖(1936)。近代中國立法史/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1988)。葉聖陶集。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伊莉莎白・愛森斯坦、何道寬(2010)。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伊錫爾・德・索拉・普爾、鄧天穎(2008)。電話的社會影響。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尹保雲(2001)。什麼是現代化--概念與範式的探討。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尹鐵(2005)。晚清鐵路與晚清社會變遷研究。北京市:經濟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於翠玲(2006)。傳統媒介與典籍文化。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袁軍(2000)。新聞媒介通論。北京市: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袁慶明(2003)。技術創新的制度結構分析。北京市:經濟管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袁偉時(2003)。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詹姆斯・馬奇、馬丁・舒爾茨、周雪光(2005)。規則的動態演變:成文組織規則的變化。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張詠華(2002)。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張宇燕(1992)。經濟發展與制度選擇。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趙汀陽(2005)。沒有世界觀的世界。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趙旭東(2003)。反思本土文化建構。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鄭觀應(1982)。鄭觀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鄭涵、金冠軍(2008)。當代西方傳媒制度。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支庭榮、邱一江(2004)。外國新聞傳播史。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周佳榮(2005)。蘇報及蘇報案。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朱從兵(2006)。李鴻章與中國鐵路。北京市:群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朱勇(1999)。中國法制通史。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鄒讜(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和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金炎午(1992)。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知識大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方漢奇、李矗(2005)。中國新聞學之最。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黃天鵬(1990)。新聞學刊全集。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戚其章(1996)。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徐載平(1988)。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北京市: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張靜廬(1954)。中國現代出版史料(甲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張靜廬(1959)。中國現代出版史料丁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張星烺、朱傑勤(2003)。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7.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編輯室、中央檔案館明清檔案部編輯組(1961)。洋務運動。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8.中國史學會(1957)。太平天國。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9.中國史學會(1962)。鴉片戰爭。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0.Redfield, Robert(1956)。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71.丁淦林(2002)。中國新聞事業史。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2.夏曉虹(2001)。晚清社會與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3.Mitchell, W. J. Thomas、陳永國、胡文徵(2006)。圖像理論。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4.李楠(2006)。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5.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6.孫毓堂(1957)。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7.羅榮渠(2004)。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8.王林(2004)。西學與變法--《萬國公報》研究。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9.李天綱(1998)。萬國公報文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0.秦紹德(1993)。上海近代報刊史論。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1.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1979)。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2.約翰.彼得斯、何道寬(2003)。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3.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2005)。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4.Duara, Prasenjit、王憲明、高繼美、李海燕、李點(2009)。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5.湯志鈞、康有為(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6.朱壽朋、張靜廬(1958)。光緒朝東華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7.Habermas, Jürgen、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傑(1999)。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8.邢懷濱(2005)。社會建構論的技術觀。瀋陽:東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9.宋原放(2004)。中國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