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之教育與醫療
作者:林欐嫚
作者(外文):Li-man L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清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從軍僧社會教育尼僧教育佛教慈愛醫院佛教醫療Armed monksSocial educationNuns’ educationThe Buddhism Ji-ai HospitalBuddhism medica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1895年臺灣成為日本之殖民地,佛教從軍僧侶隨著日軍進臺,此為日本佛教入臺之開端。八宗十四派相繼來臺布教,臨濟宗妙心寺派較其他派別晚入臺,明治30年(1897)大本山命大崎文溪於澎湖開始布教。明治32年(1899)梅山玄秀赴臺,在總督兒玉源太郎之助緣下,明治44年(1911)臨濟護國禪寺完成,開始在臺布教事業。
臨濟禪寺第二任總監長谷慈圓與臺南開元寺、臺北凌雲寺、嘉義大仙岩等合作,大正6年(1917)於臨濟禪寺創立鎮南學林。但因後援團體道友會之經營不善等諸多因素,於大正11年(1922)廢校。因而臨濟宗更積極拉攏臺灣之寺、廟、齋堂。昭和7年(1932)第八任總監高林玄寶來臺,致力臺灣僧侶之培養,於昭和9年(1934)正式成立專修道場。除培養僧侶人才外,妙心寺派也發展社會教育、日曜學校、舉辦國語講習會、佛教講演會。昭和12年(1937)爆發中日戰爭,使該派也展開幼兒教育,於聯絡之寺院中設置保育園、幼稚園。大本山派遣東海昌道尼、澤木弘道尼來臺布教,昭和15年(1940)起開始舉辦尼僧講習會。心繫臺灣布教的澤木弘道尼,戰後極為隱密地再次來臺,歸化臺籍,默默行善奉獻直至圓寂。
昭和4年(1929)為幫助貧民且欲破除臺灣人宗教治病之陋俗,精通臺語的該派布教師東海宜誠努力奔走,結合臺灣人之愛心,在高雄創設了佛教慈愛醫院。為能持續經營,所以成立財團法人佛教慈愛院、財團法人佛教慈愛院後援會之雙重後援會,以支持該院之經費。臨濟宗透過教育與醫療之布教方式,提昇了臺灣僧侶的素質,也成就了臺灣之佛教醫療的正式開端。
In 1895, Taiwan became Japanese colony.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into Taiwan from those Japanese armed monks. Eight Sects and Fourteen Schools in Buddhism were also brought into Taiwan continually. The Myoshin-jiSchool of the Rinzai sect came into Taiwan later than other sects. In 1897 headquarters order Osaki-bunnkei started to preach in Penghu. Furthermore, Umeyama-gennsyuu came into Taipei with Governor-General Gentaro Kodama’s help in 1899. The Temple of Rinzai sect was finished in 1911.The Rinzai sect started to deliver its sermon.
The second chief, Hasetani-jienn founded the Sinnnanngakurinn Buddhist school in 1917. However, it was forced to be closed due to some financial problems. In 1932, the eighth chief, Takabayasi-genpo, set the Sennsyuudoujyo in 1934 and dedicated to Taiwanese monks’ fostering. Besides, social education, Japanese education and Buddhist speech were developed in Myoshin-ji School. In 1937,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broke out. Therefore, the Myoshin-ji School started to set Sunday-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 in at temples. Three years later, Buddhism seminar for nuns began.
In 1924, in order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and away with undesirable customs of the treat an illness by religion, Toukai-gisyou worked hard to built the Buddhism Ji-ai Hospital in Kaohsiung, also established the supporters' group. The Rinzai sect completed missionary work through education and medical institution, promoted the Taiwanese monks' quality and started the Buddhism medical treatment.
一、中文
(一)、專書
《臺灣醫療四百年》,臺北市, 經典雜誌, 2006,初版。
中村元 著、江支地譯,《慈悲》,臺北,東大,1997。
王見川、李世偉主編,《臺灣宗教資料彙編》,臺北,博揚,2009,第2輯,第4册。
王見川、李世偉著,《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1999,初版。new window
江 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南天,臺北市,2001,初版。
江 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南天,臺北市,1996,初版。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市,五南,2009,初版。
何綿山,《臺閩佛教源流與互動》,臺北市,中國佛教會, 2010。
吳 敏霞,《日據時期的台灣佛教》,太平慈光寺,臺中縣太平市,2007,初版。
宋光宇,《宗教與社會》,臺北市,東大,1995。
宋光宇,《論語心解 : 從心性的修煉和體悟探索<<論語>>的真實意涵》,臺北市, 萬卷樓,2008。
施德昌,《臺灣佛教名蹟寶鑑》,民得寫真館編,1941。
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臺灣佛教的探索》,臺北縣蘆洲市, 博揚文化, 2005年, 初版。
徐壽,《臺灣全臺寺院齋堂名蹟寶鑑》,臺南,國清寫真館,1932。
高市醫師公會,《高雄醫療史》,高雄市,高雄市醫師公會編,1998。
張勝彥,《臺灣開發史》,臺北縣,國立空中大學,1996,初版。new window
梁湘潤、黃宏介,《臺灣佛教史》,臺北市,行卯出版,1995,2版。
陳永興,《臺灣醫界人物誌》,臺北市, 望春風文化, 2004,初版。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市, 新自然主義, 2003,4版。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new window
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 供像篇》,臺北市,藝術家,2008,初版。
陳清香,《台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市,文津,2005,初版。
陳清香,《台灣宗教藝術》,空中大學,臺北縣蘆洲市,2003,初版。
陳鵬仁,《日本文化史導論》,臺北市,致良,2009
陳鵬仁譯,《中日關係史》,臺北市,水牛,1900。
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甲午戰爭:中日世紀之戰》,臺北市,開今文化出版,199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2002,初版。new window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臺北市,眾文, 1980。new window
黃葉秋造,《鎮南記念帖》,臺北市,鎮南山臨濟護國禪寺,1913。
鈴木滿男,《日本人在臺灣做了什麼》,臺北市, 前衛, 2002,初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編,《臺灣省通志卷二人民志宗教篇》(上)、(下) ,臺北市,眾文,1980。
劉枝萬,《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1961。
慧嚴法師,《心遊佛教文化交流》,高雄市,春暉,2012,初版。
鄭卓雲,《台灣開元寺誌略稿》收錄於《臺灣宗教資料彙編》第二輯,第4冊(臺北市,博揚,2010。)
戴浩一,顔尚文主編,《台灣史三百年面面觀》,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硏究中心,2008,初版。new window
顔尚文主編,《臺灣佛敎與漢人傳統信仰硏究》,嘉義縣民雄鄉,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硏究中心,2008,初版。
釋慧嚴,《臺灣佛教史論文集》,高雄市,春暉,2003,初版。.new window
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市,春暉,2008,初版。
闞正宗,《物華天寶話開元: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文物精華》,臺南,臺南開元寺,2010。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 》,博揚,臺北,2011。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東大圖書公司,臺北市,初版,1999。
闞正宗,《臺灣佛教史論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2008,1版,簡體版。
(二)、論文
1、期刊論文
王見川,〈略論日僧東海宜誠及其在台之佛教事業〉,《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9年3月,頁357-382。new window
江燦騰,〈日治時期高雄佛教發展與東海宜誠〉,《中華佛學學報》卷16,2003年7月,頁211-231。new window
江燦騰,〈日據時期臨濟宗妙心寺派日僧東海宣誠來台經營佛教事業的策略及其成效〉(一)、(二)《妙林》9卷1月號,1997年,頁37-40;2月號,頁23-27。
李志夫,〈佛教對中日文化影響之比較〉,《中華佛學學報》第11期,1998,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03-117。
松金公正,〈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台灣佈教-以寺院數及信徒人數的演變為考察中心〉,《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1999,2月,頁192-222。new window
林欐嫚,〈由訪談玄祐尼(黃玉灼女士)中-論日治時期臨濟宗妙心寺派在臺之尼僧教育〉《圓光佛學學報》第22期,2013年12月,頁219-258。new window
釋慧嚴,〈再檢視日治時代臺灣佛教界從事的教育事業〉,《中華佛學學報》第16期,2003,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頁169-210。
闞正宗,〈日治台灣佛教的特點與研究〉,《圓光佛學學報》第18期,2012年6月,頁97-138。new window
闞正宗,〈日僧佐佐木珍龍的臺灣開教:佛教曹洞宗在殖民初期(1895-1901)的活動〉,《圓光佛學學報》第21期,2013年6月,頁125-161。new window
闞正宗,〈從「從軍僧」到「臺灣開教使」—日據初期(1895-1912)佛教各宗的臺灣開教〉《護僧》第45期,中華佛教護僧協會,2006年12月,頁8-30。
2、論文集論文
王見川,〈日據時期台灣佛教史二論〉,《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月,頁195-209。
江燦騰,〈日據時代台灣北部曹洞宗大法派的崛起 覺力禪師與大湖法雲寺派〉,「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6年12,頁47-84。
李志夫,〈台灣佛教教育之回溯、檢討與展望〉,《文化與當代世界:慶祝印順導師百歲嵩壽學術論文集》,現代佛教學會編輯,臺北市,文津,2005。
香光尼眾佛學院主編,《比丘尼的天空 : 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9佛教僧伽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財團法人伽耶山基金會,臺北市,2010。
陳清香,〈妙禪法師的生平履歷再考〉,「台灣佛教通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4年6月。
闞正宗,〈日治台灣佛教的特點與研究〉,《台灣佛教論壇—從清朝、日治到當代台灣佛教文集》2011年1月9日。new window
3、學位論文
王宣蘋,《日治時期留學日本的尼僧》,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李元弘,《當代藥師法門之實踐─以臺灣及日本關西地區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
康云主,《日據時代的基督教政策出探-以韓國與台灣基督教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提寬法師,《日據時期台灣佛教『教育事業』之研究》,圓光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闞正宗,《日本殖民時期臺灣「皇國佛教」之研究「教化、同化、皇民化」下的佛教(1895-1945)》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9。new window
(三)、古籍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卷49。
《三國志》魏書三十,北京,中華,1966。
《後漢書》(十)〈傳〉九,北京,中華,1966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北京,中華,1966。
《論衡》卷八、卷十九,北京,中華,1966。

二、日文
(一)、專書
《日本殖民地史》3臺灣,東京,每日新聞社,1987。
《殖民地社會事業關係資料台灣編》第2冊,近現代資料刊行会,2000。
《臺灣史料稿本》,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900、1917。
《臺灣事情》,臺灣總督府,1935。
《親鸞聖人御消息集》收藏於《国訳大蔵経: 昭和新纂》宗典部,第4巻,東京,東方書院,1932。
万朝報社新日本史編纂局,《新日本史》第3巻,東京,万朝報社,1926。
三浦周行,《中等教育日本史教科書.上級用》,東京,開成館,1913。
丸井圭治郎,《臺灣佛敎》,出版地不詳,出版單位不詳,出版年不詳。
土屋詮敎,《明治佛敎史》,東京,三省堂,1939。
土屋詮教,《日本宗教史》,東京,早稲田大学出版部,1907。
土屋詮教,《宗教教育問題の帰結》,東京,大雄閣,1928。
大内青巒,《明治天皇と仏教》,東京,鴻盟社,1912。
大國督,《臺灣カトリツク小史》,臺北市,杉田書店,1941。
大富秀賢,《明治天皇ト真宗》,京都,西村護法館,1912。
大橋捨三郎,《真宗本願寺台灣開教史》,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臺北市,1935。
小林洵,《日本僧侶の位置》,京都,興教書院,1889。
小室裕充,《近代仏教史研究》,京都市,同朋社,1987,初版。
山本忍梁,《東寺沿革略誌》,京都,教王護国寺,1916。
山県玄浄,《百錬之鉄腸》,京都,燈会,1897。
川上 孤山,《妙心寺史》,思文閣,京都,1975年。
川手晴雄《日本の近現代史 : 過去の過ちを未來の戒めに》,臺北市, 尚昂文化, 2010年,初版。
不著撰人,《臺灣史料稿本》,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917年。
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編,《近代日本の形成と宗教問題》,東京都,中央大学出版部,1993改訂版。
仏教聯合会編,《日本佛教要覽》,東京,仏教聯合会,1925。
文部省宗教局編,《宗教要覧》,東京,文部省宗教局編,1916。
文部省普通学務局 編,《社会教育講演集》,東京,帝国地方行政学会,1921。
水谷寿、横田満,《大谷派近代年表》京都,大谷派本願寺編纂課,1924。
加藤美侖,《日本文化吾等の仏教常識》,東京,朝香屋書店,1923 。
北田耕也,《明治社会敎育思想史硏究》,東京,学文社,1999。
古典保存會編,《元興寺縁起:醍醐寺本》,東京,古典保存會,1927。
司法省大臣官房庶務課編,《徳川禁令考》62巻後聚40巻‧第五帙,東京,司法省調査課,1932。
平安専修学院 編,《仏教各宗大意》下巻,京都,興教書院,1926。
本多辰次郎,《皇室と仏教》,東京,東方書院,1933。
田中善立,《臺湾と南方支那》,東京市,新修養社,1913。  
田村圓澄,《図說日本仏敎の歷史》,東京都,佼成出版社,1996。
矢吹慶輝,《思想の動向と仏教》,東京,大雄閣,1933。
石川一郎,《江戸文学俗信辞典》,東京,東京堂,1989。
石井進 等,《詳説日本史》B,東京,山川出版社,2014。
石井研堂,《明治事物起原》,東京,橋南堂,1908,
石井善市郎,《京都名勝鑑:鮮明写真入》,京都,1916。
石村貞一,《仏教各宗大意》,東京,石村貞一,1886。
吉田久一,《日本佛教近代社會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4。
安藤元節,《臺灣大觀》,日本合同通信社,東京市,1932。
池田英俊等編,《福祉と仏教》救いと共生のために,東京都,平凡社,2000,初版。
西谷順誓,《仏教とは何ぞや》,京都,法林館,1916。
辻善之助,《日本仏教史概説》,東京,好学社,1948。
辻善之助,《日本文化と佛敎》,東京,大日本圖書社,1937。
辻善之助,《皇室と日本精神》,東京,大日本出版,1944。
辻善之助,《慈善救済史料》,東京,金港堂書籍,1932。
佐佐木珍龍,《從軍實歷夢遊談》,東京,鴻盟社,1900。
妙心寺大觀編輯委員會,《妙心寺大觀》,京都,妙心寺派宗務本所,1974。
志田利著,《仏教と社会福祉》,京都市,平樂寺書店,2005,初版。
杉山靖憲,《臺灣名勝舊蹟誌》,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1916。
参業会,《大阪府仏教各宗聯合寺院名簿》,大阪,参業会編纂部,1913。
国民新聞社編,《明治天皇聖徳奉頌講演集》,東京,国民新聞社,1921。
服部敏良,《室町安土桃山時代医学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1。
東洋経済新報社,《明治金融史》,東京,東洋経済新報社,増訂4版,1912。
東海亮道編、野川博之著,《台湾三十三観音巡拝》,大阪市,朱鷺書房,2004。第1版,第1刷。
長岡乗薫,《通俗仏教百科全書》第3巻,東京,開導書院,1891。
柏原祐泉,《日本仏教史》[4]近代,吉川弘文館,東京,1986。
狩谷望之,《古京遺文》,東京,随筆集誌発行所,1893。
秋野孝道,《曹洞宗意講話》,東京,一喝社,1914。
祖風宣揚会,《皇室と真言宗》,京都,六大新報社,1915。
神長倉真民,《閥族の解剖》,東京,四方社,1917。
高楠順次郎,《国民と宗教》,東京,丙午出版社,1909。
高楠順次郎、望月信亨,《聖徳太子御伝叢書》,東京,金尾文淵堂,1942。
堀江八郎,《南征史》,東京,春陽堂,1897。
常盤大定,《日本佛敎の硏究》,東京,春秋社松柏館,1943。
梶浦 逸外,《仏教東漸七十年》,岐阜,正眼寺,1962。
淺野研真,《日本佛教社會事業史》,東京,凡人社,1934。
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東京,裳華房,1904。
富井隆信,《明如上人御一代略伝》,京都,興教書院,1903。
森清人,《教育敕語謹話》,東京,直靈出版,1943。
渡辺幾治郎,《日本社会問題史観》東京,大日本文明協会事務所,1925。
渡辺幾治郎,《皇室と社会問題》,東京,文泉社,1925。
菊池寛,《明治文明綺談》,東京,六興商会出版部,1943。
袴谷憲昭,《日本仏敎文化史》,東京,大蔵出版,2005。
雄山閣,《類聚伝記大日本史》第七卷,東京雄山閣,1936。
黑板勝美,《日本書紀私記》,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9。
黑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編,《日本書紀》卷19,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86。
黑板勝美編‧新訂增補國史大系12《扶桑略記》,東京都,吉川弘文館,1999。
椿本義一,《台湾大観》,東京,大阪屋号書店,1923。
源光圀 修,《大日本史》仏事志1,徳川篤敬,東京,1900。
道元,〈辨道話〉收錄於《正法眼蔵》,東京,国母社,1896。
道端 良秀,《日中仏教友好二千年史》,東京都,大東出版社,1987,初版。
臺湾総督府,《臺湾総督府統計書》第1-46回,臺北,臺湾総督府,1912-1944。
澎湖廳,《澎湖事情》,臺北市,澎湖廳,1936。
蔡錦棠,《日本帝國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橋川正,《日本仏教と社会事業》,東京,丙午出版社,1925。
橋川正,《日本仏教文化史の研究》,京都,中外出版,1924。
鍋島直樹、長上深雪、嵩満也編,《仏教生命観の流れ》縁起と慈悲,京都市,法藏館,2006,初版。
(二)、論文
1、期刊論文
吉田政博,〈戦国期における陣僧と陣僧役〉,《戦国史研究》,東京,戦国史研究會,吉川弘文館,30號,1995年8月,頁1-11。
名和月之介,〈仏教と軍事援護事業-日清戦争における西本願寺教団の事業を端緒として-〉,《四天王寺国際仏教大学紀要》第40號,2005年9月,頁10-28。
名和月之介,〈明治中期における仏教慈善事業の形成について〉,《四天王寺国際仏教大学紀要》,大学院第4号、人文社会学部第39号、短期大学部第47号,2005年3月,頁29-44。
名和月之介,〈感化救済事業と仏教─内務省救済行政と仏教との結合様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四天王寺国際仏教大学紀要》第44号,2007年3 月,頁89-123。
松金公正,〈日本統治期における妙心寺派台湾布教の変遷─臨済護国禅寺建立の占める位置─〉,《字都宮大學國際學部研究論集》第12號,2001年10月,頁137-162。
松金公正,〈日本植民地初期台湾における浄土宗布教方針の策定過程(上)〉,《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第13号,2002年3月,頁213-232。
松金公正,〈日本植民地初期台湾における浄土宗布教方針の策定過程(下)〉,《宇都宮大学国際学部研究論集》第14号,2002年10月,頁87-109。
松金公正,〈植民地時期台湾における 日本仏教寺院及び説教所の設立と展開〉《台灣史研究》第16號,1998年10月,頁18-33。
胎中千鶴,〈日本統治期台灣における臨濟宗妙心寺派の活動──1920~30年代を中心に-〉《台灣史研究》第16號,1998年,頁3-17。

二、期刊
《太陽》(1896-1922),德島,太陽新聞社。
《正法輪》(1894-1941),京都,臨濟宗妙心寺派。
《佛教》100-104號,1895,東京,佛教學會。
《宗報》(1931、1933、1935、1937),臺南,臨濟宗妙心寺派。
《宗報》第1-23號,(1896-1897),東京,曹洞宗。
《社會事業の友》第100期,臺北市,臺灣社會事業協會,1937年3月。
《南瀛佛教》(1923-1944),臺灣。1941年起更名為《臺灣佛教》。
《高雄市社會事業概要》,1936年6月、1939年,高雄市。
《密嚴教報》(1894-1895),東京,密嚴教報社出版。
《曹洞教報》第1-33號,(1895-1896),東京,曹洞教報社。
《淨土教報》第290-519號,(1897-1902),京都,淨土教報社。
《傳燈》(1894-1895),京都,真言宗傳燈會。
《圓通》(1933-1938),臺灣,臨濟宗。
《實業之臺灣》1919年1月1日,108期。
《臺灣自治評論》3卷,1期,1938年1月1日。
《臨濟時報》(1941-1944)。《正法輪》於1941年5月起,改名為《臨濟時報》創刊 919號,但仍延續《正法輪》之號數。
妙心寺大本山,《禪文化》第17號,京都,昭和34年(1959)9月1 日。

四、報紙
《方面時報》18期,1936年5月20日,東京,東京市社会局。
《明教新誌》CD-ROM版(1894-1895),高野山大學附屬圖書館監修。
《臺南新報》(1925-1932),臺南,臺南活版社。
《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4),臺灣,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愛國婦人新報》(1931-1941),臺北市,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五、其他
CBETA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網址::http://www.cbeta.org/
CBETA電子版,網址:http://ccbs.ntu.edu.tw/
〈近代化が進んだ仏教界〉2011年7月11日。「ふつうのお寺」網址:http://futsu-no-otera.jp/?p=3139
《總督府檔案》(1895-1945)
講談社カラー版《日本語大辞典》,東京,講談社,1989。
石原幸作,〈臺北市地圖〉,臺灣日日新報社發行,1930。洪德揚,〈北投湯守觀音考〉,網址:www.btcc.org.tw/web/94tc/show2A/hong.doc
素道尼親手履歷手稿。
東海宜誠親筆手稿經歷書。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