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解嚴後台灣漢傳佛教的轉型與發展(1987-2007)
作者:蔡美端
作者(外文):TSAI,MEI-TUA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顏尚文
楊維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解嚴台灣漢傳佛教佛教組織佛教寺廟佛教倫理Abolition of Martial Law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Buddhist OrganizationBuddhist TemplesBuddhist Eth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
漢傳佛教從明末清初傳入台灣之後,歷經明清時期、日治時期、戒嚴時期、解嚴至今已經三百多年,早已深入台灣民間,而成為台灣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嚴之後的台灣,因為政治的急遽改革,科技及網路的急速發展,使社會的變遷加速,各種政治社會運動也風起雲湧。在這樣的社會變遷中,個人與團體都不由自主的受到影響,佛教當然也不會例外。所以,本文主要是想要探討解嚴對台灣漢傳佛教有什麼樣的影響﹖佛教如何改革或轉型﹖以因應這樣急遽變化的政治社會環境。所以,本文首先是透過不同的佛教組織:中國佛教會、中華佛寺協會、嘉義縣的佛教寺廟、齋教,在解嚴之後的轉型與發展,來了解台灣漢傳佛教在解嚴之後的變化。
另外,台灣在解嚴之後,因為社會政治的改革開放,加速了與國際社會的接軌,也帶來了一連串社會倫理的改變、生態環境的改變、環保議題的受到重視、醫學的發達、網路的快速發展等,帶動了各種倫理的提倡與關注。這樣的多元價值觀,所帶來的各種各樣不同的看法,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團體或個人,若無法調整心態與行為表現,來適應這些倫理的變遷,將可能導致自己的進退失據。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台灣漢傳佛教要如何適應﹖並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回應社會的需求,這是當代台灣漢傳佛教的重要課題,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
Since late Ming(明) and early Qing(清) dynasty, Chinese Buddhism had had a real impact on Taiwan’s society, and formed the necessary part among Taiwan culture during past three hundred years: Ming and Qing period, Japanese ruled period, Martial Law imposing and lifting period. After the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the whole society changed rapidly in Taiwan. There are a variety of political movements held, like a rising wind and scudding clouds, due to the sharp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network. During this change, individual or the community got impacted more or less. Buddhism, of course, couldn’t be excluded. Therefore, we are going to discuss how Chinese Buddhism got impacted after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How would Buddhism innovate or transform for adapting this quick chang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this thesis, I am trying to find out the change of Buddhism after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in Taiwan, through different Buddhist organizations, like BAROC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中國佛教會), CBTA (Chinese Buddhist Temple Association中華佛寺協會), Buddhist temples and Zhāijiào (Chinese religions of fasting齋教) in Chiayi county (嘉義縣), by analyzing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esides, after abolition of Martial Law, Taiwan quickly connected with global society, due to the open wa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That brought a series of ethical change, and the chang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ssu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also valued.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rapid evolvement of global network also drew our attention on a variety of ethical issues. Facing these multiple views of value, individual or the community who live in this modern society, if not being able to adjust our mind and behavior to adapt to these changes, we would lose ourselves from proper response. In this kind of social environment, how Chinese Buddhism would do to get with it? Here, I also propose my opinion to respond our social needs. I think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Modern Chinese Buddhism in Taiwan, and also the purpose of my research.
參考資料

基本資料
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藏經》叢書之二,台北大乘印經會影印,1992年三版。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二卷,台北世樺印刷,1994年印行。
佛陀耶舍譯,《四分比丘尼戒本》,《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二卷,台北世樺印刷,1994年印行。
失譯,《大愛道比丘尼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二十四卷,台北世樺印刷,1994年印行。
佛陀耶舍譯,讀體依藏重刻,《四分比丘尼戒本》,台中瑞成書局,1982年4月再版。
雲林縣政府編製,<雲林縣寺廟名冊>,2006年。
《嘉義聽神社、佛寺與廟宇調查報告書》,1915年。
嘉義廳,《嘉義廳社寺廟宇取調書》,1915年。
<嘉義縣寺廟登記表>,嘉義縣政府檔案2004年。
《西螺堡祠廟齋堂臺帳》,明治四十年(1907)。
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鑑》,台灣日日新報社台南支局,1933年。
朱其昌主編,《台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高雄:佛光出版社,1977年。
張文進主編,《台灣佛教大觀》,台中:正覺出版社,1957年。
陳清誥、謝石城編著,《台灣省嘉義縣市寺廟大觀》,台南:文獻出版社,1964年。
釋信融,<嘉義縣佛教寺廟調查記錄>,2007-2008年。
釋信融,<佛教篇>,《嘉義縣志.宗教志》,http://163.29.235.132/cyhgcultural/files/09-宗教志413-420.pdf。

中華佛寺協會、財團法人佛寺文教基金會,《中華佛寺協會成立十週年紀念特刊》,高雄市:中華佛寺協會,2002年5月。
《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護國千佛三壇大戒會尼部同戒錄》,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出版,1997年6月編印。
《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同戒錄》,台中市中華南菩陀淨戒學會,1998年。
印度菩提伽耶國際三壇大戒傳戒委員會,《印度菩提伽耶國際三壇大戒戒會特刊》,新北市:佛光,1998年。
《靈泉禪寺開基一百週年啟建傳授千佛三壇大戒紀念專集》,財團法人靈泉禪寺,2000年10月31日出版。
《三壇大戒佛事問答唱誦簡則》。
潘是輝,<雲林縣齋堂>,未刊稿。
釋性慧,<華藏庵沿革史>,未刊稿。
王見川編,《台南德化堂史修訂稿》,未刊稿。
楊仁江研究主持人,<台南德化堂調查研究與修護>、<台南德化堂修護工程工作報告書>,台南市政府委託楊仁江建築師事務所。

單篇論文
侯坤宏,<戰後台灣佛教的護法運動>,《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佛教會,2008年。
釋傳法、釋性廣,<社運浪潮中之護教運動——以中國佛教會護教組為探討核心>,《兩岸佛教慈善志業論壇.教理、教團、教史學術研討會》,中國佛教會,2009年。new window
<中國佛教會傳戒規則>,《海潮音》第二十八卷第七期,1947年7月1日。
釋慧嚴,<從閩台日佛教的互動看尼僧在台灣佛教的發展>,《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二期,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7月。
顏尚文,〈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保地區的發展(1661-189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暨歷史研究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九期,頁95-212,2000年。new window
顏尚文,<清代以來嘉義寺觀音信仰寺廟類型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八期,頁187-212,2003年。new window
顏尚文、馬有成,〈從嘉義縣半天岩紫雲寺看正信佛教與民間佛教的互動與演變〉,《臺灣文獻》五十九卷第一期,頁21-48,2008年。new window
姚麗香,<日據時代台灣佛教與齋教關係之探討>,《台灣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1996年。
釋星雲,<比丘尼僧團的發展>,《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祝壽研討會論文集,弘誓文教基金會發行,2002年4月20日。
釋星雲,<佛門更應男女平等,兩性平權>,《弘誓》第57期,2002年6月。
釋傳道,<台灣佛教兩性平權新思維運動──當代台灣比丘尼僧廢除「八敬法」運動的爭議與反思>,《當代》雜誌第一七三期(復刊第五十五期),2002年1月1日。
釋傳道,<比丘尼僧的獨立宣言──也談「八敬法」之廢除>,《弘誓》第53期,2001年10月。
釋昭慧,<人間佛教行者的「現身說法」──從提倡動物權到提倡佛門女權>,《當代》雜誌第一七三期(復刊第五十五期),2002年1月1日。
釋昭慧,<沒出息的小男生與可敬的比丘>,,《弘誓》第57期,2002年6月。
釋昭慧,<論出家二眾之倫理──評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上篇>,《僧伽》第二卷第一期,1992年10月。
釋昭慧,<從佛法觀點看「情」與「欲」>(下),《弘誓》雙月刊第122期,2013年4月出刊。
釋昭慧,<戒律之原理──以不殺生戒為例>,《東方宗教研究》第五期,1996年10月出版。
釋昭慧,<「同志」豈必承負罪軛>,《弘誓》雙月刊第119期,http://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A2A35E55C42B4B2E3D64CCB01E451784。
釋昭慧,<落在凡塵的美麗彩虹──佛化同志婚禮紀事>,《弘誓》雙月刊第119期,http://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A2A35E55C42B4B2E3D64CCB01E451784。
釋惠敏,<佛教之生命倫理觀(Bioethics)-以「複製人」(Human Cloning)與「胚胎幹細胞」(Embryo stem cell)為例->,http://ge.tnua.edu.tw/~huimin/paper/29-cloning/29-CLONING.HTM#§4 。
釋慧空著,李玉珍、林淑娟譯,<意識改變──喜馬拉雅山佛教文化中女性宗教認同>,《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祝壽研討會論文集,弘誓文教基金會發行,2002年4月20日。
釋耀行,<當代大陸漢傳佛教比丘尼的新動向>,《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祝壽研討會論文集,弘誓文教基金會發行,2002年4月20日。
懺尼,<八敬法的認識與實踐(上、下)>,《僧伽》第一卷第四期,第二卷第一期,1992年7月、10月。
虛谷,<試論大愛道受具問題(上、下)>,《僧伽》第十一卷第四期,第十二卷第一期,2002年7月、10月。
法音,<持戒莊嚴!莊嚴持戒!>,《僧伽》第九卷第四期,2000年7月。
法慧,<挑戰自我>,《僧伽》第九卷第四期,2000年7月。
德吉卓瑪,<藏傳佛教出家女性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人間佛教與當代對話》,第三屆祝壽研討會論文集,弘誓文教基金會發行,2002年4月20日。
李玉珍,<佛教與女性研究回顧>,《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2003年6月初版。new window
楊惠南,<我所知道的台灣同性戀佛教徒>,《弘誓》雙月刊第83期,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E0555DAE96B329D8F478C9BD4BF3A3B2。
張瓊方,<墮胎──嬰兒與母親的戰爭>,《台灣光華雜誌》,2004年4月。http://www.taiwan-panorama.com/tw/show_issue.php?id=200449304078C.TXT&table=0&cur_page=1&distype=text。
吳志光,<我為何主張廢除死刑—— 一個廢死論者的心路歷程>,《新使者雜誌》119期。http://newmsgr.pct.org.tw/Magazine.aspx?strISID=119&strMagID=M2010081002314。
楊曾文,<既仁且智之舉>,《弘誓》第58期,2002年8月。
釋印悅潤稿,鄭翠華整理,<世界佛教女性的處境與轉機──昭慧法師與慧空法師對談錄>,《弘誓》第58期,2002年8月。
潘煊,<閃爍如星辰的法情光輝──八敬法的火花>,,《弘誓》第56期,2002年4月。
邱敏捷,<印順導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兩性平等意識及其影響>,《弘誓》第50期,2001年4月。new window


專書
釋印順,《佛法是救世之光》,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發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七版。new window
釋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修訂本三版。
釋印順,《華雨集》,台北市:正聞出版社,1993年初版。
釋印順,《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釋印順,《成佛之道》,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釋印順,《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釋昭慧,《律學今詮》,台北:法界出版社,1999年初版。
釋昭慧、性廣編著,《千載沉吟──新世紀的佛教女性思維》,台北:法界出版社,2002年新版。new window
釋昭慧,《人菩薩行的歷史足履》,台北市,法界,2006年,初版。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台北市,法界,2001年,三版。new window
釋昭慧,《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市,法界,2003年,初版。new window
釋昭慧,《佛教後設倫理學》,台北市,法界,2008年,初版。new window
釋昭慧,《如是我思》,台北:法鼓文化,2002年,二版。
釋廣化,《中流砥柱──一名廣化律師警訓略錄》,高雄悟光精舍倡印,1997年再版。
釋廣化,《見賢思齊──一名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台中南普陀佛學院倡印,1997年初版。
釋清德,《印順導師的律學思想》,台北:雲龍出版社,2001年初版。
江燦騰,《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年初版。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五南,2009年初版。
江燦騰,《認識台灣本土佛教:解嚴以來的轉型與多元風貌》,台北:台灣商務,2012年初版。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台北:南天,2000年二版。
江燦騰,《台灣佛教史》,台北:五南,2009年初版。
江燦騰,《20世紀台灣佛教的轉型與發展》,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1995年。
江燦騰,《新視野下的台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台北:南天,1996年初版。
江燦騰,《現代佛教思想論集(一)》,台北:新文豐,1990年初版。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2001年初版二刷。
江燦騰、侯坤宏、楊書濠,《戰後台灣漢傳佛教史》,台北:五南,2011年一版。
江燦騰、王見川,《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新文豐,1994年。
江燦騰、王見川編撰,《雲林縣發展史》,雲林縣政府。
楊惠南,《當代佛教思想展望》,台北:東大,1991年初版new window
王見川、江燦騰主編的《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1994年。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闞正宗,《重讀台灣佛教.戰後台灣佛教.正編》,台北:大千,2004年初版。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1999年初版。
闞正宗,《台灣佛寺導遊(七)》,菩提長青出版社,1994年。
闞正宗、卓遵宏、侯坤宏,《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9年初版。
侯坤宏,《真實與方便──印順思想研究》,台北市:法界,2009年初版。new window
侯坤宏、江燦騰、卓遵宏、郭麗娟訪問,《我與中華佛寺協會:林蓉芝居士訪談錄》,新北市:國史館,2014年初版。
邱敏捷,《印順導師的佛學思想》,台北:法界,2000年初版。
邱敏捷訪問,《印順學派的成立、分流與發展》,台南:妙心,2011年初版。
林蓉芝,《生命的啟示》,台北縣:法界,1995年初版。
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台北:遠足文化,2003年。
林美容,《台灣的齋堂與嚴仔——民間佛教的視角》,台北:台灣書房,2008年。
廖丑,《西螺七崁開發史》,1998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初版四刷。
富士谷篤子主編,《女性學導論》,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初版。
岩本裕,《佛教與女性》,台北:大展出版社,1998年初版。
立花真紀,《女性佛教入門》,台北:大展出版社,1990年初版。
譚偉倫主編,《民間佛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黃文三,《倫理學》,台北市:高等教育,2012年初版,

學位論文
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中國佛教會在台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new window
陳雯宜,<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發展(1949-2010)>,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7月。
李佳振,<臺灣佛教寺院、僧尼分布的發展與變遷─以《同戒錄》為中心(1949-1987)>,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年1月。
周霖芳,<中國佛教會在台灣之發展(1945-1955)>,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謝莘莘,<當代台灣佛教僧尼的戒律觀及其生活實踐>,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釋傳法,<當代台灣佛教的社會運動>,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釋堅意,<解嚴後的佛教團體─以中華佛寺協會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戴竹筠,<中國佛教會對「戒淫思想」的宏揚與維護(1949─1990)>,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8月。
釋宏任,<台灣齋教組織的變遷——以台中慎齋堂為例>,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李翎毓,<由台灣佛教比丘尼女權運動發展來看「廢除八敬法運動」>,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釋印悅,<從佛制「不殺生戒」到護生——以當代台灣佛教為探討對象>,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6月。
釋禪林,<心淨與國土淨的辯證:印順導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及其對台灣佛教界的衝擊>,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4年5月。new window
釋大映,<此岸的與彼岸的:早期佛陀傳中的文學表現及其倫常網絡>,圓光佛學研究所畢業論文,2001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