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宋時期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與詮釋
作者:洪文雄
作者(外文):HUNG, WEN-HSIU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欽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書法王羲之書聖唐代書法宋代書法calligraphyWang XizhiMaster Callligrapherthe Tang-Dynasty calligraphythe Song-Dynasty calli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王羲之(303-361)能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實因唐太宗尊奉之緣故,自茲以降,王羲之書法體系幾乎籠罩了整個中國書法史,直到碑學興起才能差與之抗衡。本文考索唐宋兩個時期對於王羲之書法的理解與詮釋,立論的角度是立基於當時期,以同情的態度發掘當時人們對王羲之書法的理解與詮釋,包括整體觀照與個別現象的探討。
中國書法史上以為「唐尚法,宋尚意」,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則兩個朝代的書風:「唐尚法」與「宋尚意」都可劃分為興起、盛大、衰落、消退等階段。唐朝對於王羲之書法的規範化從唐太宗廣蒐王羲之書法開始,再由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王官大臣完成法式,透過蒐羅、教育、官祿等方式使唐代書法得以統一在王羲之書法的規範之下。但王羲之書法本身變化的特質並非規矩所能拘束,唐代崇尚書法,在題壁與揮毫表演的文化要求之下,王羲之書法產生質變,甚至可以說遭到揚棄,乃如韓愈所說:「羲之俗書趁姿媚」,於是唐代書風產生變革,而謹守王羲之規範的仍有,但落入院體一流,是王羲之書法通俗化的表徵。
宋代由蘇軾、黃庭堅、米芾三人展開尚意書風,雖然宋太宗也仿效唐太宗蒐羅天下書法而刊刻《淳化閣帖》,但時空背景不同,法帖之影響有限,甚至遭致書法大家批評。尚意書風重視筆墨情趣,書寫大字更有表現性,宋初三大家各在王羲之書法上加入新的元素:蘇軾綜合顏真卿與王羲之系統、黃庭堅融入〈瘞鶴銘〉筆意、米芾則參酌八分書筆法,三家對於難以展大之山陰斐几小字成功轉化。北宋諸家對於《淳化閣帖》多所批評,但對於〈蘭亭序〉卻一致瞻仰,乃至於一再傳刻,在注重己意的時代風氣之下,鑽研〈蘭亭序〉進而書法創作的成就有限,更多的是收藏題跋、探討版本、想見流風等等文化現象,南宋時更變本加厲,成為當時熱門之文化議題之一。
若王羲之書法為一條長繩,可見唐太宗時將之拉直挺立,而太宗歿後,逐漸擺盪至唐末,北宋尚意書風則加入新的元素,兩個朝代的之書法文化型態不同。
Wang Xizhi was able to become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the real reason was Tang-dynasty emperor Taizong’s praise highly. It seemed that the entire history of Chinese calligraphy had almost been enveloped by Wang Xizhi’s system since that time. None could contend with Wang Xizhi’s system until the rise of Stelae study. This research explores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during these two periods of time: the Tang-dynasty and Song-dynasty. The argument in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time period to uncover that tim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bout Wang Xizhi ‘s calligraphy with sympathetic attitude, including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y.
“ Tang-dynasty advocating rules and Song-dynasty advocating mood”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calligraphy styles in Chinese calligraphy history .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he two-dynasty calligraphy style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starting, being magnificent, declining, and subsid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in the Tang-Dynasty started from Tang-dynasty’s emperor Taizong who searched Wang Xizhi’s works widely, then continued by ministers as Yu Shinan, Ouyang Xun, Chu Sui-liang, etc. who completed rules of calligraphy. By means of collecting works and studying to the promotion of fame and fortune, the calligraphy in Tang-dynasty was united under Wang Xizhi''s specification. But the style of Wang Xizhi ‘s calligraphy could not specified easily by rules because of his various style in nature. Since people advocating calligraphy in the Tang-dynasty, under the requirement of brushing the wall for performing culture,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showed a qualitative change, or even been abandoned. Such as Han Yu considered "Wang Xizhi calligraphy” as flirtatious gesture, which cause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ng-Dynasty’s calligraphy. The people who kept those specification of Wang Xizhi then fell into the academy class, becom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popularization.
In the Song-dynasty, Su Shi, Huang Tingjian, Mi Fu trio launched advocating mood calligraphy styles. Although Song-dynasty emperor Taizong also emulated Tang-dynasty emperor Taizong to collect world calligraphy and inscribe Chunhua Ge Tie, the backgrounds of time and space were different so the impact was limited, even leading to criticism from calligraphy masters. The so-called " mood calligraphy style" focused on ink taste, which was more expressive characters. These trio masters: Su Shi, Huang Tingjian, Mi Fu In the Song-dynasty had added individually their own different insights and new elements to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 Learned by their works, Su Shi combined Yan Zhenqing’s and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Huang Tingjian integrated Bury Hok-ming into his style, Mi Fu referred to Eight-Books writing as his style. The difficult small prints were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by these trio masters. Chunhua Ge Tie was multi-criticized in the North-Song-dynasty, but as for Lan Ting Xu, Lan Ting Xu was consistently praised so as to be re-transmission engraved. Under the atmosphere of emphasizing personal awareness, the achievements was limited by studying Lan Ting Xu to create calligraphy furthermore; instead, most people collected inscriptions, explored versions, even imagined the popularity to form a partic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Until the South-Song-dynasty, the phenomenon became more popular and one of the social cultural issues.
From the long rope of of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we can see theTang-dynasty emperor Taizong pulled it toward the straightened upright, while the Emperor Taizong died, and gradually the rope swing to the end of the Tang. However, in the Song-dynasty people advocated mood calligraphy style and added a new element. Both calligraphy cultures and styles in the Tang-dynasty and the Song-dynasty were different .
一、圖書
(一)古籍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東漢˙鄭玄箋:《毛詩鄭箋》,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影印校相臺岳氏本。
魏、晉、唐:《魏晉唐小楷集》,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3月中國法書選本。
東晉.王羲之:《十七帖〈二種〉》,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9年9月中國法書選本。
東晉.王羲之:《蘭亭敘〈五種〉》,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9年12月中國法書選本。
東晉˙王羲之:《王羲之尺牘集˙下》,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7月中國法書選本。
東晉˙王羲之:《王羲之尺牘集˙上》,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1月中國法書選本。
東晉˙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4月中國法書選本。
北齊˙顔之推撰、王利器注:《顏氏家訓集解》,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隋˙智永:《關中本真草千字文》,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4月中國法書選本。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4月中國法書選本。
唐˙李林甫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唐˙李綽:《尚書故實》,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叢書集成簡編本(第707冊)據寶顏堂本排印。
唐˙李邕:《李思訓碑》,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年8月中國法書選本。
唐˙杜佑撰、顏品忠等點校:《通典》,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1月。
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3月。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新校本。
唐˙韋續:《墨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四庫藝術叢書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孫過庭:《書譜》,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9年9月中國法書選本。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津逮秘書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1月中國美術論述叢刊本。
唐˙張彥遠輯、洪丕謨點校:《法書要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8月。
唐˙張彥遠輯、范祥雍點校:《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月。
唐˙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程毅中點校本)。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90年4月。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冊2以1959年中華書局影印南宋紹興刻本為底本,並據胡刻本、汪紹楹句讀本修補本。
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影印清同治己巳年江蘇書局重刻東雅堂本
唐˙韓愈撰、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臺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1月。
唐˙懷素:《草書千字文(二種)》,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8年12月中國法書選本。
唐˙懷素《自敘帖》,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9年5月中國法書選本。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
南唐˙張洎:《賈氏譚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王柏:《魯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1007年12月。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音註:《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宋˙朱長文:《墨池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米芾:《寶晉英光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未記月)百部叢書集成據涉聞梓舊本影印。
宋˙米芾:《寶章待訪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八四》,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
宋˙米芾:《寶章待訪錄》,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10月藝術叢編本。
宋˙周必大:《益公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周密:《癸辛雜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密:《齊東野語》,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9月筆記續編本。
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11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姜夔:《絳帖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洪适:《隸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古代字書集刊本。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宋˙桑世昌:《蘭亭考》,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留元剛編:《宋拓本顏真卿忠義堂帖》,上海: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8月。
宋˙秦觀:《法帖通解》,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秦觀:《淮海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臺北:商務印書館,(未記年)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明鈔本。
宋˙曹士冕:《法帖譜系》,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許開:《二王帖評釋》,清˙陳慶年橫山草堂1914年據康熙18年俞良貴臨本刻製。
宋˙郭若虛撰、黃苗子點校:《圖畫見聞誌》,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1月。
宋˙陳思:《書小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思:《書苑菁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思:《書苑菁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10月,影印翠琅玕館叢書本。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影印武英殿聚珍版。
宋˙陳槱:《負暄野錄》,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10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曾宏父:《石刻鋪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黃伯思:《宋本東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8月。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65年影印四庫叢刊初編縮印嘉興沈氏藏宋本。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9月
宋˙葉孟德撰、宇文紹奕考異、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董逌:《廣川書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影印津逮秘書本。
宋˙賈似道:《悅生所藏書畫別錄》,臺北:世界書局1977年12月藝術叢編第一集第十七冊。
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趙明誠:《宋本金石錄》,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月。
宋˙趙構:《翰墨志》,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10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趙與時:《賓退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9月筆記續編本。
宋˙劉次莊:《法帖釋文》,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宋˙劉球:《隸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1月。
宋˙劉敞:《公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宋˙撰人未詳:《宣和書譜》,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津逮秘書本。
宋˙歐陽永叔:《歐陽修全集》,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9月。
宋˙歐陽脩、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新校本。
宋˙歐陽棐:《集古錄目》,收入宋˙洪适:《隸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2月古代字書集刊本。
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惠公文集》,北京:綫裝書局,2004年宋集珍本叢刊影印清雍正甲寅刻本。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宋˙蘇軾:《東坡題跋》,臺北:世界書局,1992年3月藝術叢編第一集。
元˙脫脫等撰:《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元˙劉因:《靜修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明˙朱存理:《珊瑚木難》,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10月中國書畫全書本第3冊。
明˙邢侗:《來禽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一六一》,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
明˙張丑:《清和書畫舫》,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10月中國書畫全書本第4冊。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明˙陳繼儒:《妮古錄》,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藝術叢編第1集。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2年10月中國書畫全書本第3冊。
清˙王弘撰:《十七帖述》,清˙王晫、張潮編纂:《檀几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影印諸子集成本。
清˙沈曾植著、錢仲聯編:《海日樓札叢(外一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3月。
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左傳》,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清˙周行仁:《淳化祕閣法帖源流考》,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本第86冊。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無出版年月國學要籍叢刊本。
清˙胡世安:《禊帖綜聞》,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二七八》,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
清˙孫岳頒:《佩文齋書畫譜》,臺北:新興書局,1982年9月。
清˙孫承澤:《庚子銷夏錄》,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10月中國書畫全書本。
清˙翁方綱:《蘇米齋蘭亭考》,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11月藝術叢編第一輯。
清˙梁詩正等編:《三希堂法帖(附釋文)》,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
清˙陸心源輯、清.董誥等編:《唐文拾遺》,顧廷龍主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5月。
清˙程文榮:《南邨帖攷》,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叢書集成續編本第86冊。
清˙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碑記》,陳上岷編:《楊守敬評碑評帖記》,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清˙葉昌熾撰、柯昌泗評:《語石 語石異同評》,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5年4月。
清˙趙之謙選、趙而昌標點整理:《章安雜說》,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年6月。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9月四部刊要本。
清‧董誥等編,《欽定全唐文》,臺北:大通書局,1975年4月。

(二)近人著作
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編選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書法自學叢帖──行草˙下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0年3月。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蘭亭序二十二種》,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5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0》,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1》,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4》,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6》,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17》,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2》,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5》,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7》,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法帖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法帖全集8》,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國書法編輯組編:《柳公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6月。
尹一梅主編:《懋勤殿本淳化閣帖(上)》,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年7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本。
尹樹人、徐純原編:《高二適手批唐李治大唐記功頌》,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年5月。
水賚佑編:《《淳化閣帖》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王仁鈞:《書譜導讀》,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7年9月。
王玉池:《二王書藝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8月。
王壯弘:《帖學舉要》,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10月。
王宏生:《北宋書學文獻考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3月。
王連起、郭斌編:《趙孟頫墨跡大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5月。
王連起主編:《宋代書法》,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香港: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本。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11月。
朱建新:《孫過庭書譜箋證》,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館,1985年9月。
朱關田:《唐代書法考評》,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年2月。
朱關田:《唐代書法家年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江吟主編:《王羲之書法全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6月。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3月據1932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排印本影印。
佚名:《王羲之書法字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5月。
佚名:《北宋以前拓本歐陽詢九成宮》,臺北:華正書局,1994年9月。
佚名:《唐褚遂良臨蘭亭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6月。
佚名:《書跡名品叢刊(合訂本)第七卷˙瘞鶴銘》,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2001年1月。
佚名:《廟堂碑唐石本》,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1月。
李郁周:《中國書史書跡論集》,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3年2月。
李郁周:《書理書跡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7年3月。
李郁周:《懷素自敘帖千年探祕》,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2003年4月。
李潤桓等編:《祕閣皇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3年10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8月。
沈樂平:《敦煌書法綜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10月。
沃興華編:《敦煌書法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林志鈞:《帖考》,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
施安昌編:《顏真卿書干祿字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7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北京:東方出版社,無出版日期。
洪惟仁譯:《書道全集˙第12卷》,臺北:大陸書店,1998年2月。
洪惟仁譯:《書道全集˙第9卷》,臺北:大陸書店,1998年2月。
洪漢鼎:《當代哲學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3月。
洪漢鼎:《詮釋學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new window
祈小春,《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台北:石頭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8月。
祈小春:《山陰道上:王羲之研究叢札》,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年12月。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
容庚:《叢帖目》,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2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5月。
馬國權:《智永草書千字文草法解說》,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7月。
崔爾平編選、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1年11月。
張天弓:《張天弓先唐書學考辨文集》,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9年12月。
張彥生:《善本碑帖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
張紫樹發行:《書道全集˙第11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
啟功:《啟功叢稿》,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5月。
啟功:《論書絕句》,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85年3月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
莊嚴:《山堂清話》,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0年8月。
陳一梅:《宋人關於〈蘭亭序〉的收藏與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年3月。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0月。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10月。
陳振濓:《線條的世界──中國書法文化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祚龍編:《敦煌資料考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6月。
曾憲通編:《容庚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
黃正雨、王心裁輯校:《米芾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8月,冊124。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8月,冊134。
黃宗義:《褚遂良楷書風格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9年4月。
黃宗義:《歐陽詢書法之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1988年3月。new window
黃宗義:《顏真卿書法研究》,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出版部,1994年4月。
黃緯中:《書史拾遺》,臺北:糜研齋筆墨有限公司,2004年11月。
黃緯中:《楊凝式》,臺北:石頭出版社,2005年4月。
楊家駱主編:《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1972年2月。
楊家駱主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2月。
董仁惠主編:《顏真卿書東方朔畫贊碑東方先生墓碑》,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
臺靜農:《靜農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6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23李邕等》,北京:榮寶齋,1996年8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37米芾一》,北京:榮寶齋,1992年3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38米芾二》,北京:榮寶齋,1992年3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40趙構等》,北京:榮寶齋,2000年5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二》,北京:榮寶齋,1995年7月。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10月。
劉建國、潘美雲:《瘞鶴銘石刻考證》,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
劉高志主編:《懷素書法全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1月。
劉遠山編:《宋搨陝刻本聖母帖˙藏真帖˙律公帖:懷素》,杭州:西泠印社,2004年12月。
劉遠山編:《宋搨十七帖兩種》,杭州:西泠印社,2004年10月。
鄭汝中:〈唐代書法藝術與敦煌寫卷〉,《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頁124。
鄭聰明:《試論〈集字聖教序〉的體勢特徵》,臺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87年8月。
鄭聰明;《〈九成宮醴泉銘〉的特徵》,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1990年2月。
錢鍾書:《管錐編》,蘭馨室書齋,出版地及年月不詳。
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4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
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7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
戴蘭村譯:《書道全集˙第8卷》,臺北:大陸書店,1989年1月。
薛海洋、陳輝編:《唐陳尚仙墓誌》,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叢文俊:《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10月。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敦煌學˙法京所藏敦煌群書籍書法題記》,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饒宗頤編集:《敦煌書法叢刊 第一八卷 碎金(一)》,東京:二玄社,1983年10月。
龔鵬程:《書藝叢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
(日)中田勇次郎:《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二卷》,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4年9月
(日)中田勇次郎:《中田勇次郎著作集˙第三卷》,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1984年9月。
(日)中田勇次郎撰、盧永璘譯:《中國書法理論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日)伏見冲敬撰、竇金蘭譯:《中國書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7月。
(日)宇野雪村編:《王羲之書跡大系》,東京:東京美術,2004年4月。
(日)西川寧:《西川寧著作集˙第二卷˙中國書法叢考 二》,東京:二玄社,1991年7月。
(日)梅原清山主編:《唐楷書字典》,東京:二玄社,1994年10月。
(美)孔恩(Thomas S.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7月。
(德)L˙レダロ-ゼ著、日˙塘耕次譯:《米芾》,東京:二玄社,1987年【人與藝術】本。
(德)漢斯-格奧爾格˙達伽默爾著,洪漢鼎譯:《詮釋學Ⅰ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二、期刊論文
《中國書法》,2012年8月總第232期,頁116。(編輯圖片)
《書法叢刊》2004年第6期(第82期)。(編輯圖片)
《書法叢刊》2005年第3期,總第85期。(編輯圖版)。
《墨》スペシャル第14號,《中國碑刻紀行》,1993年1月(編輯圖片)
于寧、李慧斌:〈唐代「院體」書風考論〉,《中國書法》2012年第10期(總第234期),頁82-95。
方波:〈宋元明時期的「崇王(羲之)」觀念研究〉,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08年。
方愛龍:〈南宋書法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國書法》總211期(2010年11月),頁44-50。
水賚佑:〈宋代〈蘭亭序〉之研究〉,見於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頁175-184。
王忠勇:〈關於「時代書風」的思考〉,《中國書法》2011年7月,總219期,頁113-116。
白銳:〈從唐太宗的「〈蘭亭〉情結」說開去〉,《中國書法》2006年第5期(總第257期),頁79-81。
白鶴:〈王羲之顏真卿異同論〉,見於《書法研究》第1999年第5期(總第91期),頁69-84。
何傳馨:〈故宮藏〈定武蘭亭真本〉(柯九思舊藏本)及相關問題〉,華人德、白謙慎主編:《蘭亭論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頁331-344。
呂書慶:〈奇通妙理翩若真仙──從唐代草書歌詩看懷素狂草創作〉,《中國書法》總232期,2012年12月頁94-101。
李錦繡:〈試論唐代的弘文、崇文館生〉,《文獻》,1997年第2期,頁71-85。
佘雪曼:〈談王羲之蘭亭敘與唐摹本〉,《書譜》總第19期,1977年12月,頁69。
邵磊:〈〈瘞鶴銘〉書人考證〉,丁超主編:《〈瘞鶴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頁111-141。
柳樹儀:〈柳公權書法及其教學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7年。
洪文雄,〈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與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之比較研究〉,《進修暨推廣部暑期學士學位班學生獨立研究專輯》第六期,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1997年6月出版,頁67-91。
洪文雄:〈唐人楷書的文化意涵〉,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洪文雄:〈淺談智永與懷素草書千字文的同字異形〉,《斑馬集》第1期,1998年10月,頁1-9。
洪文雄:〈楷體字的特質析論〉,劉瑩主編:《漢字書法教育研究論集》,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2008年11月,頁81-90。
洪文雄:〈論中國歷代對孫過庭〈書譜〉的評價與詮釋〉,《逢甲人文社會學報》,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20期,2010年6月,頁149-151。new window
胡曉瑞:〈羲獻父子書法接受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唐耕餘:〈〈筆陣圖〉蜉化階段及其內容〉,《書法叢刊》2000年第4期(總第64期),頁75-90。
殷蓀,〈論張旭.上〉,《書法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年12月,第四期,總第三十輯,頁25-36。
烏瑩君:〈唐玄宗〈鶺鴒頌〉考論〉,《中國書法》2012年第10期(總第234期),頁54-59。
祝帥:〈「蘭亭論辨」及其當代迴響──對新中國書法史史學主題演講學術譜系的一種描述〉,《中國書法》,2012年6月,總230期,頁159-162。
翁闓運:〈談〈瘞鶴銘〉〉,《書譜》1979第3期(總第28期),頁16-21。
梁培先:〈從書齋走向神龕──北宋中後期的「顏真卿熱」考辨〉,邱振中主編:《書法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77-304。
莊千慧:〈心慕與手追──中古時期王羲之書法接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陳一梅:〈宋代叢帖中的〈蘭亭序〉刻本〉,《書法》2011年第8期,頁40-42。
陳忠康:〈〈蘭亭序〉版本流變與影響〉,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論文,2008年5月
陳師欽忠,〈唐代書風衍嬗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陳琪:〈敦煌遺書書法淺探〉,蘭州: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敦煌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5月。
陶喻之:〈〈瘞鶴銘〉作者膚談〉,丁超主編:《〈瘞鶴銘〉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頁168-174。
黃緯中:〈唐代書法社會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1993年。new window
葉俊:〈二王書風的影響及其分期研究〉,成都:四川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劉寫陶:〈五代書家楊凝式〉,《書譜》1980年6月(總第34期),頁78-80。
蔡淵迪:〈敦煌本〈筆勢論〉殘卷研究〉,《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總第121期),頁111-114。
鄭汝中:〈唐代書法藝術與敦煌寫卷〉,《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頁124。
鎮江博物館、焦山碑刻博物館:〈鎮江焦山〈瘞鶴銘〉碑刻發掘簡報〉,《東南文化》2001年第11期,總第151期),頁44-48。
(日)石川九楊:〈巨大なる反動----孫過庭書譜〉,《墨》第20卷第2號(總第113號),83-86。
(日)吉田悟:〈米芾の学書について〉,見於:http://www.soka.ac.jp/soka/common/pdf/16_jinbun1.pdf(2011/3/22)(《創價大學大學院紀要》,2007年),頁302-306。
(日)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解說〈上〉〉,《北京圖書館館刊》,1994年第3/4期,頁89。
三、網站報紙
「澳門藝術網」:http://www.macaoart.net/News/ContentC.asp?region=C&id=432
《聯合報》2003-07-27.A13.兩岸.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定本(2013/2/24瀏覽):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2013/7/24瀏覽):http://140.120.80.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