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許衡對朱子學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李蕙如
出版日期:2014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九編;15
ISBN:9789863229346
主題關鍵詞:許衡學術思想朱子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王明蓀(19830700)。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華學月刊,139,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崔永東(1990)。孔學的經世風格及其對中國知識份子的影響。中國文化月刊,126,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于金生(1993)。元代的地方學官及其社會地位。內蒙古社會科學,199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康中乾(1994)。論宋明理學的邏輯發展。人文雜誌,199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總(1994)。論宋明理學形成及其歷史必然性。齊魯學刊,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魏崇武(1995)。趙復在北方傳播理學的意義和貢獻。殷都學刊,19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忠閣(1995)。元初儒學與文學思潮。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夏傳才(1999)。元代經學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程朱之學的發展。貴州文史叢刊,1999(4),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永明(2001)。論朱熹的天理史觀。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3(1),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孟憲軍(2001)。淺談朱熹理學思想的形成。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2),90-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子方(2001)。與道共進退--許衡及其心態。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樹旺(2002)。從治道角度看朱熹哲學。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3),14-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春麗(2002)。許衡的價值理想與詩文創作。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1),4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申少春(2003)。許衡著作及其思想研究。河南社會科學,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行誼(2004)。略論元初儒臣積極入仕之心態。興大中文學報,16,291-3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威(2004)。從東平學風的轉向看元代理學的官學化。東岳論叢,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崔大華(2005)。思想史視野中的許衡。學習論壇,200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少川(2005)。試論許衡的歷史思想。史學月刊,200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宋志明、許寧(2006)。許衡與元代的文化認同。邯鄲學院學報,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兵(2007)。元代書院與程朱理學的傳播。浙江大學學報,37(1),139-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世之(2007)。許衡里籍問題探討。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祥慧(1994)。淺譯朱熹與朱子學。臨沂師專學報,1994(3),23-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余英時(19841000)。道統與政統之間。中國文化月刊,60,10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阮廷瑜(19720600)。宋元理學家之持敬。臺灣教育,258,20-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榮捷(19800900)。朱子門人之各方面及其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1,109-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狄百瑞、施寄錦(19830900)。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思與言,21(3),59-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狄百瑞、施寄錦(19830500)。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思與言,21(1),43-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明蓀(19831200)。略述元代朱學之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12)=189,1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何佑森(19560200)。元代學術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1(2),305-3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廖雲仙(19981100)。試析朱子「四書集註」於元代興盛的原因。勤益學報,16,303-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魏崇武(2004)。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述評。哲學動態,2004(4),3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魏崇武(2004)。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述評。哲學動態,2004(3),18-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安梧(19980300)。三論「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鵝湖,23(9)=273,19-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福田殖、金培懿(19980600)。關於許衡。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2)=30,45-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登昱(19980600)。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2)=30,75-9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丁崑健(19830300)。元代許衡的教育思想。華學月刊,135,4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明蓀(19880600)。宋元時期的分裂、統一與正統。歷史月刊,5,77-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孫劍秋(19930300)。從「讀易私言」看許衡的處世之道。中華學苑,43,171-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羅光(19800600)。許衡的哲學思想。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9,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阮廷瑜(19920200)。持敬是中國人的涵養工夫。哲學與文化,19(2)=213,122-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牧野修二、趙剛(1987)。元代的儒學教育--以教育課程為中心。松遼學刊(社科版),1987(3),70-78+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風雷(1992)。元代的端木堂教育。內蒙古大學學報(哲科版),1992(2),64-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葉愛欣(2000)。中州文士對元代儒學的貫獻。殷都學報,200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魏崇武(2000)。金代理學發展初探。歷史研究,200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基西(2002)。理學家小傳(27)--勢齋先生許衡。中國語文,91(6),19-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淮建利(2005)。慨然行道:許衡思想的特點及其歷史貢獻。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景旺(2006)。論許衡對宋明理學理論的創造性發展--兼與許衡理學無進境說商榷。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羅賢佑(2005)。許衡、阿合法與元初漢法、回回法之爭。民族研究,200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孫玉杰(2005)。試論許衡的治生說及其歷史意義。學習論壇,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趙國洪(2006)。許衡治生說與明清士商理念--與余英時先生商榷。江西社會科學,20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廉永生(2007)。略論許衡的教育思想。焦作大學學報,2007(2),2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谷嘉(2007)。元代理學家許衡關於「一切都要以修身作根本」的倫理思想初探。倫理學研究,200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長傑(2008)。淺談許衡的治生思想和素質教育。焦作大學學報,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宋洪兵(20120200)。多元視野中的思想史研究--田浩《旁觀朱子學》的方法與觀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二十一世紀,129,127-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俊傑(20001100)。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臺大文史哲學報,53,69-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俊傑(19991200)。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24,1-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狄百瑞、施寄錦(19830700)。元代新儒家正統思想的興起。思與言,21(2),11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逢源(20100600)。「朱子學的傳承與開展」導言。政大中文學報,13,2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素春(1999)。元代全真教主與朝廷的關係。蒙古元史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成儒(2007)。許衡哲學簡論。第四屆國際儒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一屆國際孔教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7年11月20日-23日)。雅加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彩鈞(1993)。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國際朱子學會議。臺北:中研院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99)。蒙元史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蒙元史學術研究會,清華大學歷史所、行政院蒙藏委員會 。台北: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晉龍(2000)。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其德(1999)。蒙古碑刻文獻所見统治者的宗教觀念與政策。蒙古元史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金周漢(1985)。中、韓理學家之文學觀及其影響(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甄陶(2008)。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承武(1984)。朱子哲學思想之發展及其成就(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永炫(1987)。元代「北許南吳」理學思想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行誼(2003)。許衡的倫理道德價值體系(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oy, David Couzens、陳玉蓉(1988)。批評的循環。臺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箭內亙、陳捷、陳清泉(1963)。元代蒙漢色目待遇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衡(1973)。魯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衡(1991)。魯齋全書‧魯齋心法。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衡、王成儒(2007)。許衡集。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士範(1999)。許魯齋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歧、孫奭(1997)。孟子。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97)。周易。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晏(1997)。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朱熹、張伯行(1971)。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邦瞻(1989)。元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汪輝祖(1984)。元史本證。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屠寄(1978)。新校本蒙兀兒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朱熹(1990)。朱文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馮從吾(2005)。元儒考略。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熹(1983)。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伯行(1996)。道南源委。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郝經(1973)。陵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蘇天爵(1972)。滋溪文稿。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蘇天爵(1983)。元文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耶律楚材(1988)。湛然居士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虞集(1929)。道園學古錄。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袁國藩(1972)。元許魯齋評述。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述先(1981)。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宋端儀(1977)。考亭淵源錄。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吳士英、盧連章(1989)。中州科教文化名人。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余英時(199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萬斯同(1979)。儒林宗派。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朱杰人、嚴文儒(2005)。朱子全書與朱子學--2003國際學術討論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素美(2007)。許衡的理學思想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周康燮(1975)。元代社會經濟史論集。香港:崇文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明蓀(1976)。早期蒙古游牧社會的結構。臺北:嘉新水泥文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姚從吾(1977)。遼宋元史講義--丙元朝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姚從吾(1977)。遼宋元史論文。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袁冀(1978)。元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孝光(1978)。元代的四書學。臺北:西南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札奇斯欽(1979)。蒙古黃金史註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周少川(1986)。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明蓀(1990)。蒙古民族史略。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札奇斯欽(1994)。蒙古文化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崗(1994)。中國元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俊民(1994)。元西域人華化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雲峰(1994)。中國元代科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陳喜忠(1994)。中國元代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秦志勇(1994)。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姚大力(1998)。漠北來去--元朝興衰啟示錄。臺北:年輪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治安(2004)。元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屈文軍(2008)。遼西夏金元史十五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范壽康(1946)。中國哲學史通論。上海:開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彭大雅(1967)。黑韃事略。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賈豐臻(1974)。中國理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呂思勉(1977)。理學綱要。臺北:華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楊承彬(1978)。中國知行學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榮捷(1990)。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研院文哲所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黃新憲(1992)。中國考試發展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蔣維喬、楊大膺(1936)。宋明理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1993)。試論宋元科舉考慮與韻圖。北京:漢字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立文(1994)。理。臺北:漢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榮捷(1981)。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彭永捷(2002)。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龐朴(1997)。中國儒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錢穆(1998)。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水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謝無量(1932)。朱子學派。上海:中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樓宇烈、張西平(1999)。中外哲學交流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龔道運(1982)。朱學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馬振峰、徐遠和、鄭家棟(2000)。儒家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周湘斌、趙海琦(1994)。中國宋遼金夏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黃俊傑(2001)。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鄺士元(2001)。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林安梧(2003)。兩岸哲學對話--廿一世紀中國哲學之未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岱年、程宜山、劉笑敢、陳來(1991)。中華的智慧--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精粹。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陳來(2004)。詮釋與重構--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劉復生(2006)。中國古代思想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賈順先(2006)。儒學與世界。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浦江(2008)。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李明輝、邱黃海(2010)。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陳少明、劉小楓(2003)。經典與解釋。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陳高華(2005)。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馬敘倫(1974)。老子校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申萬里(2007)。元代教育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鄒永賢(1989)。朱子學研究。福建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周少川(2002)。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楊曉塘(1999)。程朱思想新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立文(1994)。道。臺北:漢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劉述先(2001)。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韓國與東南亞篇。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脫脫(1988)。宋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盧仁淑(2000)。朱子家禮與韓國之禮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周桂鈿(1990)。中國傳統哲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炳照、郭齊家(2000)。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唐君毅(1989)。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陳得芝(1998)。元代奏議集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金觀濤、劉青峰(1987)。興盛與危機--論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天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1976)。大元聖政國朝典章。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方彥壽(2000)。朱熹書院與門人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李清馥(1983)。閩中理學淵源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牟宗三(1993)。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朱漢民(2001)。中國學術史.宋元卷。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王邦雄(2000)。中國哲學史。臺北:空中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高明士(1999)。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朱熹(1968)。伊洛淵源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楊學為(1992)。中國考試制度史資料選編。合肥市: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宋濂(1988)。元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脫脫(1988)。金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陳來(1989)。朱子書信編年考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王瑞明(1997)。宋儒風采。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潘富恩、徐余慶(1988)。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蕭公權(1988)。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馮友蘭(1996)。新理學。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孫克寬(1968)。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張立文(1997)。性。臺北: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蕭啟慶(1994)。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張立文(1996)。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潘立勇(1999)。朱子理學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徐遠和(1987)。洛學源流。山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韓鍾文(1998)。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Kuhn, Thomas S.、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李澤厚(1990)。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蔡仁厚(1988)。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曾春海(1992)。儒家的淑世哲學--治道與治術。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申(1999)。中國儒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楊慧傑(1986)。天人關係論。臺北:水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范壽康(1964)。朱子及其哲學。臺北:開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朱謙之(2000)。日本的朱子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李志林(1990)。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孫廣德(19990000)。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錢穆(198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施湘興(1981)。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牟宗三(2004)。宋明儒學的問題與發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蒙思明(1980)。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徐梓(2000)。元代書院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蒙培元(1989)。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趙琦(2004)。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蔡仁厚(1990)。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葛晉榮(1987)。中國哲學範疇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徐復觀(1981)。中國思想史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馮契(1993)。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束景南(1992)。朱子大傳。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蔡仁厚(1983)。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馬宗霍(1986)。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陳明(1997)。儒學的歷史文化功能--士族:特殊形態的知識分子研究。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顧炎武(1978)。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羅立剛(1999)。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馮耀明(1989)。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張岱年(1987)。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周群振(1991)。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內聖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蕭啟慶(19660000)。西域人與元初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蔡方鹿(2004)。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1987)。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陳榮捷(1982)。朱子門人。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孫奇逢(1989)。理學宗傳。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伽達默爾、洪漢鼎(1999)。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王明蓀(19920000)。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陳來(1991)。宋明理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劉樹勛(1993)。閩學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牟宗三(1969)。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葛榮晉(1994)。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王炳照、閻國華(1994)。中國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林啟屏(20040000)。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謝祥皓、劉宗賢(1995)。中國儒學。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錢穆(1998)。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徐洪興(1996)。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李弘祺(19940000)。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孫承澤(1984)。元朝典故編年考。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陶宗儀(1985)。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劉因(1988)。靜修集。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方東美(1989)。新儒家哲學十八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韋政通(1992)。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陳正夫、何植靖(1995)。許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殷鼎(1994)。理解的命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朱熹(1983)。晦庵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勞思光(1981)。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黃清連(19770000)。元代戶計制度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王惲(1989)。秋澗先生大全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鄭玄、孔穎達(1997)。禮記。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朱熹(1985)。朱子大全。台北:中筆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劉祈(1983)。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劉昌(1968)。中州名賢文表。台北:華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陳其芳、高令印(1986)。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張立文(1998)。朱熹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李則芬(1989)。元史新講。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傅海波(1998)。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羅光(1981)。中國哲學思想史(宋代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徐復觀(1987)。中國人性論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统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高柏園(1988)。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李杜(1992)。中國古代天道思想論。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余英時(1992)。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蒙培元(1993)。中國傳统哲學思維方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張立文(1993)。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1995)。知識與行動:中國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張立文(2002)。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方旭東、湯一介、李中華(2011)。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趙吉惠(1993)。中國儒學史。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陸九淵(1981)。陸九淵集。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姜國柱(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宋元卷。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陳來(1990)。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蒙培元(1990)。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劉宗賢(1997)。陸王心學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牟宗三(1974)。中國哲學的特質。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樂愛國(2010)。朱子格物致知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唐君毅(1984)。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朱伯崑(1995)。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韋政通(1993)。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張立文(1994)。氣。漢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蔡方鹿(2011)。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徐遠和(1992)。理學與元代社會。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許凡(1987)。元代吏制研究。勞動人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麼書儀(1993)。元代文人心態。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方立天(1990)。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張豈之(1992)。中國儒學思想史。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皮錫瑞、周予同(1959)。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李兵(2005)。書院與科舉關係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周春健(2008)。元代四書學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郭齊家(1990)。中國教育思想史。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陳逢源(2006)。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荀況、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牟宗三(2002)。中國哲學十九講。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侯外盧(1987)。宋明理學史。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馮炳奎(1983)。宋明理學研究論集。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Bol, Peter K.、劉寧(2001)。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韋政通(1998)。中國思想史。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劉蔚華、趙宗正(1996)。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孟淑慧(20030000)。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黃宗羲(1986)。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程顥、程頤(1983)。二程集。台北:漢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張岱年(1997)。中國哲學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段昌國、劉紉尼、張友堂(1976)。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張載、章錫琛(1983)。張載集。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葛兆光(2005)。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高明(1963)。禮學新探。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朱彝尊(1998)。經義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劉海峰(1996)。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田建榮、蕭公權(2004)。中國考試思想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蔣慶(2003)。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蘇天爵、姚景安(1996)。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楊儒賓(2002)。朱子學的展開: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鍾彩鈞(2002)。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徐松(1976)。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爾敏(1993)。近代中國思想研究及其問題之發掘。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文選集。臺北:水牛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灝(2010)。普遍理解與個人理解--以現代詮釋學看程朱詮釋學。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維明、段德智(1999)。論儒學的宗教性:對〈中庸〉的現代詮釋。杜維明文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