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反知?或博聞體要?--以「庖丁解牛」為線索
書刊名: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作者:蔡岳璋
作者(外文):Tsai, Yueh-chang
出版日期:2022
卷期:63
頁次:頁33-82
主題關鍵詞:養生主身體技藝知覺致知體現On nurturing lifeBody artistryPerceptionKnowingEmbodimen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88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蔡岳璋(20081200)。精神斡旋與象徵交換--試論《莊子》內篇藝境。中外文學,37(4)=423,149-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安樂哲、陳霞、劉燕、彭高翔(2006)。古典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意義。世界哲學,2006(5),49-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璧名(20151200)。《莊子》書中專家的「身體感」--一箇道家新研究視域的開展。漢學研究,33(4)=83,73-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司馬黛蘭、蔣政、沈瑞(2013)。《莊子》中關於身體的諸概念。中國哲學史,2013(1),45-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儒賓(19941200)。論「管子」四篇的學派歸屬問題--一個孟子學的觀點。鵝湖學誌,13,63-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滄龍(20140600)。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灝(20190300)。以《莊子》論身體運動與生活工夫的弔詭:以「庖丁解牛」為例。清華學報,49(1),25-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璧名(20110600)。「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臺大中文學報,34,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錚雲(20040700)。身心問題的另類思考--西田幾多郎、湯淺泰雄到梅洛龐蒂的身體觀系譜。法鼓人文學報,1,15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司馬黛蘭、郭亮、劉榮茂(2016)。身體的界限。開放時代,2016(2),6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石田志穂(2000)。肉体から道へ--荘子思想の一考察。中国文化,58,79-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石田秀實(2006)。身體である私と他者--『莊子』と「他なるもの」。日本中國學會報,58,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姜丹丹(2016)。身體、想象與催眠--畢來德與莊子的思想對話。國際漢學,2016(2),7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橋本敬司(1998)。荘子の遊びのトポス--身體、大樹。中國學論集,20,50-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橋本敬司(1998)。荘子の遊ぶ身体:グロテスクなカラダの意味。中國學研究論集,1,81-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橋本敬司(2001)。《老子》の道と身體--言分けから身分けへ。廣島大學文學研究科紀要,61,9-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關子尹(20200600)。從身體與世界的互動論漢字結構--梅洛龐蒂與胡塞爾現象學對漢字研究的啟示。政大中文學報,33,5-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ommer, Deborah(2008)。Boundaries of the Ti Body。Asia Major,21(1),293-324。  new window
19.方萬全(2009)。莊子論技與道。中國哲學與文化,6,259-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赤塚忠、佐藤將之、洪嘉琳(20060700)。《莊子》中的《管子》心術系統學說。哲學與文化,33(7)=386,3-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忠宏(20141000)。莊子論「道」、「技」與「養生」: 以「庖丁解牛」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8,8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儒賓(19910600)。論「管子.白心、心術上下、內業」四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兼論其身體觀與形上學的繫聯。漢學研究,9(1)=17,181-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Mauss, Marcel、Brewster, Ben(1973)。Techniques of the Body。Economy and Society,2(1),70-88。  new window
圖書
1.張默生(2004)。莊子新釋。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建偉、金暉、求那跋陀羅(2014)。雜阿含經校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勇(2012)。莊子纂要。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子、郭象、成玄英、陸德明、郭慶藩(1997)。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泰(2002)。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錫三(2013)。道家型知識份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湯淺泰雄、黃文宏(2018)。身體論:東方的心身論與現代。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錫三(20110000)。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李學勤(1999)。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立勝(20110000)。「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賴錫三(20080000)。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莊周、王叔岷(2007)。莊子校詮。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Owen, Stephen、王柏華、陶慶梅(2002)。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錢鍾書(2007)。管錐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袁中道(1989)。導莊。珂雪齋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夫之(1975)。張子正蒙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米蘭達.布魯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爾金森、周繼嵐(2014)。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祕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2019)。存在與時間。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陸尊梧(1998)。中國典故。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普春(2018)。漢魏南北朝道教身體哲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橋本敬司(2020)。人間性とは何か--中國思想のダイナミズム。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宣穎、曹礎基(2008)。南華經解。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向、王叔岷(2007)。列仙傳校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與沈(2005)。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唐君毅(1990)。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再林(2008)。作為身體哲學的中國古代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Merleau-Ponty, Maurice、楊大春、張堯均(2005)。行為的結構。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楝(1984)。意義。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博藍尼、彭淮棟(1985)。博藍尼講演集:人之研究.科學、信仰與社會.默會致知。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博藍尼、許澤民(2004)。個人知識:邁向後批判哲學。商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湯淺泰雄(1977)。身体--東洋的身心論の試み。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儒賓、張再林(20170000)。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臺灣大學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錢穆(1994)。中國思想史。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錢穆(1998)。講堂遺錄。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錢鍾書(2007)。談藝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Baudrillard, Jean M.、車槿山(2006)。象徵交換與死亡。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2001)。知覺現象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蔡璧名(19970000)。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夫之(2009)。莊子解。老子衍;莊子通;莊子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熊十力(2001)。原儒。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錫三(2019)。《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鍾書(2002)。吃飯。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卓軍(20170000)。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若莊子說法語。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畢來德、宋剛(20170000)。莊子九札。跨文化漩渦中的莊子。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士表(2001)。莊子九論.解牛。莊子序跋論評輯要。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焦竑(2001)。莊子翼.附錄。莊子序跋論評輯要。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雱(2016)。南華真經新傳。王安石全集:老子訓傳、南華真經新傳、元澤佚文,冊9,外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夫之(2009)。思問錄.內篇。思問錄;俟解;黃書;噩夢。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宇文所安(2002)。自殘與身份:上古中國對內在自我的呈現。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余英時(2007)。中國思想史上的智識論和反智論。人文與理性的中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俊業(20170000)。身體現象學與實踐形上學。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儒賓(2016)。無知之知與體知。儒門內的莊子。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熊十力(2001)。與林宰平。熊十力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錫三(2019)。《莊子》「即物而道」的身體現象學解讀:與梅洛龐蒂的跨文化對話。《莊子》的跨文化編織:自然.氣化.身體。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鍾振宇(2016)。莊子的身體存有論:兼論其與歐洲身體現象學的對話。道家的氣化現象學。中研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Ames, Roger T.(1993)。The Meaning of Body in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Self as Body in Asian Theory and Practic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20.Douglas, Mary(1970)。The Two Bodies。Natural Symbols: Explorations in Cosmology。Routledge。  new window
21.Sommer, Deborah(2010)。Concepts of the Body in the Zhuangzi。Experimental Essays on Zhuangzi。Pines Press。  new window
22.鍾振宇(2016)。道家的器具存有論--與海德格器具理論之跨文化對話。道家的氣化現象學。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傅偉勳(1991)。老莊、郭象與禪宗:禪道哲理聯貫性的詮釋學試探。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哲學與宗教。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施友忠(1976)。從文學批評觀點讀莊子。二度和諧及其他。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