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作為思想史的禪學寫作--以漢語語境禪學研究為中心的方法論考察
書刊名: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作者:龔雋
作者(外文):Gong, Jun
出版日期:2000
卷期:5
頁次:頁79-112
主題關鍵詞:思想史方法論心性可說不可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3
  • 點閱點閱:28
     本文以現代漢語世界的禪學研究為中心,較細密地分析了其研究背後 的方法論依據及其界限。全文共分四個部分。一、重溫一段公案。對於發生在本 世紀五十年代鈴木大拙和胡適之間有關禪學研究的方法爭論,進行新的,帶有知 識社會學意義上的剖析。本文認為,鈴木與胡適的爭論,不僅是關於禪思想研究 中哲學寫作和歷史學寫作的類型分歧,其背後存在更深遠的文化和意識型態的權 力衝突,即如佛雷(Bernard Faure)所說的「禪的形上學傳統合法性」與「世俗 人文主義價值」,「歷史的意識型態」與「先天的意識型態」之間的論爭。同時還 涉及到對於「現代性」問題的不同理解。本文的結論是,無論是作為經驗歷史的 批判,還是作為先驗哲學的解釋,對於歷史中所發生的禪思想的讀解,都不是唯 一合理的方法。由於鈴木與胡適均不能對各自元?事進行反省,因而無法根據研 究問題的對象性質,抉擇相宜的方法,或依據不同的方法而選擇恰當的問題。二、 作為歧出的哲學解釋。這一部分,主要考察了漢語禪學研究中兩種類型的哲學性 研究方法,即傳統心性論構架的解釋方式和以西方哲學為背景的「洋格義」。對 於這兩類方法之應用於禪學研究的特點和利弊,都作了詳細的分析批判。另外, 還把近代以來,哲學方式之所以成為禪學研究的伏流而不為重視的學術史的原因 作了分析。三、思想史的解釋:哲學的,還是文化的。這�媯菢咫尷R當前西方思 想史研究中,所謂以外緣性或社會科學化傾向的「文化史」類型研究方式,對於 漢語世界以意義的內在理路為特徵的禪思想史研究可能提出的挑戰。特別分析了 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和福柯(Michel Foucault)的知 識考古學方法對於禪思想史研究的意義和界限。認為外緣性的研究方法和內在解 釋的方法在思想史的研究中是互補而不是對立的,必須根據問題本身的性質來確 定不同的方法,而不是先驗地把一類方法應用於所有問題的解決。四、「入就」 與「出就」:可說的與不可說的。根據禪思想中存在的可說與不可說的緊張,認 為禪思想史的研究不應該忽略這一難題,而必須借助於語言哲學的方式,對於不 可說的意義進行象徵性的言說,在說的限制中把禪的不可說的意義呈現出來而又 不武斷地消除其超驗和宗教性的意義結構。只有完成這點,禪思想的解釋才算完 成。
期刊論文
1.Waley, Arthur(1955)。History and Religio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5。  new window
2.龔雋(1997)。近代中國佛學研究方法及其批判。二十一世紀,10月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Tracy, D.(1998)。詮釋學‧宗教‧希望--多元性與含混性。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4)。古尊宿語錄。古尊宿語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史學與傳統。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柳田聖山(1988)。禪與中國。禪與中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釋惠洪。林間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Hick, John(1983)。Philosophy of Religion。Philosophy of Religion。Englewood。  new window
7.路易絲.麥克尼(1999)。福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克斯‧韋伯、楊富斌(1999)。社會科學方法論。北京: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阿部肇一(1986)。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之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澂(1991)。佛教研究法。楊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鍾書(1986)。管錐篇(第四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文達、張莉(1988)。禪宗:歷史與文化。哈爾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嘉瑩(1992)。真理與方法。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北成、薛絢、Appleby, Joyce(1999)。歷史的真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適(1993)。胡適說禪。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Wittgenstein, Ludwig Josef Johann、湯潮、范光棣(1992)。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阿部正雄、王雷泉、張汝倫(1989)。禪與西方思想。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葛兆光(199512)。中國禪思想史--從6世紀到9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Foucault, Michel、謝強、馬月(1998)。知識考古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Ott, Heinrich、林克、趙勇(199406)。不可言說的言說:我們時代的上帝問題。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釋印順(1990)。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Faure, Bernard(1993)。Chan Insights and Oversights: An Epistem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Chan Tra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3.唐德剛(1993)。胡適口述自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牟宗三(1997)。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適(1996)。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湯用彤(1991)。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傅偉勳(1989)。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生活.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河(1998)。提問之難。學術思想評論。遼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金岳霖(1934)。審查報告。哲學史 ( 下卷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柳田聖山(1992)。胡適博士與中國初期禪宗史之研究。胡適博士與中國初期禪宗史之研究。南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鈴木大拙(1934)。Essays in Zen Beddhism。Essays in Zen Beddhism。Kyoto。  new window
32.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海德格爾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Merton, Thomas(1996)。A Christian Look at Zen。A Christian Look at Zen。New York。  new window
34.傅斯年(1967)。與顧頡剛論史書。傅斯年選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夏年(1995)。歐陽竟無集。歐陽竟無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991)。呂澂佛學論著選集 ( 卷一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 ( 卷一 )。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Kalupahana, David J.(1976)。Reflection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Buddhism and Zen,Buddhist Philosophy: A History Analysis。Reflection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Early Buddhism and Zen,Buddhist Philosophy: A History Analysis。Hawaii。  new window
38.黃進興(1994)。論方法及方法論─以近代中國史學意識為系絡。學人(第五輯)。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Wittgenstein, Ludwig Josef Johann(1993)。邏輯哲學論。邏輯哲學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章炳麟(1990)。菿漢微言。菿漢微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胡適(1991)。導言。中國哲學史大綱。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92)。人天眼目,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鎮國(1999)。多音與介入 : 北美的佛學論述。空性與現代性 : 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Elman, Benjamin A.。中國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討論的意見。學術思想評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