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越儒學傳統現代轉化與價值路向之比較研究:以梁漱溟和陳仲金為例
作者:阮壽德
作者(外文):Tho-DucNguy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益源
林朝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中國現代新儒家越南現代儒學梁漱溟陳仲金New modern Chinese ConfucianismNew modern Vietnamese ConfucianismLiang Shu MingTran Trong Ki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在過去,中國和越南是兩個在思想與文化上有著密切關係的儒教專制君主國家。在其發展過程當中,中國儒學學術思想的任何轉變幾乎都對越南儒學學術思想發生過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各國的大量軍事的進攻與強烈文化的侵入已經使曾經作爲中國和越南長達千年正統思想體系的儒教學説陷入前所未有的全面與嚴厲的危機。20世紀初期,在中越兩個儒教專制國家被推翻和解體之後,兩國之間原有悠久與密切的儒學學術思想的正統官方交流和接觸關係也由此斷裂。在儒教專制國家被推翻和解體不久之後,中國發生了一股由現代新儒學發動的振興儒學思潮,越南也形成肯定、提高、恢復及振興儒教的傳統趨向。
所要提出的問題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現代新儒學思潮與越南振興儒學趨向之間是否存在一個非官方的學術思想交流與接觸?若有的話,彼此之間的思想交流和接觸會怎樣進行?他們思想接觸與交流的具體内容如何?換言之,這時期越南儒學思想的運動與發展如何?它跟中國現代新儒學思潮有無聯繫?這時期越南儒學思想的特質與中國現代新儒學思想特質之間的異同如何?對這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並作出解答,是一個頗有科學意義的研究項目。可惜,從來這些問題幾乎未曾被中越學界所關心和研究。
爲了解答上述問題,我以《中越儒學傳統現代轉化與價值路向之比較研究:以梁漱溟和陳仲金為例》題目當作自己的博士論文,旨在對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和陳仲金在《儒教》的儒學思想現代轉化歷程的操作與内容進行考察、分析和論述。在此基礎上,論文把陳仲金在《儒教》的儒學思想現代轉化歷程放在中國現代新儒學思潮的運動與發展背景中來看待,進而再把梁漱溟和陳仲金的儒學思想現代轉化歷程的操作和内容進行對照和比較,並指出他們思想之間的異同及其彼此之間的思想關係。基於這樣的做法,論文已經發現中國現代新儒家思潮與越南振興儒學趨向之間的思想接觸與關係的具體綫索,即陳仲金曾經接受梁漱溟儒學思想的影響。
In the past, China and Vietnam are the two Confucianism autocratic countries closely related to cultural ideology.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when Chinese Confucianism changes in academic thought, it seemed to affect to Vietnam Confucian academic ideology.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stronginvade in military and the strong penetrationin culture from Western countries has pushed Confucianism - orthodox ideology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China and Vietnam in 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crisi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when the Confucianism autocratic government in China and Vietnam were overthrownand dissolved basically, the exchange of long-standing and close orthodoxy Confucianism academic ideology between two countries were also disrupted. After a short time from the dissolve of the Confucianism autocratic government, there is a trend in China to revive Confucianism of the new modern Chinese Confucianism. In Vietnam, there also has a movement to promote tradition, revive and restore Confucianism. The problem is, in this context, 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ived trend of the Confucianism in Vietnam with the new modern Chinese Confucianism? If yes, how is the relationship? What is the specific content? In other words, how is the development of Vietnamese Confucianism in this period? Is there any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w modern Chinese Confucianism?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tiates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Vietnamese Confucianism and the new modern Chinese Confucianism? The study of this issue has become a necessity and contributed to science. However, this issue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both by Chinese and Vietnamese researcheryet.
To solve these issues, I chose the topic Comparative study the valuable trend 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Vietnamese Confucianism: The case of Liang Shu Ming and Tran Trong Kim as my doctoral thesis. For the purpose of survey, analysis and presentationthe content of Confucianism ideas modernization processof Liang Shu Ming in his book East-West timely cultural philosophy (East-West culture and its philosophy)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ran Trong Kim in Confucianism. On that basis, the thesis put Confucianism ideas modernization processin Confucianism of Tran Trong Kim in the context of m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new modern Chinese Confucianism; make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the content of Confucianism ide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Liang Shu Ming and Tran Trong Kim;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wo ideas. In doing so, the thesis clues about the connectionin academic thought between Vietnamese and Chinese Confucianism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fact is Tran Trong Kim had received ideological influence from Confucianism ideology of Liang Shu Ming.
一、原著
(1)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修訂本。new window
(2)《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北平京城印書局出版,1932年)。
(3)《中國文化要義》(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重訂新版本。
(4)《人心與人生》;(梁培寬,王宗昱編校:《梁漱溟卷》,《人心與人生》,頁541-849)(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5)《梁漱溟全集》第二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6)《梁漱溟全集》第五卷,(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
(7)[越] 陳仲金:《儒教》(河内:文化通訊出版社,2001年)。
(8)[越]潘魁:〈閱讀陳仲金先生的《儒教》〉,《婦女新聞》,西貢, 第54期(1930年5月29日),收於賴原恩彙編:《潘魁檔案》,來源: http://www.viet-studies.info/Phankhoi/index.htm。
(9)[越]陳仲金:〈與潘先生漫談孔教〉,《婦女新聞》,西貢,第60期(1930年7月10日),收於陳仲金:《儒教》,〈附錄〉(河内: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671-687頁。
(10)[越]潘魁:〈請陳仲金先生同孔子、孟子到邏輯(M.Logique)家做客。那裡,我們再談〉,《婦女新聞》,西貢,第63期(1930年7月31日),第64期(1930年8月7日),收於賴原恩彙編:《潘魁檔案》,來源 :http://www.viet-studies.info/Phankhoi/index.htm。
(11)[越]陳仲金:〈請潘魁先生回我學堂談話〉,《婦女新聞》,西貢,第71期(1930年9月25日)、第72期(1930年10月2日)、第74期(1930年10月16日),收於陳仲金:《儒教》,〈附錄〉(河内:文學出版社,2003年),第687-720頁。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中文
方克立:《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元化:《思辯發微》(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美】艾愷:《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中譯本,王宗昱、翼建中翻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包遵信:《批判與啟蒙》(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李澤厚:《世紀新夢》(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new window
成中英:《中國現代化的哲學反省:從傳統到現代理性的總合》(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new window
汝信主編:《儒家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李明輝主編:《當代新儒家人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李明輝主編:《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7年)。
江日新主編:《中西哲學的會面與對話》(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宋志明:《現代新儒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宋德宣:《新儒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宋仲福,趙吉惠,裴大洋:《儒學在現代中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6年)。new window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杜維明:《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杜維明:《儒家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
余英時:《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文化,1992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林啟顏:《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林安梧:《儒學革命論:從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
林啟顏:《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new window
金耀基:《從傳統到現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
莫詒謀:《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水牛出版社,2001年)。
郭齊勇:《梁漱溟哲學思想》(武漢: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柴文華:《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啟良:《新儒學批判》(上海:上海商聯書店,1996年)。
陳來:《現代中國哲學的追求:新理學與新心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錚:《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陳啟智主編:《儒學與全球化》(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史批判》(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韋政通:《儒家與現代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韋政通:《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韋政通:《傳統的更新》(台北:水牛出版社,1989年)。
韋政通:《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反思》(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曹跃明:《梁漱溟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初版社,1995年)。
張豈之主編:《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黃光國:《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8年)。new window
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傅偉勲:《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鄭大華:《梁漱溟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鄭大華:《梁漱溟與現代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鄭家棟:《現代新儒學概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鄭家棟:《當代新儒學論衡》(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理念與理性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new window
楊明:《現代儒學重構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楊祖漢主編:《儒學與當今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蔡仁厚:《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蔡仁厚:《儒學的常與變》(台北:東大出版社,1980年)。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蔣永福、吳可、嶽長齡主編:《東西方哲學大辭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劉述先:《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劉述先:《中西哲學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
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蔡德貴、侯拱辰:《道統文化新編》,〈引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二)越文
吳必素(Ngô Tất Tố):《批評陳仲金的《儒教》》(河内:梅嶺出版社,1940年)。陳文由(Trần Văn Giàu):《越南思想由19世紀至八月革命時期的發展》(河内:社會科學出版社,1975年)。
馬江麟(Mã Giang Lân):《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文學爭論》(河内:通訊出版社,2005年)。
潘玉(Phan Ngọc):《越南文化與法國文化的接觸》(河内:文化通訊出版社與文化研究院,2006年)。
陶維英(Đào Duy Anh):《越南文化史綱》(河内:文化通訊出版社,2006年)。
陶維英(Đào Duy Anh):《孔教批評小論》(順華:觀海叢書,1938年)。

三、期刊論文
(一)中文
王宗昱:〈梁漱溟與心理學〉,《哲學與文化》,1990年9月,第9期,第17卷,頁826-837。new window
牛君,溫炳祿:〈論梁漱溟、胡適的中西文化思想及其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影響〉,《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3月,第3期,第14卷,頁112-115。
史云波:〈陳獨秀與梁漱溟的中西文化觀異同論〉,《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02年9月,第3期,第4卷,頁18-22。
史炳軍,李敏:〈面對西學:梁漱溟對中國文化的闡釋與批評〉,《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2期,第32卷,頁96-101。
史炳軍:〈梁漱溟晚期心性論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第28卷,總第101,頁78-82。
史鋒銳:〈剛直不阿的梁漱溟〉,《文史精華》,2000年10月,總125期,頁47-52。
申曉勇:〈傳統與現代的二難抉擇:梁漱溟的中西文化取向〉,《青海示範大學學報》,2002年1月,第1期,總第92期,頁31-34。
朱從兵:〈梁漱溟社會發展史動力觀及對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把握〉,《世紀橋》,2000年,第1期,頁31-33。
朱人求:〈梁漱溟的文化發展理論〉,《南昌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頁22-25。
江海:〈中西文化觀的地平線:馮友蘭、梁漱溟中西文化觀上的方法論考察〉,《船山學報》,1997年,第2期,頁41-45。
李道湘:〈文化大師的心思歷程:梁漱溟思想形成的發生學探討〉,《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1998年,第11期,頁24-28。
李可亭:〈論五四後梁漱溟在傳統思想現代化方面的局限性〉,《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5月,第3期,第35卷,頁27-30。
李翔海:〈世紀之交的回觀:後現代視野下的梁漱溟中西文化觀〉,《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頁60-66。
李鐵強,殷耀德:〈論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現代意義〉,《咸寧師專學報》,1997年11月,第4期,第17卷,總第55期,頁7-10。
李振網,宋薇:〈梁漱溟文化心理學述評〉,《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9月,第3期,第2卷,頁6-8。
李毅:〈梁漱溟「人生倫理」之理性追求的偏執〉,《中國倫理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48-50。
季芳桐:〈梁漱溟對孔子倫理思想的體認〉,《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第15卷,頁13-19。
肖良武:〈從「出世」到「入世」:梁漱溟由佛轉儒思想的嬗變〉,《貴州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總第168期,頁94-98。
谷孝虎:〈「五四」時期胡適和梁漱溟中西文化觀之比較〉,《金陵職業大學學報》,1999年6月,第2期,第14卷,頁50-52。
沈松平,俞成鳳:〈梁漱溟的新民觀及其實踐〉,《廣西地理志》,2001年,第6期,頁47-49。
邱志強:〈對梁漱溟鄉村合作運動的反思〉,《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第2期,頁100-104。
周德豐:〈略論梁漱溟的中西印文化比較觀〉,《天津社會學報》,1997年,第6期,頁46-52。
周志煌:〈梁漱溟與泰州學派〉,《輔大中研所學刊》,1997年,第6期,頁166-188。new window
林存光:〈中國文化的問題性:梁漱溟「文化問題論」的內在思維理路〉,《齊魯學刊》,1998年,第6期,頁102-108。
柳友榮:〈再論梁漱溟心理學思想〉,《心理學報》,2000年,第4期,第32卷,頁470-474。
洪文傑:〈論「五四」時期東西文化論爭中梁漱溟的文化思想〉,《天中學報》,2000年2月,第1期,第15卷,頁43-45。
馬瑞:〈梁漱溟儒家政治人格及其鄉村建設實踐〉,《河南大學學報》,2000年11月,第6期,第40卷,頁57-58。
孫遠方,吳振文:〈梁漱溟與鄒平「鄉村建設」〉,《濱州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12月,第4期,第6卷,頁21-25。
韋政通:〈梁漱溟的人格特質與生命動力〉,《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1999年6月,第2期,第30卷,頁1-8。
陳來:〈論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觀〉,《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年5月,第3期,第54卷,頁261-269。
陳來:〈對新文化運動的再思考:從「五四」後期的梁漱溟說起〉,《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0年1月,第1期,第31卷,頁1-5。
陳雷:〈基於心理事實他探究倫理道德:試論梁漱溟研究倫理道德的方法〉,《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6月,第3期,第14卷,頁33-37。
陸信禮,周德豐:〈論梁漱溟譯孔闡儒的內容及方法〉,《南開學報》,2001年,第3期,頁44-50。
時廣東:〈似聖非聖:梁漱溟早期思想探微〉,《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2期,頁23-31。
柴文華:〈論梁漱溟的人哲學〉,《哲學研究》,2001年,第10期,頁43-48。
栗玉仕:〈文化失調與儒者復出的呼喚:梁漱溟東西倫理文化觀研究〉,《中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月,第1期,第5卷,頁78-82。
翁有為:〈新儒家的「守身」與「捨身」:梁漱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學術心路分析〉,《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頁53-57。
袁陽:〈儒學的張力:韋伯、梁漱溟儒學觀比較〉,《哲學與文化》,2001年7月,第7期,第28卷,頁662-676。new window
高瑞泉:〈直覺與工具理性批判:梁漱溟對儒家經典的文化詮釋〉,《台大歷史學報》,2002年6月,第29期,頁107-125。new window
曹跃明:〈論梁漱溟的多元文化觀〉,《中國哲學史》,1997年,第1期,頁94-100。
彭啟福:〈當代新儒家的先驅:梁漱溟〉,《北方論叢》,1998年,第4期,總第150期,頁14-19。
張牛:〈梁漱溟的文化哲學觀及其現代價值〉,《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第1卷,頁21-24。
張應凱:〈梁漱溟道德哲學探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12月,第6期,第14卷,頁525-528。
張光芒:〈論梁漱溟的理性觀〉,《枣庄師專學報》,2001年,第6期,第18卷,頁88-93。
張文儒:〈梁漱溟與佛學〉,《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2期,第23卷,頁5-11。
張秀軍:〈心理學的哲學之光〉,《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2期,第24卷,頁4-6。
程恭讓:〈梁漱溟的佛教思想述評〉,《孔子研究》,1998年,第2期,頁66-75。
程恭讓:〈從太虛與梁漱溟的一場爭辯看人生佛教的理論難題〉,《哲學研究》,2002年,第5期,頁71-77。
楊雪英,陳太彬:〈梁漱溟的文化理想及其影響〉,《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3月,第23卷,頁351-353。
楊雷騁:〈宗教與生命的糾結〉,《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1年10月,第4期,第32卷,頁19-24。
熊呂茂:〈近十年來梁漱溟研究綜述〉,《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第5期,第26卷,頁68-73。
熊呂茂:〈梁漱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第17卷,頁69-73。
熊呂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綜論〉,《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7月,第4期,第21卷,頁54-57。
熊呂茂:〈梁漱溟的文化哲學思想初探〉,《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6月,第3期,第7卷,頁5-10。
熊呂茂:〈梁漱溟與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第25卷,頁35-39。
熊呂茂,丁小紅:〈是佛家還是儒家:梁漱溟的思想歸宿辨析〉,《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8月,第4期,第20卷,頁75-77。
熊呂茂:〈梁漱溟的儒佛文化觀之比較〉,《湖湘論壇》,2000年,第4期,頁73-74。
熊呂茂:〈梁漱溟的道德理性思想評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第31卷,頁31-35。
熊呂茂:〈梁漱溟的佛學文化思想探略〉,《林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2月,第1期,第21卷,頁21-26。
趙衛東:〈中西文化的深層撞擊與整合:梁漱溟先生中西文化觀述評〉,《鵝湖月刊》,1997年,第5期,第28卷,頁40-49。new window
鄭萬鵬:〈梁漱溟與托爾斯泰〉,《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夏之卷,總第16期,頁110-114。
鄭黔玉:〈試論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文化哲學基礎〉,《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7月,第4期,第18卷,頁10-15。
鄭劍虹:〈梁漱溟自戀人格的心理分析〉,《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總第41期,頁28-32。
劉長林:〈試析梁漱溟對中國傳統人生態度的闡說〉,《學術月刊》,1998年,第2期,頁84-91。
劉長林:〈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論述評〉,《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第5卷,頁36-42。
劉秀江:〈梁漱溟的生命哲學觀與鄉村教育理論述評〉,《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頁75-79。
劉秀江:〈梁漱溟文化思想述評〉,《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6期,總第125期,頁22-26。
魏小奮:〈法治化民主的精神何在:梁漱溟思想解讀〉,《北方論叢》,2001年,第1期,總第165期,頁64-66。
譚吉華:〈試論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特點〉,《婁底師專學報》,2000年7月,第3.期,頁40-43。
鄭家棟:〈直覺思維與現代新儒學〉,《吉林大學科學學報》,1988年,第二期。

(二)越文
阮金山(Nguyễn Kim Sơn):〈梁漱溟和中國現代新儒學的產生〉,《科學雜誌》,第一期(河内:越南河内國家大學,2005年)。
阮金山(Nguyễn Kim Sơn):〈關於當今學界研究儒教所使用術語的若干意見〉,《漢喃學通報》(河内:漢喃研究院,1997年)。
阮壽德(Nguyễn Thọ Đức):〈研究潘佩珠《孔學燈》裏的儒教思想現代化趨向〉,《漢喃雜誌》,第六期(河内:漢喃研究院,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