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查某暝」與「偷拔蔥」--兩種女性生命型態之變遷、整合與比較
書刊名:臺灣風物
作者:簡文敏
出版日期:2002
卷期:52:3
頁次:頁19-65
主題關鍵詞:查某暝偷拔蔥女性埔漢文化平埔族元宵習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3
  • 點閱點閱:51
期刊論文
1.簡文敏(20010900)。小林地區平埔族狩獵及其相關文化探討。臺灣文獻,52(3),373-3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素娟(19970400)。族群關係中的女性--以平埔族為例。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4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漢光(19630300)。高雄縣阿里關及附近平埔族宗教信仰和習慣調查。臺灣文獻,14(1),159-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國銘(19980300)。頭社夜祭與祀壺信仰初探。臺灣風物,48(1),63-1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美娟(19980800)。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平埔歌謠之調查與研究。臺灣文藝,163/164,1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崧興(19860600)。論漢人社會的家戶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9,123-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田中賢三(1927)。熟番人女子の家產承繼ト其の婚姻。臺法月報,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伊能嘉矩(1908)。台灣南部の四社熟番と稱せらる支那化土蕃は熟わの種族に屬せしむべきか。東京人類學雜誌,23(270),433-4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東南(19951000)。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記錄。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14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堀江俊一(1981)。台灣漢族の家族--jiaイデオロギーとjia集團。民族學研究,46(3),299-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清水純(1984)。台灣平埔族的漢化。台灣學術研究會誌,2,43-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簡文敏(2002)。入籍變番與共存互助社會之建構。台灣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衛惠林(19811100)。從埔里巴宰七社的漢化史實看中國民族文化之匯聚整合程式。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7,133-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繼昌(19790300)。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7,4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村孝志、吳密察、許賢瑤(19940300)。荷蘭時代的臺灣番社戶口表。臺灣風物,44(1),197-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斌雄(19870900)。臺灣南部地區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臺灣風物,37(3),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漢光(19630900)。高雄縣匏仔寮平埔族家族構成。臺灣文獻,14(3),128-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亦園(19550515)。從文獻資料看台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19-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潘英海(19940600)。聚落、歷史、與意義頭社村的聚落發展與族群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7,8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康培德(1998)。西拉雅人--十七世紀的生活與其比較。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 (會議日期: 1998/05/16-05/17)。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英海(1998)。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迷思。「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辦) (會議日期: 1998/05/16-05/17)。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5-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藤井志津枝(1987)。日據前期臺灣總督府的理蕃政策(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還月(1996)。馬卡道民族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德禎(1999)。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59)。安平縣雜記。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2)。台灣通志。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洪敏麟(1995)。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地名沿革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黄茂卿(1911)。迪階觀音山教會早期五十年史(1877-1927)英國長老教會東部宣教。花蓮:迪階觀音山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鈴木清一郎、馮作民(1933)。台灣舊慣習俗信仰。眾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還月(1995)。屏東馬卡道族現況與分佈。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英海(1995)。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胄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amilleri, C.(1986)。Cultural anthropology and edution。UN:Kohan。  new window
11.Murdock, George Pete、許木柱(1996)。社會結構。紅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enedict, R.、黃道琳(1993)。Patterns of Culture。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Shepherd, John R.(1994)。Marriage and Mandatory Abortion among the 17th-century Siraya。Arlinton, VA: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window
14.Freedman, Maurice(1958)。Lineage Organinzation in Southeastern China。London:The Athlone Press。  new window
15.Gilligan, Carol(1982)。In a Different Voic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6.周鍾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Wolf, Margery(1972)。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六十七(1961)。番社采風圖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簡文敏(2000)。平埔族女性社會地位、兩性關係與其轉化歷程--以大武壟社群「上元暝--查某暝」為例 (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發表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石萬壽(1997)。菜寮溪流域的開發。台灣開發史論文集。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清財(1998)。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炯仁(2000)。高雄縣甲仙、杉林、六龜等鄉的「大武壟社」。高雄縣平埔誌。高雄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清財(1995)。從歌謠看西拉雅的聚落與族群。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higa, Shuzo(1978)。Family Property and the Law of Inheritance in Traditional China。Chinese Family and Social Change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eattle, W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new window
6.李國銘(1995)。屏東平埔族群分類問題再議。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文敏(2001)。小林地區平埔族聚落形成與變遷。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縣路竹鄉: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石萬壽(1995)。南化鄉平埔族的村社。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英海(1998)。「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布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Candidius, George(1903)。Account of the Inhabitants。Formosa Under the Dutch。London:Kegan Paul。  new window
11.李亦園(1997)。漢化、土著化或社會演化--從婚姻、居住與婦女看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關係。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光國(1990)。台灣的社會變遷與倫理重建。文化與倫理。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其南(1990)。「房」與傳統中國家族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潘英海(1995)。「在地化」與「地方文化」:以「壺的信仰叢結」為例。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