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研究
書刊名:新史學
作者:王德權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Te-chuan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7:1
頁次:頁143-202
主題關鍵詞:社會分工生產關係意識型態貢納制國家自主性Social coordinationRelations of productionIdeologyTribute systemNational independ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1
  • 點閱點閱:47
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繼承自戰前內藤湖南觀點的京都學派與延續日本馬克思史學傳統的東京學派,涇渭分明地展開近三十年的中國史分期論戰。時序進入八○年代,論戰漸入尾聲,幾位出身京都大學的研究者另組中國史研究會,其論旨多本於京都學派,最終卻脫離京都傳統,上承日本夙有傳承的馬克思史學。中國史研究會成員之一的渡邊信一郎,研究領域跨越漢唐,其馬克思史學立場較接近東京學派;強調國家相對自主性,也和東京學派若相彷彿。但在實證研究方面,渡邊氏卻高度綜合京都學派、尤其是谷川道雄的豐碩成果,強調社會的動態發展。渡邊氏的中國古代史探索,一方面繼承、改造東京學派的馬克思史學,作為骨幹;另一方面擷取京都學派論點,補充其血肉,最後統一在中村哲新詮釋的馬克思歷史理論下。就此脈絡觀之,渡邊氏對日本戰後中國史研究的繼承與批判,可視為一個吸收前人成果、破繭而出的過程,同時說明世代間學術交替的辯證發展。 渡邊氏從生產方式出發,檢討漢唐間的社會階級構成以及國家如何通過社會編組,管理社會,進而在此基礎上,分析傳統帝國政治型態的結構特徵,研究主題首尾連貫,結構完整。若干論點、尤其是古代帝國如何編組社會與士人政治角色的分析,頗有值得參考借鏡之處。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in Japan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in schools, the Kyoto School founded by Naito Konan and the Tokyo Schoo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 One of the most discussed controversies between the two schools during the post-war era was the periodization of Chinese history. In the 1980s, this prolonged debate came to a halt. Some scholars from Kyoto University organized a new academic association,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At first, they followed the tradition of Kyoto school, but gradually came closer to the Marxist school. One of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Watanabe Shinichirō, whose interests cover a period from the Han to the Tang dynasties, emphisized the idea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He also applied a Marxist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an approach generally used by the Tokyo School. His 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organization were nevertheless under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Kyoto School, which accentuated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Watanable revised Marxist theories as the basis of his analytical frame and nourished himself with the fruits of the Kyoto school. Tanigawa Michio also served as a great inspiration. Wantanable stressed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portrayed the character of the imperial administration through social classification. Departing from earlier focus on the production system, he went on to discuss imperial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n to the social system. He analyze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Han and Tang empires. Some of his conclusions convincingly shed new light on the study of social mobilization as well as political roles of the elites of imperial China. His success marks the formation of the post-war Chinese studies in Japan.
期刊論文
1.黃惠賢(1985)。魏晉南北朝時期農耕方式及農業生產水平試探。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5(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谷川道雄(1955)。武后末年より玄宗朝初年にいたる政爭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14(5),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谷川道雄、楊清順(19810800)。自營農民與國家之間的共同體性關係--從北魏的農業政策談起。食貨月刊,11(5),229-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德權(20030300)。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關於許倬雲先生「中國體系網絡分析」的討論。新史學,14(1),143-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倬雲(20030300)。對王德權先生「古代中國體系的摶成」的回應--許倬雲先生的對話。新史學,14(1),203-2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德權(20041100)。「士人」合理性的重構--以柳宗元的政治社會批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2,6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聯陞(19361000)。東漢的豪族。清華學報,11(4),1007-10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中村哲、牟發松(1997)。中國前近代史理論的重構。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渡邊信一郎、牟發松(1997)。關於意識型態階級--中國專制國家的統治階級。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谷川道雄(1980)。自營農民と國家との共同體的關係。名古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谷川道雄(1980)。自營農民と國家との共同體的關係。名古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國史研究會(1983)。中國史像の再構成:國家と農民。東京:文理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國史研究會(1990)。中國史像の再構成II:中國專制國家と社會統合。東京:文理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村哲(1977)。奴隸制と封建制との歷史理論--マルクス.エングルス歷史理論の再構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村哲、凍國棟(1994)。奴隸制與農奴制的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渡邊信一郎(1994)。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專制國家のイデオロギ。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渡邊信一郎(2000)。天空の玉座--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儀禮。東京:柏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谷川道雄(1976)。中國中世社會と共同體。東京:國書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家勉(1989)。中國農業科技史稿。北京:農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韋伯、康樂、簡惠美(1985)。支配的諸類型。臺北:韋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西嶋定生、武尚清(1992)。二十等爵制。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克思(1993)。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甘泉(1982)。中國古代史分期討論五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胡如雷(1979)。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文治(1993)。明清時代封建土地關係的鬆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穆(1966)。秦漢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伯重(1990)。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農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溝口雄三、李甦平(1996)。日本人視野中的中國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大塚久雄、于嘉雲(1999)。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渡邊信一郎(2003)。中國古代王權と天下秩序。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大澤正昭(1996)。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寬(1993)。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明士(1982)。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臺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渡邊信一郎(1986)。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Mannheim, Karl、黎鳴、李書崇(2000)。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北京: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谷川道雄、李濟滄(2004)。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金春學(1993)。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渡邊信一郎(1986)。古代中國における小農民經營の形成。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中村哲、凍國棟(1994)。奴隸制與小生產方式。奴隸制與農奴制的歷史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村哲、凍國棟(1994)。前資本主義所有制與小生產方式。奴隸制與農奴制的歷史理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根蟠(1987)。家族公社與農村公社。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根蟠(1987)。私有制和國家的形成。中國原始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恩格斯(1972)。克爾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渡邊信一郎(1986)。阡陌制論。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渡邊信一郎(1986)。分田農民論。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渡邊信一郎(1986)。二世紀から七世紀に大土地所有の經營。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渡邊信一郎(1986)。富豪層論--八、九世紀を中心に。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川勝義雄(1982)。漢末のレジスタンス運動。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恩格斯(1972)。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渡邊信一郎(1983)。中國前近代史研究の課題と小經營生產模式。中國史像の再構成:國家と農民。東京:文理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渡邊信一郎(1994)。荀子の國家論--分業論的社會編成論の形成。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渡邊信一郎(1994)。《呂氏春秋》上農篇蠡測--秦漢時代の政治的社會編成。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澤華(1996)。荀子的禮治思想。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谷川道雄(2002)。均田制的理念與大土地所有。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西嶋定生、韓昇(1992)。碾磑尋蹤。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六朝隋唐卷。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渡邊信一郎(1994)。清--六朝隋唐國家の社會編成論。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渡邊信一郎(1994)。唐宋變革期における農業構造の發展と下級官人層--白居易の慚愧。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渡邊信一郎(1994)。《孝經》の國家論--秦漢時代の國家とイデオロギ。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渡邊信一郎(1994)。仁孝--六朝隋唐期の社會救濟論と國家。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杜洪義(1996)。早期道教和《太平經》的政治思想。中國政治思想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渡邊信一郎(1994)。《臣軌》小論--唐代前半期の國家とイデオロギ。中國古代國家の思想構造。東京:校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渡邊信一郎(2000)。朝政の構造--中國古代國家の會議と朝政。天空の玉座。東京:柏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渡邊信一郎(2000)。元會の構造--中國古代國家の儀禮的秩序。天空の玉座。東京:柏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渡邊信一郎(1995)。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渡邊信一郎(2000)。帝國の構造--元會儀禮と帝國的秩序。天空の玉座。東京:柏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谷川道雄(2002)。中國的中世--六朝隋唐社會與共同體。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宇都宮清吉(1955)。漢代における家と豪族。漢代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弘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溝口雄三(1997)。《明夷待訪錄》的歷史地位。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沫若(1930)。[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自序。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聯合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啟良(1994)。揭開“亞細亞生產方式”之謎。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劉啟良(1994)。馬克思與東方專制主義理論。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啟良(1994)。馬克思晚年探索與俄國道路。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光直(1999)。從商周青銅器談文明與國家的起源。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尾形勇(1979)。古代姓氏制の展開と「家」の成立。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尾形勇(1979)。家と君臣關係。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谷川道雄(2002)。北朝貴族的生活倫理。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谷川道雄(2002)。六朝時代的名望家統治。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木村正雄(1965)。[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總論。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東京:不昧堂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木村正雄(1965)。大規模治水水利事業の展開と第二次農地の形成。中國古代帝國の形成。東京:不昧堂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木村正雄(1979)。漢代における第二次農地の形成と崩壞。中國農民叛亂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谷川道雄(1971)。[隋唐帝國形成史論]序說。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唐長孺(1982)。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唐長孺(1982)。士人蔭族特權和士族隊伍的擴大。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柳宗元(1979)。守道論。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縻元。譏許由。全三國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余英時(2003)。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禹錫。答饒州元使君書。劉禹錫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禹錫。袁州萍鄉縣楊岐山故廣禪師碑。劉禹錫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顧炎武(1979)。清議。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顧炎武(1979)。名教。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秩。選舉五。通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谷川道雄(2002)。西魏“六條詔書”中的士大夫倫理。中國中世社會與共同體。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柳宗元(1979)。封建論。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沈既濟。選舉六.雜議論下。通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秩。選舉五.雜議論中。通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後濱(2004)。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分田(1996)。隋唐諸帝成熟且完備的君道論。中國政治思想史.隋唐宋元明清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錢穆(1977)。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陳寅恪(1982)。崔浩與寇謙之。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余英時(1980)。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佐竹靖彥(19920000)。朱溫集團の特性と後梁王朝の形成。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許倬雲(1982)。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編。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邢義田(1987)。漢代的父老、僤與聚族里居--「漢侍延里父老僤買田約束石卷」讀記。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內藤乾吉(1963)。唐の三省。中國法制史考證。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許倬雲(1982)。漢代家庭的大小。求古編。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