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經典詮釋之目的與結果析論--以《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為例
書刊名:問學
作者:柯玫妃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0
頁次:頁63-79
主題關鍵詞:朱熹經典詮釋論語集注吾與點也聖賢氣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6
中國傳統思想的經典詮釋是詮釋者運用書面語言對不同時代的典籍意義進行單向性的思想轉換的行為。詮釋者的目的在於企圖使作者的文本意義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傳達給讀者,所以一個詮釋者除了要面對異時性的文本外,更要在作者與讀者之間起著溝通的作用,具有溝通的功能,這種溝通的功能正是典籍詮釋發生的根本原因。詮釋者通過注解傳遞了經典原著的意義,讀者則通過閱讀注解後的文本接受了詮釋者所欲傳遞的典籍原著的意義,但同時也接受了附著於注解後文本中屬於詮釋者的視界與目的。 宋儒朱熹畢生以經典詮釋為職志,其詮釋思想見之於《四書集注》一書,而與朱熹相關的其他典籍也可以發現關於詮釋視界與目的的論述,通盤檢視朱熹所有的詮釋理論與結果,我們不難發現其中頗有牴牾與相互矛盾之處。本文即以朱熹對《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的詮釋為例,說明詮釋者因為不同的詮釋接受者,而產生不一樣的詮釋重點,及此重點對詮釋結果所產生的影響。
期刊論文
1.劉志剛(1996)。從《四書章句集注》看朱熹的訓詁學與義理學。廣東教育學院學報,1996(1),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亞文(1997)。談朱熹的人格修養思想。松江學刊,1997(3),4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馥潔(1997)。朱熹「理」的價値內涵。中國哲學史,1997(4),48-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華星白(1997)。朱熹的古籍注解。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7(5),103-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禹階(1998)。論朱熹的解經思想。重慶師院教育學報(哲社版),1998(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豔清(1999)。朱熹之學與老莊。中國哲學史,1999(2),50-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鄧聯合、周廣立(200109)。程頤、朱熹「格物致知」論思路判析--從近代認識論角度。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3),123-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熹。論語或問。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懋竑(1966)。朱子年譜。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俊(2004)。南宋儒學的建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黎靖德、楊繩其、周嫻君(199711)。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蒙培元(1998)。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熹(1985)。四書章句集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馮友蘭(1988)。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束景南(2003)。朱子大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程顥、程頤、朱熹(1983)。二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