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物理之後」到「倫理之後」--「元亨利貞」詮釋意涵解析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趙中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ao, Chung-wei
出版日期:2006
卷期:22
頁次:頁29-60
主題關鍵詞:物理之後倫理之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8
  • 點閱點閱:40
〈乾卦‧卦辭〉「元亨利貞」,在《周易》「經」的本義,就是「筮遇此卦,可舉行大享之祭,乃有利之占問」。然而經由「傳」及「學」的詮釋創新與轉化,朝兩個方向解釋:一是「物理之後」,其解讀為「元者,萬物之始;亨者,萬物之長;利者,萬物之遂;貞者,萬物之成」。二是「倫理之後」,其解讀為「元,大也;亨,通也;利,宜也;貞,正而固也」。潘德榮就明白指陳:「理解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是指向『原意』的,那麼這個『原意』終將會因時間的流逝而磨損,最終化為無;如果理解是『生產』意義的,那麼一切語言、文字流傳物將會在這個『生產』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豐富、充足。」「物理之後」是向上探索追尋,「倫理之後」是向下覺悟實踐,雖分為二,實則為一。「物理之後」與「倫理之後」兩者的完成者,就是「大人(或聖人)」;彰顯的道德概念,就是「仁」。職此之故,「元亨利貞」的詮釋方式,突顯了下列意義:創造詮釋,本義的活水源泉;本體內涵,探索生命的本根;道德實踐,顯現乾元的本質;仁為核心,貫穿物理與倫理;元亨利貞,目的在道濟天下;文本獨立,詮釋意義的無限等。
期刊論文
1.鄔昆如(20030200)。中國形上學的三個向度。哲學與文化,30(2)=345,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俊輝(2003)。萬有起源的形上構思─試由東、西方幾個事例談起。哲學與文化,30(2)=總345,53-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德興(2005)。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熹(2002)。論語或問。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亨(2000)。周易大傳今注。山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浮(1981)。復性書院講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熹(1987)。周易本義。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弼、韓康伯、孔穎達(197305)。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玄、賈公彥(1973)。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忠天(2004)。周易程傳註評。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熹(1996)。論語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黎靖德、楊繩其、周嫻君(199711)。朱子語類。湖南: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永瑢、紀昀(199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法高、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198110)。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中舒(1988)。甲骨文字典。四川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亨(1977)。周易古經通說。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光地(198901)。御纂周易折中。臺北:武陵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潘德榮(1999)。詮釋學導論。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熹、陳俊明(2000)。朱子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德富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藍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勞思光(200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段玉裁、許慎(1970)。說文解字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沈清松(1991)。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牛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蔭隆。西方文學理論大辭典。西方文學理論大辭典。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宋)邢昺,(晉)郭璞(1973)。爾雅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南宋)朱熹(1996)。中庸章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晉)杜預(1973)。左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東漢)班固。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83)。呂氏春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邢昺(1973)。孟子注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孔穎達(1973)。左傳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南宋)朱熹(1996)。論語注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鼎祚(1987)。周易集解。周易注疏及補正。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