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虞翻易學的氣論思想研究
作者:黃嘉琳
作者(外文):Huang, Jia-L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俊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虞翻周易YU-FANYi-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漢代常藉著天地間的殊異形類來展現本體宇宙論,以無限多的有限之物表達無窮之境,身處漢末的虞翻集兩漢《易》學大成並承繼漢代思潮,運用卦體爻象來對應天地宇宙萬物,以「卦變說」、「卦氣說」、「月體納甲說」及「逸象說」等將本體宇宙思想展現在卦爻間,本文先釐清虞翻《易》學體系中所建構的基本架構,再歸納分析虞翻的思想理路,進而探求虞翻《易》學中的氣論思維。
第一章為「緒論」,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前人對此議題研究的相關文獻作一歸納整理。「研究動機與目的」簡要敘述氣論思想在先秦發展的概況,列舉史書、道家、儒家等先秦氣論思想。
第二章為「虞翻生平及著述」,「虞翻生平」由家學溯源談起,再以四個不同階段闡述虞翻生平,最後對於虞翻生卒年總歸整理,生卒年之說有四,本文列舉各家說法並提出己見。「虞翻著述」分成「專門著述」與「注解之作」兩個部份說明。
第三章為「虞翻《易》學思想背景」,第一節為考察《易》學源流,由《史記》、《漢書》中對孔傳《易》學脈絡進行論述,第二節說明秦火對於《易》學的影響,進而造成今古文經之爭,並闡述《易》學與五經博士之關聯,第三節則介紹漢代《易》學流派,其中列舉與虞翻思想較為密切的《易》學家來進行介紹,分為「西漢占驗派象數《易》學」、「東漢注經派象數《易》學」及「漢末《易》學與丹道融合」三部份說明,西漢《易》學家有孟喜、焦延壽、京房,東漢《易》學家有鄭玄、荀爽、虞翻,最後敘述漢末魏伯陽將《易》學與丹道相互結合。
第四章為「漢代氣論思想」,以《春秋繁露》、《白虎通義》論「儒家之氣」,以《淮南子》、《老子指歸》論「道家之氣」,以《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論「道教之氣」,以《論衡》、《潛夫論》論「自然之氣」,以《京氏易傳》、《太玄經》、《易緯》論「《易》家之氣」,最後總結「《易》家之氣」的特色。
第五章為「虞翻之《易》學基礎建構」,《易》學基礎建構篇幅較大,故以兩兩相關為一組來介紹虞翻《易》學體例,第一節為「互體說」與「連互說」,第二節為「互反說」與「旁通說」,第三節為「半象說」與「兩象易說」,第四節統合其它《易》學體例,分別有「中」、「伏」、「承」、「據」、「乘」、「應」、「數」。
第六章為「虞翻之『至神謂易』論」,闡述虞翻《易》學思想中本體世界之建構,由至神之易而生乾坤兩儀,再藉由乾陽坤陰相摩相盪,變化陰陽,同氣相求,品物流行,最後論述五行與三才之道。
第七章為「虞翻之『乾坤生六子』論」,「卦變說」敘述乾坤生六子,消息卦生雜卦,藉此開展出卦爻體系,「卦氣說」則將卦爻與氣候相互對應,以四正卦主四時、值月,十二消息卦值月等闡明卦與氣之相應,「月體納甲說」則以月相的盈虛圓缺與卦爻對應,「逸象說」為虞翻延伸擴展世界的法則,以八卦之象比附各種物類,藉以構造整全氣論世界。
第八章為「虞翻之『以乾通坤,進德脩業』論」,藉《易》道主變開啟道德修養論,修養過程需與時偕行,以達既濟之終,又藉由「爻位貴賤吉凶說」、「人事貴賤爻位說」象喻人之行事,最後透過乾坤相通,持敬行義,居寬行仁,善改其過,使賢者成聖,聖者能與天地合德,鬼神合吉凶。
第九章為「虞翻對後代《易》學之影響」,本文列舉四個《易》學家存有氣論思維者,有宋代張載「乾起知於易,坤效法於簡」,如虞翻以乾為易、坤為簡,宋代邵雍「先天易之卦氣」,承繼孟喜、虞翻之四正卦而獨自開創一套卦氣系統,明代王夫之「乾坤陰陽即太極實體」,以乾坤為陰陽二氣,太極之實有即乾坤,建構本體宇宙整體觀,清代惠棟以「易」為氣變之始,再敘述卦與氣的關係,此即《易》學思想中有氣論思維脈絡的延續與遞嬗。
第十章為「虞翻《易》學氣論思想之價值與特色」,說明虞翻《易》學體系的本體宇宙思想,尤其對氣論思想進程的建構及陰陽二氣在《易》學卦爻中的開展與表現。
關鍵字:虞翻、易學
Abstract
Han Dynasty often shaped by special classes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to show the body cosmological.Limited to an infinite number of things to express the infinite realm.The collection of the late Han Han Yu Fan Language "Yi" Great and Cheng Jihan generations thought. Gua body Yaoxiang use to map the universe of heaven and earth.To "Gua said change", "Gua said gas", "May said body armor satisfied" and "Yi as saying," and other ideas to show the body of the universe between hexagrams. This article first clarify the basic structure of Yu Fan "Yi" system constructed.,Re-thinking approach to analyzing Yu Fan's induction, Further explore Yu Fan "Yi" to learn of the gas of Thinking.
Key Word:YU-FAN,Yi-Ology
引用文獻

一、古籍文獻
(一)經部
易類
《京氏易傳》 (漢)京房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據天一閣刊本影印 1976年

《周易鄭注》 (漢)鄭玄注 (宋)王應麟輯 (清)丁杰等校訂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 1985年

《周易注》 (漢)鄭玄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三編》之《黃氏逸書考》 1972年

《易緯八種》 (漢)鄭玄注 臺北:新興書局 1966年

《周易正義》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疏》 2001年

《周易集解》 (唐)李鼎祚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4年

《漢上易傳》 (宋)朱震撰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2年

《易外別傳》 (元)俞琰撰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諸子集成》 1998年

《周易啟蒙翼傳》 (元)胡一桂撰 臺北:臺灣大通書局《通志堂經解》 1972年

《易學象數論》 (清)黃宗羲撰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7年

《周易內傳》 (清)王夫之撰 臺北:廣文書局《易學叢書》 1971年

《船山易學》 (清)王夫之撰 臺北:廣文書局《易學叢書》 1971年

《惠氏易學》 (清)惠棟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81年

《張惠言易學十書》 (清)張惠言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77年

《易圖略》 (清)焦循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江都焦氏刻雕菰樓易學本影印 1995年

《焦循之易學》 (清)焦循撰 楊家駱主編 臺北:鼎文書局《國學名著珍本彙刊》 1965年

《虞翻周易注》 (清)孫堂撰 臺北:成文出版社《求無備齋易經集解》 1976年

《周易虞氏略例》 (清)李銳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十九年刻聚學軒叢書本影印原書1995年

《虞氏逸象考正》 (清)紀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十二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刻吳興叢書本影印 1995年

《方氏易學五書》 (清)方申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南菁書院叢書 1995年

《學易筆談》 (清)杭辛齋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71年


書類
《尚書注疏》 舊題(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2001年


詩類
《毛詩注疏》 (漢)毛公撰 (東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臺北:中華書局《四部備要》中華書局據阮刻本校刊 1965年


禮類
《周禮注疏》 (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2001年


春秋類
《春秋左傳注疏》 (周)左氏撰 (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2001年


孝經類
《孝經注疏》 (唐)唐玄宗御注 (宋)邢昺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2001 年


五經總類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著 周予同 注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4年


四書類
《論語注疏》 (魏)何晏注 (宋)邢昺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2001年

《孟子》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2001年


小學類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日本岩崎氏藏宋刊本 1975年


(二)史部
正史類
《史記》 (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5年

《新校本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

《新校本後漢書》 (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 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

《三國志集解》 (晉)陳壽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清)盧弼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

《新校本晉書》 (晉)陳壽撰 (南朝宋)裴松之注 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

《宋書》 (南朝梁)沈約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新校本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撰 臺北:鼎文書局 1983年

《隋書》 (唐)魏徵等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舊唐書》 (五代)劉昫等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新唐書》 (宋)歐陽修等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55年

《宋史》 (元)脫脫等撰 臺北:鼎文書局 1979年


雜史類
《國語》 (三國吳)韋昭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3年


傳記類
《高士傳》 (晉)皇甫謐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古今逸史》 1968年

《宋元學案》 (清)黃宗羲撰 黃百家纂輯 全祖望修定 何紹基等校刊 臺北:廣文書局 1971年

《疑年錄》 (清)錢大昕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嘉慶二十三年刻本影印 1997年



地理類
《水經注校證》 (北魏)酈道元著 陳橋驛校證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

《會稽志》 (宋)施宿等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3年

《(嘉慶)廣西通志》 (清)謝啟昆修 胡虔纂 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六年刻本影印 1997年

《(道光)廣東通志》 (清)阮元修 陳昌齋等纂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 四庫全書》據商務印書館1934年影印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影印 1997年


目錄類
《三國藝文志》 (清)姚振宗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據民國5年張氏刻適園叢書本影印 1997年

《直齋書錄解題》 (宋)陳振孫撰 北京:中華書局 1985年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等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



(三)子部
儒家類
《荀子集解》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 臺北:世界書局 2000年

《潛夫論箋校正》 (漢)王符撰 (清)汪繼培箋 彭鐸校正 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張子正蒙注》 (宋)張載撰 (清)王夫之注 臺北:世界書局 1962年


道家類
《老子道德經》 (魏)王弼注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

《莊子集解》 (清)王先謙撰 臺北:世界書局 2006年

《老子指歸譯注》 (漢)嚴遵著 王德有譯注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 (漢)魏伯陽撰 (五代)彭曉注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諸子集成》補編據正道道藏本影印 1997年

《神仙傳》 (晉)葛洪撰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 1985年


道教類
《太平經合校》 王明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法家類
《管子校正》 (唐)尹知章注 (清)戴望校正 臺北:世界書局 1972年


兵家類
《孫子集註》 (漢)曹操等注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刊本 1976年

術數類
《焦氏易林》 (漢)焦延壽撰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 1985年

《太玄集注》 (漢)揚雄撰 (宋)司馬光集注 劉韶軍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2005年

《皇極經世書》 (宋)邵雍撰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中華書局據通行本校刊 1965年

《元包數總義》 (南宋)張行成述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新編》 1985年


雜家類
《淮南子》 (漢)劉安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影鈔北宋本 1976年

《淮南子》 (漢)劉安撰 (漢)高誘註 (清)莊逵吉校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影清嘉慶甲子(九年)姑蘇聚文堂重刊莊逵吉本 1978年

《淮南天文訓補注》 (清)錢塘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據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指海叢書影印 1968年

《白虎通疏證》 (清)陳立撰 吳則虞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

《夢溪筆談》 (宋)沈括撰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

《王氏談錄》 (宋)王欽臣撰 鄭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筆記》 2003年

《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撰 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據明萬曆癸卯(31年)吳獻台重刊本影印、鄧邦彥手書題記 1978年

《義門讀書記》 (清)何焯著 京都:中文出版社 1982年

《讀書雜志》 (清)王念孫撰 臺北:世界書局據同治庚午十一月金陵書局重刊本影印 1988年

《諸子平議》 (清)俞樾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91年




類書類
《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撰 (明)陳禹謨補註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3年

《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撰 臺北:大化書局 1977年


叢書類
《玉函山房輯佚書》 (清)馬國翰撰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67年


(四)集部
總集類
《文選》 (南朝梁)蕭統選 (唐)李善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3年


二、近人專著(按人名姓氏筆畫排列)

(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涌 編;李慶 譯:《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與人的觀念的發展》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于大成 撰:《淮南鴻烈論文集》 臺北:里仁書局 2005年

于首奎 撰:《兩漢哲學新探》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

孔令妃 等編:《中國歷代官制》 濟南:齊魯書社 2005年

王新春 撰:《周易虞氏學》 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

王新春 撰:《易學與中國哲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

朱伯崑 著:《易學哲學史》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

牟宗三 撰:《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涵義》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8年

牟鍾鑒 撰:《呂世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濟南:齊魯書社 1987年

余桂元 撰:《中國的著名寺廟宮觀與教堂》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

余敦康 撰:《漢宋易學解讀》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6年

吳榮光 著;李宗顥 補遺;林梓宗 點校:《歷代名人年譜》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2年

呂凱 撰:《鄭玄之讖緯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2年new window

周立升 撰:《西漢易學與道家思想》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

周桂鈿 撰:《董學探微》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9年

周桂鈿 撰:《王充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

尚秉和 撰;陳金生 點校:《焦氏易詁》 臺中:文听閣出版社《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一輯據民甲戌年(1934)刊本影印 2008年

尚秉和 撰;殷子和 整理:《周易尚氏學》 北京:九州出版社 2011年

屈萬里 撰:《先秦漢魏易例述評》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4年

林忠軍 撰:《《易緯》導讀》 濟南:齊魯書社 2002年

金春峰 撰:《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年

姜廣輝 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

韋政通 撰:《董仲舒》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

孫以楷 撰:《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 臺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

孫紀文 撰:《淮南子研究》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年

徐元誥 撰;王樹民、沈長雲 點校:《國語集解》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徐芹庭 撰:《易經源流》 北京:中國書局,2008年

徐芹庭 撰:《易圖源流》 北京:中國書局,2008年

徐復觀 撰:《兩漢思想史》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1年

高亨 撰:《周易大傳今注》 濟南:齊魯書社 2010年

高懷民 撰:《宋元明易學史》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高懷民 撰:《兩漢易學史》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

康發祥 撰:《三國志補義》 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 2004年

張其成 撰:《象數易學》 北京:中國書局 2003年

張善文 撰:《象數與義理》 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1997年

張善文 撰:《歷代易家考略》 臺北:頂淵文化事業出版社 2006年

梁啟超 撰:《清代學術概論》 臺北:水牛出版社 1971年

陳奇猷 著:《呂氏春秋校釋》 臺北:華正書局 2004年

陳拱 撰:《王充思想評論》 臺中:東海大學 1968年

陳鼓應 撰:《管子四篇銓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

陳錫勇先生 撰:《老子校正》 臺北:里仁書局 2003年

陳攖寧 撰:《道教與養生》 北京:華文出版社 1989年

黃沛榮 先生撰:《易學乾坤》 臺北:大安出版社 1998年new window

黃盛雄 撰:《王符思想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2年

黃暉 撰:《論衡校釋》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

湯一介 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臺北:東大出版社 1991年new window

馮友蘭 撰:《中國哲學史新編》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黑格爾 著;賀麟、王太慶 譯:《哲學史講演錄》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59年

姜亮夫 編:《歷代人物年里通譜》 臺北:世界書局 1993年

楊淑瓊 著:《虞翻《易》學研究──以卦變和旁通為中心的展開》 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中國學術思想究輯刊》初編第一冊 2008年

楊樹達 撰:《周易古義》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楊樹達 撰:《淮南子證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

劉大鈞 等著:《象數精解》 成都:巴蜀書舍 2004年

劉文英 撰:《王符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

劉玉建 撰:《兩漢象數易學研究》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

劉沅 撰:《史存》 成都:巴蜀書社《槐軒全書》 2006年

劉家立 撰:《淮南集證》 臺北:廣文書局 1978年

劉國棟 注譯;黃沛榮先生 校閱:《新譯周易參同契》 臺北:三民書局 2010年

鄭良樹 撰:《淮南子斠理》 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1969年

鄭萬耕 撰:《揚雄及其太玄》 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

盧央 撰:《京房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

鍾肇鵬 撰:《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 濟南:齊魯書社 1985年

鍾肇鵬 撰:《讖緯論略》 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1994年

羅光 撰:《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 臺北:臺灣學書局 1985年new window

蘇輿 撰;鍾哲 點校:《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

顧頡剛 編著:《古史辨》 上海:上海書局據樸社1935年版影印 1935年



三、單篇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列)
簡博賢 撰:〈虞翻周易注研究〉 《孔孟學報》 第34期 1977年9月new window

李周龍 撰:〈虞翻易說探原〉 《孔孟學報》 第56期 1988年9月new window

鍾肇鵬 撰:〈從《道德指歸》看嚴遵的思想(上)〉 《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1期(總296期) 1991年1月

周立升 撰:〈虞氏易學旁通說發微〉 《中華易學》 1996年6月

陳鼓應 撰:〈漢代道家易學鈎沉〉 《文史哲學報》 第57期 2002年12月new window

王俊彥先生 撰:〈王廷相的「性者、氣之生理」論〉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4年3月

楊淑瓊 撰:〈虞翻「易」學中「旁通」之作用〉 《鵝湖》 2004年4月

裴占榮 撰:〈虞仲翔先生年譜〉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近代著名圖書館館刊薈萃續編》2005年

高溥懋 撰:〈王弼易注與虞翻易注之比較〉 《古今藝文》 2005年8月

陳福濱 撰:〈導言:中國哲學氣論專題〉 《哲學與文化》 2006年8月new window

陳麗桂 撰:〈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 《哲學與文化》 2006年8月new window

陳雅萍 撰:〈淺談虞翻易學成就──月體納甲說與中國曆算法〉 《中正高工學報》 2008年6月


四、學位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列)
劉為博 撰:《嚴遵《老子指歸》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廖婉利 撰:《虞翻易學思想研究》 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周德良 撰:《《白虎通》研究─《白虎通》暨《漢禮》考》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

陳德興 撰:《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new window

陳明彪 撰:《牟宗三的漢代易學觀述評》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new window

紀喬蓓 撰:《王充《論衡》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蕭又寧 撰:《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楊婉羚 撰:《《淮南鴻烈》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

林曉呈 撰:《《白虎通德論》的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研學究所碩士論文 2011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