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淮南子》「道」思想之研究
作者:黃玉麟
作者(外文):Huang, Yu Li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淮南子宇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9
本文以《淮南子》的道論思想為旨趣,以「本根」之意蘊作為探討方法,並嘗試以「本」、「根」作為「道」意蘊的兩個面向分而述之。本文的第二章便專在討論「道」為「本根」之義涵,「本」作為「道」之為「基礎」意義面向而言,乃指謂「道」之作為至高本體諸體性;而「根」則指出「道」作為生發之源的意義,二者有機地合成「本根」整全地意義,使「道」既能成為現象之內的本體,又能動態地運生萬物;由是可進一步地發掘出《淮南子》「本根」理論建構的基本特色。
第三章中,分析了〈俶真訓〉、〈天文訓〉及〈精神訓〉中所呈現的宇宙歷程,三者思路相近,大抵上不脫《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基本模式,並按其闡釋的基礎,均可歸納為「道—氣—物」的基本結構。在此基本模式框範下,《淮南子》的作者展現了高度的理論敏感度與思維的邏輯周延度。《淮南子》作者將「一」之內涵擴而充之,使其兼含「本」義與「根」義,使「道」保持超然的地位,且能夠尋及落實的起點,將「道生一」改造為「道始於一」,同時引進「氣」之概念闡釋「有」生於「無」的形上命題。在宇宙生成歷程的階段性說明中,強化了整體生發歷程的邏輯性,且使「道」自我運化從混沌未分中造就宇宙展現為一種動態的運化過程,在此理論轉向的改造工程中補充了老、莊的「道」論。又透過「精」與「陰陽」二創化原理。「氣」、「精」與「陰陽」三者於《淮南子》作者的結構下成為「道」落實的具體說明,質、力、理三者兼備。
《淮南子》對宇宙的說明以靜態的理論架構與動態的階段性連結來表詮「道」之意涵,並於其間設置反饋機制,使萬物與道有所聯繫,也使「天人一也」的命題能在宇宙說明中得到基礎。《淮南子》眼中的宇宙,其實是一股「浩然同流」的生命力之顯像,而不是物理世界的解構,就此而論,一氣流行的宇宙氣化觀點,實際上是要使「道」與「物」、「道」與「人」產生內在聯繫之方法,並且能夠開發出「天人一也」的天人關係架構與成德修養之價值體系。
《淮南子》對宇宙生成歷程的開發與擴充是為了順利開展天人關係,基於一氣流行的前提,天人之間以「氣」相連結,《淮南子》為天與人尋繹出「形」、「數」、「質」、「理」的相類之處;其所欲論證的「一」之理,是基於大小生命一體諧和的理論標的而有,這是中國人觀照宇宙時不可被忽視的思維元素。在此前提下,《淮南子》於是以一氣流行的模型來鑄造「形神」為人之形構,在「形」的層次上,生理的發展是宇宙歷程的擬態;在「神」的層次上,精神既為人之內在根源的本質性設定,也是復歸於生命之源的人之整全意義完成之樞紐。在說明「形神」的過程中,也將宇宙秩序安放在人之內,藉由「和」與「德」之意義開發出應然與實然理序合同的機制,並且滑入人間世,成就天人共通的指導原則,「言道」與「言事」於是融為一爐。
《淮南子》在文本中設置了三種理想人格典範:「聖人」、「至人」與「真人」,一方面為因應現實環境的需求,而使典範不僅在精神境界上立足,也在政治範疇中挺立,為使雙重意義能夠開展,在此又進行了另一次重大的理論改造,將「無為」闡述為積極義的大有為。雖然同時將「和」的前提引入,以不違自然為規範,但是,這樣的理論改造方式顯然是向老莊的背反。為了彌補此一背反,《淮南子》特意將三種人格典範隱然地做出分判,以其與「道」、「事」之距離來論高下,仍然將承繼於莊子的「真人」抬舉至最高位階。
「道」向「事」的側傾,是一種有意識的轉向,是為了「劉氏之書」的基本目的;超拔出「真人」的最高典範,是一種對道家路線的堅持;在這一雙向意義的建構中,也明顯地展示出其為建立「天人一也」的整體理論嚴整的思考過程,「天人一也」表現為對於諧和的同體生命之追求及人的自我完成與價值取向的濃厚人文關懷。《淮南子》勠力建構的大小宇宙有機一體的和諧宇宙,凸顯了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思維,人與物、人與人是緊密地統合於共同生命底基:「道」之內的。人與世界是在「和」的規制下一體共轉、溝通、符應而無裂隙的,理性發展與體悟實踐絕非二元對立。對現代科技在急速發展的過程中所拋出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的裂隙與疏離的牟和方法時,《淮南子》所提出的哲學思考實深具啟發性。
一、《淮南子》及註解本

漢‧劉安撰《淮南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漢‧劉安撰 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中華書局,1983。
漢‧劉安撰 漢‧許慎注《淮南鴻烈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62。
王叔岷《淮南子斠證》,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53-1954年new window
許匡一譯注《淮南子》,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
張雙棣《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陳廣忠注譯《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陳麗桂校注《新編淮南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
楊樹達《淮南子證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劉文典撰 馮逸 喬華點校《淮南鴻列集解》(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殿爵編《淮南子逐字索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二、傳統文獻(周~清)

周‧李耳撰《老子》,《四部備要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周‧莊周撰 晉‧郭象注 唐‧陸德明音義《南華真經》十卷, 札記一卷,《四部叢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周‧韓非《韓非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
周‧左丘明《左傳》十二卷,台北:老古出版社,1978
《管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秦‧呂不韋撰 漢‧高誘註《呂氏春秋》二十六卷, 附攷一卷,台北:老古出版社,1978。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廣文書局,1972。
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嚴遵《道德指歸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嚴遵 著 王德友 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班固撰,顏師古注,王先謙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
後魏‧酈道元撰 清‧戴震校《水經注》,台北:世界書局,1962。
隋‧慧遠《大乘義章二十六卷》,台北:新文豐,1983。
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解》,台北:琉璃經房,1985。
明‧釋德清《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琉璃經房,1985。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無出版年份﹞。
清‧張之洞撰 陳居淵編《書目答問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
清‧郭慶藩輯 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木鐸,1988。
清‧馬敘倫《老子校詁》,收於《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馬敘倫《莊子天下篇述義》,收於《莊子研究論叢》,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清‧高亨《老子正詁》,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6。
清‧高亨《莊子今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
清‧阮元《經籍纂詁》,台北:鴻學出版社影印本。
清‧知足子 考訂《字彙》(清光緒間(1875-1908)泉城輔仁堂校刊巾箱善本)

三、近人論著(民國~)

*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new window
丁原植《《淮南子》與《文子》考辨》,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
丁原植《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new window
丁四新主編《楚地出土簡帛文獻思想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于大成《淮南論文三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new window
方立天主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第三期。
方述鑫等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概要》,台北:先知出版社,1974。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成均出版社,1984。new window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志民主編《齊文化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影本。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王範之《呂氏春秋研究》,乎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朱永嘉 蕭木 注譯:《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2000。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4。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95。new window
牟鍾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
余光明《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余光明《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長沙:岳麓書社,1993。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余嘉錫《古書通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呂思勉《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增《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94。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new window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
吳福相《呂氏春秋八覽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4。
金受申《稷下派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胡適《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台北:牧童出版社,1979。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徐中舒主編《甲古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孫以楷 陳廣忠等《道家文化尋根—安徽兩淮道家九子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吉林:東北師大學出版社,1993。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68。
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學生書局,1974。
唐君毅《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研究集》,台北:宗青圖書出版公司,1978。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國書店,1985。
梁啟超《諸子考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
項退結 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先知出版社,1976。
張立文 主編《理》、《氣》、《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1。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
張秉楠《稷下勾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張運華《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傅佩榮譯 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一),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new window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出版社,1996。
陳奇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馬王堆帛書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
陳靜《自由與秩序的困惑—『淮南子』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大林:南華管理學院, 1999。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二)、(三),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馮友蘭《貞元六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北京:中華書局,1961。
楊有禮《新道鴻烈》,開封:河南大學,2001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new window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劉德漢《淮南子與老子參證》,台北:樂學書局, 2001。new window
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蒙文通《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陶磊《《淮南子‧天文》研究—從數術史的角度》,濟南:齊魯書社,2003。
蔣錫昌《老子校詁》,台北:東昇出版社,1980。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錢穆《黃帝》,台北:東大出版社,1978。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7。new window
戴君仁等《淮南子論文集》,台北:木鐸, 1976。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
鄭文光《中國天文學源流》,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new window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顧頡剛 等《古史辨》四、五、六冊,台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1987。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四、論文

(一)、期刊論文

*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原明〈《淮南子》認識論探析〉,《哲學與文化》,1995年6月new window
丁原植〈精氣說與精神、精誠兩觀念的起源〉,《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肥:安徽大學,1998年第3期。
于首奎〈試論《淮南子》的宇宙觀〉,《文史哲》,1979年第五期,總一三四期。
王德有〈嚴遵引易入道簡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白光華〈我對《淮南子》的一些看法〉,《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1995。
朱書萱〈《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中國學術年刊》,1998年3月。new window
牟鍾鑑〈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比較分析─兼論秦漢之際的學術思潮〉,《哲學研究》,1984年,第一期。
余光明〈董仲舒與黃老之學─《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二期,1992年8月。
李宗桂〈論淮南子與春秋繁露思想同異〉,《中國哲學史研究》第四期,1989年10月。
李美燕〈《淮南子》的形神觀與養生論〉,《中華學苑》,2003年2月。
李漢三〈陰陽五行對於兩漢醫學的影響(上)(下)〉,《大陸雜誌》第30卷第1、2期,1996年1月、2月。
李增〈《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五期,1999,5。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哲學論集》第十六期,台北:輔大,1992年1月。new window
李增〈淮南子的無為思想〉,《政大學報》第四十八期,1983年12月。new window
李增〈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李霖生〈從「天生烝民」到「天地不仁」-論中國古代終極價值的興衰與《老子》的虛無之道〉,《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卷第四、五期,1993年4月、5月。new window
杜保瑞〈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吳光〈關於黃老哲學的性質問題─對黃老帛書淮南子道氣論的剖析〉,《學術月刊》,1984年8月,總一八三期。
周弘然〈《淮南子》的綜合思想〉,《幼獅學誌》第九卷,第四期,1970年12月。
胡家聰〈道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胡楚生〈釋《淮南子》中『道』的意義與『道』的效用〉,《文史學報》,1997年6月。new window
袁信愛〈《淮南子》中的『人學思想』〉《哲學與文化》,23卷8期,1996年8月new window
馬非白〈《管子‧內業》篇之精神學說及其他〉,《管子學刊》,1998年,第四期。
梁啟超〈陰陽五行說之來歷〉,《古史辨》(五),台北:明倫出版社,1987年。
黃康斌、何江鳳〈「太一」源流考—兼論《太一生水》中「太一」之涵義〉,《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湖南沙洋:2004年6月。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哲學論集》第十五期,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82年7月。new window
陳正凡〈中國學者對《淮南子》認識論的認識芻議〉,《哲學與文化》,2000年1月。new window
陳兆珍〈試論《淮南子》中的天地人之道〉,《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0年3月。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二期,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0年6月。
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年9月。
陳福濱〈《淮南子‧原道訓》中「道」之意義的探究〉,《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8月。
陳靜〈《淮南子》學派歸屬論辯—兼論漢初的思想融合〉,《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8月。
陳廣忠〈《淮南子》—黃老道學的集大成〉,《鵝湖月刊》,2000年4月。
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再標定〉,《鵝湖月刊》,1999年8月。new window
陳麗桂〈《淮南子》的黃老思想〉,《中國學術年刊》,1993年3月。
陳麗桂〈先秦漢初思想的終結者—《淮南子》〉,《國文天地》,2000年4月。new window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2002年6月。
傅佩榮〈儒家人性論如何超越唯心與唯物的兩極論釋〉,《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卷第八期, 1993年8月。new window
馮友蘭〈先秦道家哲學主要名詞通釋〉,《北京大學學報》,1959年。
溫韌〈《淮南子》的天地演化說」〉《中國文化月刊》,1995年4月。
葉海煙〈《太一生水》與莊子的宇宙觀〉,陳福濱主編《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下冊),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new window
葉海煙〈論兩漢「大一統」觀念之哲學性:以董仲舒的新儒學為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年9月。
趙吉惠〈淮南子與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最後完成〉,《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4年4月。
劉笑敢撰 陳靜譯〈“無為”思想的發展—從《老子》到《淮南子》〉,《中華文化論壇》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96年第2期。
劉屹〈論老子銘中的老子與太一〉,《漢學研究》第廿一卷第一期,2003年6月。new window
劉醇鑫〈《淮南子》之人生修養論研究〉,《輔大中研所學刊》,1994年6月。new window
簡松興〈《淮南子》的整體和諧說—試析《淮南子》『和』、『天和』、『太和』之意〉,《輔大中研所學刊》,1995年9月。
魏啟鵬〈馬王堆古佚書的道家與醫家〉,《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鐘肇鵬〈論精氣神〉,《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會議論文

*以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陳麗桂 〈淮南子的道論─淮南道論的淵源、調和與轉化〉,《第一次世界道學會議、第四屆老莊易學大會會議後論文集》,1987年11月開會,1988年01月出刊。
曾春海 〈「元氣」概念在兩漢思想史中的流變〉一文之說明,發表於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之「觀念字解讀與思想史探索研討會」,2005年8月26、27日。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按學位與論文年份先後排列

于大成 《淮南子校訂》,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9年。new window
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new window
簡松興 《西漢天人思想研究—以《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為中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吳志鴻 《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劉文星 《君人南面之術:先秦至西漢中葉黃老思潮影響下的修身思想與治國學說》,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陳德興 《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7月。new window
黃玉麟 《莊子中的人之研究—生命的自由與無傷》,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其他參考資料
W.L. Rees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 New York: Humanities Press Inc. Second Printing 198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