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禮記》氣論思想研究
作者:賴昇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ARTHUR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俊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禮記氣論LichiQ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
提 要
漢代乃氣論思想盛行的時代,而《禮記》的成書正是在漢代中期,雖然《禮記》諸篇的流傳可溯及先秦,但論其書者卻是漢儒如后倉、戴聖諸禮家,此諸家「由氣說禮」十分自然,於是建立《禮記》的氣論思想,成為漢儒論禮的一大特色。筆者嘗試做全面的檢索,並將《禮記》氣論思想的特色「由氣說禮」,放在先秦氣論的發展、漢儒論禮之脈絡及歷代禮家之論禮中,希望藉由此三條氣論脈絡的宏觀下,呈現出《禮記》氣論思想的價值。
第一章論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整理前人研究成果,並界定研究範圍及目標。
第二章 論先秦氣論思想的發展,春秋時期以《老子》與《左傳》為主,戰國時期則以《莊子》、《孟子》、《荀子》、鄒衍、《易傳》、《管子》、《呂氏春秋》為主要材料,提出先秦氣論思想的發展,由學派而言,以道家、儒家為主,旁及其他諸家氣論主張;由氣論的路徑而言,可分自然義的氣化論、道德義的氣化論、卦爻義的氣化論及政治義的氣化論等四種氣論模式。
第三章論《禮記》的成書及其氣論諸篇的背景,在《禮記》四十九篇中,檢擇出〈中庸〉、〈月令〉、〈鄉飲酒義〉、〈祭義〉、〈樂記〉、〈禮運〉、〈禮器〉、〈郊特牲〉等八篇作為研究材料。
第四章〈中庸〉論「天人合德」,〈中庸〉由天道以論人德,由「天命之謂性」以至於「盡性」,由「至誠」以上達「天地之德」,初步建立儒家「天人合德」的理論架構,〈樂記〉、〈禮運〉諸篇吸收氣論之說,亦為詮釋此「天人合德」之架構而已,故〈中庸〉實為《禮記》氣論思想的開創奠基者。
第五章〈月令〉的自然氣化論,〈月令〉思想淵源於〈夏小正〉,復受《管子》及《呂氏春秋》的直接影響,其氣論思想屬自然義的氣化論,配合「與時相應」的人文觀,衍申出「刑德並重」的政治主張。
第六章〈鄉飲酒義〉的氣論思想,〈鄉飲酒義〉吸收氣論思想以詮釋賓主之位,可視作《禮記》吸收氣論思想以詮釋禮樂之義的早期階段。
第七章〈祭義〉之氣化鬼神觀,〈祭義〉論及「精神」、「魂魄」、「鬼神」諸範疇,在氣化思想中屬氣化成形聚散的問題。其由天道之創生而言為「精神」,由人身之成形而言為「魂魄」,由人之生死而言為「鬼神」,故聖人以為教化之道,而民人以為鬼事者。第八章〈樂記〉的禮樂氣化論,〈樂記〉的特色,乃以天道氣化論的角度詮釋「禮樂」之義,其以「天地之和」與「天地之序」論禮樂的天道義,由「人情之節」與「人心之感」論禮樂的心性義,由禮樂實踐以論成德,由「禮樂刑政」以論「揖讓而治」,具《禮記》氣論思想的成熟理論。
第九章〈禮運〉、〈禮器〉、〈郊特牲〉的氣化論,〈禮運〉者,記「禮」乃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以達天下國家之「大順說」;〈禮器〉者,言禮當以「時、順、體、宜、稱」為節,而歸本於忠信,是與〈禮運〉相為表裡,論禮之內外義;〈郊特牲〉者,雜記郊、社、冠、昏之禮,乃禮之運用於天下國家者,故三篇在氣化思想上有其相承性,先由天以論人,由外以論內,由理論以至實踐,可視為一家之言,有其完整之氣化論,故合而論之。
第十章論《禮記》的氣論思想,分二方面論述:一是論《禮記》本身氣論諸篇的關連性,提出其發展為綱領期、分解期與整體期三階段。一是合《禮記》氣論諸篇以論其共同性,提出《禮記》氣論思想特色:禮樂義的氣化天道觀、氣化人情的禮樂化,成德之道:天人學行禮樂之一體。禮樂之治的理想四種特色,最後歸結而提出「由氣說禮」的主張。
第十一章《禮記》氣論思想與漢儒論「禮」之學的辯證,論述漢儒自陸賈、叔孫通、賈誼、《淮南子》、司馬遷、董仲舒、《白虎通義》、鄭玄注《禮記》等八家論「禮」之學,條理其漢儒論「禮」思想演變之脈絡,並說明《禮記》氣論思想在其中之所承與其影響。
第十二章論歷代禮家「由氣說禮」之思想脈絡,此章嘗試由《禮記》「由氣說禮」的角度,檢視唐 孔穎達《禮記正義》、宋 衛湜《禮記集說》、明 王夫之《禮記章句》、清 孫希旦《禮記集解》等諸家,可看出其皆承《禮記》漢儒「由氣說禮」一脈相承,可證「由氣說禮」乃為後世禮家論禮之一項特色。
第十三章《禮記》氣論思想的定位與價值,本章主要以三條脈絡來定位《禮記》氣論思想的價值,一、由先秦氣論思想的發展與先秦儒家禮樂思想的發展脈絡來看《禮記》氣論思想之所承,二、由漢儒論禮諸家之脈絡,來觀察《禮記》氣論思想有所承亦有所傳。三、由《禮記》氣論「由氣說禮」的思想特色,下落於歷代禮家之論禮諸說,以考其影響。由以上三條脈絡,來衡定《禮記》氣論思想的定位與價值。
引用文獻

檢索說明:
i.古籍文獻,首列專著,其次依中國傳統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ii.同部類之著作,原則上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分類排序。
iii.今人文獻則分專著、期刊、學位論文三類,各類著作分別按姓氏人名筆畫排序,。

一、專書

禮類
《儀禮注疏》 (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禮記正義》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禮記集說》 (元)陳澔 臺北:世界書局 1967年。

《禮記纂言》 (元)吳澄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 四庫全書珍本五。

《禮記章句》 (明)王夫之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67年7月。

《禮記訓纂》 (清)朱彬撰;饒欽農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影印咸豐元年宜祿堂校刻本 1996。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撰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影印咸豐庚申瑞安孫氏盤古草堂本 1990年8月。

《大戴禮記》 (漢)戴德 叢書集成初編 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大戴禮記解詁》 (清)王聘珍撰 王文錦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據清光緒十三年廣雅書局刻本,咸豐元年家刻本 1983年。

《續經解三禮類彙編》 金鴞等著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6年。

(一)古籍文獻(按經、史、子、集及時代先後排序)
經 部:
易類
《周易正義》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易本義》 (宋)朱熹撰 臺北:世界書局 1993年。

書類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詩類
《毛詩正義》 (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春秋類
《春秋公羊傳注疏》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春秋繁露義證》 (漢)董仲舒撰 (清)蘇輿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0月。

《春秋左傳正義》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五經總類
《經典釋文》 (唐)陸德明撰 臺北:鼎文書局 1972年9月。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撰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4年12月初版

四書類
《四書章句集注》 (宋)朱熹 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論語注疏》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孟子注疏》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 影印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1989年

小學類
《說文解字》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 (民國)魯實先正補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印經韻樓藏版 1991年8月八版。

史部:
正史類
《史記》 (漢)司馬遷撰 (宋)裴駰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 影印清乾隆據武英殿刊本 1982年。

《漢書》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註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乾隆據武英殿刊本 1996年8月。

《後漢書》 (漢)范曄 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10月。

《隋書》 (唐)魏徵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乾隆據武英殿刊本 1996年8月。
傳記類
《宋元學案》 (清)黃百家撰 臺北:廣文書局 1979年。

目錄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清)永瑢撰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乾隆據武英殿刊本 1968年3月 臺一版。

子部:
儒家類
《荀子集解》 (戰國)荀子撰 (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 北京:中華書局 1981年。

《新語校注》 (漢)陸賈撰;王利器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0月。

《新書校注》 (漢)賈誼撰;閻振益、鍾夏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論衡校箋》 (漢)王充撰;楊寶中校箋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年。

《朱子語類》 (宋)朱熹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86年。

道家類
《帛書老子校注》 高明撰 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王卡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8月。

《南華真經注疏》 (戰國)莊周撰(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

法家類
《管子校注》 (民國)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 北京:中華書局據(宋)楊忱本 2006年重印。

《韓非子集解》 (清)王先慎集解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83年6月。

雜家類
《呂氏春秋》 (漢)高誘注,(清)畢沅校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12月。

《白虎通疏證》 (清)陳立撰 吳則虞點校 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8月。

《淮南子注釋》 (漢)劉安撰 (漢)高誘注 臺北:華聯出版社 1968年5月。

《淮南鴻烈集解》 (漢)劉安撰 (民國)劉文典集解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據莊逵吉校本 1992。

小說家類
《翁注困學紀聞》 (宋)王應麟 (清)翁元圻等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集部:
別集類
《觀堂集林》 (清)王國維 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戴震集》 湯志鈞校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

《嘉定錢大昕全集》 陳文和主編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總集類
《全三國文》 (清)嚴可均輯 影印清光緒王氏刻本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近人文獻(按人名姓氏筆畫排序)

勾承益:《先秦禮學》 成都:巴蜀書社,2002

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討》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王啟發:《禮學思想體系探源》 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5年1月。

王夢鷗:《禮記校證》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12月

王鍔:《《禮記》成書考》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3月。

向晉衛:《《白虎通義》思想的歷史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2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曰剛等:《三禮論文集》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0月再版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臺北:維新書局 1968年1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9月再版。

周何:《禮學概論》 臺北:三民書局 1998年1月。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4月。

林秀英:《古代生命禮中的生死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

林素玟:《禮記人文美學探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初版new window

林素英:《古代祭禮中的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 臺北:文津出版社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 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0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 臺北:學生書局 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臺北:學生書局 1986年10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臺北:學生書局 1986年10月。

高明:《禮記概說》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8年。

高明:《禮學新探》 臺北:學生書局 1978年9月年。

高明:《高明經學論叢》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9月 三版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 臺北:水牛出版社,1979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 》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 臺北:學生書局 1974年5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 臺北:學生書局 1982年。new window

容肇祖:《月令的來源考》,《齊魯書社》 1989年9月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new window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1996年3月new window

鄒昌林:《中國古禮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1(1992)

黃俊傑:《孟子》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年。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 臺北:文史哲 1979年。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6年。

陳榮捷編著:《王陽明傳習錄集詳註集評》 臺北:學生書局,1983年12月。

陳遵嬀:《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2年4月。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1年。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7年。

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8年9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北京:三聯書局 1982年6月。

張秋升:《天人糾葛與歷史運演—西漢儒家歷史觀的現代詮釋》 濟南:齊魯書社 2003年8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二) 臺北:三民書局 1981年1月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 臺北:五南 2003new window

楊天宇:《經學探研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1月。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新華書店,1997年。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0年。new window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楊寬:《古史新探》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楊寬:《古禮新探》 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1993年。

葉國良:《古代禮制與風俗》 臺北:臺灣書店 1997年。

劉丰:《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蒙文通:《經史抉原》 四川:巴蜀書社,1995年9月 初版

趙中偉:《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4new window

歐陽照:《禮記人文思想之研究》 臺北:臺灣書店 1985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二)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再版

錢穆:《靈魂與心》 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4年。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2年。new window

謝德瑩:《禮記孝親之禮研究》 臺北:臺灣書店 1997年。

羅根澤:《管子探源》 臺北:里仁書局 1981年11月。

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禮記》哲學思想》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

(三)期刊

王夢鷗:〈小戴禮記考源〉,《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3期 頁87~148 1961年5月 。

王夢鷗:〈讀月令〉,《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21期 頁1~12 1961年5月 。

王夢鷗:〈禮記思想體系試探〉, 《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第3期 頁21~64 1961年12月。

王夢鷗:〈禮記月令斠理〉,《學術論文集刊》 第1期 頁1~48 1971年12月 。

孔德成:〈禮記成書時代及其在經典中之性質〉,《孔孟月刊》18卷11期 頁22~26 1980年7月 。new window

王鍔:〈戰國楚簡的發現和《禮記》研究的反思〉,《圖書與情報》,頁124~131 2006年3 期。

江美華:〈從「禮記•冠義」論儒家成人禮的意義〉,《鵝湖學誌》第32期 頁143~172 2004年6月。new window

江乾益:〈后倉與兩漢禮文化〉,《興大中文學報》,19期,2006年6月,頁145~167。new window

李杜:〈禮記言禮的本源及其與人生政制的關係〉,《人生》 28卷8期 頁8~16 1963年9月 。

李杜:〈《大學》的天道〉,《哲學與文化》,19卷第6期,頁562~564 1992年6月。new window

林合華:〈《禮記‧樂記》的人性論之再反思〉,《船山學刊》,頁45~48 2008年1月。

林素玟:〈《禮記‧樂記》神聖空間的審美治療〉,《華梵人文學報》,10期,2008年7月,頁1~35。new window

林繼平:〈禮運大同思想之形成與發展:兼論大學、中庸思想構成因素及著作年代〉,《哲學年刊》第6期,頁125~142 1988年10月。

胡丹:〈由《禮記‧祭義》看祭祀活動中的理念及其社會作用〉,《科教文化》,頁162~162,2008年1月。

孫少華:〈漢初《禮記‧樂記》的材料與成書問題〉,《孔子研究》,頁101~104,2006年6月。

黃俊郎:《小戴禮記之喪禮理論研究》,《中華學苑》,27期 頁107~173 1983年6月。new window

黃意明:〈《荀子‧樂論》與《禮記‧樂記》思想比較〉,《戲劇藝術》 頁97~100 2008年1月。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52期,頁41~91 2000年6月。new window

張永雋:<儒家禮樂教化之宗教與人文理想>,《東吳哲學傳習錄》,1994年5月,頁47~63。

傅玲玲:〈由《禮記》之“天”觀念論其中之人文精神〉,《哲學與文化》,34卷10期,2007年10月,頁97~113。new window

鄔昆如:<從禮記論儒家社會哲學思想> ,《哲學與文化》,15:3=166 ,頁26~32 ,1987年11月。new window

楊祖漢:〈大同與小康〉,《鵝湖》 1卷11期 頁41~46 1976年5月new window

楊祖漢:〈中庸的作者問題、成書年代及其思想之衡定〉 ,《鵝湖》 9 卷10期 頁6~12 1984年4月new window

楊寬:〈月令考〉,《齊魯學報》, 第2期, 頁1~36 , 1941年7月

(四)學位論文

王菡:《「禮記•樂記」之道德形上學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2000年。

林文琪:《「禮記」中的人觀》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 1998年。new window

陳德興:《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 2005年。new window

黃嘉琳:《揚雄《太玄》《法言》之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1月。new window

楊婉羚:《《淮南鴻烈》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1月。

劉振維:《論先秦儒家思想中禮的人文精神》 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蔡翼隆:《禮記中的陰陽五行思想研究》,臺北: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譚澎蘭:《禮記理想政治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new window

蕭又寧:《董仲舒《春秋繁露》氣論思想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9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