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揚雄《太玄》《法言》之氣論思想研究-
作者:黃嘉琳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新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 十二編;第27冊/林慶彰主編
ISBN:9789862546680
主題關鍵詞:揚雄學術思想哲學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許東海(20001200)。賦家與仙境--論漢賦與神仙結合的主要類型及其意涵。漢學研究,18(2)=37,253-2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秋升(2002)。揚雄歷史觀再認識。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4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問永寧(2006)。試論《太玄》與古易的關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4),2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邊家珍(2002)。論揚雄對先秦儒學的繼承與發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瀋陽(2006)。揚雄人性論辨析。蘭州學刊,155,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岫林(20040900)。由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探揚雄的文學觀。孔孟月刊,43(1)=505,39-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車行健(20021200)。論漢代書序中的「設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8,167-1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姜書閣(1994)。揚雄、桓譚、王充間的思想承傳關係。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問永寧(2005)。《太玄》是一部「謗書」--「刺莽說」新證。周易研究,2005(6),76-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問永寧(2006)。《太玄》與漢代易學。唐都學刊,22(5),1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為學、王棟(2006)。揚雄研究的源流與不足。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7(6),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廖棟樑(20021100)。理解的歷史性--朱熹論揚雄。輔仁國文學報,18,163-2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銘(1997)。揚雄與劉勰。中國文化研究,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問永寧(2006)。《太玄平議》商兌。周易研究,20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問永寧(2007)。《太玄》測辭九則新釋。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英華(1997)。第二部《論語》--《法言》述評。孔子研究,1997(2),83-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桂鈿(1994)。「千石之官」和「猗頓之財」--王充論揚雄、桓譚。浙江學刊,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正偉(1996)。曾紀澤與《揚雄論》。天水師專學報(哲社版),199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全蘭(1997)。論揚雄的心態特徵。冀東學刊,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孟祥才(1999)。揚雄述論。人文雜誌,19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張紹誠(2000)。聯寫揚雄曠世才。文史雜誌,200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玫(2001)。論揚雄。中國典籍與文化,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世明(2001)。揚雄身後褒貶評說考議--林貞愛《揚雄集校注》序。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0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文杰(2002)。西漢時期成都大文學家揚雄評傳。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邊家珍(2002)。揚雄對西漢新儒學的重構及其意義。東岳論叢,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萬耕(2004)。揚雄身心觀述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任大先(2004)。揚雄沿波而得奇--論屈原創作對揚雄的影響。零陵學院學報,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曉民(2005)。試論揚雄的憂患意識在儒學發展上的體現。哲學研究,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祥俊(2005)。北宋諸儒論揚雄。重慶社會科學,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高明(2006)。揚雄《據秦美新》考論。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華金(2007)。"揚雄三進制"研討。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問永寧(2007)。試論揚雄的姓。唐都學刊,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魏敏慧(19991000)。王充文學主張探析。新埔學報,17,1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項退結(1991)。從董仲舒、《淮南子》至王充的「天」與「命」。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又方(2005)。主體屬性的追尋與重構論漢代學者對屈原自殺的批評。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17-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成文(2005)。漢唐「答客難」系列作品之依仿與拓新。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5.1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凱(2002)。西漢儒道與陰陽家之分流。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美燕(2003)。漢代樂律與天人思想同構之宇宙圖式及方法意義。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燦山(2000)。邁向聖典之路--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妮芳(2004)。理論與實踐--揚雄文學思想及其賦結合之考察(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浩毅(2002)。漢莽諸子與《太史公書》(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啟瑤(1986)。揚雄的實踐哲學(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藍秀隆(1972)。楊子法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中庸(1990)。漢魏晉玄風的流變及其展現(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志鴻(2003)。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時珍(1994)。揚雄、桓譚的反讖緯神道思想(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德興(2005)。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簡宗梧(1975)。司馬相如揚雄及其賦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周龍(1979)。揚雄學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田富美(1998)。《法言》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煥新(2004)。《法言》複音詞研究(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石昇瓚(2006)。《法言》聖人思想分析比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賴平亞(1999)。揚雄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碩士論文)。珠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康衛國(2003)。揚雄的文學思想--以"因""革"為中心(碩士論文)。陝西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侯文學(2003)。淑周楚之豐烈--揚雄作品的文化闡釋(博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立文(2005)。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傳播與發展。保定市: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憲堂(2003)。先秦儒家的專制主義精神:對話新儒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俞樾(1984)。諸子平議補錄。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程勇(2005)。漢代經學文論敘述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儲昭華(2005)。明分之道--從荀子看儒家文化與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敬(1999)。法言全譯。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復旦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2006)。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澤厚(1991)。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申(2005)。儒學與儒教。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廣忠、梁宗華(2004)。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適(2005)。中國哲學史大綱。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曾祥旭(2005)。士與西漢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梁韋弦(2007)。漢易卦氣學研究。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侯外廬(2004)。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葛洪、成林、程張燦(1997)。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明(2004)。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立文、周桂鈿(2004)。中國唯心論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錢穆(2004)。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歐崇敬(20020000)。中國哲學史. 兩漢魏晉南北朝卷 : 與世界哲學對話及重估一切價值的創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胡適(2006)。中國古代哲學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任繼愈(1999)。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馮友蘭(2004)。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松來(2001)。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世輔(1993)。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郭象、成玄英、曹礎基、黃蘭發(1998)。南華真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韋政通(2001)。中國思想史。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暉(200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何兆武、步近智、唐宇元、孫開太(1993)。中國思想發展史。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牟宗三(2005)。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奇猷(2004)。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岱年(2006)。文化與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怡(1996)。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鄭良樹(2001)。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牟宗三(1978)。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錢穆(2003)。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劉師培、陳居淵(2006)。經學教科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劉師培(2004)。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朱榮智(2000)。新編法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豈之(1996)。中國儒學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余英時、何俊、侯旭東(2005)。東漢生死觀。上海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方克立(1986)。中國哲學小史。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鐵(1995)。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蒙文通(2006)。先秦諸子與理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馮友蘭(2000)。中國哲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牟宗三、項維新、劉福增(1992)。中國哲學思想論集(三):兩漢魏晉隋唐篇。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胡適(2001)。中國哲學史大綱(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姜義華、劉澤華(2005)。中國通史教程.第一卷.先秦兩漢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徐復觀、陳克艱(2003)。中國學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王弼(1997)。老子道德經。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鼓應(2000)。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楊儒賓、祝平次(20050000)。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楊儒賓(2004)。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顧頡剛(1996)。漢代學術史略。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陳鼓應(2006)。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唐君毅(2005)。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黃沛榮(19980000)。易學乾坤。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龔鵬程(2005)。漢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魏啟鵬(2005)。簡帛文獻《五行》箋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趙中偉(20040000)。道者,萬物之宗: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韋政通(1996)。董仲舒。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憲邦(2001)。中國哲學通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張強(2001)。宇宙的寂寞--揚雄傳。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張岱年(2002)。中國哲學大綱。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4)。古史文存(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宗白華(2005)。中國哲學史提綱。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2005)。中國哲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涂元恆(2005)。漢賦名家欣賞:枚乘.司馬相如.揚雄。中經社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劉文典、馮逸、喬華(2006)。淮南鴻烈集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西華大學、四川省文史研究館、蜀學研究中心(2006)。蜀學。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其成(2003)。象數易學。中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周桂鈿(2000)。秦漢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王弼、樓宇烈(2006)。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陳鼓應、陳鼓應(2000)。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王邦雄、楊祖漢、岑溢成、高柏園(2005)。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