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
作者:陳德興
作者(外文):Chen, De-X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兩漢哲學氣論宇宙論天道論形上學方法學氣化宇宙論陰陽五行精氣呂氏春秋黃帝內經春秋繁露易緯‧乾鑿度白虎通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7)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9
本文擬從五個部分,探索兩漢氣化宇宙論的哲學內涵;並藉以為氣論釋物、兩漢氣化宇宙論的思想,探究一個形而上學的合理定位。
(一)氣概念的原始形構與意涵
此部分之論述,主在考察「氣」字的原始形構,從其形構的推敲中探討「氣」的原始意蘊,與殷以前是否有作為名詞使用的「氣」概念的問題。及其後被廣泛使用於物象內蘊的表達,諸如「六氣」、「天地之氣」、「陰陽兩氣」、「四時之氣」、「五行之氣」等深化的資料與歷程。
(二)氣概念的豐富與氣論的發展
比諸甲骨文時代,時人對「氣」的掌握,已用來解釋物象之底蘊,天地間萬物之實質;而較原始的「氣息」、「煙氣」、「蒸氣」等意涵更富理性抽象之精神。在形式上,氣論引入陰陽、五行、精氣思想等論述模式。在內涵上,氣概念在「天人之際」的發揮亦呈現豐碩的成果。如在「天」方面,《左傳》、《國語》用「氣」來鋪陳宇宙萬物的存在與其實然之秩序,將其對「氣」的認知引申入對「殊多」的詮釋;道家如老、莊等則反其道的嘗試將萬殊帶回「一氣」的思考;「一氣」的涵義除了在說明構成萬物的基本質素相同之外,亦在說明物質世界為一連續統一的整體。此是將「氣」從物象的意義轉而向形而上的層面作思考。在「人」方面,又粗分為治生與治國。治生方面,典籍中對身體的認知亦以「氣」的某種樣態來掌握,因而有「氣息」、「血氣」等概念的提出;對於人的相關探討並不止於身體健康狀況之解釋,更在過渡到一個以血氣為本,甚而超越之的精神、道德層次。
此諸方面的論題經先哲的努力,經戰國至秦漢之際已具初步的共識與成果,即所謂的「黃老學」。《史記‧太史公自序‧論六家要旨》中所云之「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的那個道家,其實指的就是這個學問。「虛無為本」指此學風的形上思想乃以《老子》書中自然無為之「道」作為其學之最高範疇與「本根」的觀念,「因循為用」乃謂其學善於因襲此「道」之本根,以之為事物運化、發展之客觀法則。
作為正式進入兩漢氣化宇宙論探討之前的背景認知,筆者在第二章的部分探討上述所言及之諸課題,在第一節的部份探討氣概念的原始形構與意涵,第二節的部分談及氣論哲學所涵蓋之範域與各範域間的轉化,第三節探討氣論哲學釋物理論中的三種形式要素,第四節則試予辨析先秦哲學中所開展出形而上學的幾個向度裡,氣論哲學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所開展之理域。第五節則從地域文化的影響因素與黃老學的形成、發展,紹述氣論哲學成熟歷程的文化背景。
(三)秦漢之際氣論哲學的發展
秦漢以降的學術主軸落在「治國」和「治身(生)」的兩大問題上。其時論著鮮少能脫此二者,即便「宇宙論中心」的思想基調大行其道、思想家每每圍繞著天道思想、陰陽五行、天人關係等論題之探索,其意也在藉此論域探討之成果以證成其「治國」和「治身(生)」之主張。職此之故,學生於第三章探討應此二大學術主軸所運生之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治國」與「治身」之寶典,也即《呂氏春秋》與《黃帝內經》。按《呂氏春秋》係呂不韋集門客所作,為先秦時期最後一部理論著作,亦是對先秦文化的一次重要總結;由其書所展現之企圖心、包容心與理想性,使歷代學者多以是書為呂不韋爲秦王所設之治國藍圖。《黃帝內經》應係其時醫學團體在官方的助力下集成當時所有醫學派別之作。是書所講述之「五運六氣」的大宇宙系統,與經絡、臟象等觀念所形構之的人體小宇宙系統,素為傳統中醫學理論之根本。本文擬在此章緊扣其氣化宇宙的詮釋脈絡紹述其學。
(四)兩漢─氣化宇宙論之完成與其世界觀
「黃老學」的兩個學術特點在漢代,幾乎已發展成為一種「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論理共識。其中的「天道」自是對秦漢以前形而上之諸範疇之繼承,「人事」則上一章所言新時代的兩大學術主軸之探論,而聯繫此天人之際的核心觀點,則是其時的「氣化的宇宙論」之論理基調與共識。本文在接連的三章裡,以漢儒的儒學本位主義發展之經學體系,及黃老學退出政壇後所持續發展之治國養生哲學;以學流為綱紀、理念史的撰作為方法,探究其中的氣化宇宙論思想與重要學術成果,以期對兩漢時期的氣化宇宙論有一個通盤的掌握。在漢儒部分,本文擬從《春秋繁露》、《易緯‧乾鑿度》到《白虎通義》,釐辨官方的氣化宇宙論思想與由此證成之綱常名教之理論進展;復從《太玄》與《論衡》觀其對官方氣論思想及世界觀之反思。在道家部分,擬從《淮南子》、《道德指歸》、《老子河上公章句》探論其「道」論、治國與治生理論中的氣化宇宙思想。在道教的經典部分,將處理《太平經》與《老子想爾注》,及有「萬古丹經之王」之稱的《周易參同契》,來探論早期道教思想中對氣化宇宙論思想之運用。
(五)結論─氣化宇宙思想的整體通觀與現代意義
在循序探論兩漢氣化宇宙論思想之後,本文擬在通論其思想之前,借先秦氣論的形上學成果探討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方法學」觀點,來作為我們認知氣化宇宙思想在中國哲學中的定位;從此觀點評述兩漢氣化宇宙論釋物之成果,及其對中國人養生、治國方面的影響。在結論的第二部分,整體通觀兩漢氣化宇宙論中的釋物理論,並依先前我們探討中國形而上學的三個向度,評述兩漢哲學天道思想的形上學高度。在結論的最後,從此氣化宇宙論所開出之價值哲學觀點,談其現代意義。
◎經、史文獻部分
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95。
屈萬里:《周易集釋初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new window
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釋義》,台北,華岡出版部,1974。new window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山東,齊魯書社,1998。
張立文:《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學生書局,1991。
陳夢家:《尚書通論》,台北,仰哲出版社,1987。
臧克和:《尚書文字校詁》,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易中天 注譯:《新譯國語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
王守謙 等 譯注:《春秋左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揚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林松 等 譯注:《四書》,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6。
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
程樹德:《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范曄 撰,王先謙 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班固 撰,顏師古 注,王先謙 補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 撰,日‧瀧川資言 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1989。

◎《老子》部分
《竹簡老子》甲、乙、丙本,收於《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老子》,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
《帛書老子》甲、乙本,收於《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new window
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63。
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台北,琉璃經房,1985。
馬敘倫:《老子校詁》,收於《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8。
高亨:《老子正詁》,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96。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張舜徽:《老子疏證》,收於《周秦道論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82。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漢‧河上公:《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蒙文通 輯:《老子徵文》,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
嚴遵 著,王德有 點校:《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文子》部分
丁原植:《文子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new window
丁原植:《文子資料探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new window
丁原植:《《淮南子》與《文子》考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
李孝定、徐慧君:《文子要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墨子》部分
《墨子》,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吳毓江:《墨子校注》,重慶,溪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1986。

◎《列子》部分
《列子》,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揚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莊萬壽 導讀:《列子》,台北,金楓出版社,1998。
嚴靈峰:《列子辨誣及其中心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莊子》部分
《莊子》,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明‧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北,琉璃經房,1985。
高亨:《莊子今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
郭慶藩 輯,王孝魚 點校:《莊子集釋》,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吳怡:《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4。

◎《管子》部分
《管子》,諸子集成唐‧尹知章 注,清‧戴望校正本。
郭沫若、許維遹、聞一多:《管子集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羅根澤:《管子探源》,台北,里人出版社,1981。
李勉:《管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謝云飛:《管子析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
湯孝純:《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5。
鍾兆鵬、孫開泰、陳升:《管子簡釋》,收於《齊文化叢書》第一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荀子》部分
《荀子》,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董治安,鄭杰文 匯撰:《荀子匯校匯注》,收於《齊文化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new window

◎《韓非子》部分
《韓非子》,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鄭良樹:《韓非之著述及思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new window

◎《呂氏春秋》部分
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國書店,1985。
陳奇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朱永嘉、蕭木 注譯:《新譯呂氏春秋》,台北,三民書局,2000。
王範之:《呂氏春秋研究》,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3。
吳福相:《呂氏春秋八覽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淮南子》部分
《淮南子》,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張雙隸,《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楊樹達:《淮南子證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劉文典:《淮南鴻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
李增:《淮南子》,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李增:《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公司,1997。new window

◎《黃帝內經》部分
明‧吳崑《內經素問吳注》,山東中醫學院,中醫文獻研究室點校,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黃帝內經素問譯釋》、《黃帝內經靈樞譯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唐‧王冰注,明‧高保衡,林億等新校正,清‧錢守山校戡:《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楊維傑:《黃帝內經素問譯解》,《黃帝內經靈樞譯解》,台北,志遠書局,1994。
王洪圖 主編:《黃帝內經研究大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黃老帛書》/《黃帝四經》部分
余光明:《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岳麓書社,1993。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余光明:《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老子指歸》部分
嚴尊:《道德指歸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德有:《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

◎董仲舒部分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75。
董仲舒 撰,凌曙 注:《春秋繁露注》,台北,世界書局,1975。
韋政通:《董仲舒》,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周桂鈿:《董學探微》,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揚雄部分
揚雄 撰,司馬光 注:《太玄經》,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
鄭萬耕:《太玄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陳福濱:《揚雄》,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鄭萬耕:《揚雄及其太玄》,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
黃開國:《一位玄靜的儒學倫理大師:揚雄》,四川,巴蜀書社,1989。

◎王充部分
王充:《論衡》,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1966。
黃暉:《論衡校釋》,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
黃國安:《王充思想之形成及其論衡》,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陳正雄:《王充學術思想述評》,台北,文今出版社,1987。

◎《太平經部分》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春淑 等:《太平經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王平:《太平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老子想爾注》部分
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顧寶田,張忠利:《新譯老子想爾注》,台北,三民書局,1997。

◎《周易參同契》部分
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劉國樑:《新譯周易參同契》,台北,三民書局,1999。
孟乃昌:《周易參同契考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相關研究專書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1990。new window
王志民 主編:《齊文化概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
白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
任應秋、劉長林 編:《《內經》研究論叢》,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三冊,台北,正中書局,1995。new window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
呂思勉:《經子解題》,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宋天彬、胡衛國:《道教與中醫》,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宋天彬、劉元亮 主編:《中醫氣功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94。
李霖生:《易經哲學》,台北,唐山,1997。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2。
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new window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的形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new window
孟慶雲:《中醫理論淵藪》,四川,重慶出版社,1997。
金受申:《稷下派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侯外盧:《漢代社會與漢代思想》,嵩華出版事業公司,1978。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馬敘倫:《莊子天下篇述義》,收於《莊子研究論叢》,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馬濟人:《道教與練丹》,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張立文 主編:《理》、《氣》、《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1991。
張立文:《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秉楠:《稷下勾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張欽:《道教煉養心理學引論》,四川:巴蜀社出版社1999。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梁啟超:《諸子考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郭沫若:《青銅時代》,收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陳欽銘:《中國醫經醫史研究論集》,台北,啟業書局,1988。
陳鼓應 主編:《道家文化研究-馬王堆帛書專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台灣,學生書局,1988。
曾振宇:《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曾振宇:《前期法家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力:《周易與中醫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楊儒賓 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
裘錫圭:《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廖育群:《岐黃醫道》,台北,洪範文化事業公司,1993。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蒙文通:《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
劉長林:《中國系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台北,自由出版社,1963。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錢穆:《黃帝》,台北,東大出版社,1978。
頤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89。
鄺芷人:《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new window
顧頡剛 等:《古史辨》四、五、六冊,台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1987。

◎參考東吳大學中國哲學資料中心(外文系列)圖籍
○日文部分
丸山 敏秋 著:《黃帝內經と中国古代醫學─その形成と思想的背景および特質》,日本,東京美術,1988。
小野沢精一、福永 光司、山井 湧 編:《気の思想》,日本,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78。
石田秀実 著《気流れゐ身体》,日本,東京都,平河出版社,1987。
黑田源次 著:《氣の研究》,日本,東京都,東京美術,1977。
淺野裕一 著:《黃老道の成立と展開》,日本,東京,創文社,1992。

○西文部分 (依成書年代排序)
Berkow,Daniel N. (1989). Western and eastern psychology: views of the person and health. Ann Arbor, MI : UMI.
Wu,Kuang-ming. (1997).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 a cultural hermeneutic. LeidenNew York : Brill.

◎學術思想史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
任繼愈 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任繼愈 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朱傳常:《中醫病理學史》,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出版,1985。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馬伯英:《中學醫學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
傅維康 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
斯維至:《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論稿》,臺北,允晨文化,199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出版公司,1991。
楊寬:《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文獻學及工具書
方述鑫 等 編:《甲骨文字典》巴蜀書社,1993。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6。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影本。
余嘉錫:《古書通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阮元:《經籍纂詁》,台北,鴻學出版社影印本。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74。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吉林,東北師大學出版社,1993。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無出版年份﹞。
清‧張之洞,陳居淵 編:《書目答問二種》,香港,三聯書店,1998。
項退結 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國立編譯館,先知出版社,1976。
漢‧許慎 撰,清‧段玉裁 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

◎期刊論文 (論文在先,期刊在後)
李霖生:《辭與物:《易傳》釋物的秩序》,台大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1。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97.4。new window
于首奎:〈試論淮南子的宇宙觀〉,收於《文史哲》,一九七九年第五期,總一三四期。
王德有:〈嚴遵引易入道簡論〉,收於《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輯,1998,1。
牟鍾鑑:〈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比較分析─兼論秦漢之際的學術思潮〉,收於《哲學研究》,1984年,第一期。
余光明:〈董仲舒與黃老之學─《黃帝四經》對董仲舒的影響〉,收於《道家文化研究》第二期,1992,8。
吳光:〈關於黃老哲學的性質問題─對黃老帛書淮南子道氣論的剖析〉,收於《學術月刊》,1984,8,總一八三期。
李宗桂:〈論淮南子與春秋繁露思想同異〉,收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第四期,1989,10。
李家彥:〈《太平經》的元氣論〉,收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4,2。
李漢三:〈陰陽五行對於兩漢醫學的影響(上)(下)〉,收於《大陸雜誌》第30卷第1、2期,1996.1~2。
李增:〈《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收於《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六卷第五期,1999,5。
李增:〈張載「氣」之研究〉,收於《哲學論集》第十六期,台北:輔大,1992.1。new window
李增:〈淮南子的無為思想〉,收於《政大學報》第四十八期,1983,12。new window
李增:〈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收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9。new window
李霖生:〈從「天生烝民」到「天地不仁」-論中國古代終極價值的興衰與《老子》的虛無之道〉,收於《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卷第四、五期,1993.4-5。new window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收於黃應貴主編《人觀、意義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new window
杜保瑞:〈董仲舒的政治哲學與宇宙論進路的儒學建構〉,收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9。new window
車離:〈天人關係論與《黃帝內經》〉,收於《中華醫史雜誌》第17卷第2期,1987.4。
周弘然:〈淮南子〉的綜合思想,收於《幼獅學誌》第九卷,第四期,1970,12。
周國鈞:〈《內經》哲學思想探討〉,收於《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1986.12。
胡化凱:〈五行說-中國古代的符號體系〉,收於《自然辯證法通訊》第17卷第3期(總第97期),1995 .7。
胡化凱:〈簡論五行說演變與發展〉,收於《中國文化月刊》,1997,5。
胡家聰:〈道黃老學的“天、地、人”一體觀〉,收於《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卿希泰:〈《太平經》的哲學家思想〉,收於《四川師院學報》第一期,1980,1。
馬非白:〈《管子‧內業》篇之精神學說及其他〉,收錄於《管子學刊》,1998,第四期。
張家焌:〈老子道德經之超越觀〉,收於《哲學論集》第十五期,台北:輔大,1982.7。new window
梁啟超:〈陰陽五行之來歷〉,收錄於《古史辨》第五冊,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87。
許淑惠:〈兩漢思想研究:《太平經》元氣試論〉,收於《輔大中研所學刊》第四期,1995,3。new window
陳欽銘:〈《內經》五行學說科學觀與史之探討〉,收於《中國易學》,1996.6。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收於《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二期,2000,6。
陳福濱:〈《老子指歸》中「道」思想之探究〉,收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9。
陳福濱:〈陰陽五行與《黃帝內經》〉,收於《哲學與文化》,1991.10。new window
陳德和:〈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再標定〉,收於《鵝湖月刊》第290期,1999,8。new window
陳麗桂:〈《老子指歸》的聖人論〉,收於《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二期,2001,5。new window
陳麗桂:〈《淮南子》的陰陽思想〉,收於《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2,12。
陳麗桂:〈《淮南子》的感應思想〉,收於《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12。
陳麗桂:〈《淮南子》與《春秋繁露》中的感應思想〉,收於《第一屆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4。
陳麗桂:〈淮南子的道論─淮南道論的淵源、調和與轉化〉,收於《第一次世界道學會議、第四屆老莊易學大會會議後論文集》,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開會,一九八八年一月出刊。
陳麗桂:〈淮南子論修養〉,收於《國立中央圖書館刊》,1978,6,新廿卷一期。new window
陳麗桂:〈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收於《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2002,6。
傅佩榮:〈儒家人性論如何超越唯心與唯物的兩極論釋〉,收於《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二十卷第八期, 1993.8。new window
馮友蘭:〈先秦道家哲學主要名詞通釋〉,收於《北京大學學報》,1959。
葉海煙:〈論兩漢「大一統」觀念之哲學性:以董仲舒的新儒學為例〉,收於《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九期,2003,9。
趙中偉:〈天人之際,大道畢矣:嚴遵天人思想研究〉,收於《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7。
趙吉惠:〈淮南子與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最後完成〉,收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二期,1984,4。
劉見成:〈《黃帝內經》的形神論思想〉,收於《中國文化月刊》1998.5 。
劉長林,滕守堯:〈《太平經》精、氣、神「三合一」的養生思想〉,收於《易學與養生》,頁205-8,瀋陽出版社,1997,5。
劉長林:〈《內經》的五行學說與系統論〉,收於《社會科學輯五十一》1984第4期1980.7。
劉長林:〈論《黃帝內經》中的“氣”〉,收於《哲學研究》1978.7。
鄭萬耕:〈揚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論〉,收於《社會科學研究》第四期,1983,7。
鄭萬耕:〈揚雄無神論思想的幾個範疇〉,收於《中國哲學史研究》第四期,1984,10。
黎建球:〈詩經與書經中的帝與天〉,收於《哲學論集》第五期,台北:輔大,1975.4。new window
盧瑞芬:〈試論董仲舒思想中的黃老,兼論儒家政治思想的一個轉折發展〉,收於《大陸雜誌》七四卷第二期,1987,2。
韓敬:〈論太玄的哲學體系〉,收於《中國哲學史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一期。1982,1。
魏啟鵬:〈馬王堆古佚書的道家與醫家〉,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
鐘肇鵬:〈論精氣神〉,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九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