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白色恐怖與新聞自由--政經氛圍與黨外雜誌傳承的系譜(1950-1980)
書刊名:史轍
作者:沈超群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 Chao-Chun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
頁次:頁141-180
主題關鍵詞:人權新聞自由白色恐怖新聞史柏楊轉型正義Human rightFreedom of the pressWhite terrorHistory of pressBo YangPolitical case of injust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71
  • 點閱點閱:123
政治迫害的發生開展,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氛圍密不可分。臺灣本屬於海洋文明,從土生土長的地方飄洋過海移民到新地方,這種移民不同游牧民族的陸上遷移,它是經過一段並非與人鬥而是與自然鬥爭的歷程。到達一個陌生的海岸,移民要生存,必須逐步擴大活動與征服領域。自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後,為了讓大陸新移民能夠與本土住民相結合,並加強其統治的「正當性」,對於政治言論的控管更趨嚴格。 從政治氛圍的論析,自中國大陸撤退來臺的國府,為重新建立威信,達成有效的權威統治,以縝密的情治系統控管人民言論;黨務方面則積極進行改造,其後的「吹臺青」政策則啟用臺籍精英,使各種本土人士進入政府,並逐漸由蔣中正體系轉而成為蔣經國接班安排。 從經濟氛圍的論析,土地改革消除了地主的權力基礎,減少潛在反對勢力的來源,而農民成為政策的獲利者,對黨的支持力提高。在由農業化-農業機械化-工業化的三階段進程中,臺灣經濟快速起飛,50年代是進口替代期,以外匯制度、關稅保護等措施,成功隔絕國外經濟之衝擊;60 年代則是出口擴張期,以獎勵投資、鼓勵外銷等,成功帶起「臺灣經濟奇蹟」。 從國際氛圍的論析,韓戰、越戰的爆發,臺灣由孤立抗共轉而與美國共同防禦,並且在美援下經濟情境好轉。1977年,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推行的「人權外交」,眾議院亞太小組主席眾議員伍爾夫(Lester Wolff)來臺關切備受矚目的柏楊案,亦是除了是救援柏楊冤獄案的關鍵,亦是使得臺灣在1987年7月15日正式解嚴的遠期因素。 從媒體氛圍的論析,自1960年代起的自由主義雜誌,為威權體制下的另類抒發管道,追求新聞評議自由更是柏楊被捕的關鍵因素之一,從《自由中國》、《文星》、《大學雜誌》、《臺灣政論》、《八十年代》、《美麗島》等雜誌傳承的系譜,藉此窺知此期間言論自由的發展脈絡,論證新聞自由與白色恐怖迫害之間,歷史演進的脈絡。
期刊論文
1.翁秀琪(20010700)。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17-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景涵(19750800)。變局裡該怎麼辦?。臺灣政論,1,7-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佳龍(19890300)。威權侍從政體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振寰(19890300)。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7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振國(19881200)。我國威權政體的發展及經濟制度的演變:其互動關係的初探。政治學報,16,2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Amsden, Alice(1979)。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Modern China,5,314-380。  new window
7.成舍我(1955)。「人權保障」與「言論自由」。自由中國,12(6),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景涵、高準、陳鼓應、許仁真、包青天、楊國樞、丘宏達、呂俊甫、吳大中、金神保、孫震、陳少廷、張尚德、張紹文、蘇俊雄(1971)。國是諍言。大學雜誌,4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卓遵宏(2005)。張俊宏先生訪談錄-臺灣政論(一)。國史館館刊,復刊第39期,212-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卓遵宏(2006)。張俊宏先生訪談錄-臺灣政論(二)。國史館館刊,復刊第40期,211-2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韋政通(1987)。臺灣三十年來的思想界。臺灣文藝,106,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映真(2004)。我的寫作與臺灣社會嬗變。印刻文學生活誌,12,30-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韓心(1978)。揭發「明誠三號計畫」的陰謀。夏潮論壇,5(6),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979)。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創刊號,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杏慶(1982)。「海外第三勢力運動與自由中國」,<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臺灣部分>座談。八十年代,4(1),1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文星。文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75)。發刊詞。臺灣政論,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社論(1959)。對政經半月刊事件的觀感。自由中國,2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杏慶(1992)。《大學雜誌》與現代台灣--一九七一至七三年的知識分子改革運動。臺灣自由民主的曲折歷程--紀念雷震案三十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全政(1990)。國民主義:臺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中國民主前途: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 (會議日期: 1990年11月11日-12日),3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卓遵宏(1996)。臺灣光復與經濟發展-記「臺灣光復後經濟發展研討會」。臺北。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應鳳凰(2003)。林海音與六十年代臺灣文壇-從主編的信探勘文學生產與運作。臺南。337-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央委員會秘書處(1953)。中國國民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黨務報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林振平(2005)。七十年代「臺灣意識」論述探求--以《大學雜誌》、《臺灣政論》、《美麗島》三本雜誌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福明(1984)。中國國民黨的改造(一九五O-一九五二)--兼論其對中華民國政治發展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秀菁(2002)。台灣戒嚴時期的新聞管制政策(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明通(1990)。威權政體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員流動的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果顯(200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游毅然(2003)。從「共識動員」論美麗島軍法大審的效應-臺灣民主轉型的關鍵,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焰(1992)。臺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臺海大戰上編:中共觀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陶百川(1984)。困勉強狷八十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準(1994)。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臺北: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Chiu, Hungdah(1979)。China and the Taiwan Issue。New York:Praeger。  new window
5.Iggers, G. G.(1997)。Historiogra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Hanover, 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Wesleyan UP。  new window
6.呂秀蓮(1997)。重審美麗島。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世宏、張建隆(2001)。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從黨外助選團到黨外總部。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2003)。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芸(1992)。新聞媒介與政治。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夏祖麗(2000)。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Mill, John Stuart、程崇華(1986)。論自由。臺北:唐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費正清、薛絢(1994)。費正清論中國:中國新史。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台灣史料編纂小組、薛化元(1990)。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I(1945-1965)。臺北:業強:聯經: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碧川(1996)。台灣現代史年表--九四五年~一九九四年。台北:一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嘉樹(1994)。國民黨在台灣(1945-1988)。台北:大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謝政諭(19890000)。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臺灣經驗。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鄧元忠(1984)。三民主義力行社史。臺北:實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彭懷恩(1987)。臺灣政治變遷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丹尼.羅伊、何振盛、杜嘉芬(2004)。台灣政治史。台北:臺灣商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Huntington, Samuel P.(1968)。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4.沈劍虹(1982)。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林子儀(1993)。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元照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Keane, John(1991)。The Media and Democracy。Polity Press。  new window
27.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趙天儀(1979)。臺大哲學系事件真相--從陳鼓應與「職業學生」事件談起。臺北:花孩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Berman, Daniel K.、李連江(1995)。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臺灣民主化的貢獻。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Beetham, David、徐鴻賓、徐京輝、廖立傳(1990)。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葉榮鐘、李南衡(1985)。臺灣人物群像。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Huntington, Samuel P.、黃裕美(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柏楊、周碧瑟、李佳穎(1996)。柏楊回憶錄。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洪泉湖(2002)。臺灣的族群意識與族群關係。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韋政通(1985)。三十多年來知識分子追求自由民主的歷程。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新聞處。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臺灣省政府施政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小林直樹(1988)。法‧道德‧抵抗權。法‧道德‧抵抗權。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史明(1998)。臺灣人民四百年史。臺灣人民四百年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殷海光(1990)。由殷海光所執筆的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殷海光全集:政治與社會(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松永正義(1988)。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經建會(1977)。臺灣統計手冊。臺灣統計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Russell, Bertrand Arthur William(1992)。權力論。權力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丁學良(2002)。民族主義成為「意識形態後」時代的意識形態:為什麼?-以中國大陸為分析案例。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李玉階(1980)。天聲人語。天聲人語。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Blumenwitz, Dieter(1966)。Die Grundlagen eines Friedensvertrages mit Deutschland。Die Grundlagen eines Friedensvertrages mit Deutschland。Berlin。  new window
47.Lawson, Edward(1991)。Encyclopedia of Human Right。Encyclopedia of Human Right。New York。  new window
48.Weber, Max(1958)。Gesammelte Politische Schriften。Gesammelte Politische Schriften。Tubingen。  new window
49.宮澤俊義(1979)。人權概論。人權概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蔡宏進(1967)。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臺灣農地改革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54)。中央日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博文(1997)。百齡嵩壽 國之人瑞 愛民族愛國家 永遠的蔣夫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9)。根據美國前駐蘇聯大使、紐約州及甘迺迪(John F. Kennedy).....,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50)。聯合啟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53)。本報奉令停刊三個月啟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58)。自立晚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信介(1979)。美麗島發刊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案名,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風遲(1963)。故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總統府(1952)。總統府公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78)。總統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雲漢(1989)。寡占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解剖台灣經濟:威權體制下的壟斷與剝削。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