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新住民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與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
書刊名:中臺學報. 人文社會卷
作者:汪慧玲沈佳生
作者(外文):Wang, Huei-lingShen, Chia-she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23:2
頁次:頁59-82
主題關鍵詞:新住民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New inhabitantsFamily leisure activitiesParent-child interrelationsh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1
  • 點閱點閱:337
期刊論文
1.Cotte, J.、Ratneshwar, S.(2001)。Timestyle and Leisure Decision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3(4),396-409。  new window
2.周芬芳(20050400)。從家庭教育法之實施看學校家庭教育之推動--專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黃迺毓教授。教師天地,135,4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嬪(20000600)。如何增進家庭休閒。測驗與輔導,160,3347-33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淑芬(20030600)。性別、家庭生命週期、家庭休閒參與頻率與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旅遊管理研究,3(1),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元幟、林晏州(20040900)。從父母與子女觀點探討家庭休閒活動與家庭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17(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秀華、余嬪(20050600)。深度休閒者學習經驗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8(2),297-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中皓、周靈山、吳運全、林秀穗(20001200)。城鄉學童休閒活動與親子間互動關係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2(2),6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天下雑誌(2005)。年度專題-家庭教育。天下雜誌2005年特刊,335,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慶國(2003)。教孩子補習,不如陪孩子休閒!--從小培養休閒學習的意義。師友,434,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高毓正(2004)。親職教育停、看、聽。師友,441,77-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朱維聖、廖士達(2005)。家庭休閒教育推動之初探。國立雲林科技休閒運動,4,13-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Zabriskie, R. B.、McComick, B. P.(2003)。Parents and child perspectives of family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satisfaction with family lif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5(2),163-189。  new window
13.Agate, J. R.、Zabriskie, R. B.、Agate, S. T.、Poff, R.(2009)。Family leisure satisfaction with family life。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41(2),205-223。  new window
14.Shaw, Susan M.、Dawson, Don(2000)。Purposive leisure: Examining parental discourses on family activities。Leisure Sciences,23,217-231。  new window
15.Thompson, A. M.、Rehman, L. A.、Humbert, M. L.(2005)。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ysically active leisure of children and youth。Leisure Sciences,27,421-438。  new window
16.Trenberth, L.(2005)。The role, nature and purpose of leisure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33(1),1-6。  new window
17.Zabriskie, R. B.、McCormick, B. P.(2001)。The influence of family leisure patterns of family functioning。Family Relations,50(3),281-289。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秋如(2008)。高雄縣國小學童家庭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榮文(2003)。單親家庭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鳳美(2003)。屏東縣國民小學學童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德怡(2006)。國小學童家庭休閒活動、親子互動、及其人際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惠文(2006)。國小六年級家庭休閒參與、家庭休閒阻礙與知覺親子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正鳳(2007)。家長參與方式對兒童參與新興休閒活動之影響研究--以樂樂國小射箭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志明(2003)。國小學生休閒態度及休閒參與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世文(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品欣(2004)。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莊麗雯(2002)。國小學童的家庭狀況、親子互動與依附風格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翠珠(2001)。高屏地區大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教育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玟儀(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親子關係與其情緒調整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莊楹蕿(2008)。新竹縣新移民子女課後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芝鳳(2000)。青少年與父母以及與同擠間的依附關係對其自我價値之影響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康益壽(2008)。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庭休閒活動、情緒調整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三煌(2004)。臺北市内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沈美秀(2005)。國小學童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麗娟(2007)。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親子互動關係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桂菊(2001)。宜蘭地區親子休閒教育活動實施因素之探究--以宜蘭縣歡樂國小爲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鄭惠環(2005)。青少年子女的父子互動關係與其未來父職角色期待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松齡(2006)。休閒活動設計規劃。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教育部(2010)。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201009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以仁(2001)。親子關係及家人間的溝通技巧。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