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傳播學的關係價值研究--一個提升傳播學科品質的可能途徑
書刊名:傳播與社會學刊
作者:王怡紅
作者(外文):Wang, Yihong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2
頁次:頁175-198
主題關鍵詞:學科品質關係價值傳播學研究視角Quality of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Relationship valueResearch approa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1
  • 點閱點閱:66
期刊論文
1.邱林川(20080000)。信息「社會」 : 理論、現實、模式、反思。傳播與社會學刊,5,7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忠黨(2008)。反思、思維的獨立和研究真問題。新聞大學,2008(2),30-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raig, R.(199905)。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field。Communication Theory,9(2),119-161。  new window
4.石義彬(2008)。關於中國傳播學教育的幾個問題(三十而立:中國傳播學未來之筆談十二)。新聞大學,2,5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飛(2009)。傳播研究的自主性反思。《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9(2),121-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海波(2009)。美國傳播學的冷戰宣言--重評拉斯韋爾的《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國際新聞界,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中實(2008)。概念及概念闡釋在未來中國傳播學研究中的意義(三十而立:中國傳播學未來之筆談三)。新聞大學,1,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韜文(2008)。中國傳播研究發展的困局:為什麼與怎麼辦?(三十而立:中國傳播學未來之筆談二)。新聞大學,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陸曄(2008)。新聞院系體制下中國傳播學研究的局限和未來之可能(三十而立:中國傳播學未來之筆談十三)。新聞大學,2,55-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旦(2008)。由功能主義向建構主義轉化(三十而立:中國傳播學未來之筆談十)。新聞大學,2,39+46–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海龍(2009)。一篇存在爭議的傳播學奠基文獻。國際新聞界,2,9-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erger, Charles R.、Chaffee, S. H.(1987)。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Handbook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Newbury Park, CA:Sage。  new window
2.阿芒.馬特拉、米歇爾.馬特拉、孫五三(2008)。傳播學簡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關紹箕(19940000)。中國傳播理論。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頤、程顥、王孝魚(1981)。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翟學偉(2005)。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arx, Karl、Engels, Friedrich、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199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國家技術監督局(199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表。國家技術監督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安東尼.吉登斯、趙旭東等(2003)。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居延安(2008)。關係管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居延安(2008)。公共關係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拉瑞.勞丹、劉新民(1999)。進步及其問題。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埃弗雷特.羅杰斯、殷曉蓉(2008)。《傳播學史:一種傳記式的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嘉映(2007)。哲學科學常識。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理查德.韋斯特、林恩.H.特納、劉海龍(2007)。傳播理論導引:分析與應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汀陽(2005)。沒有世界觀的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齊爾格特.鮑曼(2002)。通過社會學去思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Griffin, E.(1997)。A first look at communication theory。New York:McGraw-Hill。  new window
20.Schramm, W.(1963)。The scienc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New direction and new finding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New York:Basic Books。  new window
21.Wood, J. T.(2004)。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veryday encounters。Boston, MA:Wadsworth。  new window
其他
1.郭慶光(2004)。多角度審視傳播學,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 2004/0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懿慧(2007)。華人傳播研究 : 由何處開始?,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_com99/article?mid=14&prev=15&next=13&l=f&fid=5, 2008/01/31。  new window
3.McHale, J. A.(2009)。Public diplomacy: A national security imperative,Washington, DC.。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哈貝馬斯(2008)。認識與旨趣。西方社會學經典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喬健(2006)。關係芻議。中國人的心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