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傳統的內在結構
作者:黃光國
書刊名:儒家關係主義 : 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
頁次:47-96
出版日期:2005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題關鍵詞:社會心理儒家文化
學門:心理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期刊論文
1.Chan, W. T.(1955)。The evolution of Confucian concept of Je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4(1),295-319。  new window
2.金耀基(19920800)。關係和網路的建構--一個社會學的詮釋。二十一世紀,12,143-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光國(20001200)。現代性的不連續假說與建構實在論--論本土心理學的哲學基礎。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8,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光國(1987)。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2(4),944-974。  new window
5.李亦園(19940600)。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漢學研究,12(1)=2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杜維明(1987)。論儒家的「體知」--德性之知的涵義。儒家倫理研討會。東亞哲學研究所。9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亦園(1994)。傳統中國宇宙觀與現代企業行為。文化中國:理論與實際國際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沛良(1993)。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的能動宿命觀。第四屆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主辦 。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chutz, Alfred、Walsh, G.、Lehnert, F.(1967)。The Phenomenology of Social World。Evanston, IL: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Weber, M.、Gerth, H. H.(1951)。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New York:Free Press。  new window
3.蔡仁厚(1984)。孔孟筍哲學。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etzgar, T. A.(1977)。Escape from predicament: 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勞思光(1968)。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適(1919)。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維明(1985)。Confucian thought: Selfhood as creative transformation。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8.牟宗三(1985)。道德的理想主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尚思(1982)。孔子思想體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Walsh, Brain J.、Middleton, J. Richard(1984)。The transforming vision: Shaping a Christian world view。Downers Grove, IL:Inter-Va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余英時(19840000)。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文化與現代生活總論。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de Bary, William Theodore、李弘祺(1983)。中國的自由傳統。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75)。現象與物自身。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光國(19880000)。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包遵信(1986)。荀子研究歷史評述。跬步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耀基(1988)。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東美(1981)。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生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87)。儒家「君子」的理想。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澤厚(1985)。孔子再評價。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穀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止歸(1983)。孔子之「學」字思想探原。孔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韋政通(1968)。從周易看中國哲學的起源。中國哲學思想批判。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復觀(1963)。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紀之出現及宗教的人文化:春秋時代。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復觀(1972)。在封建社會解體中,士人階層的發展與轉變。周秦漢政治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榮捷(1969)。仁的概念之開展與歐美之詮釋。儒學在世界論文集。香港:東方人文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傅偉勳(1973)。哲學。現代美國行為及社會科學論文集分訂本。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亮功(1983)。從論語研究孔子所說的學說。孔學四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雷霆(1991)。中國人的「自己」與「自我」:形上與形下。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述先(1992)。由天人合一新釋看人與自然之關係。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u, S.(1967)。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 in Chinese philosophy。The Chinese Mind。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new window
16.Leventhal, G. S.(1976)。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Contemporary topics in social psychology。Morristown, N.J.:General Learning Press。  new window
17.Metzgar, T. A.(1981)。Selfhood and authority in Neo-Conflician political culture。Normal and abnormal behevior in Chinese culture。Dordrecht:Reidel。  new window
18.傅寶玉、雷霆(1991)。社會思慮發展研究在港、台。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編。台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瑞玲(1988)。中國人的社會互動:論面子的問題。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中芳(19910000)。試論中國人的道德發展:一個自我發展的觀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喬健(19820000)。'關係'芻議。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喬健(1988)。關係芻議。中國人的心理。台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之昭(1988)。面子心理的理論分析與實際研究。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金耀基(1988)。「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明(1983)。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Leventhal, G. S.(1980)。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equity theory?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fairness in social relationships。Social exchange: 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New York:Plenum。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