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九世紀下半葉竹塹地區商人面臨的挑戰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林欣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Hsin-yi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0:1
頁次:頁47-78
主題關鍵詞:竹塹地區新竹商人臺北開港農墾南庄茶與樟腦林汝梅ZhuqianXinzhuTaipeiTreaty portsAgricultural economyTea and camphorNanzhuangMarginaliz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56
  • 點閱點閱:98
眾所周知,1860年代的開港對臺灣經濟的影響甚深,不僅經濟型態更加市場化,也改變了地方社會的結構與權力關係。本文藉由檢視竹塹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透過對不同時期土地開墾狀況、市場與貿易路線的形成、及水利建設與農業密集發展等層面的討論,觀察自十八世紀中期以來直至十九世紀上半葉,由平原往丘陵地帶土地開墾為主的農墾經濟開始發展水利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到開港後臺灣政治經濟發生巨大變化,此一區域性經濟體是如何面對這一波變化的浪潮。 本文透過對開港前後竹塹地區經濟狀態之觀察,檢視開港嘉惠地方經濟甚多此一歷史命題。經濟成長使臺灣整體物質生活水準獲得大幅改善,對外出口成長的大量貿易順差也似乎使全臺雨露均霑。除了經濟之外,1870年代以後幾次行政區劃調整之衝擊和劉銘傳實施新政後形成的全島政治結構,理應在竹塹地區出現相應的變化。然而其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仍是以產米為主之經濟型態、經濟作物茶與樟腦在本地的生產來得既晚、貿易又遭到瓜分。此外,清末竹塹最重要士紳之一的林汝梅選擇前往苗栗南庄發展的種種現象,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十九世紀下半葉竹塹地區所 面臨的巨大挑戰,其實可能是北臺灣各地開始出現的區域性差異發展,尤其,與全臺新興之政治經濟中心臺北對比之下,竹塹地區相形顯得邊緣化。
期刊論文
1.林文凱(20110600)。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15-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富三(19950600)。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1),5-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文良(20061200)。十九世紀晚期劉銘傳裁隘事業的考察--以北臺灣新竹縣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3(2),87-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雪姬(19800600)。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3/4,35-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玉茹(20100600)。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2),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雪姬(19850600)。二劉之爭與晚清臺灣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4,127-16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史久龍、方豪(19760300)。憶臺雜記。臺灣文獻,26(4)/27(1),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碩斌(2002)。臺北近代都市空間之出現:清代至日治時期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玉茹(1997)。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慧先(2008)。「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慶平(1995)。清末臺灣的「開山撫番」戰爭(1885∼1895)(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伊能文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不著撰人、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新竹縣制度考。臺灣文獻叢刊第10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雲五(1930)。王雲五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壽朋、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玉茹、林露結(2011)。樹杞林志。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培桂、詹雅能、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6)。淡水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卓權(2006)。客路:古道古橋關西路。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清奏疏選彚。臺灣文獻叢刊第2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1896)。臺灣產業調查錄。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殖產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鵬雲、曾逢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薛紹元、王國瑞、楊永彬、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11)。臺灣通志稿。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Davidson, J.W.(1903)。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London:New York:Macmillian and Co.; Yokohama [etc.]:Kelly and Walsh, Ld。  new window
14.Morse, H. B.(1893)。Tamsui: Decennial Reports, 1882-91 (1891.12.31)。Statistical Dep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 ed., Decennial Reports on the Trade, Navigation, Industries, etc., of the Ports Open to Foreign Commerce in China and Corea, and on the Con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eaty Port Provinces,。Shanghai:The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new window
15.王國璠(1985)。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林本源祭祀公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立台、鄧時中(1998)。南寮漁村史。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志豪(2010)。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卓克華(2007)。清代臺灣行郊研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華生、鄭炯輝(2005)。新竹鄭利源號典藏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施添福(2004)。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鄭用錫、林文龍(1998)。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朝龍、林文龍(1999)。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墩(195808)。巡台退思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波越重之(1985)。新竹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1997)。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610)。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世慶(1998)。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5)。光緒朝硃批奏摺。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臺灣總督府(1916)。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玉茹(20000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玉茹(19960000)。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臺北:知書房。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世慶(19940000)。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市: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學新(2003)。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胡傳(1960)。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林滿紅(19970000)。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尹章義(19890000)。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衡道、卓遵宏、林秋敏(1996)。林衡道先生訪談錄。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吳學明(20000000)。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Davidson, James Wheeler、蔡啟恆(1972)。臺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10509冊14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文凱(2012)。再論清代臺灣開港以前的米穀輸出問題。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富三(20120000)。臺灣農商連體經濟的興起與蛻變(1630-1895)。比較視野下的臺灣商業傳統。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