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復健、輔具與臺灣小兒麻痺病患生活經驗(1950s~1970s)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張淑卿
作者(外文):Chang, Shu-ching
出版日期:2013
卷期:20:2
頁次:頁123-174
主題關鍵詞:小兒麻痺復健醫學病患經驗輔具PoliomyelitisRehabilitationPatient experienceAssistive devi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2
  • 點閱點閱:81
小兒麻痺症是1950-1960 年代臺灣常見的傳染病,少數患者肢體麻痺,造成 終身殘障的遺憾。對小兒麻痺患者的關注始於教會醫院,他們透過外國教會體系 取得疫苗,建立小兒麻痺復健中心,甚至自行成立支架工廠。另外,以小兒麻痺 復健為重心的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則是由蔣宋美齡運用與美方良好的互動關係, 成功獲得外援的補助,讓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復健重鎮。 本文以1950-1970 年代為研究區間,因臺灣政府於1966 年推行小兒麻痺預防 接種後,該疾病迅速得到控制,新感染人數急速減少。絕大部分的患者是在 1950-1960 年代之間感染,並於1960-1970 年代開始復健並使用輔具,此時也正是 臺灣復健醫學的草創時期。本文首先簡介臺灣小兒麻痺的流行狀況,及政府的相 關防治措施;其次探討因應小兒麻痺患者的需求,而開始在臺灣出現的復健醫學 與支架工廠,包括教會醫院、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及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除了述及其成立經過,復健醫學專業的建立,並關注不同院所經營理念與方式的 差異。最後,以病患(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呈現患者如何感受此疾病,及復健 和輔具對病患的意義。
期刊論文
1.傑克斯(1973)。不容推諉的責任。中華民國復建醫學會雜誌,1,19-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洛(19550700)。揭開小兒麻痺症之謎。衛生雜誌,8(12)=96,10-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590300)。熱濕布裹法--小兒麻痺症的家庭療法。衛生雜誌,15(1)=169,1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華民國復建醫學會(1973)。中華傷殘用品社。中華民國復建醫學會雜誌,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華民國復建醫學會(1973)。重新傷殘用具製造廠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復建醫學會雜誌,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貞德(20111200)。宣教影片中的疾病、醫療與文化以--《趁著白日:孫理蓮的臺灣》為例。古今論衡,23,143-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志光(1974)。小兒麻痺的復健。綠杏,24,158-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麗秋(1976)。徐主任的一席話。第三醫學,5,79-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沈永訓(2010)。小兒麻痺、屏基畢大夫與我。臺灣醫界,53(10),5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宗石喬(19680700)。「小兒麻痺後遺症」的復健運動。教育與文化,368,18-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武而謨(20110400)。水中復健運動治療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99,131-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毓霖(2008)。蔣夫人戰時兒童保育院和我。源遠季刊,26,5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昌平(19760100)。可怕的小兒麻痺症。婦女雜誌,88,45-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陸以仁(19730600)。小兒麻痺症在臺灣。復健醫學會雜誌,1,8-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陸以仁(19740600)。我國傷殘重建現况。復健醫學會雜誌,2,23-24+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陸以仁(1976)。我國殘障復健前瞻。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3/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政皓、林玫君(20101200)。適應體育之先河:1973年「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研究實驗之運作。身體文化學報,11,91-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鄔祥(2001)。建校百年說從頭。源遠季刊,1,60-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廖華芳、方淑珍(19791000)。目前臺灣物理治療從業人員個人資料調查。物理治療學會雜誌,4,97-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建仁、Ronald, Robert J.(1973)。臺灣的復健發展計劃。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1,2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耀璋(19620800)。小兒麻痺症。大眾醫學,12(11),357-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繼春(19640400)。小兒麻痺症。衛生雜誌,23(12)=276,24-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Bach, John Robert、Tuccio, Maria Chiara(2011)。Respiratory Physical Medicine: Physiatry’s Neglected Discipline。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90(2),169-174。  new window
24.Dunphy, Lynne M.(2001)。‘The Steel Cocoon’: Tales of the Nurses and Patients of the Iron Lung, 1929-1955。Nursing History Review,9,3-33。  new window
25.Golden, Janet、Rogers, Naomi(2010)。Nurse Irene Shea Studies the ‘Kenny Method’ of Treatment of Infantile Paralysis, 1942-1943。Nursing History Review,18,189-203。  new window
26.Rogers, Naomi(2008)。'Silence Has Its Own Stories': Elizabeth Kenny, Polio and the Culture of Medicine。Social History of Medicine,21(1),145-161。  new window
27.Wilson, Daniel J.(2005)。Braces, Wheelchairs, and Iron Lungs: The Paralyzed Body and the Machinery of Rehabilitation in the Polio Epidemics。Journal of Medical Humanities,26(2/3),173-190。  new window
28.胡婉雯、邱從甯(20050300)。臺灣世界展望會發展歷史。社區發展季刊,109,310-3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梁妃儀、蔡篤堅(20030500)。烏腳病與小兒麻痺症的隱喻在臺灣。中外文學,31(12)=372,94-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胡幼慧(19980600)。另類療者的社會空間:一項田野研究的初步分析。思與言,36(2),183-2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游鑑明(19991200)。蔣宋美齡創辦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麻痺患者的福音使者。近代中國,134,87-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余舜德(20060300)。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44(1),5-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李貞德(20050600)。從師母到女宣--孫理蓮在戰後臺灣的醫療傳道經驗。新史學,16(2),95-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美霞(20110300)。臺灣公共衛生體系市場化與醫療化的歷史發展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81,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200206)。物理治療數位博物館典藏計畫:子計畫二--物理治療史主題館計畫成果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大學小兒麻痺服務工作團資料分析小組(1983)。國立臺灣大學小兒麻痺服務工作團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小兒麻痺服務工作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政皓(2009)。體育邊緣人:臺灣國民中小學肢體障礙學生的學校體育之歷史軌跡(1945~199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雪蓮(2011)。利益之地:身體與復健醫療的反思考察(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鳳棋(2010)。非營利組織之轉型服務--以瑪喜樂女士創辦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宜靜(2004)。戴德森與早期嘉義基督教醫院發展之研究--以戴德森私人信函的史料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淑卿(1997)。戰後台灣地區傳染病之防治(1945-1971)(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57)。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一次定期大會(1957)。臺灣省臨時省議會議事錄。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cMillan, Joyce。Thirty Year in Taiwan。彰化: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好消息電視臺(2003)。臺灣的天使系列三:開創的福音。臺北:未來書城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衣(1993)。民國女子:陸寒波傳奇。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惠綿(2005)。用手走路的人。臺北:健行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谷幼雄(2004)。傳承與躍昇:臺灣護理學會90週年紀念特刊。臺北:臺灣護理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谷正鼎先生皮以書夫人紀念集編集委員會(1976)。谷正鼎先生皮以書夫人紀念集。臺北:谷正鼎先生皮以書夫人紀念集編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英黛(2008)。物理治療倫理:思維與實踐。臺北:金名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吉崇、李明濱(1999)。臺大醫學院百年院史(下):系科所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名霞(2007)。輔助科技緒論。輔具評估專業技術手冊。臺北:金名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侯楨祥、黃光遠(1975)。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的創立與現況。復健醫學專輯。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涂心怡(2006)。因你做這事,他們都喜樂。臺灣慈善400年。臺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振興復健醫學中心(1990)。大事紀要。振興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振興復健醫學中心(1990)。簡介。振興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建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文哲(2010)。臺灣骨科醫學發展史。臺北: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金興(2010)。臺灣另類牧師‧醫師:謝緯。臺北:草根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1994)。公共衛生學。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妃儀、陳怡霈、陳欣蓉、蔡篤堅(2003)。戰後嘉義醫療發展簡史。臺北:記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淑卿(2011)。1960年代臺灣進口過期小兒麻痺疫苗之爭議研究。多元鑲嵌與創造轉化:臺灣公共衛生百年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連倚南、湯佩芳(1989)。烏腳病的復健。臺大復健醫學系二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復健醫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康原(2008)。二林的美國媽祖:瑪喜樂阿嬤與二林喜樂保育院的故事。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喻蓉蓉(2007)。榮譽傳承振興四十。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彭達謀(1975)。復健醫學的理論與實施。復健醫學專輯。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美涓。小兒麻痺的復健及運動。小兒麻痺症候群。臺北:甦聲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鄧相揚(2003)。愛在福爾摩莎:挪威阿公徐賓諾與阿媽紀歐惠的故事。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鄧術微(1990)。序言。振興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建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楊文達(1972)。楊軍醫長文達博士序。復健醫學。臺北:南山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詹遠華(1971)。復健醫學。臺北:環球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賈佩芳(2003)。醫療傳愛無國界:屏基感恩五十年。屏東:屏東基督教醫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趙啓明(2009)。喜樂之愛:瑪喜樂阿媽(Joyce McMillan)與二林喜樂保育院的故事。彰化: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維多利亞.雪洛、李芝娟(2004)。喬納.沙克:沙克疫苗的發現者。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韓文治(1961)。小兒麻痺之研究。臺北:韓澔印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Linker, Beth(2011)。War’s Waste: Rehabilitation in World War Ⅰ Americ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34.Oshinsky, David M.(2005)。Polio: An American St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5.Rogers, Naomi(1992)。Dirt and Disease: Polio before FDR。New Brunswick, N. 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6.Rogers, Naomi(2004)。Sister Kenny Goes to Washington: Polio, Populism and Medical Politics in Postwar America。The Politics of Healing : Histories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wentieth-Century North American。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37.Verville, Richard(2009)。War, Politics, and Philanthropy: The History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Lanham, M. 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new window
38.Porter, Roy(1992)。The Patient in England, c. 1660-c. 1800。Medicine in Society: Historical Essays。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9.Serlin, David(2002)。Engineering Masculinity: Veterans and Posthetics after World War Two。Artificial Parts, Practical Lives: Modern Histories of Prosthetic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0.梁玉芳(2000)。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臺灣行醫四十年。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思標(1985)。楓城四十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大景福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蔡篤堅(2002)。臺灣外科醫療發展史。臺北:臺灣外科醫學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臺灣醫界聯盟基金會醫學史工作室、醫望雜誌(2001)。臺灣根除小兒麻痺症紀實。臺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鍾仕鑫(1990)。義肢矯扶具之製作與發展。振興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建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國防醫學院院史編纂委員會、尹在信、鄔翔(1995)。國防醫學院院史。臺北:國防醫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Shilling, Chris、謝明珊、杜欣欣(2009)。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周文博(1990)。二十年物理治療回顧。振興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建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光遠(1990)。專業人員訓練。振興二十年。臺北:財團法人振興復建醫學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連倚南教授榮退歡送籌備會(2000)。臺灣復健醫學之父:連倚南教授臺大醫學院榮退專輯。臺北:連倚南教授榮退歡送籌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林靜靜(2002)。壯志與堅持:許子秋與臺灣公共衛生。臺北:董氏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張淑卿(20110216)。H先生訪談紀錄,桃園。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淑卿(20120223)。L教授訪談紀錄,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淑卿(20120805)。吳女士訪談紀錄,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淑卿(20120525)。林女士訪談紀錄,彰化縣二林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淑卿(20110416)。梁女士訪談紀錄,彰化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淑卿(20120814)。陳先生訪談紀錄,彰化縣二林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淑卿(20120525)。蔡先生訪談紀錄,彰化縣溪湖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美涓。復健醫學的發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淑慎。謝麗珠口訪稿,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聯合國兒童基金小兒麻痺防治計劃(民國55年7月20日-59年4月12日)(635.42/002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聯合國兒童基金小兒麻痺防治計劃(民國55年7月)(635.42/002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http://www.kidsalive.org.tw/‎g01.htm, 2012/0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源起與發展,http://www.worldvision.org.tw/01_about/about.php, 2012/08/13。  new window
5.臺灣省衛生統計要覽(民國)36年-62年掃瞄檔,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935&class_no=440&level_no=2, 2012/07/16。  new window
6.歷史沿革,http://wd.vghtpe.gov.tw/rc/i_site.jsp?id=2047, 2012/11/18。  new window
7.(1980)。總統蔣經國訪視臺東縣私立阿尼色弗小兒麻痺之家(00503020700003018)。,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大愛電視臺(2007)。陽光下的足跡,臺北:花蓮: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靜思文化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理璜(19551108)。他逃出殘廢的命運:岳斯忠患小兒麻痺症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美琴(19930909)。背上手足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嘉,張永祥(1966)。我女若蘭,臺北: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孝風(19551120)。中國針灸與小兒麻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680416)。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函/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臺灣省政府秘書處(19750115)。臺灣省政府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富士(2011)。中國疾病史研究芻議。疾病的歷史。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