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九0年代以降台灣女性旅行書寫的自我建構與空間
作者:林韻文
作者(外文):YunwenLi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益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旅行文學自我與空間鏡像女性文學Travel LiteratureConstruct of SelfMirror ImageFemale writer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8
九0年代女性旅行文學早已脫離搜奇的娛樂觀光,走入一種觀看他者、省視自我的深層心靈旅行,離家不僅是身體的行動更是進到主體意識層次的改造洗禮,本論文以九0年代以降迄今(2010年)為時間斷限,擇取六位女性作家的旅行文本為研究對象,含括:郝譽翔、鍾文音、李黎、張讓、陳玉慧、黃寶蓮,這六位創作者皆有長時間的跨文化疆域旅行實踐,論文由旅行出發∕回歸的圓型結構作為探討框架,權衡旅行對自我的改造與洗禮,自我在移動的空間面對陌生異質的環境,如何調整因應進而被移置、改造的線索。旅途中旅人凝視的風景是內心的鏡像,其內在意識與風景的象徵意涵互為表裡,旅者在自我與理想他者疊影的對鏡中建構自我。
本論文章節的次序按照其旅程空間流動的距離由近而遠排列:郝譽翔、鍾文音是以台灣為家的出發與回歸旅程,郝譽翔前往的是文化源頭相近的中國,在踐履的現實中國風景對照下改寫了固有文化鄉愁的中國想像;鍾文音以巴黎、紐約的女性藝術家為尋旅主題,在其親炙歷史現場的心靈朝聖旅程,意圖汲取他者的生命能量建構更飽滿、勇敢、自信的女性主體。李黎與張讓則是以美國為根據地的離散旅人,李黎在旅途中因應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依序選擇從家國、性別、美藝的觀察視角來認識異地,風景是作者投影自我、認知自我的鏡像。張讓認為旅行是一種對遺落美好的鄉愁渴望,他在旅行中不斷問何處才是自我的安適之所,對理想空間的追尋也反映的自我的欠缺與渴望。陳玉慧、黃寶蓮則是在漫遊全球的移動中鍛造出無國境的開闊視野,擁抱並置的多元世界。陳玉慧以歐陸傑出人文心靈的精神回歸,找到自我在世界一隅的存在歸屬,心靈座標取代地理疆域的定位。黃寶蓮則以快樂逾悅的姿態擁抱後現代破碎的片斷主體,享受在地∕全球連結的混種、多元、自由的樂趣。透過六位作家的旅行文本離與返的對照分析可以肯認旅人跨越文化疆界的移動,對自我建構產生移置、再造的影響。
Female travel literature has broken away from entertaining tourism of wonders in 1990s, embarking on an in-depth spiritual travel viewing others and introspecting self Not only does leaving home is the embodiment of body action, but also the entry into the reformed baptism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Taking two decades from 1990s to 2010 as the term limit, this essay adopted the texts of travel literature by six female writers including Hao Yu-Hsiang , Chung Wen Yin, Lily Hsueh, Zhang Rang, Chen Yu Hui, Huang Pao-lie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e six writers share an experience of practice on intercultural and inter-territorial travel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aking the round-shaped structure of departure for/return from travel as the frame of exploration, this essay aims to weigh travelers’ reformed baptism of self,the self in face of a strange and heterogeneous environment in a moving space, and the ways to adjust and harmony with the displaced and reconstructed clues.
The view of scenes during the travel is the travelers’ inner mirror image, as their connotations symbolized by consciousness and scenes are mutually complementary, and they construct of self in superimposed mirror of self and ideal others.
參考書目

一、文學文本

李黎《最後夜車》,洪範出版社,1986年。
李黎《傾城》,聯經出版社,1989年。
李黎《別後》,允晨文化,1989年
李黎《悲懷書簡》,爾雅出版社,1990年。
李黎《天地一遊人》,爾雅出版社,1992年。
李黎《世界的回聲》,九歌出版社,1996年。
李黎《晴天筆記》,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李黎《玫瑰蕾的名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黎《尋找紅氣球》,聯合文學出版社,2000年。
李黎《威尼斯畫記》,印刻文學出版,2005年。
李黎《浮花飛絮張愛玲》,印刻出版,2006年。
林文義編《九十六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2008年。
胡晴舫《旅人》,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胡錦媛《台灣當代旅行文選》,二魚文化出版,2004年。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張惠菁《給冥王星》,大塊文化出版,2008年。
郝譽翔《逆旅》,聯合文學出版,2000年。
郝譽翔《一瞬之夢》,高寶國際出版,2007年。
張讓《當風吹過想像的平原》,爾雅出版社,1991年。
張讓《斷水的人》,爾雅出版社,1995年。
張讓《時光幾何》,九歌出版社,1997年。
張讓《剎那之眼》,大田出版社,2000年。
張讓《空間流》,大田出版社,2001年。
張讓《急凍的瞬間》,大田出版社,2002年。
張讓《和閱讀跳探戈》,大田出版社,2003年。
張讓《飛馬的翅膀》,大田出版社,2003年。
張讓《當世界越老越年輕》,大田出版社,2004年。
張讓《高速風景》,金門縣政府出版,2005年。
張讓《當愛捺然魔幻》,大田出版社,2007年。
張讓《旅人的眼睛》,聯合文學出版,2010年。
陳玉慧《我的靈魂感到巨大的餓》,聯合文學出版社,1996年。
陳玉慧《你是否愛過》,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二魚文化出版,2002年。
陳玉慧《我不喜歡溫柔》,大田出版社,2004年。
陳玉慧《海神家族》,印刻出版社,2004年。
陳玉慧《遇見大師流淚》,大田出版社,2005年。
陳玉慧《我的抒情歐洲》,大田出版社,2006年。
陳玉慧《陳玉慧精選集》,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玉慧《德國時間》,大田出版社,2007年。
陳玉慧《慕尼黑白》,印刻出版社,2008年。
舒國治等《國境在遠方: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精選作品文集》,元尊文化出版,1997年。
舒國治等 《縱橫天下:長榮寰宇文學獎》,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黃芳田《辭職去旅行》,宏道文化出版,2004年。
黃恆秀、賴傑威譯《艾蜜莉?狄金生詩選》,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黃寶蓮《流氓治國》,圓神出版社,1990年。
黃寶蓮《簡單的住址》,聯合文學出版,1995年。
黃寶蓮《未竟之藍》,圓神出版社,2001年。
黃寶蓮《仰天45°角: 一個女子的生活史》,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
黃寶蓮《無國境世代》,九歌出版社,2004年。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二魚出版社,2005年。
黃寶蓮《五十六種看世界的方法》,聯合文學出版,2007年。
鍾文音《寫給你的日記》,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鍾文音《台灣美術山川行旅圖》,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鍾文音《從今而後》,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鍾文音《昨日重現》,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鍾文音《遠逝的芳香─我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高更旅程記行》,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鍾文音《永遠的橄欖樹》,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鍾文音《奢華的時光:我的上海華麗與蒼涼紀行》,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鍾文音《在河左岸》,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鍾文音《情人的城市:我和莒哈絲、卡蜜兒、西蒙波娃的巴黎對話》,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鍾文音《山城的微笑─尼泊爾的不浪漫旅程》,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鍾文音《廢墟裡的靈光─重返印度的佛陀時代》,地球書房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鍾文音《最美的旅程》,閱讀地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鍾文音《美麗的苦痛》,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鍾文音《中途情書》,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鍾文音《孤獨的房間─我和詩人艾蜜莉、藝術家安娜的美東紀行》,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二、 專書

Alice Schwarzer愛麗絲?史瓦茲著,婦女新知編譯組譯《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女書文化,2001年。
Anderson Benedict班納迪克?安德森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時報出版社,1999年。
Ben Highmore著,周群英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韋伯文化,2005年。
Carl G.Jung著,黎惟東譯《人類及其象徵》,桂冠出版社,1989年。
Chris Barkery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文化出版,2004年。
Clare Cooper Marcus著,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張老師文化,2000年。
David Harvey戴維?哈維著,閻嘉譯《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
Dylan Evans狄倫?伊凡斯著,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譯《拉岡精神分析詞彙》,巨流出版社,2009年。
Edward W. Soja愛德華.索雅著,王志弘、張華蓀、王玥民譯,《第三空間: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桂冠出版社,2004年。
Edward W.Soja著,王文斌譯《後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譯《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2003年。
Hermann Hesse赫曼?赫塞著,柯麗芬譯《鄉愁》,遠流出版社,2008年。
Hermann Hesse赫曼?赫塞著,蘇念秋譯《徬徨少年時》,志文出版社,197 0年初版。
Iris Marion Young 艾莉斯.馬利雍.楊著,何定照翻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商周出版社,2007年。
Isabel Allende伊莎貝拉?阿言德、張定綺《春膳》,時報出版社,1999年。
Italo Calvino伊塔羅?卡爾維諾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時報出版社,1993年。
John Allen、Doreen Massey、Michael Pryke約翰?艾倫、朵琳?瑪西、邁可?普瑞克著,王志弘譯《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群學出版社,2009年。
Jonathan R′ee著,蔡偉鼎譯《海德格》,麥田出版社,2000年。
Judith Butler 朱迪斯?巴特勒著,宋素風譯《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Kim Roseberry著,戈叔業譯《我的香格里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04年。
Leslie Kanes Weisman著,王志弘、張淑玫、魏慶嘉譯《設計的歧視:「男造」環境的女性主義批判》,巨流出版社,1997年。
Linda McDowell 琳達.麥道威爾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群學出版社,2006年。
Mark Selden著,魏曉明、馮崇義譯《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爾著《人,詩意的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
Michel Foucault米歇爾‧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出版社,1992年。
Mike Crang著, 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2005年6月,巨流出版社。
Paul Cloke、Philip Crang、Mark Goodwin編,王志弘、李延輝、余佳玲等譯《人文地理學概論》,巨流出版社,2006年。
Rosemarie Tong羅思瑪莉?佟恩著,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時報出版社,1996年。
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 陶鐵柱譯 《第二性》,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群學出版社,2007年。
Steven Best & Douglas Kellner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巨流出版社,1994年。
Steven Connor 著,唐維敏譯《後現代文化導論》,五南出版,1999年。
Susan Sontag蘇珊?桑格塔著,陶洁等譯《重點所在》,譯文出版社,2004年5月。
Tim Cre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2006年,群學出版社。
Toril Moi 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巨流圖書印行,2005年。
王志弘《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田園城市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王志弘《流動、空間與社會論文選》,田園城市出版社,1998年。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淑馨出版社,1993年。
王逢振《女性主義》,揚智出版社,1997年。
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主編《台灣當代旅遊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技術學院,2005年。
王璦玲《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的文化詮釋》導言,漢學研究中心出版,2009年。
王國芳、郭本禹著《拉岡》,生智文化事業,1997年。
王壽南《中國通史》,五南書局,2002年。
成令方《抓起頭髮要飛天》,時報出版社,1993年。
丘引《愛走就走》,?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平路《愛情女人》,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陳芳明編《九十三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2005年。
朱文一《空間?符號?城市:一種城市設計??》,淑馨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出版社,2003年。
吳武忠、范世平《台灣觀光旅遊導論》,揚智文化,2005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麥田出版社,1996年。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增訂版。
東海大學中文系《旅遊文學論文集》,文津出版社,2001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麥田出版社,2008年。
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主辦《2010台灣旅遊文學暨文化旅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3月26日。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揚智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高虹《西蒙?波娃:灑脫的文學女人》,牧村出版社,2004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明文書局,1994年。new window
高宣揚《後現代論》,五南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張京媛《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張京媛主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張瑞芬《五十年來女性散文?評論篇》,麥田出版社,2006年。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麥田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評論》,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張老師文化,1996年。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年。new window
畢恆達專題主編《家的意義》,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2000年。
郭懿雯編《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中文系,2003年。
陳大為《詮釋的差異—當代馬華都市散文綜論》,萬卷樓,2004年。new window
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台灣》,巨流出版社,2001年。
陳芳明、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麥田出版社,2006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麥田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陳室如《文為心聲—現代散文評論集》,彰化文化局,2003年。
陳昭如《新女遊主張》,探索文化,1995年。
陳清僑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
簡媜編《八十一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1993年。
顏昆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九歌出版社,2004年。
鹿憶鹿《走看台灣九0年代的散文》,學生書局,1998年。
馮品佳編《重劃疆界:外國文學研究在台灣》,國科會人文處,1999年。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巨流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逯耀東《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東大出版社,2003年。
詹慶生《冰火重天——現代性問題與二十世界中國文學中的代際衝突》,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年。
鄔昆如《存在主義真象》,幼獅文化,1975年出版。
廖和敏《住遊—找個城市check in》,麥田出版,1997年。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二魚文化,2004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麥田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廖炳惠《關鍵詞》,麥田出版社,2003年9月。
劉旭光《海德格爾與美學》,上海三聯書店,2004年11月
劉昭明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出版。
滕守堯《海德格》,生智文化事業,1998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長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大安出版社,1987年。new window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台灣飲食文化系譜》,田園城市文化,2002年。
靜宜大學中文系主辦《女性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靜宜大學中文系,2006年。
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0台灣女性散文論集》,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聯合文學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鍾怡雯、陳大為主編《天下散文選》,天下文化出版社,2001年。
簡政珍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正中書局,1993年。
簡瑛瑛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立緒出版社,1997年。
顏忠賢《不在場:顏忠賢空間論文集》,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羅綱、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女書文化,2001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

三、期刊論文

Duyfhuizen,Bernard 撰、黃嘉音譯〈書信體敘事的傳遞和逾越〉《中外文學》22卷11期,1994年4月,頁8-32。new window
Michel Foucault, “Space,Knowledge, and Power, Michel Foucault: Power, ed. J. D. Faubion (New York: New, 2000),349-64。
Sara Mills撰、黃惠慈譯〈女性主義批評中的女遊書寫〉《中外文學》,27 卷12期, 1999年5月。
Wolff Janet撰、黃筱茵譯〈重新上路:文化批評中的旅行隱喻〉《中外文學》,27 卷12期,1999年5月,頁29-49。new window
王德威〈秋陽似酒--保釣老將的小說〉《聯合報》,1996年9月30日。
甘會斌〈中國城市空間的虛無化〉《二十一世紀》2008年5月號網路版。
安徹〈歧義的旅行書寫〉,《誠品好讀》第1期,2000年,頁32-33。
朱大可〈北京的地理隱喻和空間邏輯〉《東方早報》,2005年2月14日。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第30期,2000年6月,頁133-150。new window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史:一個研究取向的探?〉《思與言》,第44卷第1期,2006年,頁 5-49。
宋美?〈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文學》第十六卷第四期,頁4-28。
李君如、彭盛裕〈境外之鏡:自旅行文本中探索主體的心理投射〉《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二期,2006年3月,頁91-113。new window
吳志鴻〈書評: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哲學與文化》,34卷2期,2007年2月,頁133-138。new window
吳金鏞〈記憶在空間的迷宮中尋找出路——二二八紀念碑的歷史建構〉《空間雜誌》,第68期,1995年3月,頁75-79。
吳婉茹採訪整理〈相約天涯─羅智成談旅行與文學〉《聯合文學》187期,2000年5月,頁68-73。
詹宏志〈硬派旅行文學〉《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98-99。
吳潛誠〈喂,你是哪一國人?〉《民眾日報》,1995年8月28日。
宋美?〈自我主體、階級認同與國族建構—論狄福、菲爾定和包士威爾的旅行書〉《中外文學》第二十六卷第四期,1997年9月,頁4-28。
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24卷11期,1996年,頁56-68。new window
李秀娟〈「再現」全球化〉《當代》第一八七期,2003年3月,頁44-47。
李展鵬〈帝國大廈的文明圖騰—有關摩天大樓的文化反思〉《亞洲週刊》二十卷二十一期,2006年5月28日。
李嘉瑜〈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居庸關為論述主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 期,2008 年7 月,頁1-28。new window
李蕾蕾〈從新文化地理學重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框架〉《地理研究》第23卷1期,2004年1月,頁125-134。
李鴻瓊〈空間,旅行,後現代:波西亞與海德格〉,《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 ,1997年 9月,頁83-117。new window
汪暉〈東方主義、民族區域自治與尊嚴政治—關於西藏問題的一點思考〉《天涯》,2008卷4期,2008年11月,頁173-191。
開一心〈空間、記憶與屬性認同:論《偶然生為亞裔人》〉《中外文學》第33卷第12期,2005年5月,頁155-188。new window
林秀蘭〈創作者的孤獨之旅--論鍾文音的旅行書寫(以My Journal系列為討論主軸) 〉,《中國現代文學》,2005年12月,頁75-100。new window
林建發〈空間與差異的敘事:當代台灣旅行書寫的一個現象〉《醒吾學報》第三十一期,頁51-63。new window
南方朔〈中國旅行記號學〉《中國時報》,1993 年2月 19日。
姜楠〈空間研究的文化轉向與文化研究的空間轉向〉《社會科學家》,2008年8月。
肖麗華〈被凝視的女詩人—也論狄金森研究中的幾個重大爭議〉《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8年2月,頁96-100。
潘淑滿〈檢視台灣戰後母性政策之性別意識〉,台灣社會福利學會、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共同主辦「性別、兒童與社會福利 —成長與停滯年代下的思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9月。
胡錦媛〈「旅行文學」—在追尋∕驗證、真實∕虛構之間〉,《誠品好讀》,2000年7月,頁22-25。
胡錦媛〈回歸點與出發點在旅行文學中的重要性〉,《幼獅文藝》,第521期,1997年5月,頁43-46。
胡錦媛〈遠離非洲,遠離女性:《黑暗之心》中的旅行敘事〉,《中外文學》,27卷12期,1999年5月,頁97-115。new window
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998年3月,161期,頁60-66。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上)—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1996年11月,515期,頁24-28。
胡錦媛〈繞著地球跑(下)—當代台灣旅行文學〉,《幼獅文藝》,1996年12月,516期,頁51-59。
胡錦媛〈戀人對語,女人獨語:《葡萄牙修女的情書》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8卷12期,2000年5月,頁156-181。new window
范銘如〈陳玉慧《巴伐利亞的藍光》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 》,2002年9月,頁93-95。
蔡淑玲〈莒哈絲時空異質的影像書寫〉《中外文學》,1999年2月,27卷9期,頁128-151。new window
陳雪梅〈走進鍾文音的旅遊冥想〉《TOGO旅遊情報》第六六期,2002年11月,頁102-103。
梁蓉〈從鏡像看《女僕》〉《淡江外語論叢》,2008年6月,頁111-126。new window
唐筱雯〈我用身體記憶旅程—女性旅人的跨文化身體移動經驗〉《城鄉流動—2007年文化研究會議》論文,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主辦。
夏鑄九〈全球化與社會認同〉《二十一世紀》,2001年2月,頁11-16。new window
郝譽翔〈由北入南〉《中央日報》,1995年8月30日。
郝譽翔〈成名趁早?〉《中國時報》,2009年7月9日。
郝譽翔〈台北城〉《中國時報》,2009年6月4日。
郝譽翔〈哭泣的父親〉《中國時報》2009年8月6日。
郝譽翔〈青春的魂魄〉《中國時報》,2009年10月30日。
誠品好讀編輯部〈鍾文音V.S 郝譽翔三十女子的家族溯源〉《誠品好讀》,第30期,2003年3月。
崔斌〈後現代語境下存在主義美學的當代意義〉《現代語文》,2008卷19期,2008年7月5日,頁159-160。
康旻杰〈城市閱讀,空間書寫〉《誠品好讀》,2002年4月,第二十期,頁16-21。
張一瑋〈異質空間與烏托邦—一種都市文化批評的視角〉《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16-21。
張小鳴〈空間與資本主義社會〉《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第十期,2008年3月。
張嘉娟〈紀念性空間的歷史、文化論述—天安門廣場〉《中正高中學報創刊號》,2004年11月,頁147-156。
梁文道〈為西藏問題尋找最大公約數〉《思想》,第十一期,2009年3月,頁19-27。new window
陳玉慧〈返家的女兒〉《誠品好讀》,2005年2月,第五十一期,頁73。
陳玉箴〈台菜、小吃、客食:新飲食版圖及國體化的味覺〉《2006 文化研究學會年會》論文。
陳長房〈疆域越界:論後現代英文旅行文學〉《中外文學》27卷5期, 1998 年10月。new window
陳勇〈咖啡館與近代早期英國的公共領域—哈貝馬斯話題的歷史館窺〉《浙江學刊》,2008年11月,頁28-34。
陳淑芬〈中國/臺灣作家的英國文學地景--一個後殖民旅行觀點〉《第十五屆英美文學學會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英美文學會主辦,2007年11月24日。
陸揚〈空間理論和文學空間〉《美學研究》,2005年11月29日。
單元〈追求、困惑與歷史宿命—對丁玲延安時期文學創作的再思考〉《嘉興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十八期一卷,頁22-27。
黃宗儀〈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五十三期,2004年3月。new window
楊向榮〈審美印象主義與現代性碎片:齊美爾論現代性體驗〉《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國立編譯館,33卷1期,2009年1月,頁114-118。
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當代》,第175期,2002年3月,頁84-105。
劉維公〈全球文化與在地文化的「連結」(connection)關係:論日常生紆向的文化全球化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二十八期,2000年6月,頁189-228。new window
劉維公〈符號化的旅遊與旅遊的終結〉《誠品好讀》第一期,2000 年7月,頁14-17。
蕭嫣嫣〈論法國女性主義的文化空間〉《中外文學》,第21卷9期,1993年2月,頁22-34。new window
賴維菁〈帝國與遊記─以三部維多利亞時期作品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4期,1997年9月,頁71-80。new window
聯合文學採訪紀錄:〈心靈的壯遊小輯─患了「鳥羽症」的女人:鍾文音〉《聯合文學》235期,2004年5月,頁117-118。
鍾怡雯〈旅行中的書寫:一個次文類的成立〉《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四期,2008年3月,頁35-52。new window
魏万磊〈合法性體系的構建與功能分析—以天安門建築群的空間解讀為中心〉《內蒙古社會科學》第28卷第4期,2007年7月,頁106-110。
魏可風紀錄〈縱橫天下─長榮環宇文學獎決審會議紀錄〉《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22-33。
羅智成〈好的旅行,以及好的文學〉《聯合文學》第167期,1998年9月,頁95-97。
羅夏美 〈後現代思潮中的主體遊牧與世界觀察—論陳玉慧旅行散文集《你是否愛過?》〉《台灣文學評論》,2008年4月,頁77-95。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許茹菁《掙扎輿圖-女性/旅行/書寫》,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王小莉《當代台灣旅行文學研究(一九九○─二○○四年)》,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信為《游牧主體,靈魂返鄉—陳玉慧書寫中存在意義之辯證》,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江足滿《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的對話》,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3年。
何琬琦《台灣女性與旅遊的對話—台灣女遊書寫研究(1949-2007)》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李淑宏《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李麗芬《在浮生中尋找—李黎散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周義隆《國人出國自助旅行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文化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洪依欣《舒國治散文中的旅行、浪遊與生活展演》,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宛青《從混沌到豐饒—論鍾文音文本中的女性主體》,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翁柏川《「鄉愁」主題在台灣文學史的變遷——以解嚴後(1987年—2001年)返鄉書寫為討論核心》,清華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張淑棉《論鐘文音長篇小說中陰性書寫的敘事體現》,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陳伯軒《台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怡璇《從台北到北京—一個女性移動與與主體認同建構的經驗研究》,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2001年碩士論文。
陳室如《出發與回歸的辯證—台灣現代旅行書寫1949-2002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室如《未竟之境:近代域外遊記(1850-1945)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淑娟《邊緣論述.身體書寫:第三世界/亞裔女性文學與藝術再現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2006年。new window
彭盛裕《閱讀潛意識:旅人記憶痕跡中的主體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曾煥玫《女性自助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台灣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黃孟慧《台灣九○年代以來旅行文學研究(1990--2002)》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黃振富《自助旅行者的真實建構──以台灣旅歐女性自助旅行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楊子霈《張讓散文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翠《鄉土與記憶—七0年代以來台灣女性小說的時間意識與空間語境》,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鄭恆惠《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賴雅慧《女性空間旅行經驗研究—以1949-2000年台灣女作家的旅行文學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駱貞穎《空間的流動與符號的消費—走向旅遊的社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
譚惠文《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文學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五、網路資料、電子資源

邱琡雯〈旅遊、家、與父權〉《南華社會研究所電子期刊》第19期,2001?12月。南華大學社會所發?電子期刊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9/19-06.htm
孟華〈試論遊記在建構異國形象中的特殊功能〉中華讀書網
公共電視「週二不讀書」蔡康永訪談鐘文音〈實踐夢想的旅行者-鍾文音〉http://www.pts.org.tw/%7Eweb01/tuesday/t_032.htm。
郝譽翔部落格http://blogger.chinatimes.com/haoyh1021/archive/2009/07/23/
陳玉慧部落格http://blog.udn.com/jadechen1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