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瓶梅》之身體感知與性別辯證:一個跨文本與漢字閱讀觀的建構
作者:李欣倫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n-Lun Li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康來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金瓶梅》身體感知跨文本張竹坡丁耀亢蒲安迪田曉菲The Body Experience and Gender Dialectics abou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2
本論文分為上、下兩編,分別討論十七世紀的男性讀者張竹坡和丁耀亢,以及二十世紀八○年代的男女讀者蒲安迪與田曉菲,探看他們如何看《金瓶梅》的身體、閱讀時的身體感知(body experience),以及透過身體這個議題,他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
作為十七世紀《金瓶梅》的讀者與再創作者,張竹坡的「看」與丁耀亢的「看」各有其專注點,張竹坡(1670-1698)示範了「明眼人」的閱讀方法,留心於《金瓶》中多層次的身體——分身、隱身、安身、化身及轉身,同時從身體隱喻看出作文之法,而自稱為「盲史」的丁耀亢(1599—1669)則以「作注之法」讀寫《金瓶》,其《續金瓶梅》藉由「冷」、「熱」、「酸」、「癢」的寫作技法,在「使人動起火來」之餘「使人動心而生悔懼」,兩人皆將閱讀視為修行的過程。然而,這場閱讀修行卻終究成為嚴肅遊戲,無論是張竹坡藉由「插入」性的評點來「仿擬」性愛過程;還是丁耀亢也藉著「遊戲品」中滑稽但最終失效的性描寫來暫時滿足屬於創作者的嬉遊本色,皆可見讀寫《金瓶》不再是無關痛癢的讀者反應,而是牽涉到身體感知的「閱讀——身體」之辯證。
二十世紀八○年代的《金瓶》男女讀者蒲安迪與田曉菲兩人的「看」則與張竹坡、丁耀亢有其異同。蒲安迪(Andrew H.Plaks,1945-)有系統地建構張氏評點《金瓶》之章法,其儒式研讀法實踐了閱讀即修身的理想途徑。相較於此,田曉菲(1971-)則示範了慈悲閱讀法,她既能欣賞男性讀者夏志清所無法欣賞的「不漂亮醉人」的孟玉樓,也能從潘金蓮那雙殘酷的「纖手」中讀出一個有別於古典詩詞的立體佳人,同時以現當代圖像與攝影對映著她所喜愛的《金瓶梅》繡像本。
從十七世紀張竹坡的「作文之法」、丁耀亢的「作注之法」,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年代的《金瓶》讀寫者蒲安迪、田曉菲,遊戲與後設的性質更為濃厚,讀寫者原先從「我為《金瓶梅》作注」的姿態逐遍演變為「《金瓶梅》為我(的觀點、說法)作注」,整個讀寫史的演變正體現了遊戲的歷程。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perspectives of four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readers on human body and body experiences while reading the Ming novel “Jin Ping Mei”. It contains two parts: the first focuses on two important male readers, Zhang Zu-po (1670-1698) and Ding Yao-kang(1599-1669) in the 17th century, followed by a second part on two modern readers in the 80’s, Andrew H. Plaks (1945-) and Tien Xaiofei (1971-).
As a reader of “Jin Ping Mei”, Zhang Zu-po’s point of view differs slightly from Ding’s. Zhang emphasized that “one with a sharp view (Ming Yian Ren,明眼人)” was the ideal reader. He concentrated on various symbols and metaphors of the body in “Jin Ping Mei”, and demonstrated how one can write based on such rhetoric. Compared to Zhang’s “sharp view” perspective, Ding Yao-kang declared himself to be “a blind literati” (Mang Shi,盲史), and regret to write the sequel “Xu Jin Ping Mei” (續金瓶梅). However, with his masterpiece “Xu Jin Ping Mei”, he still contributed profoundl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Jin Ping Mei”. By interleaving the expressions of “cold” (冷) and “hot” (熱) in turn, he restrained the readers’ desires while evoking their body experiences such as sorrow (酸) and sexual urge (癢). The main purpose of Zhang and Ding’s rewriting is to constrain the reader’s sexual craving, and transformed the reading process into a path of enlightenment. However, the essence of rewriting is a game which the writer plays to satisfy himself with tricks and challenges to the readers. Part of Zhang’s connotation unveiled his licentious imaginations, and showed that he was unconsciously involved and obsessed with sex while reading “Jin Ping Mei”. Ding likewise pleased himself by creating the playful episodic chapters (Yao xi ping,遊戲品). Their rewritings suggest that reading “Jin Ping Mei” is more of an experiential than interpretive process.
The other two readers in the 80’s – Andrew H. Plaks and Tien Xaiofei – emphasized different aspects of reading “Jin Ping Mei”. Base on Zhang Zu-po’s commentary, Andrew H. Plaks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a “Confucian Reading” to demonstrate that reading is a process of practicing moral teaching. Compared to “Confucian Reading”, Tien Xaiofei read “Jin Ping Mei” with a compassionate reading method from Buddhism. Not only she appreciated the non-beauty, middle-age woman Mong Yu-lo whom C. T. Hsia could not admire, but also detected a real and vivid beauty from reading Pan jinlian that differed from the conventional sense. Moreover, Tien Xaiofei tried to echo creatively “Xin Ke Xiou Xiang Jin Ping Mei” (新刻繡像金瓶梅) with modern photographs and pictures in her rewriting “Qiou Shui Tang Lun Jin Ping Mei”.(秋水堂論金瓶梅)
From readers like Zhang Zu-po, Ding Yao-kang in the 17 century to Andrew H. Plaks and Tien Xaiofei in the 80’s, the motivations of rewriting “Jin Ping Mei” have changed from annotating to recreating. The history of reading and rewriting “Jin Ping Mei” has thus been shown to be a process of recreation.
參考書目

本參考書目依書籍分為四大類,分別是「古籍文獻」、「今人專著」、「期刊及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其中「今人專著」以中文專著為先,其次方為翻譯著作與西文專著。

一、古籍文獻

(一)小說及評點
〔唐〕李復言《續玄怪錄》,《叢書集成初編 再生記(及其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蘭陵笑笑生著、張竹坡批《第一奇書 竹坡本《金瓶梅》》(共五冊),台北:里仁書局,1981
王汝梅、李昭恂、余鳳樹點校《張竹坡批評金瓶梅》(上下兩冊),濟南:齊魯書社,1991
梅節校訂;陳昭、黃霖註釋之《金瓶梅詞話重校本》,香港:啟文書局有限公司,1993
〔明〕施耐庵著、金聖歎批《金批水滸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台北:里仁書局,1991
〔明〕羅貫中撰、毛宗岡評、陳曦鍾、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明〕吳承恩《西遊記(李卓吾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明〕金聖歎《金聖歎全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6
〔明〕芙蓉主人《癡婆子傳》,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二十四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7
〔明〕西子湖伏雌教主《醋葫蘆》,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四川:巴蜀書社,1995
〔清〕李 漁《十二樓》,台北:長歌出版社,1975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
〔清〕曹去晶《姑妄言》,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三十六∼四十五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1997
〔清〕丁耀亢《續金瓶梅》,《金瓶梅續書三種》,山東:齊魯書社,1988
〔清〕紫陽道人《續金瓶梅》,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三十一∼三十三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7
〔清〕丁耀亢《逍遙遊二卷陸舫詩草五卷椒丘詩兩卷丁野鶴先生遺稿三卷家政須知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二三五,台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清〕訥音居士《三續金瓶梅》,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三十四∼三十五冊,台北: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1997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台北:里仁書局,1983

(二)經籍、詩文
〔宋〕葉庭珪《海錄碎事》,《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二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薛 瑄《薛文清公讀書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李 贄《焚書卅續焚書》,台北:漢京,1984
〔明〕湯顯祖《湯顯祖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明〕劉宗周《人譜類記》,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明代筆記小說大觀》第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1976
〔清〕張屢祥《楊園先生全集•經正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一六五,香港: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清〕錢謙益《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潘平格《潘子求仁錄輯要》,《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九五○•儒家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陸世儀《六編筆記 思辯錄輯要(上)》,台北:廣文書局,1977
〔清〕李 漁《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
〔清〕褚人獲《堅瓠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清〕袁 枚《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龍樹菩薩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
陳引馳、林曉光註譯《新譯維摩詰經》,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二、今人專著

(一)中文專著
丁峰山《明清性愛小說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2007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 寧《文學與精神分析學》,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
王先霈《明清小說理論批評史》,廣州:花城出版社,1988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
王利器編《國際金瓶梅研究集刊(第一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1
尹恭弘《《金瓶梅》與晚明文化:《金瓶梅》作為「笑」書的文化考察》,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石昌瑜、尹恭弘,《金瓶梅人物譜》,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司馬長風《潘金蓮》,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
田曉菲《赭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田曉菲《秋水堂論金瓶梅》,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光 泰《金瓶新傳》,台北:自立晚報,1987
西 西《拼圖遊戲》,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2001
西 西《哀悼乳房》,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2
朱一玄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
余國藩著,李奭學譯《余國藩西遊記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
沈天佑《金瓶梅紅樓夢縱橫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李建民《方術 醫學 歷史》,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0
李玉珍、林美玫《婦女與宗教:跨領域的視野》,台北:里仁書局,2003new window
李貞德《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
李增坡編《丁耀亢研究——海峽兩岸丁耀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李建中《瓶中審醜:金瓶梅「色」之批判》,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李明軍《禁忌與放縱——明清豔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5
李碧華《潘金蓮之前世今生》,台北:皇冠出版社,1989
李 昂《看得見的鬼》,台北:聯合文學,2004
何香久《《金瓶梅》傳播史話——一部奇書在全世界的奇遇》,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台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new window
吳晗、鄭振鐸等著,胡文彬、張慶善選編,《論金瓶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吳紅、胡邦煒《金瓶梅的思想藝術》,四川:巴蜀書社,1987
吳 敢《20世紀金瓶梅研究史長編》,上海:文匯出版社,2003
吳 敢《張竹坡與金瓶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集•雨天的書》,台北:里仁書局,1982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集•夜讀抄》,台北:里仁書局,1982
周鈞韜《金瓶梅資料續編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周 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
周中明《金瓶梅藝術論》,台北:里仁書局,2001
南宮搏《潘金蓮》,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
孟 暉《潘金蓮的髮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侯忠義、王汝梅《《金瓶梅》資料彙編(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胡文彬編《金瓶梅書錄》,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
胡衍南《飲食情色金瓶梅》,台北:里仁書局,2004new window
孫述宇《金瓶梅的藝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
孫遜、詹丹《金瓶梅概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孫遜、陳詔《紅樓夢與金瓶梅》,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
徐朔方《論金瓶梅的成書及其它》,濟南:齊魯書社,1988
高明誠《金瓶梅與金聖歎》,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
高桂惠《追蹤攝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new window
陳昌明《沈迷與超越: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2005new window
陳立勝《王陽明「萬物一體」論——以「身—體」的立場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陳益源《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
陳平原《看圖說書——小說繡像閱讀札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陳文新、魯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說流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陳存仁、宋淇《紅樓夢人物醫事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康來新師《晚清小說理論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許仰民《《金瓶梅詞話》語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許玫芳《紅樓夢人物之性格情感與醫病關係》,台北:學生書局,2007
黃 霖、杜明德編《《金瓶梅》與臨清——第六屆國際《金瓶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8
黃 霖《說金瓶梅圖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黃 霖《金瓶梅考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
黃 霖、王國安編譯《日本研究《金瓶梅》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9
黃 霖編《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黃吉昌《《金瓶梅》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台北:聯經,2001
曾慶雨、許建平等著《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人們》,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葉桂桐《論金瓶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張庭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張愛玲《小團圓》,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4
張愛玲《紅樓夢魘》,台北:皇冠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張愛玲《續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典藏版初版
張愛玲《張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2典藏版二刷
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1典藏版初版
張遠芬《金瓶梅新證》,濟南:齊魯書社,1984
張金蘭《《金瓶梅》女性服飾文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new window
程自信《金瓶梅人物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1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和身體觀》,台北:巨流,1993
廖育群《醫者意也——認識中國傳統醫學》,台北,東大圖書,2003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三卷,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
魯 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魯迅全集》第八卷,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
鄭志明《佛教生死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鄭慶山《金瓶梅論槁》,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皇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97new window
蔡國梁《明清小說探幽》,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蔡國梁《金瓶梅考證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魏子雲《金瓶梅研究二十年》,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
魏子雲《潘金蓮——金瓶梅的娘兒們》,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魏子雲《吳月娘——金瓶梅的娘兒們》,台北:皇冠出版社,1991
魏子雲《金瓶梅散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
魏子雲《金瓶梅原貌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
魏子雲《金瓶梅的問世與演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3
魏子雲《金瓶梅劄記》,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
魏子雲《金瓶梅探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
魏明倫《苦吟成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魏崇新《說不盡的潘金蓮》,台北:業強出版社,1997
蘇 童《妻妾成群》,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龔卓軍《身體部屬: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new window

(二)翻譯著作
徐朔方編選、沈亨壽譯《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高彥頤著、苗廷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川田洋一著、許洋主譯《佛法與醫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栗山茂久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2001
蒲安迪(Andrew H.Plaks)著、沈亨壽譯《明代小說四大奇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蒲安迪(Andrew H.Plak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安德魯•斯特拉桑(Andrew J.Strathern)著、王業偉、趙國新譯《身體思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凱博文(Arthur Kleinman)、陳新綠譯,《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台北:桂冠,1997
班寧頓 (Bennington Geoffrey)著、何佩群譯《一種瘋狂守護著的思想——德里達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費俠莉(Charlotte Furth)、甄橙主譯《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台北:商周出版,2006
黛安•艾克曼(Diana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慾——艾克曼的大腦詩篇》,台北:時報,2004
艾梅蘭(Epstein Maram) 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5
詹姆斯•施密特(James Schmidt)、尚新建、杜麗燕譯《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凱•傑米森(Key Redfield Jamison)著、王雅茵、易之新譯《瘋狂天才——藝術家的躁鬱之心》,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2
米樂(J . Hillis Miller)等著、單德興編譯《跨越邊界——翻譯•文學•批評》,台北:書林,1995
林•亨特(Lynn Hunt)、江政寬譯《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2
Michel Onfray、劉漢全譯《享樂的藝術》,台北:邊城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著、桂裕芳譯《寫作》,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米克•巴爾(Mieke Bal) 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述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香港:牛津,1993
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1998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台北:桂冠,2002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著、田曉菲譯《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著、林宏濤、王華君譯《美學理論》,台北:美學書房,2000
曼素恩(Susan Mann) 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台北:左岸文化,2005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著《重點所在》、陳相如譯,台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8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著、翁德明譯《艾可談文學》,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8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著、張定綺譯《誤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著、黃寤蘭譯《悠遊小說林》,台北:時報文化,2000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等著、柯里尼編、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三聯書店,1997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著、阮江平、戚小倫譯《書與畫像:吳爾芙談書說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著、劉炳善等譯《普通讀者:吳爾夫閱讀隨筆集》,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文化出版社,2000
納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著、廖月娟譯《說吧,記憶》,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李士勛、徐小青譯《班雅明作品選》,台北:允晨文化,2003

(三)西文專書
David Tod Roy 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 Chin P‘ing Mei),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丁乃非 Obscene Thing: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2002
Julia Kristeva Revolution in Poetic Languag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
Kristofer Schipper Taoist Body,台北:南天書局,1994

三、期刊及會議論文
(一)期刊論文
丁乃非〈淫母血崩——《金瓶梅》的慾望閱讀〉丁乃非,《聯合文學》15:4,1999.2,頁50-51。
丁乃非〈非常貼近淫婦及惡女——如何閱讀《金瓶梅》(1695)和《惡女書》(1995)〉,沃璟伶譯,《中外文學》26:3,1997.8,頁49-67。new window
丁乃非〈鞦韆、腳帶、紅睡鞋〉,蔡秀枝、奚修君合譯,《中外文學》22:6,1993.11,頁26-54。new window
王邦雄〈人生真的是漂泊無依嗎?——水滸傳、金瓶梅與紅樓夢對存在意義的追尋〉,《鵝湖》6:6,1984.1,頁30-33。new window
王君澤〈《續金瓶梅》的主體精神探析〉,《赤峰學院學報》27:3,頁42-44。
王 瑾〈《續金瓶梅》主旨解讀〉,《廣州大學學報》3:2,2004.2,頁11-13。
伍振勳〈荀子的「身、禮一體」觀 ─ 從「自然的身體」到「禮義的身體」〉,《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期,2001.9,頁317-344。new window
杜維明〈身體與體知〉,《當代》35期,1989.3,頁46-52。
余舜德〈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44:1,2006.3,頁5-47。new window
朱俊飛、冷松〈才女田曉菲〉,《文化交流》,2008.3,頁20-23。
里 正〈論金瓶梅的妒態與心態描寫——兼談潘金蓮性格的心理依據〉,《學習與探索》總第95期,1994.06,頁116-119。
李志宏〈論金瓶梅的情色書寫及其文化意味——以潘金蓮的情慾表現為論述中心〉,《台北師院語文集刊》第7期,2002.6,頁1-54。new window
李 菁〈明代人情小說的果報思想〉,《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2002.3,頁18-20。
李亦園〈和諧與超越的身體實踐——中國傳統氣與內在修鍊文化的個人觀察〉,《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與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000
李永熾〈身體與日本思想史〉,《當代》35期,1989.3,頁18-34。
林幸謙〈張愛玲的「閨閣政治論述」:女性身體、慾望與權力的文本〉,《文史哲學報》第47期,1997.12,頁43-76。new window
苗懷明〈20世紀以詞話本為中心的《金瓶梅》研究縱述〉,《中華文化論壇》第1期,2002,頁75-81。
胡曉真〈《續金瓶梅》——丁耀亢閱讀《金瓶梅》〉,《中外文學》23:10,頁84-101。new window
胡衍南〈世情小說大不同——論《續金瓶梅》對原書的悖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5期,2003.12,頁1-26。new window
柯慶明〈98高中國文課綱修訂要點及其理念〉(精簡版),《文訊》266期,2007.11。
高桂惠〈情慾變色——試論丁耀亢《續金瓶梅》的德色問題〉,《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6,頁163-184。
高全之〈飛蛾投火的盲目與清醒——比較閱讀「金瓶梅」與「第一爐香」〉,《當代》128期,1998.4,頁134-143。
章 蘭〈八皇子的病〉,《紅樓夢研究集刊》12輯,1985.10,頁74。
康來新師〈淚眼先知——評《重讀石頭記》第五章〈悲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4,2005.12,頁35-40。
陳 遼 〈談《金瓶梅》中的女子形體描寫〉,《書目季刊》27:3,1993.12,頁34-38。
單德興〈試論小說評點與美學反應理論〉,《中外文學》,12:3,頁73-101。new window
彭維杰〈朱熹「淫詩說」理學釋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一期,2005年12月,頁1-21。new window
張曼誠〈紅樓夢的醫藥描寫〉,《紅樓夢研究集刊》8輯,1982.5,頁431-434。
張振國〈《續金瓶梅》續書研究世紀回眸〉,《徐州師範大學學報》30:5,2004.9,頁24-28。
張振國〈《續金瓶梅》的人物塑造藝術〉,《太原師範學院學報》4:2,2004.6,頁90-93。
筠 宇〈晴雯並非死於女兒癆〉,《紅樓夢學刊》7期,1981,頁72-73。
黃俊傑 〈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期,2002.3,頁541-564。new window
楊玉成〈閱讀世情:崇禎本《金瓶梅》評點〉,《國文學誌》第5期,2001.12,頁32-43。new window
楊玉成〈小眾讀者:康熙時期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批評〉,《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9期,2001.9,頁55-108。new window
蔡璧名〈身外之身:《黃庭內景經》注中的兩種真身圖像〉,《思與言》44:1,2006.3,頁131-196。new window
蔡璧名〈疾病場域與知覺現象:《傷寒論》中「煩」證的身體感〉,《臺大中文學報》第23期,2005.12,頁61-104。new window
鄭金川〈梅洛•龐蒂論身體與空間性〉,《當代》第35期,1989.3,頁34-46。new window
潘麗珠〈從荒誕劇潘金蓮談戲曲研究的另一些方向〉,《古典文學》第13期,1995.9,頁433-446。
樂蘅軍〈從水滸潘金蓮故事到金瓶梅的風格變易〉,《純文學》7:3,1970.3,頁11-24。
劉勇強〈《金瓶梅》文本與接受分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期,1996,頁68-76。
劉承炫〈金聖歎《水滸傳》評點之敘事話語的探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13期,2006,頁113-130。new window
鍾雲星〈論金瓶梅的諷刺藝術〉,《中國文化研究》總第5期,1994.5,頁43-48。
魏子雲〈潘金蓮這個女人〉,《聯合文學》4:11,1988.9,頁45-52。
魏子雲〈論明代的「金瓶梅」史料〉,《中外文學》6:6,1977.11,頁18-41。new window
龔卓軍〈身體感與時間性:以梅洛龐蒂解讀柏格森為線索〉,《思與言》44:1,2006.3,頁49-100。new window
栗山茂久〈身體觀與身體感〉,《古今論衡》第3期,1999.12,頁147-154。
費俠莉著、蔣竹山譯〈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1999.12,頁129-141。new window
Koss Nicholas、謝蕙英譯〈唐三藏和余國藩——評余國藩英譯本《西遊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5:4,2005.12,頁55-69。
Koss Nicholas “Exploring the Matter and Minds of Late Ming Dynasty Readers”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期,2002.9,頁427-439。
Koss Nicholas,Naifei Ding, “Obscene Things: Sexual Politics in Jin Ping Mei”,《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5期,2004.9,頁349-352。
(五)會議論文
陳翠英〈今昔相映:《金瓶梅》評點的情色關懷〉,熊秉真、余安邦編《情欲明清——遂欲篇》,台北:麥田出版,2004,頁67-103。
黃霖〈晚明女性主體意識的萌動及其悲劇命運——以《金瓶梅》為中心〉,王璦玲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文學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頁253-276。

四、學位論文
朴炫玡《張竹坡評點《金瓶梅》之小說理論》,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李梁淑 《金瓶梅詮評史研究——以萬曆到民初為範圍》,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李曉萍《《金瓶梅》鞋腳情色與文化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馬琇芬《從婚姻、嫉妒、性慾看《金瓶梅》中的女性》,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游千慧《張竹坡評點《金瓶梅》脂硯齋評點《紅樓夢》之比較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楊晉綺《晚明文化論述中「倫理」與「審美」論題之交涉及審美意識之開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