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軟身媽祖神像的製作與展演--以艋舺啟天宮、白沙屯拱天宮為例
書刊名:臺灣文獻
作者:李建緯
作者(外文):Lee, Chien-wei
出版日期:2021
卷期:72:4
頁次:頁187-243
主題關鍵詞:軟身媽祖身體展演製作技術艋舺啟天宮白沙屯拱天宮Flexible body of MazuBody performanceCrafting techniquesBaishatun Gongtian TempleMengjia Qitian Tem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7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林茂賢(20070300)。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國家與教育,1,86-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angren, P. Steven(1988)。History and the Rhetoric of Legitimacy: The Mazu Cult of Taiwan。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30(4),674-697。  new window
3.林瑋嬪(20011200)。漢人「親屬」概念重探--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90,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玫鍰(20071200)。傳統的再製與創新:白沙屯媽祖進香的「行轎」儀式與徒步體驗之分析。民俗曲藝,158,39-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巫佩蓉(20110600)。中國與日本佛像納入品之比較:以清凉寺與西大寺釋迦像為例。南藝學報,2,7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舜德(20060300)。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44(1),5-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建緯(20160600)。大里杙福興宮二媽軟身神像研究--歷史、物性與主體性。華人宗教研究,7,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淑芬(19930700)。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497-5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銘銘(2020)。顯與隱--文化展示的人類學與人類學的文化展示。博物院,2,1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建緯(20180600)。嘉義魍港太聖宮媽祖神像年代研究:從歷史、科學與風格分析。臺灣文獻,69(2),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豐楙(19941000)。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新4,183-207+2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建緯(2016)。女神身體的再現:臺中大里杙福興宮四尊軟身媽祖分析。2016臺中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367-4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莊啟文(2009)。原住民觀光與文化展演--部落現象、外國理論與在地研究。2009年文化創意產業永續與前瞻研討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99-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建緯(2019)。108-109年苗栗縣白沙屯拱天宮宗教文物普查暨調查研究計畫。鹿溪文史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喬致源、李建緯(2020)。萬華艋舺料館啟天宮「鎮殿軟身媽祖神像」文物調查研究與科學檢測分析計畫調查研究報告書。鴻嶽藝術修復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玫鍰(20111021)。空間、記憶與實踐--白沙屯聚落之文化建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建緯(2020)。107-108年臺中市萬和宮及七將軍廟文物普查建檔暨潛力古物調查研究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淑芝(2012)。以劇場理論應於佛陀紀念館之經營管理之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怡錚(2018)。Goffman戲劇理論的博物館研究--以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成紀(2007)。形而下的不朽--漢代身體美學考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鼎松(2007)。重修苗栗縣志‧宗教志。苗栗市:苗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Sangren, Paul Steven、丁仁傑(2012)。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董芳苑(1996)。探討臺灣民間信仰。常民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offman, Erving、馮鋼(2008)。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余文儀(2007)。續修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翼(1965)。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素娟(20070000)。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美容(20060000)。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幸福(2014)。白沙屯媽祖進香。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Howard, Michael C.、李茂興、藍美華(1997)。文化人類學。臺北市: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urke, Peter、楊豫(2008)。圖像證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Arrault, Alain、Verchery, Lina(2020)。A History of Cultic images in China: The Domestic Statuary of Hunan。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new window
14.Kieschnick, John H.、趙悠、陳瑞峰(2020)。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遠足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幸福、駱調彬(2009)。白沙屯拱天宮簡介。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瑋嬪(20200000)。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拱天宮文化組(2018)。白沙屯媽北港徒步進香文化年刊 NO.4(2018戊戌)。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艋舺啟天宮管理委員會(1993)。臺北艋舺啟天宮沿革誌。艋舺啟天宮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建緯、林仁政、吳慶泰(2017)。聖物廕福興:大里杙福興宮文物的文化資產價值分析與歷史詮釋。財團法人臺中市大里杙福興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彥甫(2019)。與神同行: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苗栗縣文化觀光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古臺清(2014)。白沙屯媽祖進香之薪火相傳。白沙屯拱天宮管理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Jullien, François、Gibson, Ralph、林志明、張婉真(2004)。本質或裸體。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200505)。山東靈岩寺的40尊羅漢像,竟然有五臟六腑,帶你一看,https://kknews.cc/fo/b3j89m9.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振源。華人民間信仰禁忌,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5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15)。白沙屯拱天宮簡介,https://www.baishatun.com.tw/7-1-1.htm。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美容(2003)。從民間造經傳統的神明經書來分析神聖性的塑造。宗教神聖:現象與詮釋。台北市: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尚仁(20080000)。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申(2004)。日僧奝然在臺州模刻的旃檀佛像。佛教美術叢考。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enjamin, Walter、王才勇(2006)。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第一稿)。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atson, James(1985)。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on of Tian-hou (Empress of the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new window
6.呂玫鍰(2016)。想像、體驗、與儀式再結構中的地方社會。21世紀的地方社會: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奇正(20080000)。衛生、城市現代基礎設施與商品化過程中的身體經驗--上海里弄住宅的社會形構。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美容、林孟蓉(2020)。從父系社會的角色觀看女神媽祖的形象。宗教與性別:傳統宗教中女性的形象、組織與禁忌。臺中樂成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煥雲(2014)。臺灣媽祖信仰之宗教民俗意涵研究--以苗栗通霄白沙屯「拱天宮」為例。慈心鳳德:阿猴媽祖論文集。阿猴媽祖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建緯(2020)。臺灣傳世軟身媽祖神像的性別意涵。宗教與性別:傳統宗教中女性的形象、組織與禁忌。樂成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曉春(2000)。區域信仰--儀式中心的變遷:一個贛南客家鄉鎮的考察。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