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移民經歷和遺民情懷的託寓--戰後臺灣外省族群作家作品中的「桃花源記」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莊宜文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uang, Yi-we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50
頁次:頁165-167+169-197
主題關鍵詞:桃花源遺民古都暗戀桃花源The Peach ColonyWar survivorsAncient capitalThe Peach Blossom Lan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3
  • 點閱點閱:193
期刊論文
1.朱天心(201402)。三十三年夢。印刻文學生活誌,126,3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心(201404)。三十三年夢。印刻文學生活誌,128,164-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天心(201405)。三十三年夢。印刻文學生活誌,129,122-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天心(201406)。三十三年夢。印刻文學生活誌,130,128-1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幼獅記者(19730100)。〈桃花源記〉的再思--張曉風訪問記。幼獅月刊,241,78-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77)。評「雲門舞集」與「嚴子與妻」。鵝湖月刊,2(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元貞(1978)。張曉風的《位子》。雄獅美術,85,122-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莊宜文(2014)。幻滅與劫毀的尋夢之旅--新時期以來長篇小說中的「桃花源記」。中國文學學報,5,269-2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濱田麻矢(2009)。朱天心《古都》與胡蘭成的美學。勵耘學刊(文學卷),1,157-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光達(1997)。朱天心:我不屬於臺灣,要屬於哪裡?。新新聞周報,559,90-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0010615)。文化批評論壇。文化研究月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天心(20010900)。「大和解?」回應之二。臺灣社會研究,43,117-1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莊宜文(20000600)。雙面夏娃--朱天文、朱天心作品比較。臺灣文學學報,1,263-2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唐文標(19730100)。天國不是我們的--評張曉風的「武陵人」。中外文學,1(8),36-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廖朝陽、王智明(20010900)。災難與希望:從「古都」與「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看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柯慶明(2000)。傳統、現代與本土 :論當代劇作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何寄澎主編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07-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翠(2006)。解構他族--朱天心的記憶與認同之辯證。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161-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義芝(1999)。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臺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天心(2000)。漫遊者。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天心(2001)。二十二歲之前。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天心(2002)。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文標(1976)。天國不是我們的。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表演工作坊(2006)。暗戀桃花源二十週年紀念專刊。臺北:表演工作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漱菡(1955)。花開時節:白雲深處。雲林:新新文藝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曉風(1971)。愁鄉石。臺北:晨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曉風(1975)。黑紗。臺北:宇宙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曉風(1982)。曉風戲劇集。臺北:道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若曦(1999)。打造桃花源。臺北:臺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若曝(2001)。重返桃花源。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賴聲川(1999)。暗戀桃花源。臺北:表演工作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茂桂(2010)。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臺北:群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梁子麒(2007)。暗戀桃花源。香港:香港話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浪平(1994)。一九九五.閏八月:中共武力犯臺白皮書。臺北:商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曉風(2003)。星星都已經到齊了。臺北: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愛玲(1991)。餘韻。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鴻鴻、月惠(1992)。我暗戀的桃花源。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曉風(1976)。曉風創作集。臺北市:道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謝正光(1992)。明遺民傳記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天心(2002)。古都。INK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天文(1996)。花憶前身。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黎湘萍(2003)。文學臺灣--臺灣知識者的文學敘事與理論想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紀蕙(20000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曉風(1979)。步下紅毯之後。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德威(20070000)。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潤(20070822)。娛樂多了品味降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古碧玲(19981001)。文學武陵人--黃春明(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天心(20040422)。我不愛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懷碩(19730214)。矯情的《武陵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何懷碩(19730714)。桃花源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康宜(19730625)。武陵人與布萊克精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莊宜文(20001221)。滿懷鄉愁的遊蕩者--訪/談朱天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810)。多重互文、多重空間--論〈古都〉中的文化認同與文本定位,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4/4-6.htm, 2013/07/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天文(1986)。又一齣賴聲川的戲。暗戀桃花源。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雅姿(1989)。相聲的記憶--賴聲川《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創作過程。那一夜,我們說相聲。臺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小兵(2002)。古都.廢墟.桃花源外。古都。臺北:印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銘如(2002)。臺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歸莊(1962)。紀周忠介公誥命事。歸莊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