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半下流社會》、《藍與黑》的身體書寫與理想空間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作者:蔣興立
作者(外文):Chiang, Hsin-li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4
頁次:頁1-31
主題關鍵詞:趙滋蕃王藍空間書寫反共文學五○年代Chao Tzu-FanWang LanSpace writingAnti-communist literatureThe fif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70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陳建忠(20101200)。流亡者的歷史見證與自我救贖--由「歷史文學」與「流亡文學」的角度重讀臺灣反共小說。文史臺灣學報,2,9-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稀方(20061200)。五十年代的美元文化與香港小說。二十一世紀,98,87-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瑞芬(20060600)。趙滋蕃的文學創作及其時代意義。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27-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芬伶(20060700)。顫慄之歌--趙滋蕃小說《半下流社會》與《重生島》的流放主題與離散書寫。東海中文學報,18,197-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玉玲(20140900)。當女兒成為媳婦:已婚女性生活經驗的表徵與現實。當代社會工作學刊,6,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家玲(20011100)。性別vs.家國:五○年代的臺灣小說--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55,3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明宗(20160400)。從戰爭小說到愛情電影:王藍《藍與黑》及其改編電影之比較研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2,163-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稀方(2014)。五十年代的香港難民小說。甘肅社會科學,2014(3),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青秀(20171100)。探究一位長男媳婦家庭地位、自我轉化與其生態系統。家庭教育雙月刊,70,1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偉貞(20140600)。在路上:趙滋蕃《半下流社會》與電影改編的取徑之道。成大中文學報,45,373-4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建忠(2011)。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歐梵、毛尖(2006)。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姜輝(2012)。革命想像與敘事傳統:「紅色經典」的模式化敘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勇(2010)。摩登主義:1927-1937上海文化與文學研究。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應鳳凰(2007)。五○年代臺灣文學論集--戰後第一個十年的臺灣文學生態。臺北:春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藍(1958)。藍與黑。台北:紅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1987)。現代臺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俐璇(20160000)。建構與流變:「寫實主義」與臺灣小說生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榮禧(20070000)。西方藝術中的女體呈現:傅柯的啟迪。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克先(2007)。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智德(2019)。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冠翔(20140000)。異鄉情願:臺灣作家的香港書寫。臺北:獨立作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康有為、湯志鈞(1981)。康有為政論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素貞(1986)。細讀現代小說。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德威(2010)。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昭玟(2012)。從邊緣發聲--臺灣五、六○年代崛起的省籍作家群。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堂錡(1992)。生命風景:人物專訪。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康芬(2012)。斷裂與生成--臺灣五○年代的反共/戰鬥文藝。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德威(200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彭瑞金(1991)。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趙滋蕃(1953)。半下流社會。香港:亞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顏健富(2014)。從「身體」到「世界」:晚清小說的新概念地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芳明(20110000)。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趙滋蕃(1975)。趙滋蕃自選集--半下流社會。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范銘如(2002)。臺灣新故鄉--五十年代女性小說。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梅家玲(2004)。五○年代臺灣小說中的性別與家國--以《文藝創作》,與文獎會得獎小說為例。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