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亞文學與宗教中的冤與結--代導論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作者:劉苑如
作者(外文):Liu, Yuan-ju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6:2=102
頁次:頁1-17
主題關鍵詞:東亞文學宗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2
  • 點閱點閱:57
期刊論文
1.小南一郎(1983)。顏之推〈冤魂志〉をめぐって--六朝志怪小說の性格。東方學,65,1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玲(20120100)。罪惡感、羞恥感、與得釋放 : 神學與心理學整合觀點的初探。哲學與文化,39(1)=452,65-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苑如(2016)。解冤釋結:《于少保萃忠全傳》的宗教解讀--兼論中國宗教與文學中的解冤傳統。人文中國學報,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福田素子(20160600)。《日本靈異記》中卷第三十緣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102,4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福田素子(2008)。偽經《佛頂心陀羅尼經》的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4,375-4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福田素子(2012)。偽經《佛頂心陀羅尼經》の版行‧石刻活動力演變。東京大學中國語中國文學研究室紀要,15,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玉芝(2010)。「恨」、「怨」、「憾」義變說。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7(2),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小波(2005)。臺灣的現代性「怨恨修辭」。臺灣研究集刊,2005(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朴馬利阿(20160600)。從抒情性論《典經》中的甑山漢詩所蘊含的「解冤相生」思想--以解、情、救的詩意為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102,99-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薇娜(20160600)。魯迅作品中「冤」的筆法和意義--以女性的冤與怨為主的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2)=102,67-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金永弼(2005)。「恨」的現象學分析。東疆學刊,22(3),38-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馮卓慧(2009)。從傳世的和新出土的陜西金文及先秦文獻看西周的民事訴訟制度。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09(4),159-1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光懷(2005)。獄吏與漢代司法系統。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32,8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程政舉(2006)。東朝廷辯與漢代訴訟制度的缺失。中州學刊,2006(5)=155,162-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小南一郎、李征(2005)。論顏之推《冤魂志》--六朝志怪小說的性格。中國古代小說研究,1,83-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阿財(2015)。《佛頂心大陀羅尼經》在漢字文化圈的傳布。敦煌學輯刊,2015(3),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豐楙(20130900)。暴力修行:道教謫凡神話與水滸的忠義敘述。人文中國學報,19,147-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李隆獻(20080500)。兩漢魏晉南北朝復仇與法律互涉的省察與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68,39-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祝逸雯(2013)。宋元時期道教鍊度文獻研究(博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豐楙(1978)。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Santangelo, Paolo、林舒俐、謝琰、孟琢(2009)。中國歷史中的情感文化--對明清文獻的跨學科文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白川靜、蘇冰(2010)。常用字解。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豐楙(1996)。誤人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蘭陵笑笑生(1993)。繡像金瓶梅詞話。雪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豐楙(1997)。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陸佃解(1981)。鶡冠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985)。洞真太上太霄琅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85)。上清洞真智忽觀身大戒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杜光庭(1985)。太上黃籙齋儀。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85)。太上道君說解冤拔度妙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985)。太上說通真高皇解冤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慎(1985)。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008)。廣辭苑。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尼采、周紅(1992)。論道德的系譜。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克思‧舍勒、林克(2014)。道德意識中的怨恨與羞感。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明科(2013)。新怨恨理論視界下的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豐楙、廖肇亨(2013)。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6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承恩(1983)。西遊記。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則虞、晏嬰(1962)。晏子春秋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豐楙(198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蒂芬尼.史密斯、林金源(2016)。情緒之書。木馬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Honneth, Axel、胡繼華(2005)。為承認而鬥爭。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Sandel, Michael J.、樂為良(2011)。正義:一場思辨之旅。雅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Schipper, Kristofer Marinus、Verellen, Franciscus(2004)。The Taoist Canon: 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7.李勉、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90)。管子。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杜光庭、李仲勵(1985)。道門科範大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豐楙(2009)。假作真時假亦真:一僧、一道眼下的情、慾與理。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學篇。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煌(2009)。臺北藏明宣德本《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初研。漢唐道教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堅章(1991)。泛談正義:生活中的公道。正義及其相關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洪興祖、白化文(1983)。九章‧悲回風。楚辭補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班固、顏師古(1962)。雋疏于薛平彭傳附于定國傳。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明(1960)。三合相通訣。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豐楙(2014)。[道法海涵]導論。道法海涵。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豐楙(2014)。道法海涵分類編輯體例說明。道法海涵。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錢鍾書(1994)。詩可以怨。七綴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左丘明(1978)。周語上。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明(1960)。解承負訣。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豐楙(20030000)。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 私情篇。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黎志添(2000)。從《太平經》的「中和」思想看人與自然的關係:天地疾病與人的責任。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