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真誥》研究
作者:林慧真
校院名稱: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宏銘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真誥陶弘景楊許手書上清派身心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7
論文摘要
《真誥》是東晉時期句容茅山地區士族許謐、許翽透過靈媒楊羲,以通靈方式得到仙真指導修煉得道留下的文件記錄,經南朝陶弘景整理編輯而成的道教上清派代表經典。在多數人將《真誥》視為陶弘景的作品時,區隔楊許手書與《真誥》不同的文本意義。
本文採取由外而內、由遠而近的層次分析《真誥》相關問題,包括1.時代背景(政治、社會、思想);2.成書經過(降真動機與通靈現象、仙真降授、三君記錄、陶弘景編註);3.結構分析(歷代著錄情形及版本、卷目與內容安排、與其他著作的關係);4.思想內容(儒釋道兼融的思想基礎、身心靈合一的煉養體系、神人鬼相通的神學架構);5.形式特徵(經傳合一的注釋方式、詩文小說並用的表現形式、三君手書的書法藝術);6.傳世價值(承先啟後的道教體系、文獻資料價值)。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真誥》為主體提出全面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真誥、陶弘景、楊許手書、上清派、身心靈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依時代先後排序)
先秦‧不知名;袁珂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2.8。
先秦‧老子;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2.3,
三次修訂版。
先秦‧莊周;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群玉堂出版公司,
1991.10。
秦‧呂不韋;關賢柱、廖進碧、鐘雪麗譯,《呂氏春秋全譯》,貴州:貴州人民
出版社,1997。
漢‧劉安;熊禮匯譯,《新譯淮南子》,台北:三民書局,2001。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啟業書局,1978。
漢‧劉向;張金嶺注譯,《新譯列仙傳》,台北:三民書局,1997.2。
漢‧劉向;邱鶴亭注譯,《列仙傳注譯‧神仙傳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社,2004。
漢‧劉向;王叔岷,《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6。
漢‧班固,《漢書》(新校本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79.2,再版。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解,《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8.11,4
版。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1985。
漢‧于吉;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
晉‧皇甫謐,《二十五別史》,濟南:齊魯書社,2000。
晉‧陳壽,《三國志》(新校本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8.11,三版。
晉‧干寶,《搜神記》,清‧張海鵬輯,《學津討原》第12冊,台北:新文豐出
版公司,1980.12。
晉‧干寶,黃鈞注譯、陳滿銘校閱,《新譯搜神記》,台北:三民書局,2000.4,
初版二刷。
晉‧葛洪;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
晉‧葛洪;何淑貞校注,《新編抱朴子‧內篇》,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3。
南朝梁‧陶弘景,《真誥》,北京:中華書局,1985。
南朝梁‧陶弘景;【日】吉川忠夫等編;朱越利譯,《真誥校註》,北京:中國社
會科學出版社,2006。
南朝梁‧陶弘景;趙益點校,《真誥》,北京:中華書局,2011。
南朝梁‧陶弘景;【日】麥谷邦夫、吉川忠夫編;劉雄峰譯,《《周氏冥通記》
研究》(譯注篇),濟南:齊魯書社,2010.1。
南朝梁‧陶弘景;王家葵輯校,《登真隱訣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8。
南朝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台北:廣文書局,1989.12。
南朝梁‧陶弘景;【日】麥谷邦夫、吉川忠夫編;劉雄峰譯,《《周氏冥通記》研
究》(譯注篇),濟南:齊魯書社,2010.1。
南朝梁‧蕭統,《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新校本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78.11,
三版。
唐‧房玄齡等,《晉書》(新校本并附編六種),台北:鼎文書局,1980.8,三版。
唐‧姚思廉,《梁書》(新校本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8.11,再版。
唐‧李延壽,《南史》(新校本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79.3,再版。
唐‧釋道宣,《廣弘明集》收於《四部備要‧子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3。
五代‧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1,3版。
宋‧李昉,《太平廣記》(共十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台北:自由出版社,1996.1,六版。
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1.1,3版。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卷下》,收於《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3。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廣文書局,1979.4,再版。
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收於《四庫全書》第6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3。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正中書局,1982,台4版。
元‧脫脫等,《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80.5,2版。
明‧張宇初等編,《正統道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
明‧張宇初等編,《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4,1版3刷。
明‧張宇初等編;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1。
丁福寶(守一子)編纂,《道藏精華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89。
清‧查慎行等,《佩文齋詠物詩選》,台北:廣文書局,1970.2。
清‧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
《大藏經》第17冊,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修訂版。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凡夫編著,《與諸神對話:一個大學老師的通靈紀錄》(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4)
王平,《太平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10。
王卡,《敦煌道教文獻研究:綜述‧目錄‧索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10。
王卡,《道教經史論叢》,成都:巴蜀書社,2007.6。
王永平,《中古士人遷移與文化交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
王青,《先唐神話、宗教與文學論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5。
王家葵,《陶弘景叢考》,山東:齊魯書社,2003。
宇汝松,《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3。
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修訂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0。
牟鐘鑒主編,《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道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0。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社,1993.4。
呂大吉,《從哲學到宗教學—呂大吉學術論文選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5.8。
呂澂,《中國佛教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1。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懷》,成都:巴蜀書社,2002.9。
吳光正主編,《想象力的世界:二十世紀「道教與古代文學」論叢》,哈爾濱:黑
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6。
宋兆麟、馮莉編著,《中國遠古文化》,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12。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1。
汪鳳炎,《中國傳統心理養生之道》,南京:南京師大,2000。
李約瑟、陳立夫,《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節本第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3。
李卿,《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家族、宗族關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李晟,《仙境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0.6。
李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5。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5。
李嗣涔、鄭美玲,《難以置信:科學家探尋神祕信息場》,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6。
李嗣涔、鄭美玲,《難以置信Ⅱ:尋訪諸神的網站》,台北:張老師文化,2004.9。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4。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5。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12,四版1刷。
李豐楙,《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象》,北京:中華書局,2010.10。
林河,《儺史:中國儺文化概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9。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6。new window
金香、色音主編,《薩滿信仰與民族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2。
周世榮,《馬王堆導引術》,長沙:岳麓書社,2005.11。
周貽謀,《馬王堆簡帛與古代房事養生》,長沙:岳麓書社,2006.2。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
邱福海,《道教發展史‧第一冊—道教的形成階段》(上古至東晉),台北:淑
馨出版社,2000.8。
孟慧英,《中國原始信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3。
姚周輝,《神秘的符籙咒語》,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姜守誠,《《太平經》研究——以生命為中心的綜合考察》,北京:社會科學文
獻出版社,2007.10。
胡孚琛、陳耀庭、王卡、劉仲宇,《中華文化通志‧宗教與民俗典‧道教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胡孚琛、呂錫琛著,《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丹道》(增訂版),北京:社會科
學文獻出版社,2004.6。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6,2版。
胡適,《胡適作品集‧16》,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2。
胡適,《胡適文存:第四集第二卷》,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
段德智,《宗教概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卿希泰主編,《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6。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12。
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
孫作云,《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8。
孫昌武,《詩苑仙踪:詩歌與神仙信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6。
容志毅,《道藏煉丹要輯研究‧南北朝卷》,濟南:齊魯書社,2006.12。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12,10版。
馬濟人,《實用中醫氣功學》,台北:知音出版社,2005。
許地山編,《道教史》,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8,再版。
許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new window
許抗生等,《六朝宗教》,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7。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台北:允晨文化,2005.6。new window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十三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陳國符,《道藏源流考》,台北:明文書局,古亭書屋經銷,1975。
陳國符,《道藏源流續考》,台北:明文書局,1987.11,再版。
陳國符,《中國外丹黃白法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
陳國符,《陳國符道藏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
陳戰國、強昱著,《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開封:河南大學,
2004.7。
陳攖寧、李養正編著,《太平經研究》,北京:中國道教學院編印,1997。
張宏,《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3。
張崇富,《上清派修道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11。
張廣保,《道家的根本道論與道教的心性學》,成都:巴蜀書社,2008.11。
黃永鋒,《道教服食技術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4。
黃海德、張禹東主編,《宗教與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
黃景春、李紀,《道心人情:中國小說中的神仙道士》,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12。
黃勇,《道教筆記小說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11。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嶽麓書社,2003。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3.8。
葛兆光,《古代中國的歷史、思想與宗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4。
湯一介,《早期道教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1。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1.4,new window
再版。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板橋:駱駝出版社,1987)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1。
程樂松,《即神即心:真人之誥與陶弘景的信仰世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2010。
詹石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3。
詹石窗主撰,《中國宗教思想通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
萬晴川,《命相‧占卜‧讖應與中國古代小説研究》,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12。
萬晴川,《巫文化視野中的中國古代小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1。
萬晴川,《中國古代小説與方術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3。
聞一多,《神話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12。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new window
劉屹,《神格與地域:漢唐間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劉固盛、劉玲娣編,《葛洪研究論集》,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0。
劉昭瑞,《考古發現與早期道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6。
趙益,《古典術數文獻述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9。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4。
蒙思明,《魏晉南北朝的社會》,上海:上海人民,2007。
蓋建民,《道教科學思想發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3。
樂愛國,《道教生態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
編委會,《江蘇史論考》,無錫: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10。
衛紹生,《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1。
魯迅,《魯迅選集4》,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盧央,《葛洪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8。
閻愛民,《漢晉家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鍾國發,《茅山道教上清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5。
鍾來因,《長生不死的探求—道經《真誥》之謎》,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6。
鍾來因,《《真誥》長生經精華錄》,上海:文匯出版社,1994。
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台北:文津公司,2005.11。
龔鵬程,《道教新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8)new window
【日】石井昌子,《真誥》,東京:明德出版社,1991。
【日】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編譯,《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重慶:
重慶出版社,2005.3。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2006.11,2版2刷。
【日】吉川忠夫著,王啟發譯,《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0.11。
【美】科塔克(Conrad Phillip Kottak)著,徐雨村譯,《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
性的探索》,台北:麥格羅希爾出版,2008.1。
【美】布魯斯‧立普頓(Bruce Lipton)著,傅馨芳譯,《信念的力量:新生物學
給我們的啟示》,台北:張老師文化,2009.2。
【美】泰勒(Jill Bolte Taylor)著,楊玉齡譯,《奇蹟》,台北:天下出版社,2012.2。
【英】弗雷澤(James Frazer)撰,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台北:
久大桂冠圖書公司,1991。
【英】愛德華‧B.泰勒(Edward B.Tylor)著,連樹聲譯,《人類學:人及其文化
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5。
【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7。
【法】索安(Anna Seidel,1938~1991)著,呂鵬志等譯,《西方道教研究編年史》,
北京:中華書局,2002。
【瑞士】榮格(Carl Gustav Jung)著,劉國彬、楊德友合譯,《榮格自傳―回憶‧
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2004.2。
【德】恩斯特‧卡西爾著,劉述先譯,《論人:人類文化哲學導論》,桂林:廣
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1。
【俄】陶奇夫著,邱鳳俠譯,《道教:歷史宗教的試述》,濟南:齊魯書社,2011.2。

三、 學位論文
王磊,「《真誥》連詞研究」,四川大學,2004。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new window
文,1978.6。
李麗涼,「《無上秘要》之編纂及道經分類考」,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
李恩軍,「《真誥》養生思想初探」,武漢大學宗教學,2005。
林帥月,「古上清經派經典中詩歌之研究——以《真誥》為主的考察」,東吳大學
中文所碩士論文,1991.6。
段致成,「《太平經》思想研究」,淡江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0.6。
張振謙,「中晚唐愛情詩的道教文化觀照」,暨南大學,2006。
張超然,「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6。
張超然,「系譜、教法及其整合:東晉南朝道教上清經派的基礎研究」,政大中文new window
所博士論文,2008.7。
鄭以馨,「道教洞天福地說形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6。
劉怡君,「六朝上清經系的濟度思想——以楊許時期為主的考察」,輔大宗教所碩
士論文,1997。
劉玉菁,「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的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
心」,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2002。
謝聰輝,「修真與降真——六朝道教上清經派仙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new window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5。
羅涼萍,「陶弘景編撰上清經中「神」「仙」「真」諸字研究」,輔大宗教所碩士論
文,2000。
蘇義介,「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養生思想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
2006。

四、 期刊論文
丁培仁,〈關於上清經〉,《宗教學研究》,2000/02期,頁9~15。
小林正美,〈東晉時期道教的終末論〉,《世界宗教研究》,1995/04期,頁82~90。
王元軍,〈六朝時期的道教與書法〉,《性與命》,頁127~142。
王天麟,〈潔淨儀式——上清經派存思法中有關罪穢的胎結的淨化〉,《道教學探
索》10,1997.9,頁503~525。
王用源,〈《真誥》「從」字研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8:9,2012.12,頁1~3。
王承文,〈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中國哲學史》,2002/04期,頁65~73。
王承文,〈敦煌古靈寶經與道教「三洞經書」和「三乘」考論〉,《敦煌學輯刊》
43,2003/01期,頁42~54。
王宗昱,〈「太平經」中的人身中之神〉,《中國文化月刊》159,1993.1,頁70-85。
王宗昱,〈三洞緣起〉,《世界宗教研究》,2000/02期,頁81~85。
王宗昱,〈顏真卿記錄的道教史跡〉,《中國道教》,2001/03期,頁44~46。
王家葵,〈《仙經》考略〉,《宗教學研究》,1997/02期,頁53~56。
王連龍,〈隋吳通墓志道教文化內涵考論〉,《世界宗教研究》,2011/04期,頁65~68。
王菡薇,〈試論陶弘景與書法史研究的關係〉,《藝術百家》116,2010,頁201~205。
王瑞功,〈由《真誥》注之可信性論王羲之生卒年問題〉,《文獻》,1997/01
期,頁156~174。
王曉,〈道教醫學的哲學思考〉,《中國道教》,2000/03期,頁21~24。
尹志華,〈早期道教的日月崇拜與存思日月法〉,《中國道教》,2004.6,頁43~44。
戈國龍,〈神形問題與內丹學的解脫觀念〉,《宗教學研究》,2002/4期,頁9~15。
申國昌,〈《黃庭經》養生教育思想探微〉,《中國道教》,2001/06期,頁23~28。
古騏瑛,〈二十世紀《四十二章經》研究述評〉,《宗教學研究》,2006/02期,
頁192~195。
加藤千惠,〈《真誥》中的存服日月法〉,《宗教學研究》,1997/03期,頁39~48。
加藤千惠,〈《老子中經》與內丹思想的起源〉,《宗教學研究》,1997/04期,頁
40~47。
朱立新,〈漢魏六朝游先詩意象解析〉,收於《中國詩學》第八輯,北京:人民文
學出版社,2003.6,頁101~107。
朱立新,〈漢魏六朝游仙詩的類型與結構〉,《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33:6,2004.11,頁76~80。
朱康有,〈熔醫學與丹道于一爐的《黃庭經》〉,《中國道教》,2006/03期,頁48~49。
朱偉常,〈陶弘景的詩文和書法〉,《中醫藥文化》,2009/04期,頁17~18。
朱越利,〈樂而有節的西漢陰道〉,《宗教學研究》,1999/04期,頁1~8。
朱越利,〈論六朝方士的房中術〉,《江西社會科學》,2000/11期,頁49~55。
朱越利,〈六朝上清經的隱書之道〉,《宗教學研究》,2001/02期,頁1~12。
朱越利,〈論六朝貴族道教新房中術的產生〉,《世界宗教研究》,2001/03期,頁
45~54。
朱越利,〈道教養生術〉,《中國道教》,2001/04期,頁41~45、47。
朱越利,〈隱書以外的上清房中經〉,《中華文化論壇》,2003/01期,頁129~134。
朱越利,〈《太平經》的興國廣嗣術與合陰陽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
科版)181,2006/09期,頁54~62。
宇汝松,〈道醫文化略論〉,《世界宗教文化》,2007/04期,頁42~44。
吉宏忠,〈道教養生思想的基本結構〉,《中國道教》,2003/01期,頁18~21。
安敏,〈李白及其詩歌的崇道傾向〉,《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4:3,2011.5,
頁109~113。
李乃龍,〈論仙與游仙詩〉,《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
87期),1995/02期,頁3~8。
李乃龍,〈道教上清派與晚唐游仙詩〉,《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4期,頁132~173。
李乃龍,〈中晚唐詩僧與道教上清派〉,《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9:4,2000.12,頁49~56。
李秀花,〈論《華陽頌》與《真誥》的關係〉,《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8:1,2007.2,頁153~157。
李幸玲,〈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國研所集刊》39,國立師
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出版,1995.6,頁171~322。
李慧芳、張蘭花,〈陶弘景《華陽頌》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09/02期,
頁271~272。
李鼎,〈陶弘景東游「南霍」再考——南霍、晉安霍山與霍童山〉,《中醫藥文
化》,2008/06期,頁34~36。
李遠國,〈存思、存神與內觀〉,《宗教哲學》42,頁71~80。new window
李養正,〈《太平經》是否“抄襲”《四十二章經》議——讀書隨想之一〉,《中國
道教》,1995/01期,頁20~25。
李養正,〈漢明帝時無佛道角力事──《佛道交涉史論要》之一節〉,《中國道教》,
1996/03期,頁8~12。
李顯光,〈上清道法中的華山淵源〉,《宗教哲學》49,2009.9,頁73-86。new window
李豐楙,〈六朝道教的度救觀——真君、種民與度世〉,《東方宗教研究》新五期,
1996.10,頁137~160。
李豐楙,〈道教劫論與當代度劫之說——一個跨越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的宗教觀
察〉,收於李豐楙、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
中研院文哲所,1997,頁303~328。
李豐楙,〈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
集刊》9,1996.9,頁91~130。
李豐楙,〈仙詩、仙歌與頌讚靈章〉,收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三屆魏晉
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8,頁
645~693。
赤松祐子,〈「真誥」詩文押韻中所見的吳語現象〉,《新亞學術集刊》11,1995,
頁329-344。
吳勇,〈試論《牟子理惑論》之真偽〉,《宗教學研究》,2007/02期,頁68~73。
吳真,〈近二十年日本道教文學研究綜述〉,《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5:
6,2012.11,頁75~81。
吳焯,〈漢明帝與佛教初傳——對于中國佛教史一段歷史公案的剖析〉,《傳統文
化與現代化》,1995/05期,頁55~62。
杜萍萍,〈再讀《牟子理惑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30:2,2009.2,頁
65~66。
汪維輝,〈六世紀漢語詞匯的南北差異——以《齊民要術》與《周氏冥通記》為
例〉,《中國語文》317,2007/02期,頁175~184、192。
汪劍,〈上清派煉養術的藏象學說內涵探討〉,《中國道教》,2011/02期,頁
38~40。
呂鵬志,〈試論道教的命運觀〉,《社會科學研究》,2000/05期,頁86~89。
呂鵬志,〈道教氣法概論〉,《中國道教》,2000/05期,頁49~52。
牧心,〈神譜道脈——上清派尊奉上清經為特色的道派〉,《道教月刊》2,2006.02,
頁30-31
林彥君,〈《真誥》與上清經派〉,《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1,2000.9,頁
117-123。
林彥君,〈從《真誥》一書許謐世系看道教的承負說〉,《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
學報》2,2001.10,頁145-152。
林富士,〈疾病與「修道」:中國早期道士「修道」因緣考釋之一〉,《漢學研究》
19:1,2001.6,頁137~165。
林慧真,〈《真誥》一書中神仙試驗思想初探〉,《中華南台道教學院學報》1,2003.3,
頁103-121。
林慧真,〈《真誥》降真詩研究〉,《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31,2011.12,new window
頁119~134。
林慧真,〈《真誥》身心靈合一的養生理論〉,《宗教哲學》57,2011.9,頁141~164。new window
林帥月,〈六朝《真誥》降真詩研究〉,《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1994.10,頁132~146。
周冶,〈南岳夫人魏華存新考〉,《世界宗教研究》,2006/02期,頁65~71。
周作明,〈東晉南朝上清經中的「兆」〉,《宗教學研究》,2004/04期,頁132~135。
周作明,〈試論早期上清經的傳抄及其整理〉,《宗教學研究》,2011/01期,
頁46~50。
周作明,〈試論現存最早道教類書《無上秘要》〉,《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2011/10期,頁59~62。
周作明,〈點校本《真誥》商補〉,《湛江師範學院學報》33:5,2012.10,頁
72~75。
武麗霞、羅寧,〈《南岳夫人內傳》考〉,《宗教學研究》,2004/01期,頁141~145。
姜守誠,〈《太平經》成書的中間環節——「洞極之經」年代考論〉,《宗教哲學》
37,2006.9,頁116-139。
姜守誠,〈《太平經》成書的中間環節——「洞極之經」年代考論〉,《宗教哲學》
38,2006.12,頁160-178。
姜守誠,〈試論《太平經》的房中術〉,《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11,2007.12,頁new window
189~213。
姜守誠,〈「冢訟」考〉,《東方論壇》,2010/05期,頁6~11。
胡孚琛,〈道學文化的新科學觀〉,《宗教哲學》43,2008.3,頁89~103。new window
胡曉慧,〈天下第十二福地——陶公洞探源〉,《中國道教》,2007/04期,頁59~61。
施舟人,〈第一洞天:閩東寧德霍童山初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55,2002.1,頁5~8。
段祖青等,〈《真誥》的道教史和文學史意義〉,《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1:3,2012.6,
頁74~77。
夏先忠,〈從六朝道典用語佛源考求舉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7,2008.11,頁279~282。
夏先忠,〈從六朝上清經看文化對文獻用語的影響〉,《宗教學研究》,2009/01期,
頁17~21。
夏先忠,〈從《大洞真經》用韻看它的成書年代〉,《敦煌學輯刊》,2010/04期,
頁183~191。
夏先忠,〈《真誥》用韻年代研究〉,《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
3,2012/03期,頁125~129、145。
夏先忠,〈從陶弘景詩文用韻看《登真隱訣》作者及成書年代〉,《古籍整理研究
學刊》4,2012/07期,頁9~13。
容志毅,〈《道藏》中幾部外丹經出世朝代的考訂〉,《宗教學研究》,2012/04期,
頁22~30。
孫長初,〈略論六朝時期的道教與書法〉,《東南文化》141,2001,頁81~84。
孫昌武,〈道教的仙歌及其文學價值〉,《文學遺產》2012/06,頁4~14。
孫隆基,〈中國人身體化的宗教觀〉,《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5,2005.12,頁1~18。new window
孫齊,〈顧歡《夷夏論》產生的歷史背景〉,《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42,2010.10,new window
頁1~22。
孫嘉鴻,〈道教存思術探微〉,《宗教哲學》54,2010.12,頁117~138。new window
高朋,〈「冢訟」的內涵及其流變——一種影響到喪葬習俗的道教觀念〉,《文化遺
產》,2008/04期,頁129~137。
馬承玉,〈「想爾」釋義——《老子想爾注》與《四十二章經》之關係〉,《世
界宗教研究》,1998/04期,頁135~137。
袁名澤,《真誥》農學思想探微,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1,2012.1,
頁49~53。
殷誠安,〈貞白先生本清白——試論胡適〈陶弘景的《真誥》考〉及《真誥》與
《四十二章經》的關係〉,《中國道教》2002.03,頁26~28。
張芮菱,〈魏華存夫人信道原因考〉,《宗教學研究》,2007/04期,頁195~198。
張松輝,〈「桃花源」的原型是道教茅山洞天〉,《宗教學研究》,1994,頁47~52。
張厚知,〈絢麗與恬淡并呈——《真誥》詩歌解析〉,《衡陽師範學院學報》30:5,
2009.10,頁83~86。
張厚知,〈神聖與世俗交織——《真誥》小說解析〉,《衡陽師範學院學報》32:1,
2011.2,頁67~70。
張建群,〈《太平經》與漢代儒、法思想關係研究〉,《孔孟月刊》35:11=419,1997.7,new window
頁34-41。
張振謙,〈《太平經》、《真誥》對李賀、李商隱愛情詩語言的影響〉,《蘭州學刊》
177,2008/06期,頁173~175。
張雁勇,〈《真靈位業圖》校勘舉要〉,《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01期,
頁103~106。
張超然,〈入道與行道:趙昇一系天師教團的黃赤教法〉,《臺灣宗教研究》3:1,new window
2004.9,頁49~87。
張景華、秦太昌,〈晉魏華存修道陽洛山考〉,《史料與文物》,頁40~43。
張檉講稿〈道教的本質和特性〉,《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1,高雄:中華
道教學院南台分院,2000.9,頁196~197。
張檉,〈淺說道教〉,收於台灣省道教會發行,《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台中:
台灣省道教會,1996.10,頁42~52。
張蘭花,〈陶弘景道教文學論略〉,《浙江社會科學》,2008.3,頁105~110、128。
陳吉山,〈《太平經》中的承負報應思想〉,《道教學探索》5,1991.12,頁90-105。
陳祥明,〈《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匡正〉,《泰山學院學報》,2011/01期,頁。
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收於《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new window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12,2版,頁1~119。
陳鼓應,〈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收於《2000
年道家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市文化院附設汶羅書院、財團法人
三清道家道教文化基金會主辦,2000.10.14,頁1~31。
陳福濱,〈《太平經》氣化論思想之探究〉,《哲學與文化》33:8=387,2006.08,頁
49-65
陳贇,〈道教的形成與人文型態的變遷──以《真誥》為中心〉,《中國哲學史》,
1997/04期,頁54~60。
郭武,〈道教與民間宗教關係綜述〉,《江西社會科學》,2001/12期,頁1~5。
郭雅玲,〈《真誥》詩文用韻考〉,《東吳中文研究集刊》4,1997.5,頁65-82。new window
曹林娣、梁驥,〈論茅山上清派宗師楊羲的道教詩歌〉,《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3,2003.7,頁77~80。
許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所見《真誥》校讀記〉,《宗教學研究》,2011/01
期,頁226~230。
許麗玲,〈《周氏冥通記》初探〉,《東方宗教研究》新四期,1994.10,頁150~164。
許鶴齡,〈茅山道士陶弘景之養生思想探究〉,《新世紀宗教研究》7:4,頁71~114。new window
康義勇,〈從道家到道教〉,收於《中華道教學院南台分院學報》1,2000.9,頁
89~103。
都築晶子撰,宋金文譯,〈關於南人寒門、寒士的宗教想像力——圍繞《真誥》
談起〉,收於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74-211。
馮利華,〈《真誥》版本考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4,2006.7,頁29~34。
馮利華、徐望駕,〈陶弘景《真誥》的語料價值〉,《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03
期,頁17~24。
馮利華,〈《真誥》詞語輯釋〉,《古漢語研究》57,2002/04期,頁76~77。
馮利華,〈《真誥》詞語校釋三則〉,《中國道教》,2002/03期,頁39~40。
黃兆漢、文英玲,〈從《華陽陶隱居集》和《真誥》看陶弘景的宗教經驗〉,《世
界宗教研究》,1998/04期,頁28~43。
黃勇,〈道教文字觀與書法藝術〉,《中國道教》,2004.6,頁37~39。
程宇宏,〈析魏晉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結構的構成〉,《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42,2002,頁27~31。
程樂松,〈華僑與楊羲:「真人之誥」的靈媒考辨〉,《中國道教》,2010/01期,頁
32~36。
湯其領,〈東晉南朝道教論略〉,《南京曉莊學院學報》16:3,2000.9,頁15~20。
湯其領,〈陶弘景與茅山道的誕生〉,《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
頁108~112。
彭立瓊,〈《道藏》的源流及其編目〉,《圖書館建設》,2003/02期,頁108~109。
童嶺,〈「鈔」、「寫」有別論——六朝書籍文化史識小錄一種〉,《漢學研究》29:
1,2011.3.頁257~280。
詹石窗,〈《黃庭經》的由來及其與易學的關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04
期,頁1~5。
葛兆光,〈張道陵「軍將吏兵」考〉,《漢學研究》16:2,1998.12,頁225~238。new window
葛兆光,〈歷經試練——小說、歷史和現實中的道教信仰考驗〉,《清華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1,1999,頁8~11。
楊立華,〈論道教早期上清經的“出世”及其與《太平經》的關係〉,《北京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191,1999/01期,頁116~123。
楊世泉,〈道藏分類初探——三洞部分〉,《道教月刊》16,2007.4,頁36-37。
楊世泉,〈道藏分類初探——三洞部分〉,《道教月刊》17,2007.5,頁44-45。
楊世泉,〈道藏分類初探——三洞部分〉,《道教月刊》18,2007.6,頁40-41。
楊琳,〈道藏纂修簡史〉,《宗教歷史》,頁32~34。
楊福程,〈《黃庭》內外二景考〉,《世界宗教研究》,1995/03期,頁68~76。
葉貴良,〈從「北都羅酆」等詞看晉唐道教的地獄世界〉,《宗教學研究》,2012/04
期,頁13~21。
蓋建民,〈道教房中術的性醫學思想及現代價值〉,《宗教學研究》,1996/01期,
頁77~84。
趙芃,〈魏華存與山東道教〉,《中華文化論壇》,2012/01期,頁39~42。
趙益,〈三張「二十四治」與東晉南方道教「靜室」之關係〉,《東南文化》,
2001/11期,頁52~56。
趙益,〈東晉南北朝古道經研究簡述及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04
期,2004.7,頁6~11。
趙益,〈句曲洞天:公元四世紀上清道教的度災之府〉,《宗教學研究》,2007/03
期,頁6~11。
趙益,〈《真誥》與唐詩〉,《中華文史論叢》86,2007/02期,頁97~112。
趙益,〈《真誥》與「啟示錄」及「啟示文學」〉,《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65:
1,2012.1,頁69~75。
熊鐵基,〈道家‧道教‧道學〉收於牟鐘鑒主編,《當代中國宗教研究精選叢書:
道教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2,頁
劉永明,〈《黃庭內景經》的腦學說和心腦關系〉,《宗教學研究》,2005/01期,頁
11~14。
劉永明,〈道教醫學的早期傳承與理論創造——以《老子中經》、《黃庭內景經》、
《太清中黃真經》為核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5,2005.9,
頁73~79。
劉永霞,〈《道藏》的三洞四輔十二部分類法及歷史由來〉,《圖書情報》,2005.1,
頁87~89。
劉永霞,〈試論「存思術」的思維機制〉,《中華文化論壇》,2011/01期,頁58~61。
劉怡君,〈上清經系經典的靈啟——道教史上的一次啟示事件〉,《輔仁宗教研new window
究》創刊號,2000,頁159~174。
劉固盛,〈論顧歡的老學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6:
6,2007.11,頁92~96。
劉祖國,〈《周氏冥通記》注釋商兌〉,《殷都學刊》,2011/03期,頁118~121。
劉祖國,〈《周氏冥通記》注譯獻疑〉,《武陵學刊》36:5,2011.9,頁131~133。
劉昭瑞,〈「承負說」緣起論〉,《世界宗教研究》,1995/04期,頁100~107。
劉揚,〈《真誥校注》商補二則〉,《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9
期,頁223。
黎幼蓮,〈從《真靈位業圖》考察寒族意識與道教關係〉,《台灣歷史學會會訊》
11,2000.12,頁14~21。
樊昕,〈《南岳魏夫人傳》考略〉,《文教資料》,2007/07期,頁36~38。
蔣艷萍、鄭方超,〈《周氏冥通記》情感基調探析〉,《求索》,2004/04期,
頁208~209。
賴慧玲,〈海峽兩岸「道教文學」研究資料(1926~2005)概況簡析〉,《成大宗教new window
與文化學報》8,2007.8,頁97~128。
鍾來茵,〈「雙景」考——「真誥」雙修關鍵術語考〉,《中國文化月刊》209,1997.8,
頁1-6。
鍾來茵,〈論《漢武帝內傳》中的人神之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1:3,1999.8,頁66~73。
謝世維,〈聖典與傳譯——六朝道教經典中的「翻譯」〉,《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1,new window
2007.9,頁185~233。
謝世維,〈從近代西方宗教理論的觀點看六朝道教經典的幾種建構模式〉,《臺灣new window
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1=13,2010.6,頁87~128。
謝世維,〈首過與懺悔:中古時期罪感文化之探討〉,《清華學報》新40:4,2010.12,new window
頁735~764。
謝聰輝、陳淑芬,〈陶弘景編撰「真誥」一書在中國醫藥學史的貢獻〉,《傳統醫
學雜誌》13,2002.8,頁19-28。
韓建斌,〈陶弘景的養生術〉,《中國道教》,1996/03期,頁43~46。
蕭登福,〈魏晉道教楊許「上清大洞真經39章經」探原〉,《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21:6=243,1988.6。頁42~54。
蕭登福,〈試論道教內神名諱源起,兼論東晉上清經派存思修煉法門〉,《宗教學
研究》,2004/03期,頁1~10、82。
蕭登福,〈道教「守一」修持法之源起及其演變〉,《宗教學研究》,2006/01期,
頁1~12。
羅涼萍,〈陶弘景的仙學思想探究〉,《玄奘人文學報》8,2008.7,頁133~167。new window
蘭天,〈《四十二章經》版本考釋〉,《人文雜誌》,2003/05期,頁151~154。
龔鵬程,〈道、道家、道教——道教史上幾個基本名詞的考察〉,《漢學研究》11:new window
2,1993.12,頁23~3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