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時期別傳研究
作者:李興寧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古典文獻研究輯刊. 三編;第15冊
ISBN:9867128478
主題關鍵詞:史學魏晉南北朝傳記寫作法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3
期刊論文
1.劉苑如(199507)。雜傳體文類生成初探。鵝湖,21(1)=241,33-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卞孝董(2000)。一個故事,五種記載--唐人雜傳、雜文、軼事、傳奇之比較研究。運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顧真(19970800)。人物傳記的別體--年譜。歷史月刊,115,44-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齊政(1998)。中西古典史學批評論。史學月刊,199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慧禾(1998)。中國女性類傳的發軔之作--劉向《列女傳》的傳記意義。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5),8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駟(19970800)。中國地方志人物傳記述評。歷史月刊,115,59-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常建華(19970800)。中國族譜的人物傳記。歷史月刊,115,5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熊明(200201)。六朝雜傳概説。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熊明(2001)。六朝雜傳與傳奇體制。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54(5),627-6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秀春(1996)。《太平御覽》纂修緣起當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肖芃(2000)。《史通》的散文觀與小説觀述評。湘潭師範學院學報,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洪之淵(2001)。《史通》敘事尚簡論初探。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揚緒敏(1996)。《史通》論史書的編纂方法和技巧。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丹(19980800)。史傳文學中的美學特徵。中山人文學報,7,17-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雷戈(1997)。史學批評中的權力視角。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游翔(1994)。史學批評若干基本問题研究。湖北大學學報,199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白雲(2000)。史學批評與史學發展。學術論壇,1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記錄(1999)。《四庫全書總目》史學批評的特點。史學史研究,4,4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趙白生(2001)。自傳就是別傳嗎--論自傳敘述中事實的三要素。國外文學,200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白雲(2001)。求實錄與揚名教:劉知幾史學批評的雙重原則。蒙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保頂(19960700)。後漢風謠、清議與士人品格。孔孟月刊,34(11)=407,37-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喬治忠(19970800)。紀傳體史書中人物列傳的纂修。歷史月刊,115,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趙榮蔚(1999)。《唐史論斷》的史學批評特色。鹽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緒敏(1996)。從《通志‧總序》看鄭樵史學批評的偏頗和失誤。江蘇社會科學,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滿倉(1999)。淺談紀傳體中類傳的特色。甘肅高師學報,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唐驥(1998)。略論兩漢雜史雜傳體志怪小説。寧夏大學學報,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熊明(200203)。略論皇甫謐雜傳小説品格。錦州師範學院學報,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栩鈺(19990200)。陳寅恪之「別傳」體由來新探。嶺東學報,10,261-2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鵬鳴(1994)。章學誠「論古必恕」説在史學批評上的價値。史學史研究,19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楊志遠(19950500)。章學誠的史論及其影響。吳鳳學報,3,4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少雍、蔣先偉(2000)。《隋書》的記事載言和人物描寫。中國社會科學研究生院學報,200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何曉濤(2002)。《隋書‧經籍志》史學思想初探。北京社會科學,200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何新文(1997)。《隋書‧經籍志》在文學目錄學史上的成就和影響。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固也(1998)。《隋書‧經籍志》所據「舊錄」新探。古籍整理研究季刊,19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吳懷祺(1995)。《隋書‧經籍志》的史學觀。史學史研究,1995(1),35-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雷戈(1998)。《試論柳如是別傳》的醒世作用。安徽史學,19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田文紅(1999)。《試論劉知幾史通》對班固《漢書》的評論。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鄧鴻光(2000)。對史學批評性質與作用的再思考。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田廷峰(1995)。漢魏六朝時期人物別傳综論。寶雞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郭紹林(1995)。劉知幾《史通》所建立的歷史編纂學體系。洛陽師專學報,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韓雲波(200103)。劉知幾《史通》與小説觀念的系統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時民(19961100)。劉知幾鄭樵章學誠的史學理論及其比較。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夜間部學報,2,201-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徐善偉(1996)。劉勰與琉善史學批評思想之比較。齊魯學刊,19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熊明(2000)。論六朝雜傳對史傳敘事傳統的突破與超越。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守正(1997)。論《史通》的史學比較。河北學刊,19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廖卓成(19990600)。論四史非記言敘事中的言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285+287-297+2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遠龍(1997)。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隋書‧經籍志》讀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杜家驥(19970800)。歷史人物傳記史料的價值。歷史月刊,115,3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俊庫(1997)。論宋人對傳記文學理論的探討。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5),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蔡日新(19980300)。「史記」人物語言述例。中國文化月刊,216,20-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梅家玲(19940100)。「世說新語」的敘事藝術--兼論其對中國敘事傳統的傳承與創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Part C,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4(1),38-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苑如(19960300)。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8,365-4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衣若蘭(20000300)。「後漢書」的書寫女性:兼論傳統中國女性史之建構。暨大學報,4(1),17-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玲珠(2000)。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素端(1994)。六朝文論中的自然觀(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忠道(1998)。魏晉玄學儒道互補思想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范瑞珠(1982)。魏晉論辯散文之研究--以嵇康為中心的試探(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晉溢(1998)。章學誠撰寫傳記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麗真(1995)。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釩星(1988)。魏晉知識分子道家意識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良水(1998)。阮籍審美思想研究(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豐楙(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與道教之關係(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清筠(1991)。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蓓蓓(1983)。漢晉人物品鑒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1995)。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東潤(1944)。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翼(1966)。廿二史劄記。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倬雲(1995)。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子顯(199006)。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成復旺(199207)。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祁志祥(2002)。中國人學史。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97)。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韓愈(1968)。韓昌黎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盧盛江(2002)。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功正(1996)。六朝美學史。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景蜀慧(1994)。中國全史--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湯用彤(1957)。魏晉玄學論稿。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壽、裴松之(2000)。三國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義慶、劉孝標、朱鑄禹(200212)。世説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虞世南。北堂書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洪邁(1978)。夷堅志。台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徐堅(1972)。相學記。台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范曄、李賢、王先謙(1972)。後漢書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晁載之(1984)。續談助外二種。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莎日娜、王宏(1998)。人處天地之間人物傳記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周建江(2001)。三國兩晉十六國詩文記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鄭鐵生(2000)。三國演義敘事。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北京大學中文系(1959)。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郭紹虞(1982)。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運熙、顧易生(1985)。中國文學理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尹達生(1985)。中國文學發展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劉大杰(1993)。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平(200112)。中國古代小説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毛鵬基(1978)。中國傳記文述評。台北:雅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蘭村(1997)。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浙江:浙江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瞿林東(1998)。中華文化通志(第六典)史學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詹鍈(1982)。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徐中玉(1997)。文氣‧風骨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胡友鳴(199803)。世說新語的名士風度。臺北:大村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姜濤、趙華(1990)。古代傳記文學史稿。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呂思勉(2002)。史學與史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仲奇(1997)。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可禮(200101)。東晉文藝综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周建江(2001)。南北朝隋詩文記事。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先霈、湯一介(2002)。國學舉要.文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田昌五(2002)。國學舉要(史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王曉毅(2002)。國學舉要(道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萬繩楠(2002)。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倪豪士(1995)。傳記與小説。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名元(1948)。傳記學。廣州:天成印務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運熙(2002)。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台灣商務印書館編審部(196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戴清(2002)。歷史與敘事。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張格蓓(2001)。魏晉人物新研。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壽(1986)。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葛洪(1987)。抱朴子。台北:大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王子今、方光華(2002)。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皇甫謐(1978)。高士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姚察、謝炅、魏徵、姚思廉(1990)。梁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司馬光、胡三省(1997)。資治通鑑。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羅根澤(1957)。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陳蘭村、張新科(1991)。中國古典傳記論稿。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宗侗(1991)。中國史學史。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王靖宇(1999)。中國早期敘事文論集。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王錦貴(1996)。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楊耀坤(1994)。中國魏晉南北朝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何德章(1994)。中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黃新亞(1994)。中國魏晉南北朝藝術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周振甫(1994)。文章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周建江(199707)。北朝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羅偉國(200107)。佛藏與道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鄭孟彤(1989)。建安風流人物。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馮爾康(2000)。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魏徵(199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李祥年(1995)。漢魏六朝傳記文學史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杜維明(1991)。儒家自我意識的反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萬繩楠(2002)。魏晉南北朝文化史。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陳綬祥(2000)。魏晉南北朝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賀昌群(1977)。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台北:文理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萬繩楠(2002)。魏晉南北朝史論稿。臺北: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鄭玄、孔穎達、阮元(1982)。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薛居正(1997)。舊五代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川合康三、蔡毅(1998)。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沈約(1990)。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葉朗(1990)。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韓兆琦、陳蘭村、吳鶯鶯、王凱符、吳龍輝(1992)。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顧頡剛(2002)。當代中國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釋慧皎、湯用彤(1992)。高僧傳。高僧傳序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李昉(1997)。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逯耀東(1979)。從平城到洛陽:拓跋魏文化轉變的歷程。臺北:聯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王國良(1984)。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説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寧稼雨(199612)。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王運熙、楊明(198906)。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余英時(1984)。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許慎、段玉裁(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司馬遷、瀧川龜太郎(198210)。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虞世南、陳禹謨(1983)。北堂書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何啟民(1982)。中古門第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何晏、邢昺(1982)。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劉勰、詹鍈(198908)。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班固(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孔安國、孔穎達(198208)。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章學誠、葉瑛(2000)。文史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李亦園(199512)。文化與行爲。臺灣商務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魯迅、容肇祖、湯用彤、賀昌群(199508)。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范曄(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壽、裴松之、盧弼(1972)。三國志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劉知幾、浦起龍(1993)。史通通釋.載言。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陳琳國(1994)。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湯用彤(1982)。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王溥(1997)。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梁啟超(1961)。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黑格爾、王造時(2001)。歷史哲學。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皮錫瑞(1996)。經學通論。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簡錦松(19890200)。明代文學批評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洪修平(2002)。國學舉要(佛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82)。春秋左傳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郭丹(1999)。史傳文學--文與史交融的時代畫卷。廣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楊正潤(1994)。傳記文學史綱。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古代知識階級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余英時(1978)。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釋慧皎(1971)。高僧傳。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羅宏曾(1994)。中國魏晉南北朝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朱光潛(1984)。文藝心理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李清筠(20000000)。魏晉名士人格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房玄齡(1990)。晉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王夫之(19850200)。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少康、劉三富(1995)。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韓經太(1997)。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周勛初(1999)。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湯一介(19880000)。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顧易生、蔣凡(1990)。先秦兩漢文學批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王永平(2003)。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周一良(1997)。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李純蛟(2002)。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劉紹唐(1967)。什麼是傳記文學。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歐陽詢(1973)。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王仲犖(1990)。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閻步克(2002)。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徐復觀(1983)。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朱義雲(1980)。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高華平(2000)。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張蓓蓓(1991)。中古學術論略。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逯耀東(19980000)。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逯耀東(20000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李紀祥(20010000)。時間.歷史.敘事: 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吳小林(1999)。唐宋八大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張新科(2000)。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王安石(1974)。王安石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成復旺、黃保真、蔡鍾翔(1987)。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范子燁(2001)。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王瑤(1986)。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唐翼明(19920000)。魏晉清談。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羅宗強(1996)。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程章燦(1998)。世族與六朝文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曹道衡、劉躍進(2000)。南北朝文學編年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傅修延(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張高評(20020000)。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何寄澎(1992)。北宋的古文運動。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馬積高(1989)。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何啟民(19900000)。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葉慶炳(1984)。中國文學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孔繁(1992)。魏晉玄談。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羅小東(2002)。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劉昫(1997)。舊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歐陽脩、宋祁(1997)。新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逯耀東(1971)。論魏晉史學轉變及其特色,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雷戈。史學批評學論綱。史學理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