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經典詮釋理論探析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沈明謙
作者(外文):Shen, Mingqia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90
頁次:頁1-46
主題關鍵詞:憨山德清唯心識觀意識結叢經典詮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2
  • 點閱點閱:26
同為萬曆三大師,憨山德清與雲棲祩宏、紫柏真可最大不同之處,應在於他除了修行、傳教之外,更遍注三教經典、登臺講論所撰寫的經註。其影響所及,不僅一般修習佛學的僧徒與居士仰慕,連士大夫、士子等儒家知識分子也趨之若鶩。而晚明至清初的佛教僧徒詮釋儒、道等外道經典的行為,縱使未必是直接受憨山德清的影響,也無法否認他是極具代表性的分水嶺。在憨山德清之前,鮮少有佛教僧徒會主動詮釋儒、道經典;在他之後,卻出現一批由佛教僧徒詮釋的儒、道經典,而且這批經典,多有自成系統、以佛學攝儒道的企圖心。當代經典詮釋研究中,多以學術的角度來觀照這些佛教僧徒的經典詮釋,著重分析他們如何使用的佛教觀點、概念、術語與知識系統等,來會通甚至統攝儒、道以歸於佛教,達到高達美所謂的「視域融合」;卻常忽略身為教門中人,佛教僧徒更深刻而且必須關注的個體經驗與視域,是日常的修行,以及由此修行而獲得的體證。將經教與修證斷裂看待所產生的弊病,就是只看見靜態的、封閉的、知識性的經典詮釋文本,而無法理解佛教僧徒動態的、互文的、教行一體的經典詮釋行動,不僅投注了個人的生命體驗,也意圖打破經典文本的思想本位、讀者的僵執心靈和三教的畛域侷限,賦予讀者新的視域,提供以經典為修證依據的可能取徑。因此,本文將以憨山德清的經典詮釋為例,探討他如何運用「唯心識觀」的詮釋方法,詮釋三教經典以歸於佛,以及指引讀者依經修行。首先,本文將釐清,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理論的源頭-個人閱讀經驗、修行體證和時代關懷混融而成的「意識結叢」。其次,本文將揭明憨山德清詮釋經典的動機,以及詮釋行動指向的主要對象。最後,本文將闡釋憨山德清「唯心識觀」的理論內涵、結構框架和操作方法,並以他的經典詮釋為例,揭示他如何以此方法論來詮釋經典,以達到融攝三教、彰顯教行一體的目的。
期刊論文
1.黃國清(20111200)。明末憨山德清的《法華經》思想詮釋。正觀,59,5-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荒木見悟、廖肇亨(20000300)。李通玄在明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1)=37,273-2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20100600)。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1)=15,7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玲芳(1999)。釋德清以佛解老莊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卜正民、陳時龍(2009)。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于凌波(1994)。唯識三論今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懿純(2008)。憨山德清註《莊》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夏清瑕(2007)。憨山大師佛學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紅蕾(2010)。憨山德清與晚明士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謐(1983)。三教平心論。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嵇文甫(2008)。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憨山德清、釋福善、通炯(2000)。憨山老人夢遊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盧嵐蘭、舒茲(1997)。社會世界的現象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方以智(1975)。藥地炮莊。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圭峰宗密(1983)。原人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釋契嵩(1983)。鐔津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釋袾宏(1986)。竹窗隨筆。臺北:華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釋德清(2010)。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釋德清(2010)。大乘起信論疏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憨山德清(2012)。楞嚴懸鏡、首楞嚴經通議合刊。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憨山德清(1978)。中庸直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蕅益智旭、江謙(1986)。四書蕅益解補註。臺北:佛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松柏(2012)。憨山自性禪之思想理論基礎與核心論題。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鄧克銘(2016)。明末清初《莊子》註解研究--以憨山德清、方以智、王船山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憨山德清(1884)。中庸直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江燦騰(2006)。晚明佛教改革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蔡金昌(2006)。憨山大師的三教會通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釋聖嚴、關世謙(1988)。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顏崑陽(20160000)。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釋德清(1965)。老子道德經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憨山德清(2005)。性相通說。佛藏經、裴相發菩提心文、性相通說、入楞伽心玄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憨山德清(2013)。法華通義。釋氏十三經註疏。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憨山德清(2013)。觀楞伽寶經閣筆記。釋氏十三經註疏。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憨山德清(2004)。莊子內篇註。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