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佛教的語言思想發展看僧肇之假名觀
書刊名:中華佛學研究
作者:元弼聖
作者(外文):Won, Pil-su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2
頁次:頁299-311
主題關鍵詞:佛教語言語言思想語言概念僧肇假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3
  • 點閱點閱:13
     一般的觀點來說,人們的思惟必先經過語言才表現,而且語言必具有其所指示的對象。所以在印度,為了究明語言與對象之間的必然關係,像「正論派」肯定知識(語言)是客觀的顯示--「名實相應」。但佛教對語言的基本思想是,自從《般若經》以來,都認為一切分別是由於語言表現而有的,而這樣被語言表現出來的東西,是虛構而無實體性的。於是經中主張所謂「一切事物都是空的」(sarvadharmas sunyah,一切法空)。 本文主要討論在整個佛學發展中,對於語言之概念如何發展下去,其次則深討僧肇如何繼承般若中觀思想,而論證自己的「假名觀」。
期刊論文
1.Leung, K.、Koch, P. T.、Lu, L.(1993)。A dualistic model of harmon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flict management in Asi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201-220。  new window
2.游詳洲。論龍樹與僧肇對般若經假名的闡揚及其現代意義。普門雜誌,40,3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元康(1983)。肇論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澂(1987)。印度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龍樹菩薩。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阿毘達磨識身足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後秦)釋僧肇。不真空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那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