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學社會實踐之探討與理論建構
書刊名:生死學研究
作者:廖俊裕 引用關係周柏霖
作者(外文):Liao, Chun-yuChou, Po-li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7
頁次:頁1-72
主題關鍵詞:傅偉勳生死學心性體認無教會主義曾昭旭Charles FuThanatologySpirit-awarenessLoveNo church doctrineZeng Zhaox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89
  • 點閱點閱:263
期刊論文
1.趙毅衡(2008)。敘述轉向之後:廣義敘述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江西社會科學,9月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景海峰(19971000)。傅偉勳對當代佛學研究的貢獻。二十一世紀,43,112-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2)。儒釋道心性道德思想與意義治療。道德與文明,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志明(19971000)。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宗教哲學,3(4),131-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述先(20000600)。對於終極關懷與儒家宗教性問題的回應。二十一世紀,59,115-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孫中曾(20031200)。傅偉勳的生死學與心性論--以《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為中心的討論。生死學研究,1,115-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俊裕(20041200)。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4,225-2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孫中曾(2002)。傅偉勳對大乘佛學中心性論生死解脫的詮釋與現代性建構。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中曾(2001)。心性生死觀的建立--論傅偉勳重構中國心性論在生死學中的詮釋與現代轉向。現代生死學理論建構學術研討會。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俊雄(2004)。傅偉勳生死哲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惟元(2004)。台灣新時代運動者的靈性建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東超(200210)。生命的層級:馮友蘭人生境界說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應鐘(2001)。生死學導論。臺北市: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傅偉勳(1995)。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市: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得榮(1995)。背十字架的帝大教授:矢內原忠雄的信仰歷程。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得榮(199501)。十字架與日本武士:東方先知內村鑑三的信仰與思想。台北:中國信徒佈道會台灣分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俊裕(2010)。自我真實存在的歷程--唐君毅《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之研究。台北:花木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矢內原忠雄、張漢裕(1978)。基督教入門。台北:協志工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Smith, Huston、劉安雲(2001)。人的宗教。海口: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小楓(2004)。沉重的肉身:現代性倫理的敘事緯語。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傅偉勳(1988)。「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Smith, Jonathan A.、丁興祥、王勇智、曾寶瑩、李文玫、張慈宜(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Tillich, Paul J.、王秀谷(1973)。愛情、力量與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Martin, Wallace、伍曉明(1990)。當代敘事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偉勳(1996)。道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浦安迪、樂黛云、張文定(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傅偉勳(1998)。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尉遲淦(2000)。生死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杜普瑞、傅佩榮(1996)。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傅偉勳(1986)。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陶在樸(19990000)。理論生死學。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傅偉勳(1998)。生命的學問。臺北市:生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偉勳(19950000)。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傅偉勳(1990000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Tillich, Paul、魯燕萍(1994)。信仰的動力。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余德慧、石佳儀(20030000)。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runer, Edward M.(1986)。Ethnography as Narrative。Anthropology of Experience。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